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草型小黑麦论文-刘晶

饲草型小黑麦论文-刘晶

导读:本文包含了饲草型小黑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光合性能,氮素利用和分配,主成分分析,生产性能

饲草型小黑麦论文文献综述

刘晶[1](2019)在《饲草型小黑麦的光合性能、氮素利用率及生产性能和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出光合性能强和氮素利用率高、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高的饲草型小黑麦种质,并确定其在甘肃省的栽培条件和适应性。本研究以6个小黑麦种质(C17、C19、C22、C24、C31、石大1号)为试材,于2016-2017年利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GGE双标图法等方法研究了不同小黑麦种质的光合性能和氮素利用及分配,并研究了光合性能强、氮素利用率高、生产性能最佳种质的栽培条件及适应性评价。主要结果如下:1.6个参试小黑麦种质中新品系C31和C19的光合性能较优。随生育时期推移,小黑麦光合性能相关指标(除气孔限制值外)先增加后减少,但最高值所处的生育时期各异;随着生育时期推移,气孔限制值先减少后增加,抽穗期最低。出苗后54 d参试小黑麦种质的叶面积指数最大,叶面积指数与干草产量、枝条数显着正相关,粗蛋白含量极显着正相关,消化率显着负相关。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饲草型小黑麦光合性能综合评价表明,有机物积累和小黑麦感病性对光合性能有显着影响。2.分蘖期-开花期小黑麦根系、茎秆、叶片的全氮含量逐渐降低,根系、茎秆、叶片干物质产量和氮素产量逐渐增加;分蘖期-孕穗期不同器官氮素分配比例为叶片>茎秆>根系,抽穗期-开花期的分配比例为叶片>茎秆>花序>根系。参试的6个小黑麦种质中,C31和C19的氮利用率较高。孕穗期对饲草型小黑麦氮素产量和氮素分配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小黑麦种质的氮利用效率,再次是开花期根系氮素产量高低。3.(1)C31的干草产量(15514.92 kg·hm~(-2))显着高于其他种质,C24的干草产量(11270.50 kg·hm~(-2))显着低于其他处理;石大1号的株高(152 cm)显着高于其他种质,C31的枝条数(745.42万枝·hm~(-2))最高,除了与C17(681.25万枝·hm~(-2))无显着性差异外,显着高于其他种质;通过参试小黑麦种质营养品质比较可知,C24的CP含量(12.36%)显着高于其他种质,C24的NDF(55.38%)含量最低,与C22之间无显着差异,显着低于其他种质。C24的ADF(36.20%)含量最低,显着低于C17、C19。C24的DMD含量(63.08%)显着高于其他种质(2)小黑麦品系C31在甘肃省合作试验点(兰州大学高寒草甸与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和兰州试验点(甘肃农业大学牧草试验地)均适合,但在合作试验点表现更佳;C17适合于合作点,C19适合于兰州点,石大1号和C22的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的综合评价值较低,不适合在兰州点和合作点生长。4.筛选饲草型小黑麦新品系C31最适合的栽培条件,本研究利用3因素(种植密度,氮肥施用量,降雨量)5水平的中心复合试验响应面设计法,研究了种植密度、氮肥施用量和降雨量对饲草型小黑麦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构建饲草型小黑麦新品系C31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叁元二次回归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种植密度、氮肥施用量和降雨量对饲草型小黑麦的草产量与营养品质均有显着影响(P<0.05),降雨量×氮肥施用量交互作用对小黑麦干草产量有显着影响(P<0.05),降雨量×种植密度交互作用对小黑麦干草的营养品质有显着影响(P<0.05)。(2)叁元二次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种植密度、氮肥施用量和降雨量与小黑麦草产量和营养品质间的回归模型高度显着(P<0.01)。(3)小黑麦新品系C31适合在生长季降雨量为318 mm-325 mm的合作地区生长。(4)生长季降雨量为322.07 mm时,小黑麦新品系C31的干草产量最高,营养品质最佳。在此降雨量下,氮肥施用量为289.17 kg N·hm~(-2),种植密度为579.40万基本苗·hm~(-2),模型预测小黑麦干草产量为16732.50 kg·hm~(-2),干草营养品质的最大值为0.71。本研究将为评价小黑麦种质草产量和营养品质表现及适宜种植区域提供简便有效的分析手段。5.为筛选甘肃省不同地区适宜种植的小黑麦品种(系)和甘肃省最适宜种植小黑麦的试验点,本试验以4个小黑麦种质(新品系P2,新品系P4,石大1号小黑麦品种,中饲1048小黑麦品种)为材料,于2014—2015年研究了上述种质在甘肃省不同试验点(临洮,玛曲,夏河,合作,肃南县马蹄乡和肃南县康乐乡)开花期的干草产量、营养价值(粗蛋白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以及干物质消化率,其中临洮点有灌溉条件,其他试点无灌溉条件,为雨养区。利用方差分析、隶属函数法和GGE(基因型和基因与环境互作效应)双标图法,对测定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参试的4个小黑麦种质中,品系P2的干草产量最高(12831.74 kg·hm~(-2)),营养评价值最高(0.67),在临洮点和玛曲点具有广阔推广利用前景;品系P4的干草产量较高(10764.78 kg·hm~(-2)),营养评价值较高(0.5);石大1号和中饲1048由于营养评价值低或干草产量低,在甘肃省6个试验点表现均不理想,不适合种植。(2)6个试点中,临洮点小黑麦的干草产量(14127.92 kg·hm~(-2))较高(位居第2),营养评价值(0.51)最高;玛曲点小黑麦的干草产量(14072.19 kg·hm~(-2))较高(位居第3),营养综合评价值(0.50)较高(位居第2),肃南马蹄乡小黑麦的干草产量(14230.00kg·hm~(-2))最高(位居第1),营养综合评价值(0.47)较差(位居第4),其他3个试点小黑麦的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均较差;综合6个试验点小黑麦的干草产量和营养评价值,临洮和玛曲为种植小黑麦最理想的区域。研究将为评价小黑麦种质草产量和营养品质表现及适宜种植区域提供了简便有效的分析手段,可以为小黑麦种质鉴定与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刘晶,曲广鹏,田新会,杜文华[2](2019)在《基于响应面设计的饲草型小黑麦新品系C31栽培条件优化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饲草型小黑麦新品系C31最适合的栽培条件,利用叁因素(种植密度,氮肥施用量,降水量)五水平的中心复合试验响应面设计法,研究了种植密度、氮肥施用量和降水量对饲草型小黑麦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构建饲草型小黑麦新品系C31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叁元二次回归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种植密度、氮肥施用量和降水量对饲草型小黑麦的草产量与营养品质均有显着影响(P<0.05),降水量×氮肥施用量交互作用对小黑麦干草产量有显着影响(P<0.05),降水量×种植密度交互作用对小黑麦干草的营养品质有显着影响(P<0.05)。2)叁元二次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种植密度、氮肥施用量和降水量与小黑麦草产量和营养品质间的回归模型极显着(P<0.01),表明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回归模型能够代表饲草型小黑麦的实际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3)小黑麦新品系C31适合在生长季降水量为318~325mm的合作地区生长。4)生长季降水量为322.07mm时,小黑麦新品系C31的干草产量最高,营养品质最佳。在此降水量下,氮肥施用量为289.17kg N·hm~(-2),种植密度为579.40万基本苗·hm~(-2),模型预测小黑麦干草产量为16732.50kg·hm~(-2),干草营养品质的最大值为0.71。本研究将为评价小黑麦种质草产量和营养品质表现及适宜种植区域提供简便有效的分析手段。(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徐祺昕,张健,王会蓉,侯云鹏[3](2018)在《定西市发展饲草型小黑麦产业的优势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定西市发展饲草型小黑麦的优势,并针对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发展优质饲草型小黑麦产业的对策,对定西市发展优质饲草产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与信息》期刊2018年18期)

