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主转移论文-胡道武

寄主转移论文-胡道武

导读:本文包含了寄主转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棉花型棉蚜,黄瓜型棉蚜,中间寄主,生物型鉴定

寄主转移论文文献综述

胡道武[1](2017)在《棉蚜寄主转移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半翅目,蚜科)是一种世界性的农业害虫,能够通过直接取食,分泌蜜露及传播病毒病给棉花,黄瓜,西葫芦,木槿,石榴等重要经济作物及观赏性植物带来重大损失。多食性的棉蚜在长期的取食选择中已经形成了不同寄主专化型。目前,已有较多的文献报道室内专化型棉蚜的寄主转换规律,但在田间专化型棉蚜是如何转换的还不明确。本研究主要通过在田间设置罩笼,结合虫口动态调查,室内生物测定,生物型鉴定技术及微卫星标记技术等研究了安阳地区不同寄主植物上棉蚜的寄主转换规律。本研究的结果将为实际田间作物的管理提供指导,为棉蚜的综合治理提供新的思路。主要结论如下:在棉田不同夏寄主作物的混栽区,苗期棉花,黄瓜,西葫芦,四季豆,豇豆和甜瓜6种寄主植物上棉蚜的种群动态结果显示出西葫芦上棉蚜的种群密度最高,四季豆占其次,其它几种作物上棉蚜的数量较少,且种群动态趋势具有一致性。在田间设置罩笼全年调查冬寄主植物上棉蚜的种群动态,结果表现出石榴,木槿和花椒上的棉蚜的发生高峰期均有所延迟,且木槿上棉蚜的虫口密度最大。罩笼中夏寄主植物(棉花,黄瓜和西葫芦)苗期棉蚜的虫口动态一直保持上升的趋势。罩笼能够延迟棉蚜的迁飞,但不能够改变棉蚜的迁飞习性。对棉田及罩笼中不同寄主植物上棉蚜进行生物型鉴定,结果显示出石榴,木槿,花椒上的棉蚜绝大部分属于棉花型棉蚜,极少数属于其它类型棉蚜,没有发现黄瓜型棉蚜。木槿,石榴和花椒可能是棉花型棉蚜的主要越冬寄主,但不是黄瓜型棉蚜的主要越冬寄主。棉田6种作物在不同取样时期,棉花型棉蚜,黄瓜型棉蚜及其它类型棉蚜的比例有所变化。但从整体上说,棉花上以棉花型棉蚜为主;黄瓜上的黄瓜型棉蚜占大部分;西葫芦上两种专化型棉蚜均有,且棉花型棉蚜的比例相对较大;豇豆和四季豆上主要为其它类型棉蚜;而甜瓜上棉蚜的取样量较少,表现出黄瓜型棉蚜占多数。包含冬寄主植物的两个罩笼中夏寄主植物上的棉蚜表现出显着差异,其中一个只建立起棉花型棉蚜种群,而另一个棉花型棉蚜和黄瓜型棉蚜种群均建立了起来,结果次年四月份观察到有两种专化型棉蚜的罩笼中蚜虫的大爆发,而只有一种专化型棉蚜的罩笼则没有发现棉蚜的踪迹。由此可见,两种专化型棉蚜的共存可能会增强棉蚜的越冬能力。在田间设置罩笼种植棉花,黄瓜,西葫芦或豇豆,通过虫口动态调查,室内生物测定和生物型鉴定法研究了中间寄主植物西葫芦或豇豆对棉花型棉蚜的影响。结果表现出,棉花型棉蚜能够通过中间寄主西葫芦转移到黄瓜上繁殖和建立种群,且转移到西葫芦上后,棉蚜的适合度发生变化,表现为对黄瓜的偏好性更强;而中间寄主豇豆则不能够使棉花型棉蚜成功转移到黄瓜上扩繁和建立种群。通过田间设置罩笼的方法研究了中间寄主西葫芦或豇豆对黄瓜型棉蚜专化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出,黄瓜型棉蚜不能通过中间寄主西葫芦转移到棉花上繁殖和建立种群;黄瓜型棉蚜能够转移到豇豆上存活并建立种群,但能否成功转移到棉花上建立种群还需要进一步的试验来证实(本试验时间相对较短,没有在棉花上建立起种群)。利用Vanlerberghe等人开发的7个微卫星位点研究了安阳棉田夏季,秋季和冬季棉花上棉蚜的种群遗传结构。结果发现棉蚜的Fst主要分布在0.040至0.080之间,且所有微卫星位点的Fst值为0.076。研究结果表明季节是影响棉蚜种群遗传结构的重要因素,安阳棉田中的棉蚜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7-06-01)

