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萝卜花叶病毒的理想寄主植物——大麻

鉴定萝卜花叶病毒的理想寄主植物——大麻

一、鉴别芜菁花叶病毒的理想寄主植物—藜(论文文献综述)

田沂民,朱雅君,印丽萍,陈仲兵,滕凯,于翠[1](2021)在《第十届中国花博会中烟草脆裂病毒生物学特性及检测监控技术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第十届中国花博会于2021年5月21日7月2日在上海崇明岛举办。其中从国内外大规模输入新品种植物种球、种苗、种子、种植介质及木质包装品。这些植物及其相关产品很可能会携带大量外来生物,使得崇明岛的生态安全遭受重大威胁。病毒是迄今为止人们在超微世界里所认知的最小生物之一,其随植物传播扩散更为隐秘,这严峻考验着防控能力。其中烟草脆裂病毒是一种能侵染多种花卉植物的植物病毒,通过寄主植物繁殖材料(种球、砧木、芽条等)的贸易活动进行远距离病毒传播,或借助带毒介体线虫进行短距离扩散,为阿根廷、巴西、加拿大、墨西哥、土耳其等国家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在我国局部地区有发生。本次花博会大面积布置的百合、芍药、玉簪等都是其主要寄主,一旦传入可引起严重生态影响和经济损失。研究从烟草脆裂病毒的寄主范围、危害症状、传播扩散途径等生物学特性及经济影响、检测监控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为防止其再次入侵和进一步传播扩散提供参考,为花博会生态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李倩[2](2021)在《华油杂62恢复系根肿病抗性遗传改良及miRNA响应分子机制解析》文中提出根肿病是由土传病原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P.brassicae)引起的,是世界上发生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十字花科植物病害之一。我国油菜根肿病发病面积在66.7万公顷左右,约占总生产面积的10%。随着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油菜根肿病在我国有大面积爆发的趋势,特别是目前我国抗根肿病甘蓝型油菜品种极度匮乏,我国油菜的安全生产受到严重威胁。基于此,本研究创建了抗根肿病的新恢复系Bing409R(简写为409R),并在此基础上配制了抗根肿病杂交油菜新品种华油杂62R,为抵抗油菜根肿病,稳定和保障我国油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本研究运用小RNA测序及降解组测序手段并结合已发表的转录组数据,系统分析了抗感油菜近等基因系材料在响应根肿菌侵染过程中miRNA及靶标基因的作用,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甘蓝型油菜恢复系Bing409根肿病抗性的遗传改良本研究以含有CRb抗根肿病位点的大白菜材料CR shinki为供体亲本,以甘蓝型油菜国审杂交种华油杂62的父本Pol CMS恢复系Bing409(简写为409S)为受体亲本,通过杂交、回交将CRb抗病位点导入到409S中。F1和BC1的抗病表型及基因型鉴定结果表明,CRb抗病位点在甘蓝型油菜背景中表现为单基因显性遗传。利用5对前景标记及均匀分布于油菜A基因组的124对背景标记,对BC1F1~BC3F1各世代株系进行前景和背景筛选,在BC3F2代获得了遗传背景高度接近409S且含CRb抗病位点的抗根肿病新恢复系Bing409R。Bing409R对我国四川、湖北和安徽等地区根肿菌生理小种表现出免疫抗性。对改良后的抗病株系品质测试结果表明,所有被检测株系含油量均与未改良的轮回亲本409S相当,芥酸及硫苷含量都符合我国“双低油菜”的生产标准。2.甘蓝型油菜抗根肿病新品种华油杂62R的选育2016年夏首次将华油杂62不育系与Bing409R配制了杂交组合,成功选育了我国首个抗根肿病杂交油菜新品种华油杂62R。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华油杂62R对湖北枝江和安徽黄山病区的根肿菌表现全抗,且田间长势强明显优于当地对照品种。在非根肿病发病区对华油杂62R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录考察,与对照品种华油杂12相比,根肿病抗性遗传改良并未对华油杂62R的株高、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每角粒数、千粒重及单株产量等主要产量性状造成不良影响。本研究的开展为我国油菜抗根肿病育种提供了宝贵资源,为我国抵抗油菜根肿病的威胁提供了重要保障。3.油菜抗感近等基因系材料响应根肿菌侵染的miRNA鉴定本研究分别构建了抗感材料在根肿菌侵染(Int409R,Int409S)和未侵染(Mock409R,Mock409S)条件下12个小RNA文库,每个文库平均得到2.03百万s RNA序列。这些s RNA序列长度分布在18~30-nt之间,以21-nt和24-nt长度为主。总共鉴定出48个已知miRNA和72个新miRNA,并发现了5个特异在芸薹属物种间保守的miRNA。对这些miRNA整体表达水平统计,油菜基因组中大约有20%的miRNA表达量水平较高(reads>200),抗病材料响应根肿菌侵染鉴定到有18个显着差异表达的miRNA,而在感病材料中只有1个显着差异表达的miRNA,定量PCR分析验证了4个miRNA的相对表达量与测序结果一致。这些差异表达的miRNA可能直接或间接参与了油菜对根肿菌的抗性反应过程。4.抗感油菜材料响应根肿菌侵染的miRNA及其靶标调控机制解析本研究分别构建了抗感材料在根肿菌侵染和未侵染条件下的4个降解组文库。降解组测序总共鉴定到84个miRNA的938个靶标转录本,这些靶标主要是参与多种生物过程的转录因子、酶和蛋白质。抗感油菜材料响应根肿菌侵染的靶标基因分别被富集到12个和18个显着的KEGG通路,最为富集的通路为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鉴定到8个差异的降解途径,并构建油菜响应根肿菌侵染的miRNA-target调控网络。最后结合转录组数据我们分析了miRNA及其靶标的表达模式,在抗感材料中总共鉴定到8对显着差异表达的antagonistic miRNA-target响应根肿菌的侵染,包括miR395d-APS4、novel_147-NAC076、novel_147-PNSL2等涉及参与根系发育、过敏性细胞死亡及叶绿体合成代谢相关途径。可见根肿菌的侵染引起了抗感油菜材料miRNA池及靶标的变化,本研究的开展为解析甘蓝型油菜抗根肿病反应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线索。

周本国[3](2021)在《烟蚜与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关性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烟蚜及烟草马铃薯Y病毒病(PVY)等蚜传病毒病是烟草上的重要病虫害,常年发生严重,且难以防治,给烟叶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烟草上的蚜虫种类及蚜传病毒病种类进行鉴定,对蚜传病毒病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并对蚜虫和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相关性、蚜虫和蚜传病毒病的绿色防控技术进行研究,为有效控制烟蚜及蚜传病毒病的发生危害提供理论基础和应用模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烟草蚜虫种类鉴定及其传毒方式研究开展了烟草蚜虫种类鉴定,明确安徽烟区危害烟草的蚜虫种类主要是桃蚜(烟蚜)。开展了蚜虫传毒方式研究,明确了烟蚜的口针、头部以及腹部均可带毒,烟蚜体内的持毒时间可达10h,烟蚜的传毒效率与其带毒率并不成正比。2.烟草蚜传病毒病检测、危害及遗传多样性研究开展了烟草蚜传病毒病种类鉴定,采用ELISA、PCR方法和小RNA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了670份烟草样品,明确了安徽烟区蚜传病毒病种类主要为PVY等。开展了烟田周边毒源植物检测和大棚烟苗带毒率检测,明确了毒源植物主要有油菜、小麦、杂草、蚕豆、白菜、萝卜、元胡、菠菜、豌豆、马铃薯等,且烟草在苗床即可带毒。开展了蚜传病毒病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明确了CMV、PVY、TVBMV三种病毒在安徽烟区的遗传多样性。3.利用s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烟草蚜传新病毒利用小RNA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出烟草新病毒TV2,对其序列进行了分析,TV2的基因组全序列5979个核苷酸,与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具有最高的同源性,为87%,在烟草上首次报道了一个新的马铃薯卷叶病毒属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在安徽烟区首次检测到危害烟草的芸薹黄化病毒(BrYV)和辣椒脉斑驳病毒,对Br YV-AH分离物基因组全序列进行了分析,该病毒基因组全长5678bp,编码6个开放阅读框,属于马铃薯卷叶病毒属成员,是一株重组病毒。4.烟蚜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相关性研究开展了有翅蚜迁飞动态监测与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关性研究,所得结果表明有翅蚜迁飞的数量和时间与蚜传病毒病发生轻重正相关。有翅蚜迁飞数量越大,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对越严重;有翅蚜迁飞高峰期和蚜传病毒发生高峰期正相关。有翅蚜迁飞到烟田传毒后,带毒烟株有个隐症过程,这一过程持续时间长短,主要与气候因素和烟草生育期有关,如气候条件利于病害发生,则隐症期较短,如气候条件不利于病害发生,则隐症期可长达15-20天。5.烟蚜及蚜传病毒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了治虫防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包括天敌昆虫蚜茧蜂、物理方法(无纺布覆盖、黄板等)防治烟蚜、新型免疫诱抗剂预防蚜传病毒病等。筛选出以下几种治虫防病效果较好的绿色防控技术:蚜茧蜂防治烟蚜平均防治效果达到75%,生产季节平均减少防蚜农药3次,减少防治病毒病农药1次,平均减少化学农药投入6.4元/667m2,平均减少施药成本12元/667m2;和周边常规防治区相比,无纺布覆盖防蚜示范区、黄板诱蚜示范区和免疫诱抗剂预防病毒病示范区的相对防效分别达到80%、40%和40%以上。

