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装配式建筑下的EPC项目管理刘晶

探析装配式建筑下的EPC项目管理刘晶

天津兴港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天津300452

摘要:目前,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大量推广应用,而EPC模式能够很好地适用于建筑工程。装配式建筑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系统化的工程管理模式与之相匹配。从有利于实现工程建造组织化、系统化、精益化,有利于降低工程建造成本、缩短工程建造工期,有利于实现技术集成应用和创新。从装配式建筑项目模式出发,以成本优化为目标,探讨装配式建筑的适用模式。

关键词:EPC模式;装配式建筑;成本

近几年,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我国建筑行业中掀起了一股热潮。但是,由于技术体系的不成熟,装配式建筑的综合成本依然很高,并且信息化集成度不够,各个阶段的管理相互脱节。目前,尽管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推广装配式建筑,但其在我国的推广工作仍然比较缓慢,很多业主并不愿意采用装配式建筑,其中一个最大的阻碍因素就是其成本太高,装配式建筑单方造价较传统现浇式建筑高,找到有效降低装配式建筑成本的方法,能有效促进装配式建筑在我国的发展与推广,并为我国的建筑工业化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契机。本文从装配式建筑项目模式出发,通过比较EPC和DBB模式,以成本优化为目标,探讨装配式建筑的适用模式。

一、装配式建筑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EPC模式尚未得到众多工程建设单位的重视。目前绝大部分装配式建筑项目仍沿用业主大包大揽、分块切割的管理模式,各方没有以项目整体利益为目标,导致设计产品难以规模化、高效化地制造和装配,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等多环节、多专业难以有效协同,装配式建筑的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2、EPC模式相配套的监管机制还不够健全。与EPC模式相配套,涉及工程招投标、企业资质管理、审图制度、造价定额、工程监理、质量检测、竣工验收等相关制度尚不健全,还需要政府加快完善。例如,EPC工程总承包招投标等制度,亟需从立法层面进行改革。

3、装配式建筑EPC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装配式建筑EPC模式的具体管理流程、责权利的界面划分、各方利益分配机制等尚未完全成熟,往往都是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的简单延伸,没有经过彻底的变革,不是真正意义上的“EPC工程总承包管理”,还有待于通过龙头企业的探索和实践进行创新和完善。

二、装配式建筑项目采用EPC模式的优势

装配式建筑项目具有“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装配化、主体机电装修一体化、全过程管理信息化”的特征,唯有推行EPC模式,才能将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联结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全面发挥装配式建筑的建造优势。

1、有利于实现工程建造组织化。EPC模式是推进装配式建筑一体化、全过程、系统性管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装配式建筑项目推行EPC模式,投资建设方只需集中精力完成项目的预期目标、功能策划和交付标准,设计、制造、装配、采购等工程实施工作则全部交由EPC工程总承包方完成。总承包方对工程质量、安全、进度、造价负总责,责任明确、目标清晰。总承包方围绕工程建造的整体目标,以设计为主导,全面统筹制造和装配环节,系统配置资源;工程项目参与方均在工程总承包方的统筹协调下处于各自管理系统的主体地位,均围绕着项目整体目标的管理和协调实现各自系统的管理小目标,局部服从全局、阶段服从全过程、子系统服从大系统,进而实现在总承包方统筹管理下的工程建设参与方的高度融合,实现工程建设的高度组织化。

2、有利于缩短工程建造工期。EPC模式下,设计、制造、装配、采购的不同环节形成合理穿插、深度融合,实现由原来设计方案确定后才开始启动采购方案,开始制定制造方案、制定装配方案的线性的工作顺序转变为叠加型、融合性作业,经过总体策划,在设计阶段就开始制定采购方案、生产方案、装配方案等等,使得后续工作前置交融,进而大幅节约工期。EPC模式下,原来传统的现场施工分成为工厂制造和现场装配两个板块,可以实现由原来同一现场空间的交叉性流水作业,转变成工厂和现场两个空间的部分同步作业和流水性装配作业,缩短了整体建造时间。同时,通过精细化的策划,以及工厂机械化、自动化的作业,现场的高效化装配,可以大大提高生产和装配的效率,进而大大节省整体工期。EPC模式下,各方工作均在统一的管控体系内开展,信息集中共享,规避了沟通不流畅的问题,减少了沟通协调工作量和时间,从而节约工期。

三、EPC模式降低装配式建筑成本

1、EPC模式能有效避免各主体之间沟通协调障碍。传统承发包模式下,合同关系复杂交错,各主体之间沟通难度大,协调工作难以顺利展开,如出现问题需要层层上报,甚至出现扯皮纠纷,推卸责任,导致问题很难被解决,影响工程进度。而在EPC模式下,总承包商仅对业主负责,各环节工作都在自身内部展开,各环节各部门间的协调变得简单,且权责明确,避免了不必要的纠纷,从而节省了大量沟通协调时间,使工程能顺利实施且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缩短了工期。工期的缩短带来工程在成本上的节约,同时项目提前投入使用便可提前获得收益,为业主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2、EPC模式下各方主体意图能被明确传达。在EPC模式下,设计、构件制作、以及现场装配均由同一主体即总承包商来承担,保证了各个环节工作之间的有效衔接,如设计文件所要表达的意图能更容易被构件制作部门和现场装配部门所理解,生产的构件更加精确、更加符合功能要求,也更加有利于装配作业人员的装配工作。由于在EPC模式下,各阶段各主体的意图均能被比较明确地传达,便于统筹工作,深化各部门对工程的理解,导致工程返工量减少甚至无返工,这将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使工程成本降低。

3、EPC模式能够实现资源更加有效的配置。传统DBB模式下,设计方、构件厂、现场装配方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所追求的目标均是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这使得资源无法被充分利用,存在着不必要的消耗与浪费,这也造成了传统发包模式下的工程总成本偏高。在EPC模式下,总承包商作为统筹者和主导者,能够全局性地配置资源,即以工程总成本最低为决策目标,合理安排各环节的资源投入量,根据各阶段资源投入对工程总目标的影响程度,决定哪些环节应该加大资源投入,哪些环节可以适当减少资源投入。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可以综合考虑各阶段资源投入产生的边际效益,以此选择最为合理的资源分配方案,以达到帕累托最优为目标进行决策,从而实现资源更高效率地使用,充分发挥全产业链的优势,实现资源更加合理的配置,消除或减少传统DBB模式下资源的不必要消耗与浪费,有效降低装配式建筑的成本。

基于EPC模式推广装配式建筑,使得设计、构件制作以及现场装配等各项工作均在统一的管控体系内开展,信息集中共享,规避了沟通不流畅的问题,减少了沟通协调工作量和时间,节约工期,降低工程总成本。因此,为完成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行建筑工业化,克服装配式建筑成本过高带来的推广阻碍,需要在装配式建筑市场中大力推广工程总承包模式,以EPC模式实现建筑业的市场变革,为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加油助力。

参考文献:

[1]张艳坤,韩凤.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建筑经济,2015,36(11)09.

[2]叶浩文,王兵.以EPC模式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思考[J].工程管理学报,2014,31(2):17-22.

[3]王淑嫱,周启慧,田东方.工程总承包背景下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4,31(6)4.

[4]孙晖,樊则森.关于EPC模式与装配式建筑技术相结合的应用研究[J].施工技术,2013,47(7)30.

[5]岑岩.加快推进工程总承包机制发挥装配式建造综合优势[J].住宅产业,2014(10):24-27.

标签:;  ;  ;  

探析装配式建筑下的EPC项目管理刘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