迟宇辰[2](2017)在《肉苁蓉及其寄主梭梭的转录组学测序及转移RNA的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Ma,Cis)属于列当科肉苁蓉属,是多年生全寄生性草本植物,专性寄生于藜科小乔木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HA)根部。肉苁蓉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有"沙漠人参"之称。梭梭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抗旱固沙植物,对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对于肉苁蓉和梭梭的研究只停留在药用价值的开发和生物活性成分的分离等方面,对其遗传物质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则鲜有报道。而本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转录组测序手段丰富肉苁蓉和梭梭的遗传信息并揭示它们之间可能的RNA转移事件。本研究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采集的肉苁蓉和梭梭为实验材料,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其进行转录组测序,极大的丰富了肉苁蓉与梭梭的转录组数据,并为未来肉苁蓉和梭梭分子水平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对转录组测序结果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对分析结果的分子生物学验证,可以探究肉苁蓉和梭梭之间是否存在着RNA的转移。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本研究首次运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对肉苁蓉和梭梭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得到了 750,000,000多条梭梭与肉苁蓉的转录组原始数据(rawreads),剔除低质量数据后剩余723,000,000多条,组装后获得长度为200~500 bp的Unigene共130,000多条、长度为500~1,000 bp 的 Unigene 共 30,000 多条,长度为 1,000~2,000 bp 的 Unigene 共25,000多条,长度大于2,000 bp的Unigene共17,000多条,总共222,899条Unigene,其中属于独立生长的梭梭的有95,123条,寄生了肉苁蓉的梭梭108,575条,肉苁蓉85,131条,肉苁蓉与梭梭之间的吸器56,084条。2.①利用Perl语言编程筛选出16,860条可能是肉苁蓉与梭梭相互转移的Unigene,2712条可能是梭梭转移到肉苁蓉的Unigene。这些筛选出来的Unigene还可能是梭梭被肉苁蓉寄生后受激表达的,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②利用Python语言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中进行了数万次的比对,筛选出肉苁蓉转移到梭梭的Unigene共454条,梭梭转移到肉苁蓉的Unigene共5016条。③利用本地Blast系统将筛选出的Unigene与列当科11个数据库和藜科7个数据库进行比对,找到了 15条Unigene与列当科数据库均有高度同源序列,与藜科数据库均无相似序列,可能为肉苁蓉转移到梭梭的Unigene;33条Unigene与藜科数据库有高度同源序列而与列当科没有,证明是梭梭转移到肉苁蓉的Unigene。用数据证明了梭梭肉苁蓉间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交换。3.利用不同模版的PCR检验和DNA测序验证发现有4条Unigene符合肉苁蓉转移到梭梭的结果预期,用实验证明了梭梭与肉苁蓉之间存在着RNA的转移。(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7-05-31)

马兴莉,宋宏伟,封洪强,张真,卢绍辉[3](2016)在《河南枣区绿盲蝽春秋季迁移能力及寄主转移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4年秋季和2015年春季在河南省濮阳市林业科学院扁核酸红枣试验示范林,分别采用铷标记和荧光粉标记技术,对绿盲蝽秋季种群和春季种群在枣园的迁移扩散距离及季节性寄主转移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河南枣区,春季绿盲蝽主要集中在枣树上取食危害,枣树是其主要春季寄主,在枣园环境稳定、食源丰富的情况下,其迁移扩散速度很慢,2周内最远扩散距离为400 m;秋季绿盲蝽已从枣树转移至枣园周边的其他寄主植物上危害,2周内其在枣区的扩散距离可达4 km(试验最远回捕距离),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秋季绿盲蝽会进行长距离的迁飞以寻找枣园周边其喜好的寄主植物来维持生命,葎草、艾蒿、南瓜、苍耳、绿豆、豆角等是其主要的秋季寄主。(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9期)

