撞击坑论文-甘晓

撞击坑论文-甘晓

导读:本文包含了撞击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演化历史,撞击坑,地形,卡门,月球背面,地球物理研究,着陆区,数字地球,芬森,门坑

撞击坑论文文献综述

甘晓[1](2019)在《冯·卡门撞击坑地形演化历史获揭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公布的消息,11月21日,“玉兔二号”月球车结束寒冷漫长的月夜休眠期,受光照成功自主唤醒,恢复月面工作,进入第12个月昼工作期。至此,“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工作时长已达到322天;“玉兔二号”月球车行驶里程也达到318(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11-28)

张诚,陈建平[2](2019)在《月球撞击坑自动识别和分类方法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撞击坑是研究月球最直接的对象,也是月球表面最为普遍且显着的地貌单元和地质构造标志,在行星地质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月球撞击坑识别方法和撞击坑分类方法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及总结,将月球撞击坑识别方法概括为人工识别、基于形态特征提取算法、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基于地理信息融合分析算法4类,并对月球撞击坑识别方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地质学刊》期刊2019年03期)

[3](2019)在《“隼鸟”2“轰炸”龙宫,为造撞击坑》一文中研究指出太阳系中的绝大多数岩石天体都满是以往遭撞击的伤痕,但科学家却很少能实时看到撞击发生时的情景。日本"隼鸟"2探测器2019年4月5日利用其自带的"小型搭载撞击器"(SCI)对龙宫小行星实施了一次撞击,让科学家们有了这样的机会。这一撞击行动旨在把地下原始形态的岩石暴露出来,以由探测器采集并送回地球,从而帮助科学家更好地认识小(本文来源于《中国航天》期刊2019年05期)

刘霞[4](2019)在《日公布小行星“龙宫”上撞击坑细节》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北京5月12日电(刘霞)据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官网日前报道,小行星探测器“隼鸟2号”(Hayabusa2)4月初在小行星“龙宫”(Ryugu)上制造的撞击坑直径达10米、深2至3米。该机构打算不久后让“隼鸟2号”再次降落到撞击(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9-05-13)

刘洋,Elisha,Jhoti,Kurt,Retherford,邹永廖[5](2019)在《月球新撞击坑附近冷点的远紫外光谱研究和对空间风化速率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月球是研究撞击坑形成过程和无大气天体表面土壤演化的绝佳场所。新鲜的撞击坑附近以及延伸至几个撞击坑半径的范围通常会被广泛重塑,而通过分析月球轨道探测器上的DIVINER数据发现,在很多新撞击坑周围的辐射状条纹区域发现了很多被称之为"冷点"的热异常区域,这些"冷点"区域的温度一般比中心撞击坑和冷点之外的周边区域低几个开尔(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闫芮豪,周毅,江飞,陈旻[6](2019)在《基于DEM数据的月表撞击坑自动提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基于地形与形态学的撞击坑自动提取算法,该算法主要利用撞击坑的形态特征进行提取,利用形态学方法提高提取结果的连续性并去除提取结果中的噪声,使提取的撞击坑边界线更为简单,定位更加准确,易于存储与计算。该算法使用月球勘测轨道器照相机(LROC)提供的100 m分辨率DEM数据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该算法对于形态较为完整的简单撞击坑提取效果较好,提取的边界线较为准确且能够反映撞击坑的真实形态。(本文来源于《地理空间信息》期刊2019年04期)

燕龙,周毅,李阳,涂杰[7](2019)在《基于DEM的月表典型撞击坑形态特征的指标因子量化关系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激光测高方法获取的100 m分辨率的全月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基础上,选取1 407个不同形态的撞击坑,提取多视角刻画撞击坑形态的地形因子指标,并进行撞击坑形态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与地理建模的方法,重点探讨地形因子间的关联性,进一步构建基于多因子的量化模型,以解释地形因子信息与撞击坑形态发育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深径比(y)与直径(x_1)、体积(x_2)、圆度(x_3)、体态比(x_4)以及坑壁坡度(x_5)能较好地刻画撞击坑形态发育特征,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拟合构建指标间的函数关系,且拟合模型在0.05置信水平下的显着性F=492.037>>F_a,拟合模型的显着性极好,y=(7.941e-007)x_1+(8.063e-016)x_2+0.082x_3+0.012x_4+0.007x_5-0.042为其模拟函数关系式,拟合优度达0.637。该模拟方法在月表撞击坑形态发育研究中有重要意义,是撞击坑形态特征的数字地形模拟与信息挖掘的一次有益实践。(本文来源于《天文研究与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张敬宜,刘建忠[8](2018)在《冯卡门撞击坑地质演化及月壤特性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冯卡门撞击坑位于月球背面南极-艾肯盆地撞击坑内,对该撞击坑地质演化过程以及其月壤特性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南极-艾肯盆地以及月球撞击坑演化过程,并且可以作为月球背面着陆区候选区域。冯卡门坑和大多数撞击坑一样经历了最初月球大碰撞起源、岩浆演化、大型撞击事件和月海充填以及小型撞击改造四个阶段。冯卡门坑直径约180km,根据Losiak(2009)月球撞击坑数据库知道,冯卡门撞击坑属于前酒海纪撞击坑,坑内大部分区域却被雨海纪玄武岩所覆盖,在冯卡门撞击坑形成之后便经历了月海充填事件以及小型撞击作用。同时,冯卡门撞击坑内的月壤(lunar regolith)经历了撞击形成以及空间风化作用,演化成为现在的月壤。对比冯卡门撞击坑以及Apollo11着陆区(风暴洋)、Apollo12着陆区(静海)地质情况可以知道,冯卡门撞击坑与前两者地质情况类似,所以可以推测冯卡门坑内月壤的一些主要特性。其中包括坑内月壤平均粒径大约在42μm-10~5μm之间;密度在1.3g/cm~3-2.0 g/cm~3;并根据月壤孔隙度以及压缩性得到冯卡门坑内月壤包络范围(剪切力范围)约为3.63-56.8;根据Clementine光谱数据得到其Tio_2含量大约在0.02-13.4之间,FeO含量约为0.5-19.4;由月壤厚度反演数据得到其坑内月壤厚度约为3-5m;根据我们对冯卡门坑内撞击坑识别与统计得到,冯卡门坑内着陆区每平方米有1×10~(-2)个坑,其中<2m的撞击坑每平方米有5×10~(-4)个坑,2~10m的撞击坑每平方米有9×10~(-3)个坑,>10m的撞击坑1×10~(-3),我们可以推测冯卡门坑作为探测器着陆区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二)——专题65:行星物理学、专题66:天体化学与行星科学、专题67:地球与行星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期刊2018-10-21)