蒲小剑[4](2021)在《红三叶抗白粉病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及抗病基因TpGDSL的克隆与遗传转化》文中认为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 L.)是营养价值和草产量仅次于苜蓿(Medicago Sativa L.)的多年生豆科牧草之一。该牧草用途广泛,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白粉菌(Erysiphales)作为一类普遍而重要的专性生物营养型病原菌,可严重降低红三叶草产量与品质,限制其在草牧业中的应用与发展。为阐明白粉菌对红三叶生理生化、内源激素和细胞结构的影响并验证抗白粉病TpGDSL基因的功能,本研究首先对感白粉病品种(岷山红三叶)和×抗白粉病品种(“甘农RPM1”红三叶)的杂交F2代进行抗病性评价,并建立白粉病抗性分离群体,采用人工接菌的方法,测定白粉菌侵染后不同抗性群体的生理生化变化、内源激素含量和细胞结构变化;利用F2代群体的抗病单株和感病单株作为试验材料,进行转录组分析;克隆由转录组分析得到的红三叶抗白粉病相关候选基因TpGDSL,同时构建p HB-GDSL过表达载体,并遗传转化拟南芥。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白粉病病原菌为三叶草白粉菌(Erysiphe trifoliorum);人工接菌后抗病材料的电导率(EC)先升高后降低、感病材料持续升高,接菌15 d时感病材料EC较接菌前增加3.57倍。抗病材料的相对含水量(RWC)先降后升,感病材料持续降低,接菌15d时感病材料的RWC含量较接菌前减少了31.8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可溶性糖(WSC)含量分别在接菌后第7 d和11 d升高,随后降低,其最高值分别为534.43±10.07 U·g-1·min-1 FW、411.73±4.08 U·g-1·min-1 FW、136.53±1.00 U·g-1·min-1 FW和32.02±0.57 mg·g-1。接菌第15 d的丙二醛(MDA)与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分别是接菌前的4.84和5.38倍。接白粉菌后第1和7 d,抗病材料的玉米素(ZR)、茉莉酸(JA)与水杨酸(SA)含量出现两个峰值,感病材料接菌第1d后增加,之后持续降低。抗病材料的ABA含量先升后降,感病材料的变化趋势相反。抗病材料的ZR、JA、SA与ABA含量的分别在接菌第7 d、1 d、7 d和1 d时最大,其值分别为12.23±1.27 ng·g-1、15.55±0.30 ng·g-1、124.82±1.68 ng·g-1、483.50±125.50 ng·g-1,分别较接菌前增加3.52、0.93、1.60和1.04倍。接菌后红三叶抗病材料内源激素变化幅度大于感病材料,表明抗病材料中白粉菌对红三叶体内内源激素的效应更明显。2.抗病红三叶单株叶片的上表皮细胞宽,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及蜡质含量均极显着高于感病材料(P<0.01),分别高16.13%、22.29%、29.99%与85.90%;抗病材料的上表皮细胞宽度增大、栅栏组织加厚、栅栏组织细胞排列更紧密有序,感病材料的海绵组织厚度显着增加、海绵细胞排列松散混乱。白粉菌侵染增加了细胞壁的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降低了可溶性果胶的含量,其中抗病材料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羟脯氨酸糖蛋白含量略高于感病材料。3.白粉菌侵染后抗性差异红三叶代谢中DEGs分别富集在苯丙烷途径、甲醛戊酸途径、木质素和木酚素途径与硫代葡萄糖苷等代谢途径。CHRs、C2H2、HAD、MYB、b ZIP和MADS等转录因子家族基因参与红三叶白粉病防御反应。SA与IAA通路中相关基因AXR1、CYP、CAND1和PPR-like可能在红三叶白粉病防御反应中具有积极作用。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类、磷酸酶、腈水解酶及GDSL脂肪酶等家族中DEGs分别富集23、20、18、14与2条。木质素代谢途径中PAL、C4H、4CL和BGL、ABA调控路径中NAD(P)-binding Rossmann-fold、赤霉素代谢途径中2-氧戊二酸/铁(II)依赖双加氧酶及JA合成前体12-Oxo-PDA等基因均参与调控红三叶的防御过程。转录组分析显示红三叶GDSL同源基因有较高的本底表达和差异表达倍数,Log2(FC)为10.62,本研究选择GDSL基因进行研究。4.克隆得到编码366个氨基酸,全长1101bp的TpGDSL基因。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GDSL基因与该基因氨基酸序列相似性高达86.47%。TpGDSL基因编码蛋白分子式为C1776H2704N470O561S15,相对分子量为40.9672kD,理论等电点(p I)为4.39,正、负电荷残基为20和35,不稳定系数为31.38,为不稳定蛋白,脂肪系数为81.01。TpGDSL编码蛋白可能存在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TpGDSL蛋白主要包括36.34%α螺旋(Alpha helix,Hh)、4.10%β转角(Beta turn,Tt)、17.49%延伸链(Extended strand,Ee)、及42.08%无规则卷曲(Random coil,Cc)。该基因翻译的蛋白均由二级结构和三维结构覆盖,覆盖率和可信度分别达82%和100%。本试验采用农杆菌介导的花序浸染法将重组过表达载体p HB-GDSL转入模式植物野生型拟南芥中,得到16 lines T1代阳性转基因种子,为TpGDSL基因的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姜文筱[5](2021)在《基于黄瓜花叶病毒的多联弱毒疫苗创制及接种方案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受到病毒系侵染后,会引发自身的免疫反应,可以免受同种病毒的其它株系侵染的现象称为交叉保护作用。利用弱病毒(弱毒疫苗)防治靶标强毒是目前防治植物病毒病的一种有效措施,但目前缺乏能够有效防治烟草病毒病的多联疫苗,也缺少一个能够在田间接种弱毒疫苗时具有高接种效率的接种体系。黄瓜花叶病毒(CMV)宿主广泛,为害严重,是弱毒疫苗基础病毒载体的一个理想选择。本研究是基于黄瓜花叶病毒创制不同类型的二价和三价弱毒疫苗,并进行接种方案和疫苗载体的优化。利用实验室已有的弱毒疫苗,进行喷雾接种方式、疫苗保质期、疫苗与肥料结合使用的三方面分析,对疫苗接种方案进行优化。农杆菌直接喷雾接种普通烟,接种成功率为12.5%,直接喷雾接种剪叶后普通烟,一次喷雾接种成功率为80%、两次喷雾接种成功率为100%,剪叶后1小时直接喷雾1次,接种成功率为100%,说明剪叶处理有利于疫苗接种。农杆菌加入金刚砂后喷雾接种未剪叶普通烟,接种成功率为93.3%,表明金刚砂的加入明显提升接种效率。普通烟叶片正面和背面分别进行喷雾接种成功率的差别不大。因此,合适的接种方式为农杆菌混合金刚砂,喷雾接种处于剪叶状态的普通烟叶片正面一次,加强接种一次。农杆菌菌体静置实验表明,常温静置3天以内,均可以成功接种本氏烟。疫苗与肥料混合实验表明,叶面肥的使用降低疫苗的防效,而生物有机肥、高钙钾镁肥的使用,则对疫苗的防效有加成作用。疫苗的田间接种建议方案如下:含有弱毒疫苗的农杆菌菌液混合金刚砂,在烟草剪叶处理后进行1到2次喷雾接种。所用农杆菌为新鲜制备3天内的菌液。接种疫苗后,可施用生物有机肥或高钙钾镁肥加强弱毒疫苗交叉保护的效果。在CMV的2b蛋白提前终止突变体pCCFR2-2b PTII的基础上,分别插入马铃薯X病毒(PVX)的不同区域100 bp、150 bp保守片段,获得4个PVX 100型插入突变体和4个PVX 150型插入突变体,这些突变体与野生型CMVFnyRNA1和CMVFnyRNA3混合接种本氏烟,结果显示:所有的PVX 100 bp、150bp保守片段插入型突变体的插入序列均稳定存在,且表现出弱致病症状,对CMV和PVX具备良好的交叉保护效果。同类型的两种、三种、四种疫苗的混合处理的交叉保护效果呈逐步上升趋势。以pCCFR2-2b PTII为基础载体分别插入马铃薯X病毒(PVX)/马铃薯Y病毒(PVY)、马铃薯X病毒(PVX)/烟草脉带花叶病毒(TVBMV)、马铃薯Y病毒(PVY)/烟草脉带花叶病毒(TVBMV)三种组合,两种病毒各插入100 bp保守序列,获得3个三价弱毒突变体(pCCFR2-2b PTII-PX5890-5989PY617-716、pCCFR2-2b PTII-PX5890-5989TVB7600-7699和pCCFR2-2b PTII-PY617-716TVB7600-7699),这3个三价弱毒突变体分别与野生型CMVFnyRNA1和CMVFnyRNA3混合接种并测试对靶标病毒的防效,结果显示:三价弱毒突变体pCCFR2-2b PTII-PX5890-5989PY617-716兼抗CMV和PVX,对PVY具有一定程度的预防效果;pCCFR2-2b PTII-PX5890-5989TVB7600-7699兼抗CMV和PVX,对TVBMV防效不好;pCCFR2-2b PTII-PY617-716TVB7600-7699可预防CMV,对PVY和TVBMV防效不好。RNA病毒的RdRp的低保真性会造成某些突变的回复,对于弱毒疫苗的创制不利。针对这个问题,进行CMVFnyRdRp改造,以期获得高保真性RdRp并分析对突变的修复作用。将CMVFnyRNA2在RdRP(2a)编码框的第636位赖氨酸分别突变成丙氨酸、天冬氨酸、精氨酸和色氨酸,获得4个突变体(pCCFR2-2a-A636、pCCFR2-2a-D636、pCCFR2-2a-R636、pCCFR2-2a-W636),将RdRp突变体分别与野生型CMVFnyRNA1、突变型CMVFnyRNA3混合接种,结果显示:所有RdRp突变体不能改变突变体pCCFR3-ΔCP180F突变回复率(100%);RdRp突变体pCCFR2-2a-A636、pCCFR2-2a-D636不能改变突变体pCCFR3-TLSm1突变回复率(100%);RdRp突变体pCCFR2-2a-R636、pCCFR2-2a-W636可降低突变体RNA3-TLSm1的回复率(从87.5%到75%、50%)。说明,通过改造RdRp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某些突变体的突变修复率,即体现一定程度的RdRp保真性的提高。本研究为基于CMV的多联弱毒疫苗创制及应用提供了研究材料和数据支持,为田间弱毒疫苗的接种提供方法依据,为植物病毒病的防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支持。