陈方[4](2015)在《不同地理种群二点委夜蛾遗传多样性以及不同世代寄主间转移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是我国近些年来耕作栽培方式变革后新出现的玉米害虫,自2005年发现二点委夜蛾在河北省为害夏玉米苗以来,其为害面积逐年扩大,已成为黄淮海夏玉米苗期的重要害虫。二点委夜蛾寄主植物多样,食性杂,除为害玉米外,还可取食多种蔬菜、作物、杂草甚至植物残体。二点委夜蛾在黄淮海夏玉米区一年发生4代,除第二代幼虫为害夏玉米幼苗外,其它世代对农作物很少造成为害。本研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黄淮海夏玉米区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和山西省的15个地理种群的二点委夜蛾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与基因流情况进行了检测;同时对所采集的二点委夜蛾地理种群的Wolbachia感染情况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各种群中Wolbachia的感染率和感染类群,基于COI的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对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研究了Wolbachia感染对二点委夜蛾线粒体基因遗传进化的影响;采集河北省石家庄市、山东省德州市和江苏省徐州市的3个地理种群4个世代的二点委夜蛾成虫,采用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对其幼虫寄主植物来源情况进行分析。全文获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二点委夜蛾的遗传多样性和基因流分析。从40条引物中筛选出7条用于ISSR多态性分析,共扩增出183条带,其中174条具多态性,总的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95.12%。13个种群的遗传距离在0.026-0.0595之间,Nei氏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553,Shannon信息指数为0.5303,遗传分化系数为0.069,基因流高达6.74。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地理距离相近的二点委夜蛾地理种群并不聚在一起。Mantel分析结果表明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这些结果说明了二点委夜蛾地理种群基因流水平较高,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水平较低,大部分遗传变异来自于种群内部个体之间。Wolbachia对二点委夜蛾线粒体基因遗传进化的影响。在12个地理种群中,检测了423头个体的Wolbachia感染情况,其感染率在0~26.19%不等,总感染率为9.3%。测序得到了wsp和mt DNA的COI基因片段序列,并在wsp基因序列的基础上,将二点委夜蛾中感染的Wolbahcia分为3个品系,分别命名为w Lep1-w Lep3(KJ596655-KJ596657)。单倍体网络分支图表明了mt DNA单倍型和Wolbachia感染情况没有明显的关系。而且,对各个感染种群单倍体和核酸多样性指数与Wolbachia感染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了Wolbachia感染对线粒体基因遗传进化没有明显的影响。分子变异分析(AMOVA)表明,种群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于种群内部个体之间,而且感染种群变异来自于种群内部的比例比非感染种群的高。二点委夜蛾不同世代在不同寄主植物之间的转移规律。2013和2014年,采集河北石家庄、山东德州和江苏徐州3个地理种群的越冬代、第一代、第二代、第叁代的成虫,测定蛾翅的稳定碳同位素δ13C的值(13C与12C的比率),分析其幼虫寄主植物是来自C3还是C4植物,进而明确不同世代二点委夜蛾在玉米(C4植物)和其他C3植物之间的转移规律。两年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二点委夜蛾越冬代幼虫寄主植物大部分为C3植物,一部分(20%—30%)为C4植物;一代、二代幼虫寄主植物绝大多数为C3植物;叁代幼虫寄主大部分为C4植物,一部分(20%—40%)为C3植物。(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5-03-01)