郭建文,李林渊,田新会,杜文华[4](2018)在《饲草型小黑麦新品系在甘肃高海拔地区的生产性能和品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石大1号和中饲1048小黑麦品种为对照,从株高、鲜草产量、干草产量、茎叶比、鲜干比和物候期等方面研究了小黑麦新品系C18在甘肃省合作市、和政县和夏河县的生产性能和饲草品质,以期为小黑麦品种审定和示范推广奠定基础。结果表明:3个参试材料中,C18的鲜草产量为20.97 t/hm~2,干草产量为8.08 t/hm~2,均显着高于2个对照;在3个试验点中,和政点的株高、鲜草产量、干草产量最高,夏河点最低;从交互作用而言,C18在合作点与夏河点的鲜草产量(24.13,14.85 t/hm~2)和干草产量(9.53,5.92 t/hm~2)显着高于对照;3个试验点C18的茎叶比和鲜干比均高于对照,合作点的茎叶比最高(70.57%),夏河点的鲜干比最高(3.55),C18在合作点与夏河点的茎叶比和鲜干比均达到最大值。物候期合作点最长,和政点最短,夏河点的物候期与合作点相差13~27 d。因此,C18适宜于在合作和夏河及其他气候条件相似的地区种植,能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本文来源于《草原与草坪》期刊2018年04期)