庞欢[6](2021)在《卫星RNA对黄瓜花叶病毒弱毒疫苗交叉保护作用的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病毒病危害严重,会导致农作物产量降低,品质变劣,防治是难点。相比而言,交叉保护是防治植物病毒病比较有效的策略。预先接种弱毒疫苗,可以激发寄主植株产生免疫能力,达到植株发病减轻或不发病的目的。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是寄主范围最多、分布最广、最具经济重要性的植物病毒之一,是正义单链三分体RNA病毒。有些CMV分离物株系中含有卫星RNA,它是一类非编码RNA,部分卫星RNA可以不同程度的影响辅助病毒的致病力。本论文研究卫星RNA对CMV弱毒疫苗的调节作用,为卫星RNA在交叉保护中的应用探索新的可行性途径。利用本实验室已克隆的两种CMV卫星RNA,sat CMV-TA-ca和sat CMV-TA-tb,分别研究两种卫星RNA对CMV强毒分离物(CMVFny)、CMV天然弱毒分离物(CMVTA-pe)、CMV人工弱毒突变体(CMVFny2-2b PT)、CMV异源病毒片段插入型突变体(CMVFny2-2b PT-TM5088)的致病力影响,以及卫星RNA与辅助病毒等比例或不同比例混合接种的交叉保护作用。首先构建适用于农杆菌浸润接种的分别含有2种卫星RNA全序列的双元质粒p CB-sat CMV-TA-ca和p CB-sat CMV-TA-tb,分别与含有CMVFny RNA1、RNA2和RNA3的质粒混合接种本氏烟,结果表明卫星RNA可实现在植物体内复制,降低CMVFny的致病力,从而建立了卫星RNA和辅助病毒的定量接种研究体系。不同类型CMV与卫星RNA等比例(等浓度)混合接种实验,得到如下结果:(1)强毒分离物CMVFny与卫星RNA混合接种,对后续接种的CMVFny表现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作用,其中sat CMV-TA-tb比sat CMV-TA-ca的交叉保护效果更明显。(2)CMVTA-pe作为天然的弱毒分离物,侵染本氏烟仅造成轻度矮化。CMVTA-pe可交叉保护CMVFny,而且卫星RNA与CMVTA-pe混合接种后的交叉保护效果更明显。说明,卫星RNA对CMV天然弱毒分离物的交叉保护作用有提升作用。(3)CMVFny2-2b PT是CMVFnyRNA2的人工弱毒突变体,可以交叉保护防治CMVFny,且5 d攻强毒保护效果最佳。卫星RNA与CMVFny2-2b PT混合接种,加强了突变体的致病力,且CMVFny2-2b PT的交叉保护作用因卫星RNA的存在反而有所减弱。(4)CMVFny2-2b PT-TM5088是CMVFnyRNA2的异源病毒片段插入型弱毒突变体,体现对CMVFny较好的交叉保护效果,卫星RNA的存在没有明显改变其对CMVFny的交叉保护防治效果,但对其交叉保护CMV和TMV混合侵染有改善效果。弱毒突变体与卫星RNA不同比例(不同浓度)混合接种实验表明:(1)CMVFny2-2b PT与sat CMV-TA-ca 2:1和1:1混合接种时,交叉保护的效果更好。(2)CMVFny2-2b PT与sat CMV-TA-tb 1:1和1:2混合接种时,交叉保护效果明显。表明卫星RNA对CMV人工弱毒突变体交叉保护具有调控作用,正向调控作用和反向调控作用的发生取决于卫星RNA与弱毒疫苗的接种比例。本研究分析了卫星RNA对不同类型CMV弱毒疫苗的调节作用,为卫星RNA在交叉保护中的应用探索了新的可行性途径。