张明慧[5](2015)在《肉苁蓉与其寄主梭梭核基因水平转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平基因转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HGT)是相对于亲代到子代的垂直基因转移(vertical gene transfer,VGT)而提出的,指在亲缘关系或远或近的生物有机体间不通过生殖而进行的遗传物质交流或遗传信息转移。寄生植物与寄主间存在营养物质交流,可以作为研究水平基因转移现象的良好材料。本研究以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及其寄主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为研究材料,肉苁蓉属(Cistanche)管花肉苁蓉(Cistanchetubulosa)、盐生肉苁蓉(Cistanche salsa);梭梭属(Haloxylon)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为对照。分别采用AFLP技术与转录组测序两种分子生物学方法、MEGA 6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肉苁蓉与其寄主梭梭核基因间是否存在DNA、RNA的水平转移进行研究。获得结果如下:1.应用毛细管电泳,对AFLP选择性扩增产物进行分析,获得117条大小相一致且单一的条带,并成功回收其中43条连接载体测序,测序成功31条,对测序结果进行比对,获得11条高一致性序列,经验证:9条序列未发生水平基因转移,其余2条为rRNA序列,无法对其是否发生水平转移进行判断。2.通过对肉苁蓉、管花肉苁蓉、盐生肉苁蓉、梭梭及柽柳5个物种进行转录组测序,总计获得 35,176,376,880 nt 数据。组装 Unigene 120,797 个,总长 108,501,802 nt,平均长度 898 nt,N50达到 1,845nt。Unigene 功能注释,分别注释到 NR 275,000 个、NT 211,943 个、Swiss-Prot 167,204个、KEGG 162,922 个、COG 108,443 个和 GO 库 193,694 个,所有注释的 Unigene 共 292,117 个;预测编码蛋白框(CDS),比对到蛋白库的CDS有275,496个,预测出的CDS有27,801个,共303,297 个;SSR 共 118,765 个。3.对本研究转录组测序肉苁蓉与梭梭的组装结果进行一致性比对,共得到866条高一致性序列,利用ClustalX与MEGA 6软件,采用最大似然法分别对该序列与Blast比对所得到的一致性序列共同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共有131条疑似发生转移的mRNA序列,为寄生植物与寄主在mRNA水平存在遗传物质交流提供佐证。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肉苁蓉与梭梭核基因之间水平转移的规模,为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究肉苁蓉的寄生机理,以及开展肉苁蓉与梭梭协同进化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5-03-01)

