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热祛瘀论文-方剑锋,李赛美,林士毅,王保华

泻热祛瘀论文-方剑锋,李赛美,林士毅,王保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泻热祛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代谢综合征,病因病机,泻热祛瘀

泻热祛瘀论文文献综述

方剑锋,李赛美,林士毅,王保华[1](2010)在《从泻热祛瘀论治代谢综合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以中心性肥胖为中心的多种代谢异常的集合,主要包括中心性肥胖、高血糖、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等。它能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显着增加心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从中医角度分析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逸失调是MS的始动外因,而先天禀赋、脏腑不足是其发生发展的内因,在整个疾病过程中,燥热、痰浊与血瘀是其主要病理变化,以泻热祛瘀为法切入符合其主要病机特点。(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2010年11期)

方剑锋[2](2009)在《泻热祛瘀、益气养阴法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代谢综合征的理论与文献研究代谢综合征是以胰岛素抵抗为共同病理基础,以中心性肥胖、糖调节受损及/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为主要症候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其作为多种危险因素聚集的综合征,其临床预后的不良危险是各组分危险因素的协同加剧,这些危险因素造成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目前代谢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既往研究主要集中在腹型肥胖、脂毒性和胰岛素抵抗几方面,但其发病机制尚有不同认识,其存在有可能是一个共同机制作用的结果。虽然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临床应用上目前仍然存在争议,但是代谢综合征这一概念的提出,使人们意识到多重危险因素的效应并不是简单迭加,而在一定程度上是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警”和“风向标”,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防治方面主要针对改善和减轻胰岛素抵抗及所带来的多代谢失调,不仅要控制血糖,还要全面控制多代谢失调。当前疾病医学逐渐出现向健康医学转变的趋势,以医学干预为切入点成为更为重要的方面。“治未病”乃中医一大特色,与健康医学的理念在宏观层面有共通之处,以“治未病”思想指导综合防治代谢综合征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历代中医典籍中虽然没有与代谢综合征相对应的病名,但代谢综合征可以归入中医学“消渴”、“脾瘅”、“肥胖”、“眩晕”、“胸痹心痛病”等范畴,对与代谢综合征相关的这些疾病的论述相当丰富。但目前中医辨证分型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大规模的中医辨证规范研究,此外尚缺少疗效确切的中医药疗法。因而针对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病机特点,确立泻热祛瘀、益气养阴的治法,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为临床治疗代谢综合征提供思路与方法具有广阔前景。第二部分泻热祛瘀、益气养阴法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目的:本课题以研究中医药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文献及导师临床经验为基础,探讨代谢综合征的病机特点,初步提出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病机为瘀热互结、气阴两虚的理论,并运用泻热祛瘀、益气养阴法治疗。通过观察以该法组方的降糖叁黄片临床疗效,进一步论证此理论的正确性,以期为今后降糖叁黄片的进一步有效应用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方法:本课题为前瞻性研究,临床观察代谢综合征患者72例,均是于2008年8月-2009年3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为中药组(37例)、西药组(35例)。纳入患者在饮食及运动治疗的基础上,分别以泻热祛瘀、益气养阴法(降糖叁黄片)和西药常规疗法(拜糖平)干预治疗,治疗周期为2个月,两组间及各组前后进行比较,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代谢综合征各诊断指标、OGTT、胰岛素释放试验、IAI、TNF-α、IL-6、ADP、LP、FFA临床症状积分、生存质量量表积分等指标在治疗后改善情况,数据处理使用SPSS 13.0软件包,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1)在疗效的总有效率方面,中药组为78.4%,西药组为82.9%,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间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方面,中药组优于西药组,两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在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中药作用较西药更为全面;两组间生存质量积分方面,中药组优于西药组(P<0.01),其中在生理维度、治疗影响维度中药组改善明显(P<0.05),提示中药副作用反应较少。两组间成本-效果比值方面,中药组优于西药组。(2)通过分析治疗前后相关指标,两组在治疗后均能降低FBG、2hPG、HbAl_c、FINS、2hINS、IAI、TC、TG、LDL-C水平(P<0.05或P<0.01),HDL-C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或P<0.01)。在BMI、WHR、SBP、DBP方面,治疗前后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3)治疗后两组间在FBG、2hPG、HbAl_c、FINS、2hINS、IAI、TG、LDL-C水平方面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降低TC、升高HDL-C水平方面,西药组优于中药组,两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4)治疗前两组患者与正常人对照组在TNF-α、IL-6、LP、ADP、FFA水平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治疗后两组TNF-α、IL-6、LP、FFA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或P<0.01);ADP水平均较前上升(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在TNF-α、IL-6、LP、ADP、FFA水平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5)治疗前纳入病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BMI、WHR、FPG、2hPG、TG、LDL-C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结论与启示:(1)代谢综合征的始动外因是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逸失调,而禀赋不足、脏腑亏虚是其发生发展的内因,在整个疾病过程中,燥热、痰浊与血瘀是其主要病理产物,又是新的发病因素,以泻热祛瘀为法切入符合其主要病机特点。运用泻热祛瘀、益气养阴组方的降糖叁黄片能有效干预代谢综合征患者各组分危险因素、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作用机理与改善炎症状态、调节脂肪源细胞因子、降低血脂成分相关。(2)代谢综合征作为DM、CVD危险因素的丛集,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对代谢综合征的治疗应抓住中早期,宜祛邪务早,而泻热祛瘀法可及早截断病程,扭转病变。降糖叁黄片以其精当配伍,切中代谢综合征主要病机,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其总体疗效与西药拜糖平相近。(3)目前代谢综合征的宣教普及仍有很多不足,其早期知晓率偏低,应加大对该病防治的宣教力度。此外在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方面,以《内经》肥人叁型辨证为指导,评估脂肪分布情况比单纯的BMI评价更为全面;同时,血尿酸与代谢综合征各组分具有较高相关性,提示尿酸检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09-05-01)