廖一鸣[7](2018)在《沈阳和盖州地区萝卜病毒病的分子检测与鉴定》文中指出本研究通过透射电镜法观察和RT-PCR扩增技术对辽宁省沈阳地区和盖州地区萝卜叶片样品中的病毒进行了检测与鉴定,确定侵染辽宁省沈阳地区和盖州地区萝卜的病毒为马铃薯Y病毒科(Potyviridae)的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中的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本文测定了三个TuMV辽宁分离物的全基因组和十六个TuMV辽宁分离物的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序列,丰富了辽宁省沈阳地区和盖州地区萝卜病毒资源,为萝卜病毒病的防治工作奠定理论基础。(1)2017年5月,在辽宁省沈阳市采集到6个呈现泡状褪绿的萝卜样品,使用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观察到700×13nm的线性病毒粒子。初步判定该病毒粒子为典Potyvius线性粒子。利用Potyvirus通用引物PVY-legpoty-F/R对所采集的样品进行RT-PCR扩增后得到1200 bp片段,克隆测序后进行Blast比对,结果表明该样品同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的同源性最高。利用已经报道的扩增TuMV特异引物TuMV-CP-F/R在6个样品中均扩增到约1000bp的片段,包含完整的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同源性比对发现,6个样品的cp基因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高于90%,说明他们是用一个病毒的不同分离物。选取LN-sy分离物,基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上TuMV全基因组序列设计扩增6对引物,TuMV-1F/1R,TuMV-2F/2R,TuMV-3F/3R,TuMV-4F/4R,TuMV-5F/5R,TuMV-6F/6R扩增得到该样品上病毒的全基因组。该病毒的基因组由9855个核苷酸组成。基于cp基因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沈阳地区萝卜样品与TuMV的中国分离物TuMV-[China:Raphanus sativus](KR153038)和TuMV-[China:Raphanus sativus](KR153040)同源性最高,同源性为99.8%。基于cp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TuMV LN-sy与TuMV的中国分离物TuMV-[China:Raphanus sativus](KR153038)和TuMV-[China:Raphanus sativus](KR153040)在同一分支上。根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on Taxonomy of Viruses,ICTV)第九次报告和2018版分类系统中报道的Potyviridae分类标准,断定LY-sy是TuMV的辽宁沈阳分离物。(2)2017年5月,在辽宁省盖州市采集10个呈现矮化或叶片斑驳的萝卜样品,使用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在两种症状病叶中均观察到约800×13nm的线性病毒粒子。初步判定病样受到Potyvius病毒侵染。利用(1)中TuMV-CP-F/R引物在10个样品中均扩到约1000bp的cp基因。选取矮化症状的TuMV-GZ1分离物和叶斑驳症状的TuMV-GZ5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发现TuMV-GZ1和TuMV-GZ5基因组分别为9867nt和9856nt组成。基于cp基因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TuMV-GZ1和TuMV-GZ5均与TuMV的中国分离物TuMV-[China:Raphanus sativus](KR153038)和TuMV-[China:Raphanus sativus](KR153040)同源性最高,同源性为99.4%。基于cp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两个分离物与TuMV的中国分离物TuMV-[China:Raphanus sativus](KR153038)和TuMV-[China:Raphanus sativus](KR153040)聚在同一分支上。根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on Taxonomy of Viruses,ICTV)第九次报告和2018版分类系统中报道的Potyviridae分类标准,断定TuMV-GZ1和TuMV-GZ5是TuMV的辽宁盖州分离物。这是辽宁省首次报道萝卜感染TuMV。

张成玲[8](2010)在《烟草脉带花叶病毒、芜菁花叶病毒和马铃薯Y病毒的遗传结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烟草脉带花叶病毒(Tobacco vein banding mosaic virus,TVBMV)、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和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都属于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TVBMV和PVY是烟草上的重要病毒,在我国烟草上的危害呈上升趋势;TuMV是十字花科植物上的重要病毒。它们侵染作物后造成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下降。本研究分别分析了TVBMV、TuMV和PVY三种病毒的群体结构。从中国烟草主产区采集到40个TVBMV分离物,测定了其HC-Pro、P3、6K1和CP基因,通过比较GenBank上其它分离物的相应序列分析了TVBMV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根据不同基因的分析结果,将TVBMV分离物划分为两个(6K1和CP)或三个组(P3和HC-Pro)。中国云南分离物单独成簇,基因交流频繁,但与其它省份分离物之间的基因交流不频繁。TVBMV的4个基因片段都处于负向选择,但不同的基因片段承受的选择压力不同。分析的42个分离物中有13个发生重组。通过RT-PCR扩增得到中国的56个TuMV萝卜分离物的3′-末端基因组序列,分析其群体变异。中国105个分离物(含GenBank上49个)中,共有12个分离物存在明显重组。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中国TuMV可分为Asian-BR、basal-BR和world-B三个组,有50.5%的分离物位于basal-BR组中。中国basal-BR组分为3个亚组,I和II亚组与日本的basal-BR I、II亚组一致,但是III亚组单独成簇,日本还存在IV亚组。潍坊和泰安的basal-BR分离物是新出现的谱系,处于爆发状态。TuMV每个组或亚组都处于负向(纯化)选择。泰安和潍坊地区的分离物基因交流频繁。从中国烟草主要种植区采集PVY分离物,接种到苋色藜(Chenopodium amaranticolor)上,经过多次单斑分离获得25个生物纯的分离物。测定了这25个分离物的HC-Pro和CP序列及另外4个分离物的CP序列。25个分离物中有22个能引起烟草叶脉坏死,3个引起烟草花叶或脉明。19个分离物用PVYO CP单克隆抗体检测呈现阳性反应。血清学和分子进化分析表明,25个分离物中有3个为O株系、2个为N株系、2个为NTN株系、16个为N-Wi株系和2个为N-HCO株系。Feixian8和Mengyin60属于N-HCO株系,他们具有类似PVYO株系的HC-Pro与类似PVYN株系的CP基因,但是能引起烟草叶脉坏死,为新的株系。HC-Pro和CP编码区处于负向选择,但是HC-Pro序列的7个氨基酸和CP序列的6个氨基酸处于正向选择。PVY的亚种群不具有寄主特异性,不同亚种群承受的选择压力不同。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是常见的植物病毒之一,主要侵染茄科植物。本研究测得了一株1985年的PVX分离物(PVX-1985)的全基因组序列。PVX-1985不包括Poly(A)尾巴共6 435个核苷酸(nucleotides,nt),含有5个开放阅读框(ORF)。ORF1编码复制酶蛋白,ORF2、3和4为重叠的三联基因块,ORF5编码外壳蛋白。系统进化分析表明,PVX分离物可以分为两个组:欧亚组和美洲组,PVX-1985分离物位于欧亚组。PVX的所有开放阅读框处于负向(纯化)选择,但是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基因(RdRp)中间区域处于正向(多样化)选择。

王新华[9](2010)在《不结球白菜抗芜菁花叶病毒基因分子标记与遗传定位》文中研究说明不结球白菜(Brassica rapa L. ssp. chinensis Makino)是亚洲非常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也是我国生产面积最大的蔬菜作物。它起源于我国南方地区,有着1500年的栽培历史,全国各地有非常丰富的种质资源。不结球白菜与结球白菜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它们是芸苔种中最重要的两个亚种,虽然它比结球白菜的种植历史要长近千年,但不结球白菜的分子辅助选择育种研究要远远落后于结球白菜,尤其是在世界范围内。芜菁花叶病毒(TuMV)是危害不结球白菜的最重要病原菌之一,病毒侵染后使叶片皱缩,形成花叶,严重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最好的防治方法是利用不结球白菜的自然抗性。国内外虽然已开展了芸苔属作物抗TuMV的研究工作,并已标记了部分抗性基因或QTLs,但至今仍没有关于不结球白菜抗TuMV基因的相关报道。本研究筛选了两个对TuMV抗性差异非常明显的不结球白菜纯系,Q048为TuMV抗性品系,A168-5D为TuMV高感品系。它们的F2分离群体被用作抗TuMV基因标记和不结球白菜遗传作图的群体。通过对杂交亲本、F1和F2群体人工接种上海地区的TuMV主要株系沪1(属于TuMV的C5株系),获得各单株对TuMV的抗感数据,F2群体中抗病单株(145)和感病单株(35)数据符合3:1的分离率(Χ2= 2.96<Χ20.05)。利用BSA方法和AFLP标记对亲本、F1、抗感池和建池用的F2单株进行标记,由EaccMctt扩增的一条带符合与抗性基因连锁的要求,用此引物组合扩增180个F2单株的DNA,第三条EaccMctt的多态性条带中有带(132)和无带(48)的数据符合3:1分离率(Χ2= 0.27<Χ20.05),两组数据都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证明不结球白菜抗TuMV-C5株系基因为单显性基因。利用36对AFLP引物组合扩增亲本和F2群体,多态性标记的数据经分析作图,获得了抗TuMV基因的两端连锁标记EaccMctt3(间距为7.8cM)和EatcMcac1(间距为20.3 cM),并命名该抗性基因为TuRBCH01。利用57对AFLP引物组合和65个SSR引物扩增亲本和F2群体,共获得212个多态性AFLP标记和82个多态性SSR标记。依据结球白菜参照遗传图谱,用50个只有一条多态性条带的SSR标记构建了不结球白菜遗传连锁框架图谱,每个连锁群上至少有3个位点是与参照图谱一致的。把剩余的SSR标记和所有AFLP标记插入框架图谱中,共有133个AFLP标记位点和74个SSR标记位点被用在连锁图谱中。构建的10个连锁群,总长度为1123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5.43cM。把通过ELISA检测获得的180个F2单株抗感TuMV的数据与不结球白菜遗传连锁图谱中的207个位点的数据一起用作图软件分析,TuRBCH01位点被插入到连锁群R6上,位于EaccMctt 3(E36M62-3)和EatcMcac 1(E44M48-1)之间,间距分别为7.9cM和21 cM。我们初步判断TuRBCH01位于不结球白菜的第5条染色体上。