吴丰年,梁广文,CHEN,Jian-Chi,黄建邦,岑伊静[6](2013)在《亚洲柑桔木虱若虫在寄主上的转移和扩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龙病是世界柑桔产业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亚洲柑桔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为黄龙病亚洲种和美洲种的媒介昆虫,其成虫和高龄若虫都能传病。本文研究亚洲柑桔木虱若虫在感染黄龙病及健康寄主上的转移和扩散规律,发现3龄及3龄以上若虫在柑桔植株垂直和水平位置的嫩梢之间转移现象十分明显,但在黄龙病植株上转移速度较健康植株慢,且嫩梢间的转移速度受虫口密度的影响,密度越高转移速度越快。在有选择的条件下,水平位置转移过程中若虫更趋向黄龙病植株。此外,在健康寄主上的木虱若虫有明显向植株下部转移的现象,向下部转移的若虫个体数显着高于黄龙病寄主。本文明确了木虱若虫的扩散规律和寄主感染黄龙病对其转移和扩散产生的影响,为柑桔木虱和黄龙病防治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蒲顺昌,秦丽,陈名君,蔡悦,黄勃[7](2013)在《马尾松林中球孢白僵菌寄主转移和专化性的SSR标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球孢白僵菌是一种最常见的虫生真菌,已被广泛应用于害虫生物防治。利用SSR简单序列重复(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分子标记对来自安徽省麻姑山马尾松林的102株球孢白僵菌进行基因分型、寄主转移和寄主专化性研究。9对微卫星引物将102株白僵菌分成31个微卫星基因型。在这31个微卫星基因型中,有5种基因型株系为相对优势菌株,这5种基因型株系通过侵染不同寄主昆虫即寄主转移延续自身在马尾松林生态系统中的传播和流行,从而证实寄主转移是白僵菌群体中的普遍现象。同时,这些相对优势基因型并不是在各个月份均匀分布,在大部分月份中,存在1–2种优势度高的基因型。相同基因型株系可侵染不同寄主的结果揭示出白僵菌不仅在种的水平,而且在菌株水平上寄主专化性也较弱。正是白僵菌较弱的寄主专化性特征促使部分基因型株系通过寄主转移,在马尾松林生态系统中得以宿存和延续。(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宋国晶[8](2011)在《绿盲蝽和中黑盲蝽的季节性寄主转移规律及捕食性天敌种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 Jakovlev)均是多食性昆虫,可在多种寄主植物上繁殖为害,在棉田内缺乏有效的天敌控制,是我国华北棉区现阶段两种重要的害虫,近年来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大面积爆发,对棉花生产造成很大的威胁。明确两种盲蝽田间自然迁移能力、不同寄主植物间的季节性转移规律、越冬寄主植物种类及捕食性天敌种类,是有效监测两种盲蝽种群动态并进行生态调控的基础。本文利用微量元素铷(Rb,RbCl形式)进行标记回捕方法、空中粘虫板、HYSPLIT气流动力前向轨迹模型对绿盲蝽和中黑盲蝽自然迁移能力、季节性寄主转移规律以及两种盲蝽的捕食性天敌种类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 2000ppm的RbCl溶液喷洒绿盲蝽和中黑盲蝽及其寄主植物,可以有效地标记两种盲蝽及其寄主植物。Rb在盲蝽体内可滞留6 - 7d,在寄主植物体内可滞留至少10d。且对两种盲蝽的生命活动及飞行能力无显着影响,是最理想的标记浓度。2.标记回捕试验证明了春季两种盲蝽由越冬场所向棉田转移。在河南省南阳地区两种棉盲蝽均有较强的迁移能力。绿盲蝽2d内可迁移2560m(试验最远回捕距离),中黑盲蝽6d内可迁移5120m(试验最远回捕距离)。3.标记回捕试验证明了秋季两种盲蝽由棉田转移到杂草上进行越冬。在河南省原阳地区绿盲蝽一周内可迁移到2560m(试验最远回捕距离)以外的地区进行越冬。绿盲蝽主要的越冬寄主为艾蒿和葎草。4.使用气球携带的空中粘板在60m和200m空中捕到了绿盲蝽,表明绿盲蝽有可能进行远距离高空风载迁飞。利用HYSPLIT气流动力前向轨迹模型模拟高空中不同高度绿盲蝽的飞行轨迹,10h内可飞行80 - 190 km。5.田间两种盲蝽捕食性天敌有:赫氏花蟹蛛、拟水狼蛛、叁突花蛛、龟纹瓢虫、嵯峨花蟹蛛、东京沟瘤蛛、奇异球蛛、伪蕾管巢蛛。其中前4种为优势种群。(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1-06-01)