庞辉群,熊旭东,李风森,王玲,李淑芳[3](2007)在《泻热化痰祛瘀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并呼吸衰竭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泻热化痰祛瘀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88例COPD急性发作并呼吸衰竭的患者随机分西药对照组和西药加泻热化痰祛瘀法治疗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3日、第7日、第14日观察证候并记录。结果两组治疗第3日、第7日、第14日总有效率均较前时间段明显提高,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主要症状和肺部体征积分均降低;治疗组在治疗后第3日、第7日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提高,证候积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痰量、痰色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呼吸困难在治疗第3日、第7日、第14日较对照组改善明显。结论在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泻肺化痰祛瘀法,能够提高COPD急性发作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急症》期刊2007年02期)

泻热祛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第一部分代谢综合征的理论与文献研究代谢综合征是以胰岛素抵抗为共同病理基础,以中心性肥胖、糖调节受损及/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为主要症候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其作为多种危险因素聚集的综合征,其临床预后的不良危险是各组分危险因素的协同加剧,这些危险因素造成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目前代谢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既往研究主要集中在腹型肥胖、脂毒性和胰岛素抵抗几方面,但其发病机制尚有不同认识,其存在有可能是一个共同机制作用的结果。虽然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临床应用上目前仍然存在争议,但是代谢综合征这一概念的提出,使人们意识到多重危险因素的效应并不是简单迭加,而在一定程度上是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警”和“风向标”,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防治方面主要针对改善和减轻胰岛素抵抗及所带来的多代谢失调,不仅要控制血糖,还要全面控制多代谢失调。当前疾病医学逐渐出现向健康医学转变的趋势,以医学干预为切入点成为更为重要的方面。“治未病”乃中医一大特色,与健康医学的理念在宏观层面有共通之处,以“治未病”思想指导综合防治代谢综合征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历代中医典籍中虽然没有与代谢综合征相对应的病名,但代谢综合征可以归入中医学“消渴”、“脾瘅”、“肥胖”、“眩晕”、“胸痹心痛病”等范畴,对与代谢综合征相关的这些疾病的论述相当丰富。但目前中医辨证分型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大规模的中医辨证规范研究,此外尚缺少疗效确切的中医药疗法。因而针对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病机特点,确立泻热祛瘀、益气养阴的治法,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为临床治疗代谢综合征提供思路与方法具有广阔前景。第二部分泻热祛瘀、益气养阴法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目的:本课题以研究中医药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文献及导师临床经验为基础,探讨代谢综合征的病机特点,初步提出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病机为瘀热互结、气阴两虚的理论,并运用泻热祛瘀、益气养阴法治疗。通过观察以该法组方的降糖叁黄片临床疗效,进一步论证此理论的正确性,以期为今后降糖叁黄片的进一步有效应用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方法:本课题为前瞻性研究,临床观察代谢综合征患者72例,均是于2008年8月-2009年3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为中药组(37例)、西药组(35例)。