谢扬军[10](2009)在《烟草普通花叶病毒株系分化研究》文中认为从山东、云南等8个主产烟省总共采集264个病毒样品,通过ELISA和RT-PCR对264个烟草病毒病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其中TMV检出率为91.7%,CMV检出率为18.2%,PVY检出率为55.3%。并且多数样品存在多种病毒混合侵染的现象,TMV和CMV混合侵染占6.8%,TMV与PVY混合侵染占28.8%,CMV与PVY混合侵染占2.2%,TMV、CMV和PVY三者共同侵染占19.7%。TMV危害最为普遍。将264个病毒标样接种苋色藜进行单斑分离纯化,得到264个分离物,ELISA检测表明242个分离物为TMV。将242个TMV分离物分别接种一组鉴别寄主,观察记录症状。242个TMV分离物在番茄上表现有整株黄化花叶、普通花叶和症状不明显三种症状;在辣椒上主要是表现局部枯斑和接种后不表现局部枯斑两种。将242个TMV分离物根据在番茄上的症状差异分成2组,在番茄上表现普通花叶和无明显症状的定为普通株系,在番茄上表现整株黄色花叶的定为黄化株系。从2组分离物取5个分离物(普通株系取3个分离物,黄化株系取2个分离物,通过对5个分离物病叶的总RNA提取,利用TMV 3对特异性引物对其进行RT-PCR扩增,结果显示5个分离物均能扩增出PCR条带,片段大小约为2300 bp,片段大小约为2000 bp,片段大小约为2500 bp,片段大小与设计预期相符,条带单一。将PCR产物直接送去测序,结果表明5个分离物TMV全长均为6395 bp,存在3个编码框,分别编码183 kaD复制酶蛋白,30 kaD外壳蛋白和17.6 kDa运动蛋白。利用DNAMAN软件,将5个TMV分离物的复制酶蛋白、MP、CP序列以及全序列分别和GenBank中已有的TMV分离物相应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已有的TMV分离物主要划分为两大亚种群,即以TMV-OM株系为代表的亚种群Ⅰ和以TMV-U株系为代表的亚种群Ⅱ。本研究所获得的5个TMV分离物全序列均聚为一簇,属于亚种群Ⅱ。5个分离物CP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均为99%,参照Shukla和Ward提出了Potyirus的划分标准,5个分离物应归为一个株系。XF-4和XF-4-1两个分离物复制酶氨基酸序列、MP氨基酸序列、CP氨基酸序列相似性都很高,而且这两个分离物的氨基酸全序列与其他亚种群Ⅱ的氨基酸全序列相似性仅为95%,这两个分离物很可能为亚种群Ⅱ的一个新株系。通过分析5个TMV分离物各自3个蛋白的变异特征,表明我国TMV存在一定的分子变异,且主要表现为点突变,无缺失和插入突变。同时本研究还表明我国TMV株系分化存在地理间隔特征,不同地理来源的TMV分离物在序列变异特征上存在一定差异,同一地区或相同生态类型区域的TMV分离物在亲缘关系上较近。

二、鉴别芜菁花叶病毒的理想寄主植物—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鉴别芜菁花叶病毒的理想寄主植物—藜(论文提纲范文)

(1)第十届中国花博会中烟草脆裂病毒生物学特性及检测监控技术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病毒特性
2 生物学特性
    2.1 寄主植物和症状
    2.2 传播途径
    2.3 作为沉默载体应安全使用
3 经济影响
4 检测鉴定方法
5 监测防控技术
6 展望

(2)华油杂62恢复系根肿病抗性遗传改良及miRNA响应分子机制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十字花科专性寄生病害根肿病研究综述
        1.1.1 根肿病的发现
        1.1.2 致病病原菌根肿菌研究概述
        1.1.3 根肿菌不同致病类型的分化及鉴别
        1.1.4 根肿病的危害分布及防控
        1.1.5 根肿病抗病基因发掘及抗病育种
        1.1.6 寄主植物响应根肿菌的侵袭
    1.2 植物与病原菌互作研究进展
        1.2.1 植物免疫系统的最新模型
        1.2.2 植物防御与生长平衡
    1.3 miRNA与植物抗病研究进展
        1.3.1 植物miRNA分子机制
        1.3.2 植物miRNA的生物学作用
        1.3.3 miRNA参与植物抗病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华油杂62 恢复系根肿病抗性遗传改良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技术路线
        2.1.3 根肿病温室接种体系
        2.1.4 根肿病田间接种及表型鉴定
        2.1.5 病情指数
        2.1.6 DNA提取及PCR程序
        2.1.7 前景选择
        2.1.8 背景选择
        2.1.9 农艺性状测定与测验
    2.2 结果与分析
        2.2.1 F_1及BC_1的获得、分子标记检测及抗病性鉴定
        2.2.2 利用分子标记对BC_1F_1~BC_3F_1各世代株系的前景和背景筛选
        2.2.3 高世代分离群体抗病性鉴定及恢复基因的分子检测
        2.2.4 抗病近等基因系材料Bing409R对不同生理小种的抗性评价
        2.2.5 Bing409R不同株系的籽粒品质检测
        2.2.6 华油杂62R的田间根肿病抗性鉴定
        2.2.7 抗根肿病新品种华油杂62R的产量及农艺性状测试
    2.3 讨论
第三章 甘蓝型油菜响应根肿菌侵染的miRNA分子机制解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RNA的分离、纯化和质控
        3.1.3 small RNA文库制备与测序
        3.1.4 降解组文库制备与测序
        3.1.5 使用的数据库和软件
        3.1.6 miRNA鉴定及差异表达分析
        3.1.7 miRNA靶基因鉴定及降解位点分析
        3.1.8 靶基因的功能注释
        3.1.9 miRNA表达量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甘蓝型油菜小RNA测序数据
        3.2.2 甘蓝型油菜已知及未知miRNA鉴定
        3.2.3 差异表达miRNA鉴定及验证
        3.2.4 降解组测序鉴定miRNA靶标
        3.2.5 miRNA靶标基因功能分析
        3.2.6 响应根肿菌侵染的miRNA-target模块分析
        3.2.7 甘蓝型油菜根肿病抗性相关miRNA-target表达模式分析
    3.3 讨论
        3.3.1 小RNA参与了甘蓝型油菜对根肿菌侵染的响应
        3.3.2 miRNA及其靶标参与调控油菜对根肿菌侵染应答的多种途径
        3.3.3 miRNA及其靶标调控甘蓝型油菜根肿病抗病分子机制的探讨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论文
致谢