郭建文[5](2018)在《矮壮素对饲草型小黑麦和黑麦抗倒伏及种子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高寒牧区气候寒冷,作物生长季短,牧草资源极其短缺。小黑麦和黑麦抗寒性强,高产优质,耐贫瘠,能够较好地适应该区的气候条件,对种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小黑麦和黑麦由于株高较高极易发生倒伏,繁殖种子时产量低而且成本高。本试验拟通过研究拔节期喷施不同浓度矮壮素(2015~2016:0,0.1%,0.2%,0.3%,0.4%;2016~2017:0,0.25%,0.35%,0.45%,0.55%)对小黑麦和黑麦抗倒伏性和种子产量的影响及影响机理,以筛选适宜的矮壮素喷施浓度,并明确矮壮素对抗倒伏性和种子产量的影响机制。由于国内外无矮壮素在小黑麦和黑麦上应用的相关报道,本试验在2015~2016年度参考其在小麦上的喷施浓度进行,但发现矮壮素浓度最大时种子产量最高,抗倒伏相关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最好,无法确定适宜浓度,所以2016~2017年度根据第1年试验结果将矮壮素浓度进行调整,得到适宜矮壮素浓度。试验结果如下:从抗倒伏相关物理特性而言,2015~2016年度矮壮素浓度为0.4%时,黑麦株高降低30 cm左右,外径增粗效果最好,抗折力和茎秆充实度最强,抗倒伏指数最大;小黑麦第1、2、3节间长度最短,抗折力和茎秆充实度达到最佳。浓度为0.3%时,黑麦的第1、2、3节间长度最短,小黑麦的抗倒伏指数最大。2016~2017年度矮壮素浓度为0.55%时,株高最低,第1、2、3节间长度最短,外径最粗;小黑麦与黑麦的抗折力和抗倒伏指数在浓度为0.35%时达到最大值,0.45%处理下小黑麦的茎秆充实度最大,但与0.35%处理之间无显着差异性。抗折力、茎秆充实度和抗倒伏指数乳熟期强于完熟期。由此说明,喷施矮壮素(0.35%)之后对茎秆的抗倒伏相关物理特性影响较大,能够显着降低小黑麦和黑麦的株高,缩短第1、2、3节间长度,增粗第2节间外径,增大茎秆基部第2节间的抗折力、茎秆充实度,提高小黑麦和黑麦的抗倒伏性,对增强小黑麦的抗倒伏性效果更好。抗倒伏相关化学特性里,2015~2016年度矮壮素浓度为0.4%时小黑麦茎秆的可溶性总糖含量最高,氮含量最低,钾含量最高;黑麦在0.3%和0.4%处理下可溶性总糖较高,0.3%处理氮含量最低,0.4%处理钾含量最高。2016~2017年度矮壮素浓度为0.35%时,小黑麦和黑麦的可溶性总糖含量显着高于其它处理,氮含量均达到最低水平,钾含量最高。小黑麦和黑麦乳熟期抗倒伏相关的化学成分高于完熟期,小黑麦的抗倒伏相关化学特性优于黑麦。小黑麦和黑麦的种子产量与抗倒伏指数、抗折力、氮含量、钾含量等抗倒伏指标极显着相关;与株高、节间长度的相关性较小,说明株高越矮、节间长度越短,种子产量不会越高;由于外径和第2节间干重(茎秆充实度)的变化甚小,可溶性总糖在植物体内含量较少,所以相关性较小或显着相关。矮壮素浓度为0.35%时小黑麦和黑麦的种子产量最高,小黑麦的种子产量显着高于黑麦。以上几点可以说明,不同浓度矮壮素可以适当降低株高,使植株的抗倒伏性增强。矮壮素使抗倒伏性增强的原因主要体现在抗倒伏相关物理和化学特性达到了最佳水平。矮壮素浓度为0.35%时,小黑麦和黑麦的抗倒伏性能较好,种子产量最高,浓度为0.45%时小黑麦的种子产量也达到了较高水平。但从经济效益和环保角度而言,0.35%可以作为小黑麦和黑麦种子生产的适宜喷施浓度。施用矮壮素后小黑麦和黑麦乳熟期的抗倒伏性能强于完熟期,小黑麦的抗倒伏性能强于黑麦。(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6)