涂杰,周毅,赵昊,燕龙,武金勇[9](2018)在《DEM线状窗口邻域分析的月表撞击坑自动提取》一文中研究指出月表撞击坑是月球最直观、典型的地质构造单元,月表撞击坑的提取与分析对于揭示月球地质演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撞击坑地形特征,利用美国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RO)获取的100 m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提出了一种线状窗口邻域分析的月表撞击坑自动提取方法。月海和月陆两个不同样区的试验结果表明:月海样区的最佳提取窗口为1×7和7×1,最佳提取阈值为4.5;月陆样区的最佳提取窗口为1×9和9×1,最佳提取阈值为6。对比目视识别结果,该方法对月表撞击坑的有效提取率达到78%;评价因子结果显示,该方法对撞击坑的提取精度达到77%以上,提取质量达到70%以上。(本文来源于《测绘通报》期刊2018年06期)

刘宇轩,李春来,刘建军[10](2018)在《一种基于等高线的小型撞击坑识别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撞击坑自动识别是行星探测任务中重要的研究热点之一。由于数据精度和算法局限性等问题,以往的方法往往针对识别尺度较大的撞击坑。基于目前国际上精度最高、覆盖最全的嫦娥二号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提出一种基于等高线自动识别小型撞击坑的方法。首先,分析小型撞击坑模型的等高线特征,确定特征参数,建立指标体系;其次,提取实验区等高线信息,筛选出符合特征参数的等高线;最后,利用霍夫变换拟合撞击坑边界,提取撞击坑位置和大小信息。通过对实验区域的小型撞击坑识别结果分析表明,该方法可针对不同尺度的小型撞击坑设置不同的参数,分批次识别提取,综合识别正确率达90%以上,说明该方法对于自动识别小型撞击坑是有效的。该方法弥补现有自动识别方法针对尺度较大撞击坑的缺陷,识别结果补充月球撞击坑数据库中的小尺度撞击坑,为今后建立全月球撞击坑数据库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天文研究与技术》期刊2018年04期)

撞击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撞击坑是研究月球最直接的对象,也是月球表面最为普遍且显着的地貌单元和地质构造标志,在行星地质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月球撞击坑识别方法和撞击坑分类方法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及总结,将月球撞击坑识别方法概括为人工识别、基于形态特征提取算法、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基于地理信息融合分析算法4类,并对月球撞击坑识别方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撞击坑论文参考文献

[1].甘晓.冯·卡门撞击坑地形演化历史获揭示[N].中国科学报.2019

[2].张诚,陈建平.月球撞击坑自动识别和分类方法研究进展[J].地质学刊.2019

[3]..“隼鸟”2“轰炸”龙宫,为造撞击坑[J].中国航天.2019

[4].刘霞.日公布小行星“龙宫”上撞击坑细节[N].科技日报.2019

[5].刘洋,Elisha,Jhoti,Kurt,Retherford,邹永廖.月球新撞击坑附近冷点的远紫外光谱研究和对空间风化速率的启示[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6].闫芮豪,周毅,江飞,陈旻.基于DEM数据的月表撞击坑自动提取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2019

[7].燕龙,周毅,李阳,涂杰.基于DEM的月表典型撞击坑形态特征的指标因子量化关系模拟[J].天文研究与技术.2019

[8].张敬宜,刘建忠.冯卡门撞击坑地质演化及月壤特性对比研究[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二)——专题65:行星物理学、专题66:天体化学与行星科学、专题67:地球与行星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2018

[9].涂杰,周毅,赵昊,燕龙,武金勇.DEM线状窗口邻域分析的月表撞击坑自动提取[J].测绘通报.2018

[10].刘宇轩,李春来,刘建军.一种基于等高线的小型撞击坑识别方法[J].天文研究与技术.2018

标签:;  ;  ;  ;  ;  ;  ;  ;  ;  ;  

撞击坑论文-甘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