(3)烟蚜与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关性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烟草病虫害发生情况
    1.2 烟草蚜虫研究进展
        1.2.1 形态及为害
        1.2.2 生活史及习性
        1.2.3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1.2.4 传毒方式
        1.2.5 预测预报
        1.2.5.1 春季越冬寄主调查
        1.2.5.2 有翅蚜迁飞动态系统监测
        1.2.5.3 田间烟蚜种群数量调查
        1.2.6 综合防治
        1.2.6.1 农业防治
        1.2.6.2 物理防治
        1.2.6.3 生物防治
        1.2.6.4 化学防治
    1.3 烟草蚜传病毒病研究进展
        1.3.1 烟草蚜传病毒病危害现状
        1.3.2 烟草马铃薯Y病毒病(PVY)研究进展
        1.3.2.1 PVY多样性
        1.3.2.2 PVY血清学特征
        1.3.2.3 PVY分子特征
        1.3.2.4 HC-Pro研究
        1.3.3 烟草黄瓜花叶病毒病(CMV)研究进展
        1.3.4 烟草脉带花叶病毒病(TVBMV)研究进展
        1.3.5 烟草番茄斑萎病毒病(TSWV)研究进展
        1.3.6 烟草蚜传病毒病高通量检测技术
        1.3.7 烟草蚜传病毒病遗传多样性分析
        1.3.8 烟草蚜传病毒病预测预报研究进展
        1.3.9 烟草蚜传病毒病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1.4 烟蚜和蚜传病毒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1.4.1 蚜虫的传毒特性
        1.4.2 影响PVY传播的因素
        1.4.3 PVY的蚜传机制
        1.4.4 蚜虫迁飞与PVY发生流行的关系
        1.4.5 治蚜与防病的关系
    1.5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意义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1 烟草蚜虫带毒部位及其发生规律研究
        1.6.2 烟草蚜传病毒病检测及危害研究
        1.6.3 利用s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烟草蚜传新病毒
        1.6.4 蚜虫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相关性研究
        1.6.5 蚜虫及蚜传病毒病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第二章 烟草蚜虫种类鉴定及其传毒方式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烟草蚜虫种类鉴定
        2.1.2 烟蚜传毒方式研究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蚜虫种类鉴定
        2.2.2 烟蚜形态观察与描述
        2.2.3 CMV毒源鉴定
        2.2.4 口针中CMV检测结果
        2.2.5 烟蚜头部CMV检测结果
        2.2.6 烟蚜腹部CMV检测结果
        2.2.7 烟蚜持毒时间的测定
        2.2.8 烟蚜传毒效率的测定
    2.3 结论
        2.3.1 毒源的鉴定
        2.3.2 烟蚜各部位CMV的检测
        2.3.3 烟蚜持毒时间及其传毒效率的测定
第三章 烟草蚜传病毒病检测、危害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大田蚜传病毒病种类鉴定
        3.1.2 烟田周边毒源植物检测
        3.1.3 大棚烟苗带毒率检测
    3.2 结论与分析
        3.2.1 大田蚜传病毒病种类鉴定
        3.2.2 烟田周边毒源植物检测
        3.2.3 大棚烟苗带毒率检测
        3.2.4 CMV、PVY、TVBMV遗传多样性分析
第四章 利用s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烟草蚜传新病毒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烟草新病毒Tobacco Virus 2的序列分析
        4.1.2 芸薹黄化病毒(Brassica yellows virus-AH)烟草分离物序列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烟草新病毒Tobacco Virus 2的序列分析
        4.2.2 芸薹黄化病毒(Brassica yellows virus-AH)烟草分离物序列分析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烟蚜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相关性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2016 年监测结果
        5.2.2 2017 年监测结果
        5.2.3 2018 年监测结果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治虫防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6.1 天敌蚜茧蜂控制烟蚜技术研究与应用
        6.1.1 繁蜂设施与器材
        6.1.2 烟蚜茧蜂繁育技术
        6.1.3 烟蚜茧蜂释放技术
        6.1.4 种蚜种蜂保育技术
        6.1.5 烟蚜茧蜂对烟蚜的防治效果
    6.2 物理防治技术研究
    6.3 黄板诱蚜示范
        6.3.1 目的
        6.3.2 地点
        6.3.3 品种
        6.3.4 实施情况
        6.3.5 调查统计
        6.3.6 结果与分析
    6.4 .新型免疫诱抗剂防治烟草病毒病技术研究与示范
        6.4.1 基本情况
        6.4.2 施药情况
        6.4.3 调查统计
        6.4.4 结果与分析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结果
        7.1.1 明确了烟草蚜虫种类及其传毒方式
        7.1.2 明确了烟草蚜传病毒病种类、危害及遗传多样性
        7.1.3 利用s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出烟草蚜传新病毒
        7.1.4 明确了烟蚜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的相关性
        7.1.5 开展了治虫防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7.2 主要创新点
        7.2.1 利用小RNA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新病毒
        7.2.2 明确了皖南烟区烟蚜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4)红三叶抗白粉病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及抗病基因TpGDSL的克隆与遗传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红三叶主要病虫害、作物白粉病及病原菌鉴定的研究进展
        2.1 红三叶主要病虫害
        2.2 白粉病研究进展
        2.3 病原菌鉴定研究进展
    3 寄主植物-病原菌互作的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3.1 转录组学
        3.2 转录组学在寄主植物与病害研究中的进展
    4 植物抗病机制与GDSL脂肪酶的研究进展
        4.1 作物病害生理生化反应研究进展
        4.2 植物结构抗性研究进展
        4.3 植物内源激素抗病性响应研究进展
        4.4 GDSL脂肪酶基因研究进展
    5 选题依据与意义
        5.1 选题依据
        5.2 主要研究内容
        5.3 主要技术路线
第二章 红三叶抗白粉病的生理响应机制
    前言
    第一节 红三叶白粉菌分离、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病害症状观察
        1.3 病原菌形态学观察
        1.4 病原菌rDNA-ITS片段的PCR扩增和序列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害症状与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
        2.2 rDNA ITS片段的扩增与测序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红三叶抗白粉病生理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1.2 测定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处理间红三叶的生理生化差异
        2.2 二因素交互作用间红三叶的生理生化差异
        2.3 人工接菌×抗病性×接菌后时间交互作用间红三叶生理生化的差异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节 白粉菌侵染后红三叶内源激素的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色谱条件及流动相的选择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标准样品保留时间?回归方程和决定系数
        2.2 单因素处理间各内源激素的差异
        2.3 二因素交互作用间各内源激素的差异
        2.4 人工接菌×抗病性×浸染时间交互作用间红三叶内源激素的差异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红三叶响应白粉菌侵染的结构抗病性
    前言
    第一节 红三叶抗白粉病的细胞结构变化规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粉病不同抗性红三叶叶片显微结构
        2.2 不同红三叶抗性材料叶片组织结构特征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白粉菌侵染后红三叶叶片细胞壁成份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处理间红三叶叶片细胞壁组分的差异
        2.2 二因素交互作用间红三叶叶片细胞壁组分的差异
        2.3 人工接菌×抗病性×浸染时间交互作用间红三叶叶片细胞壁组分的差异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红三叶抗白粉病的分子机制及TpGDSL基因的克隆与遗传转化
    前言
    第一节 红三叶抗白粉病的转录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1.2 测序样品准备和RNA提取
        1.3 建库、测序及信息分析
        1.4 测序数据质控与转录组组装
        1.5 Unigene的注释
        1.6 差异表达基因数字分析
        1.7 基因功能注释及通路富集
        1.8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RNA-seq结果的实时定量PCR验证
        2.2 转录组组装与注释
        2.3 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
        2.4 接种白粉菌后DEGs的GO富集分析
        2.5 接种白粉菌后DEGs的KEGG富集分析
        2.6 白粉菌侵染红三叶叶片诱导的 DEGs的 Map Man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红三叶抗白粉病TpGDSL基因克隆与遗传转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红三叶TpGDSL基因克隆
        1.2.2 构建表达载体
        1.2.3 红三叶抗白粉病基因TpGDSL遗传转化拟南芥
        1.2.4 拟南芥T_1代阳性植株鉴定
        1.2.5 目的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结果
        2.1 TpGDSL基因阳性克隆鉴定
        2.2 TpGDSL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析
        2.3 TpGDSL基因编码蛋白的一级结构分析
        2.4 TpGDSL基因编码蛋白的二级结构分析
        2.5 TpGDSL基因编码蛋白的三级结构分析
        2.6 TpGDSL基因克隆与表达载体构建
        2.7 转基因拟南芥T_1阳性鉴定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5)基于黄瓜花叶病毒的多联弱毒疫苗创制及接种方案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烟草病毒病
        1.1.1 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 CMV)
        1.1.1.1 生物学特性
        1.1.1.2 CMV基因组
        1.1.2 马铃薯 X 病毒(potato virus X,PVX)
        1.1.2.1 生物学特性
        1.1.2.2 PVX基因组
        1.1.3 马铃薯 Y 病毒(potato virus Y,PVY)
        1.1.3.1 生物学特性
        1.1.3.2 PVY基因组
        1.1.4 烟草脉带花叶病毒(tobacco vein banding mosaic virus, TVBMV)
        1.1.4.1 生物学特性
        1.1.4.2 TVBMV基因组
    1.2 烟草病毒病的综合防治
        1.2.1 农业防治
        1.2.1.1 栽培措施防病
        1.2.1.2 选育抗病品种
        1.2.3 生物防治
        1.2.3.1 RNAi技术
        1.2.3.2 卫星RNA介导病毒抗性
        1.2.3.3 植物细胞工程技术
        1.2.3.4 .弱毒疫苗
        1.2.4 化学防治
    1.3 病毒的接种方法
        1.3.1 摩擦接种
        1.3.2 浸润接种
        1.3.3 浸根接种
        1.3.4 针刺接种
        1.3.5 喷雾接种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质粒、菌株及毒源
        2.1.2 供试植物
        2.1.3 分子生物学试剂
        2.1.4 实验仪器及设备
        2.1.5 引物和测序
    2.2 试验方法
        2.2.1 植物总RNA提取
        2.2.1.1 Trans Zol up法
        2.2.1.2 水饱和酚法
        2.2.2 RT-PCR
        2.2.3 重叠PCR
        2.2.4 DNA片段的胶回收
        2.2.5 酶切反应
        2.2.5.1 Sma I酶切
        2.2.5.2 Bam HⅠ酶切
        2.2.6 连接反应
        2.2.7 重组法构建质粒
        2.2.8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9 大肠杆菌DH5α的转化
        2.2.10 菌落PCR
        2.2.11 质粒提取
        2.2.12 农杆菌GV3101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13 农杆菌GV3101 的转化
        2.2.14 病毒接种方法
        2.2.14.1 农杆菌注射法
        2.2.14.2 机械摩擦法
        2.2.14.3 喷雾接种
3 结果与分析
    3.1 弱毒疫苗接种方案的优化
        3.1.1 喷雾接种
        3.1.1.1 农杆菌菌液直接喷雾接种
        3.1.1.2 农杆菌菌液混合金刚砂喷雾接种
        3.1.2 农杆菌保质期的评估
        3.1.2.1 延长农杆菌菌体重悬静置的处理
        3.1.2.2 延长农杆菌集菌后的保存时间
        3.1.3 弱毒疫苗与肥料结合使用的评估
    3.2 兼抗CMV/PVX的双联疫苗制备
        3.2.1 PVX插入型突变体的构建
        3.2.2 PVX插入型突变体的生物学效应
        3.2.2.1 单个PVX插入型突变体的生物学效应
        3.2.2.2 两个PVX插入型突变体混合接种的生物学效应
        3.2.2.3 多个PVX插入型突变体混合接种的生物学效应
        3.2.2.4 普通烟接种单个PVX插入型突变体的生物学效应
        3.2.3 PVX插入型突变体对CMV/PVX的交叉保护评估
        3.2.3.1 单个PVX插入型突变体接种的交叉保护评估
        3.2.3.2 两个PVX插入型突变体混合接种的交叉保护评估
        3.2.3.3 多个PVX插入型突变体混合接种的交叉保护评估
        3.2.3.4 普通烟接种单个PVX插入型突变体的交叉保护评估
    3.3 三联弱毒疫苗制备
        3.3.1 兼抗CMV/PVX/PVY的三联弱毒疫苗制备
        3.3.1.1 PVX/PVY插入型CMV RNA2 弱毒突变体的构建
        3.3.1.2 PVX/PVY插入型CMV RNA2 弱毒突变体的生物学效应
        3.3.2 兼抗CMV/PVX/TVBMV的三联弱毒疫苗制备
        3.3.2.1 PVX/TVBMV插入型CMV RNA2 弱毒突变体的构建
        3.3.2.2 PVX/TVBMV插入型CMV RNA2 弱毒突变体的生物学效应
        3.3.2.3 PVX/TVBMV插入型CMV RNA2 弱毒突变体的交叉保护评估
        3.3.3 兼抗CMV/PVY/TVBMV的三联弱毒疫苗制备
        3.3.3.1 PVY/TVBMV插入型CMV RNA2 弱毒突变体的构建
        3.3.3.2 PVY/TVBMV插入型CMV RNA2 弱毒突变体的生物学效应
        3.3.3.3 PVY/TVBMV插入型CMV RNA2 弱毒突变体的交叉保护效果评估
    3.4 针对CMV_(Fny)RdRp的基础载体改造
        3.4.1 基于CMV_(Fny)RNA2的RdRp突变体构建
        3.4.2 RdRp突变体与CMV_(Fny)RNA2 混合接种
        3.4.3 RdRp突变体与RNA3 TLS突变体混合接种
        3.4.4 RdRp突变体与RNA3 CP缺失突变体混合接种
4 讨论
    4.1 弱毒疫苗喷雾接种方案
    4.2 多剂疫苗混合预防效果优于单剂
    4.3 三价弱毒疫苗交叉保护效果比较
    4.4 RdRp突变体对提高保真性的效果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引物列表
    附表2 质粒列表
致谢