刘晶,宋谦,田新会,杜文华,刘汉成[6](2018)在《基于隶属函数法和GGE双标图的饲草型小黑麦种质适应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甘肃省不同地区适宜种植的小黑麦品种(系)和甘肃省最适宜种植小黑麦的试验点,以4个小黑麦种质(新品系P2,新品系P4,石大1号,中饲1048)为材料,于2014-2015年研究了上述种质在甘肃省不同试验点(临洮,玛曲,夏河,合作,肃南县马蹄乡和肃南县康乐乡)开花期的干草产量、营养价值(粗蛋白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以及干物质消化率,其中临洮点有灌溉条件,其他试点无灌溉条件,为雨养区。利用方差分析、隶属函数法和GGE(基因型和基因与环境互作效应)双标图法,对测定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参试的4个小黑麦种质中,品系P2的干草产量最高(12.94t·hm~(-2)),营养评价值最高(0.67),在临洮点和玛曲点具有广阔推广利用前景;品系P4的干草产量较高(10.90t·hm~(-2)),营养评价值较高(0.5);石大1号和中饲1048由于营养评价值低或干草产量低,在甘肃省6个试验点表现均不理想,不适合种植。2)6个试点中,临洮点小黑麦的干草产量(14.13t·hm~(-2))较高(位居第2),营养评价值(0.51)最高;玛曲点小黑麦的干草产量(14.07t·hm~(-2))较高(位居第3),营养评价值(0.50)较高(位居第2),其他4个试点小黑麦的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均较差;综合6个试验点小黑麦的干草产量和营养评价值,临洮和玛曲为种植小黑麦最理想的区域。研究将为评价小黑麦种质草产量和营养品质表现及适宜种植区域提供了简便有效的分析手段,可以为小黑麦种质鉴定与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赵方媛,李冬梅,田新会,杜文华[7](2018)在《饲草型小黑麦遗传图谱的构建及抗条锈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构建小黑麦(Triticale(×Triticosecale))F_2代群体的遗传图谱,并对抗条锈病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进行定位,本研究以小黑麦杂交F_2代群体为作图群体,利用简单重复序列内部扩增多态性(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s,ISSR)分子标记筛选得到的14对多态性引物对其进行扩增,运用Joinmap 4.0作图软件构建了1张小黑麦遗传连锁图谱,并对抗条锈病QTL进行了定位分析。结果显示,小黑麦遗传图谱包含7个连锁群(分别命名为LG1~LG7),图谱总长度为542.9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5.90 cM,总共有92个位点;小黑麦F_2群体184个单株的锈病抗感性呈连续变异,分布频率大致接近正态分布,可用于QTLs定位;运用Map QTL 6.0软件,以LOD≥2.0为阈值,共检测到6个抗条锈病QTLs(QDR1,QDR3,QDR4,QDR5-1,QDR5-2,QDR6),分布在LG1、LG3、LG4、LG5和LG6连锁群上。上述QTL对条锈抗性的贡献率为5.1%~11.2%,QDR5-1为主效QTL,加性效应的变化范围为-0.18~0.27。本研究定位的小黑麦抗条锈病QTL可以为抗条锈病基因克隆、转化、利用及提高抗锈病品种选育效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任永康,崔磊,牛瑜琦,杨峰,郭庆[8](2017)在《小黑麦新品种晋饲草1号的选育》一文中研究指出晋饲草1号是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于2003年以中饲237与太633/紫6//RECITAL杂交并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该品种是通过小黑麦与小麦杂交,后代经多次选育而成的,性状稳定的粮饲兼用强冬性小黑麦新品种,植株繁茂,优质、高产。2012-2014年参加山西省冬麦区水地组生产试验;2015年9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晋审饲草(认)2015001,在山西省中部麦区种植前景广阔。(本文来源于《中国种业》期刊2017年12期)

赵方媛,李冬梅,田新会,杜文华[9](2017)在《饲草型小黑麦遗传图谱的构建及抗条锈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构建小黑麦F_2代群体的遗传图谱,并对抗条锈病QTL进行定位,本研究以小黑麦杂交F2代群体为作图群体,利用ISSR分子标记筛选得到的14对多态性引物对其进行扩增,运用Joinmap4.0作图软件构建了1张小黑麦遗传连锁图谱,并对抗条锈病QTL进行了定位分析。结果如下:小黑麦遗传图谱包含7个连锁群(分别命名为LG1~LG7),图谱总长度为542.9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5.90 cM,总共有92个位点;小黑麦F_2群体184个单株的锈病抗感性呈连续变异,分布频率大致接近正态分布,可用于QTLs定位;运用MapQTL6.0软件,以LOD≥2.0为阈值,共检测到6个抗条锈病QTLs(QDR1,QDR2,QDR4,QDR5-1,QDR5-2,QDR6),分布在LG1、LG3、LG4、LG5和LG6连锁群上。上述QTL对条锈抗性的贡献率为5.1%~11.2%,QDR5-1为主效QTL,加性效应的变化范围为-0.18~0.27。本研究定位的小黑麦抗条锈病QTL可以为抗条锈病基因克隆、转化、利用及提高抗锈病品种选育效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草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11-05)