葛红,季桦,徐莉,高小红[9](2010)在《灰飞虱寄主转移规律及栽培技术对其种群数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田间系统调查,研究了南通地区灰飞虱在不同寄主间的转移规律,以及小麦播期和水稻栽培方式等对灰飞虱发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当推迟小麦播期、麦田穗期兼防、增加水稻直播比例、秧田用药保苗等综合治理由灰飞虱传介引起的水稻条纹叶枯病和玉米粗缩病的重要措施。(本文来源于《金陵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刘璐,刘强,刘星辰,李晨,张玉杰[10](2010)在《六星黑点豹蠹蛾幼虫转移寄主时的选择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六星黑点豹蠹蛾幼虫在转移寄主过程中对寄主的再次选择性特点,本研究在对寄主种类调查的同时,分别统计分析了幼虫对31种寄主植物寄生率和受害程度,并采用圆盘法研究了幼虫对不同寄主喜好程度以及寄主枝条粗细对幼虫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被调查的48种绿化树中,65%的树种被寄生,除9种针叶树不被寄生外,39种阔叶树中有31种被六星黑点豹蠹蛾寄生(占阔叶树的79.5%).根据寄生率划分中的6个等级,幼虫对山楂、柿和英桐的寄生率高达100%.幼虫对31种寄主植物的选择实验中,白梨的选择率最高为56.67%,其次是刺槐、石榴和家榆,分别为20.00%,13.33%,10.00%.头宽为3~5 mm的幼虫对14 mm直径的枝条选择率高达97%.(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寄主转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Ma,Cis)属于列当科肉苁蓉属,是多年生全寄生性草本植物,专性寄生于藜科小乔木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HA)根部。肉苁蓉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有"沙漠人参"之称。梭梭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抗旱固沙植物,对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对于肉苁蓉和梭梭的研究只停留在药用价值的开发和生物活性成分的分离等方面,对其遗传物质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则鲜有报道。而本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转录组测序手段丰富肉苁蓉和梭梭的遗传信息并揭示它们之间可能的RNA转移事件。本研究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采集的肉苁蓉和梭梭为实验材料,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其进行转录组测序,极大的丰富了肉苁蓉与梭梭的转录组数据,并为未来肉苁蓉和梭梭分子水平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对转录组测序结果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对分析结果的分子生物学验证,可以探究肉苁蓉和梭梭之间是否存在着RNA的转移。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本研究首次运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对肉苁蓉和梭梭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得到了 750,000,000多条梭梭与肉苁蓉的转录组原始数据(rawreads),剔除低质量数据后剩余723,000,000多条,组装后获得长度为200~500 bp的Unigene共130,000多条、长度为500~1,000 bp 的 Unigene 共 30,000 多条,长度为 1,000~2,000 bp 的 Unigene 共25,000多条,长度大于2,000 bp的Unigene共17,000多条,总共222,899条Unigene,其中属于独立生长的梭梭的有95,123条,寄生了肉苁蓉的梭梭108,575条,肉苁蓉85,131条,肉苁蓉与梭梭之间的吸器56,084条。2.①利用Perl语言编程筛选出16,860条可能是肉苁蓉与梭梭相互转移的Unigene,2712条可能是梭梭转移到肉苁蓉的Unigene。这些筛选出来的Unigene还可能是梭梭被肉苁蓉寄生后受激表达的,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②利用Python语言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中进行了数万次的比对,筛选出肉苁蓉转移到梭梭的Unigene共454条,梭梭转移到肉苁蓉的Unigene共5016条。③利用本地Blast系统将筛选出的Unigene与列当科11个数据库和藜科7个数据库进行比对,找到了 15条Unigene与列当科数据库均有高度同源序列,与藜科数据库均无相似序列,可能为肉苁蓉转移到梭梭的Unigene;33条Unigene与藜科数据库有高度同源序列而与列当科没有,证明是梭梭转移到肉苁蓉的Unigene。用数据证明了梭梭肉苁蓉间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交换。3.利用不同模版的PCR检验和DNA测序验证发现有4条Unigene符合肉苁蓉转移到梭梭的结果预期,用实验证明了梭梭与肉苁蓉之间存在着RNA的转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寄主转移论文参考文献

[1].胡道武.棉蚜寄主转移规律研究[D].河南大学.2017

[2].迟宇辰.肉苁蓉及其寄主梭梭的转录组学测序及转移RNA的初步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7

[3].马兴莉,宋宏伟,封洪强,张真,卢绍辉.河南枣区绿盲蝽春秋季迁移能力及寄主转移规律[J].河南农业科学.2016

[4].陈方.不同地理种群二点委夜蛾遗传多样性以及不同世代寄主间转移规律[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

[5].张明慧.肉苁蓉与其寄主梭梭核基因水平转移研究[D].宁夏大学.2015

[6].吴丰年,梁广文,CHEN,Jian-Chi,黄建邦,岑伊静.亚洲柑桔木虱若虫在寄主上的转移和扩散研究[J].环境昆虫学报.2013

[7].蒲顺昌,秦丽,陈名君,蔡悦,黄勃.马尾松林中球孢白僵菌寄主转移和专化性的SSR标记分析[J].菌物学报.2013

[8].宋国晶.绿盲蝽和中黑盲蝽的季节性寄主转移规律及捕食性天敌种类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

[9].葛红,季桦,徐莉,高小红.灰飞虱寄主转移规律及栽培技术对其种群数量的影响[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0

[10].刘璐,刘强,刘星辰,李晨,张玉杰.六星黑点豹蠹蛾幼虫转移寄主时的选择行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标签:;  ;  ;  ;  

寄主转移论文-胡道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