(6)卫星RNA对黄瓜花叶病毒弱毒疫苗交叉保护作用的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黄瓜花叶病毒病及防治
        1.1.1 黄瓜花叶病毒病的危害
        1.1.2 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
        1.1.2.1 CMV病毒粒子
        1.1.2.2 CMV传播途径
        1.1.2.3 CMV株系
        1.1.2.4 CMV基因组
        1.1.3 黄瓜花叶病毒病的防治
        1.1.3.1 加强检疫措施
        1.1.3.2 农业防治
        1.1.3.2.1 选育抗病品种
        1.1.3.2.2 种子处理
        1.1.3.2.3 农业防治蚜虫
        1.1.3.2.4 加强栽培防病措施
        1.1.3.3 药剂防治
        1.1.3.4 生物防治
        1.1.3.4.1 生物防治蚜虫
        1.1.3.4.2 RNAi技术防治
        1.1.3.4.3 植物细胞工程技术
        1.1.3.4.4 弱毒疫苗的交叉保护防治
    1.2 交叉保护
        1.2.1 交叉保护的作用机理
        1.2.1.1 占位机制
        1.2.1.2 RNA诱导的交叉保护作用
        1.2.1.3 CP蛋白诱导的交叉保护
        1.2.1.4 RNA交互作用
        1.2.1.5 系统移动的抑制作用
        1.2.2 交叉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1.3 卫星RNA
        1.3.1 CMV卫星RNA的分类及调控机制
        1.3.2 CMV卫星RNA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受试植物、质粒及菌株
        2.1.2 分子生物学试剂
        2.1.3 主要试剂配方
        2.1.4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2.1.5 引物和测序
    2.2 试验方法
        2.2.1 本氏烟种植
        2.2.2 植物总RNA提取
        2.2.2.1 水饱和酚法
        2.2.2.2 Trans Zol up法
        2.2.3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2.2.4 琼脂糖凝胶电泳
        2.2.5 DNA片段胶回收
        2.2.6 酶切反应
        2.2.6.1 Sma I酶切
        2.2.6.2 Bam H I酶切
        2.2.7 重组连接反应
        2.2.8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9 大肠杆菌DH5α的转化
        2.2.9.1 自制大肠杆菌DH5α的转化
        2.2.9.2 商品化大肠杆菌DH5α的转化
        2.2.10 菌落PCR
        2.2.11 质粒提取
        2.2.11.1 碱裂解法
        2.2.11.2 试剂盒法
        2.2.12 农杆菌GV3101 的转化
        2.2.13 农杆菌接种
3 结果与分析
    3.1 卫星RNA与辅助病毒CMV定量接种体系的构建
        3.1.1 含有2种卫星RNA的双元质粒构建
        3.1.2 卫星RNA与辅助病毒CMV的定量接种体系
    3.2 卫星RNA与不同类型CMV等比例混合接种的效果分析
        3.2.1 CMV强毒分离物与卫星RNA混合接种的防治效果分析
        3.2.2 CMV天然弱毒分离物与卫星RNA混合接种的交叉保护效果评价
        3.2.3 CMV人工弱毒突变体与卫星RNA混合接种的交叉保护效果评价
        3.2.4 CMV异源病毒片段插入型人工弱毒突变体与卫星RNA混合接种的交叉保护效果评价
    3.3 卫星RNA与弱毒疫苗的不同比例混合接种的交叉保护效果评价
4 讨论
    4.1 卫星RNA在交叉保护中的应用
    4.2 卫星RNA与弱毒疫苗的混合使用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引物列表
    附表2 质粒列表
致谢