赵方媛,李冬梅,田新会,杜文华[10](2016)在《饲草型小黑麦遗传图谱的构建及抗锈病基因的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性状差异较大的2个小黑麦品系为亲本进行杂交获得包含184个株系的F2分离群体为材料,利用ISSR分子标记筛选得到的14对多态性引物对小黑麦F2代群体进行扩增,运用Joinmap4.0作图软件对小黑麦F2代群体进行遗传连锁分析,构建了1张小黑麦遗传连锁图谱,并对抗锈病基因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如下:该图谱包含7个连锁群(分别命名为LG1~LG7),连锁图谱总共有92个位点,标记间平均距离为5.90 cM,图谱总长度为542.9 cM;小黑麦F2群体184个单株锈病抗性的田间表型鉴定结果表明,锈病抗性在F2群体中呈连续变异,分布频率大致接近正态分布,可用于QTLs定位;运用Map QTL6.0软件对小黑麦F2群体的抗锈病基因进行QTL定位分析,共检测到6个QTLs,贡献率在5.1%~11.2%,分布在5个连锁群上,平均每个连锁群1.2个,QTLs在5个连锁群上的分布不均匀,连锁群LG5上分布最多,有2个QTLs。(本文来源于《中国草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16-12-10)

饲草型小黑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筛选饲草型小黑麦新品系C31最适合的栽培条件,利用叁因素(种植密度,氮肥施用量,降水量)五水平的中心复合试验响应面设计法,研究了种植密度、氮肥施用量和降水量对饲草型小黑麦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构建饲草型小黑麦新品系C31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叁元二次回归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种植密度、氮肥施用量和降水量对饲草型小黑麦的草产量与营养品质均有显着影响(P<0.05),降水量×氮肥施用量交互作用对小黑麦干草产量有显着影响(P<0.05),降水量×种植密度交互作用对小黑麦干草的营养品质有显着影响(P<0.05)。2)叁元二次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种植密度、氮肥施用量和降水量与小黑麦草产量和营养品质间的回归模型极显着(P<0.01),表明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回归模型能够代表饲草型小黑麦的实际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3)小黑麦新品系C31适合在生长季降水量为318~325mm的合作地区生长。4)生长季降水量为322.07mm时,小黑麦新品系C31的干草产量最高,营养品质最佳。在此降水量下,氮肥施用量为289.17kg N·hm~(-2),种植密度为579.40万基本苗·hm~(-2),模型预测小黑麦干草产量为16732.50kg·hm~(-2),干草营养品质的最大值为0.71。本研究将为评价小黑麦种质草产量和营养品质表现及适宜种植区域提供简便有效的分析手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饲草型小黑麦论文参考文献

[1].刘晶.饲草型小黑麦的光合性能、氮素利用率及生产性能和适应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9

[2].刘晶,曲广鹏,田新会,杜文华.基于响应面设计的饲草型小黑麦新品系C31栽培条件优化筛选[J].草业学报.2019

[3].徐祺昕,张健,王会蓉,侯云鹏.定西市发展饲草型小黑麦产业的优势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8

[4].郭建文,李林渊,田新会,杜文华.饲草型小黑麦新品系在甘肃高海拔地区的生产性能和品质研究[J].草原与草坪.2018

[5].郭建文.矮壮素对饲草型小黑麦和黑麦抗倒伏及种子产量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8

[6].刘晶,宋谦,田新会,杜文华,刘汉成.基于隶属函数法和GGE双标图的饲草型小黑麦种质适应性评价[J].草业学报.2018

[7].赵方媛,李冬梅,田新会,杜文华.饲草型小黑麦遗传图谱的构建及抗条锈QTL定位[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8

[8].任永康,崔磊,牛瑜琦,杨峰,郭庆.小黑麦新品种晋饲草1号的选育[J].中国种业.2017

[9].赵方媛,李冬梅,田新会,杜文华.饲草型小黑麦遗传图谱的构建及抗条锈QTL定位[C].2017中国草学会年会论文集.2017

[10].赵方媛,李冬梅,田新会,杜文华.饲草型小黑麦遗传图谱的构建及抗锈病基因的QTL定位[C].中国草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6

标签:;  ;  ;  ;  

饲草型小黑麦论文-刘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