纳入患者在饮食及运动治疗的基础上,分别以泻热祛瘀、益气养阴法(降糖叁黄片)和西药常规疗法(拜糖平)干预治疗,治疗周期为2个月,两组间及各组前后进行比较,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代谢综合征各诊断指标、OGTT、胰岛素释放试验、IAI、TNF-α、IL-6、ADP、LP、FFA临床症状积分、生存质量量表积分等指标在治疗后改善情况,数据处理使用SPSS 13.0软件包,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1)在疗效的总有效率方面,中药组为78.4%,西药组为82.9%,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间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方面,中药组优于西药组,两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在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中药作用较西药更为全面;两组间生存质量积分方面,中药组优于西药组(P<0.01),其中在生理维度、治疗影响维度中药组改善明显(P<0.05),提示中药副作用反应较少。两组间成本-效果比值方面,中药组优于西药组。(2)通过分析治疗前后相关指标,两组在治疗后均能降低FBG、2hPG、HbAl_c、FINS、2hINS、IAI、TC、TG、LDL-C水平(P<0.05或P<0.01),HDL-C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或P<0.01)。在BMI、WHR、SBP、DBP方面,治疗前后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3)治疗后两组间在FBG、2hPG、HbAl_c、FINS、2hINS、IAI、TG、LDL-C水平方面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降低TC、升高HDL-C水平方面,西药组优于中药组,两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4)治疗前两组患者与正常人对照组在TNF-α、IL-6、LP、ADP、FFA水平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治疗后两组TNF-α、IL-6、LP、FFA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或P<0.01);ADP水平均较前上升(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在TNF-α、IL-6、LP、ADP、FFA水平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5)治疗前纳入病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BMI、WHR、FPG、2hPG、TG、LDL-C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结论与启示:(1)代谢综合征的始动外因是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逸失调,而禀赋不足、脏腑亏虚是其发生发展的内因,在整个疾病过程中,燥热、痰浊与血瘀是其主要病理产物,又是新的发病因素,以泻热祛瘀为法切入符合其主要病机特点。运用泻热祛瘀、益气养阴组方的降糖叁黄片能有效干预代谢综合征患者各组分危险因素、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作用机理与改善炎症状态、调节脂肪源细胞因子、降低血脂成分相关。(2)代谢综合征作为DM、CVD危险因素的丛集,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对代谢综合征的治疗应抓住中早期,宜祛邪务早,而泻热祛瘀法可及早截断病程,扭转病变。降糖叁黄片以其精当配伍,切中代谢综合征主要病机,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其总体疗效与西药拜糖平相近。(3)目前代谢综合征的宣教普及仍有很多不足,其早期知晓率偏低,应加大对该病防治的宣教力度。此外在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方面,以《内经》肥人叁型辨证为指导,评估脂肪分布情况比单纯的BMI评价更为全面;同时,血尿酸与代谢综合征各组分具有较高相关性,提示尿酸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泻热祛瘀论文参考文献

[1].方剑锋,李赛美,林士毅,王保华.从泻热祛瘀论治代谢综合征[J].辽宁中医杂志.2010

[2].方剑锋.泻热祛瘀、益气养阴法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机理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3].庞辉群,熊旭东,李风森,王玲,李淑芳.泻热化痰祛瘀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并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7

标签:;  ;  ;  

泻热祛瘀论文-方剑锋,李赛美,林士毅,王保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