(7)沈阳和盖州地区萝卜病毒病的分子检测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Potyvius的研究概况
        1.1.1 Potyvius的分类
        1.1.2 Potyvius的基因组特征
        1.1.3 Potyvius的寄主范围及危害
        1.1.4 Potyvius的传播方式
    1.2 芜菁花叶病毒(Turnipmosaicvirus,TuMV)
    1.3 植物病毒鉴定方法
        1.3.1 电子显微镜技术
        1.3.2 分子生物学技术
    1.4 本实验研究内容及意义
    1.5 立项依据
    1.6 实验方案
第2章 沈阳地区萝卜病毒病的鉴定与序列分析
    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2.1.1 实验材料
        2.1.2 菌株及质粒载体
        2.1.3 生化及分子生物学试剂
        2.1.4 主要实验仪器
    2.2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2.3 实验方法
        2.3.1 透射电镜观察
        2.3.2 植物总RNA提取
        2.3.3 沈阳地区萝卜病毒的RT-PCR鉴定
        2.3.4 PCR产物纯化及回收
        2.3.5 DNA分子克隆
        2.3.6 重组质粒的提取与鉴定
        2.3.7 序列分析
    2.4 实验结果分析
        2.4.1 萝卜病叶样品电镜观察结果
        2.4.2 PCR检测结果
        2.4.3 序列分析
    2.5 讨论
第3章 盖州地区萝卜病毒病的鉴定与序列分析
    3.1 实验材料及试剂
        3.1.1 实验材料
        3.1.2 菌株及质粒载体
        3.1.3 生化及分子生物学试剂
        3.1.4 主要实验仪器
    3.2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3.3 实验方法
        3.3.1 透射电镜观察
        3.3.2 植物总RNA提取
        3.3.3 盖州地区萝卜病毒的RT-PCR鉴定
        3.3.4 PCR产物纯化及回收
        3.3.5 DNA分子克隆
        3.3.6 重组质粒的提取与鉴定
        3.3.7 序列分析
    3.4 实验结果分析
        3.4.1 萝卜病叶样品电镜观察结果
        3.4.2 PCR检测结果
        3.4.3 序列分析
    3.5 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萝卜分离物序列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烟草脉带花叶病毒、芜菁花叶病毒和马铃薯Y病毒的遗传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植物RNA 病毒的变异机制和群体遗传分析方法
        1. 植物RNA 病毒变异机制
        1.1 突变
        1.1.1 突变率和突变频率
        1.1.2 突变诱因
        1.2 重组
        1.2.1 RNA 病毒重组对病毒进化的影响
        1.2.2 重组机制
        2. 植物RNA 病毒群体遗传分析常用的三种方法
        2.1 系统发生分析
        2.1.1 距离法(Distance 或 Similarity)
        2.1.2 简约法(Parsimony method)
        2.1.3 目前常用软件
        2.2 中性假说和多态性分析
        2.2.1 中性检测
        2.2.2 同义突变和非同义突变检测
        2.2.3 遗传差异和基因交流
        2.2.4 错配分布
    二、TVBMV、TUMV 和PVY 种群变异研究进展
        1. 烟草脉带花叶病毒(TVBMV)
        2. 芜菁花叶病毒(TUMV)
        3. 马铃薯Y 病毒(PVY)
        3.1 马铃薯分离物
        3.2 辣椒分离物
        3.3 烟草分离物
    三、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烟草脉带花叶病毒中国分离物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毒原的保存
        1.1.2 菌株和质粒
        1.1.3 生化及分子生物学试剂
        1.1.4 主要实验仪器
        1.1.5 引物合成
        1.2 实验方法
        1.2.1 ELISA 检测
        1.2.2 引物设计
        1.2.3 植物总RNA 的提取
        1.2.4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1.2.5 目的片段的回收
        1.2.6 目的片段的连接
        1.2.7 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DH5α
        1.2.8 质粒的小量提取
        1.2.9 重组质粒PCR 鉴定
        1.2.10 序列测定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样品采集及检测
        2.2 RT-PCR 扩增及测序
        2.3 TVBMV 分离物的一致率分析
        2.4 TVBMV 各基因片段系统进化分析和种群之间的遗传差异
        2.5 TVBMV 连接序列系统进化分析
        2.6 TVBMV 基因的遗传距离和选择压力分析
        2.7 基因流和遗传差异的统计分析
        2.8 种群基因的重组分析
        2.9 中性检测种群多态性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中国萝卜上芜菁花叶病毒的遗传结构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病毒样品采集
        1.1.2 菌株、载体及生化试剂
        1.1.3 引物合成
        1.2 实验方法
        1.2.1 植物总RNA 的提取
        1.2.2 引物设计
        1.2.3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1.2.4 PCR 产物回收
        1.2.5 连接与转化
        1.2.6 质粒的小量提取
        1.2.7 重组质粒鉴定
        1.2.8 序列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TuMV 分离物采集及RT-PCR 结果
        2.2 TuMV 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
        2.3 TuMV 中国萝卜分离物的重组分析
        2.4 利用萝卜上的TuMV 分离物构建系统进化树
        2.5 中国和日本的basal-BR 分离物系统发生关系
        2.6 中国萝卜上TuMV 分离物CP 基因选择压力
        2.7 中国萝卜上TuMV 分离物的CP 和3′-UTR 基因遗传差异和基因漂流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中国烟草上马铃薯Y 病毒遗传多样性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样品采集
        1.1.2 菌株和质粒
        1.1.3 生化及分子生物学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间接ELISA 检测
        1.2.2 三抗夹心法
        1.2.3 植物总RNA 提取
        1.2.4 引物设计
        1.2.5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1.2.6 目的片段的回收和连接
        1.2.7 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DH5α
        1.2.8 质粒DNA 提取
        1.2.9 序列测定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样品采集与血清学检测
        2.2 RT-PCR 扩增及测序
        2.3 HC-Pro 和CP 编码区的重组
        2.4 HC-Pro 和CP 编码区序列系统进化关系
        2.5 选择方向和正向选择位点
        2.6 序列多样性和种群多态性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一株马铃薯X 病毒 1985 年马铃薯分离物的序列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病毒分离物
        1.1.2 菌株和质粒
        1.2 实验方法
        1.2.1 寄主范围测定
        1.2.2 引物设计
        1.2.3 RNA 的提取及RT-PCR 扩增
        1.2.4 目的片段回收与连接
        1.2.5 目的片段的转化
        1.2.6 质粒提取和鉴定
        1.2.7 序列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PVX-1985 分离物的生物学特性
        2.2 PVX 分离物的基因组结构和分子变异
        2.3 系统发生和核苷酸多样性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不结球白菜抗芜菁花叶病毒基因分子标记与遗传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简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不结球白菜的起源和演化
        1.1 芸苔属作物的起源和种间关系
        1.1.1 芸苔属作物的起源
        1.1.2 芸苔属作物的种间关系
        1.2 不结球白菜的起源、演化和分类
        1.2.1 白菜类作物的起源和演化
        1.2.2 不结球白菜的起源和演化
        1.2.3 不结球白菜的分类
        1.3 不结球白菜与结球白菜间的遗传关系
    2 芸苔属作物抗芜菁花叶病毒研究进展
        2.1 芜菁花叶病毒生物学特性
        2.2 芜菁花叶病毒株系鉴定和起源
        2.3 上海不结球白菜病毒病种类鉴定
        2.4 芜菁花叶病毒的检测方法
        2.5 芸苔属作物抗芜菁花叶病毒遗传规律
        2.6 芸苔属作物抗芜菁花叶病毒病育种
    3 白菜类作物抗芜菁花叶病毒病育种
    4 植物性状的分子标记
        4.1 分子标记的发展和类别
        4.1.1 分子标记的发展
        4.1.2 分子标记的分类
        4.2 常用的分子标记
        4.2.1 RFLP
        4.2.2 RAPD
        4.2.3 SRAP
        4.2.4 SSR
        4.2.5 AFLP
        4.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优越性
    5 遗传连锁图谱
        5.1 遗传连锁图谱的的提出和发展
        5.2 遗传图谱构建的关键因素
        5.2.1 作图群体的建立
        5.2.2 数据分析方法和常用作图软件
        5.3 遗传连锁图谱的应用
        5.3.1 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评价
        5.3.2 基因定位、QTL 分析与基因克隆
        5.3.3 比较基因组的研究
        5.3.4 分子辅助选择育种
    6 芸苔属作物的遗传连锁图谱研究进展
        6.1 芸苔属作物的质量性状定位
        6.2 芸苔属作物的数量性状定位
        6.3 芸苔属作物基因组的比较研究
    7 白菜类作物遗传图谱的应用
    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不结球白菜分子标记反应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DNA的提取与纯化
        1.3 AFLP 分子标记体系优化
        1.3.1 酶切-连接体系优化
        1.3.2 预扩增体系优化
        1.3.3 选择扩增体系优化
        1.4 SSR 标记体系优化
        1.5 SRAP 标记体系优化
        1.6 数据统计和分析
        1.7 电泳和银染显色
        1.7.1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1.7.2 银染显色
        1.8 反应体系稳定性的检测与应用实例
        1.8.1 AFLP 反应体系检测
        1.8.2 SSR 反应体系检测
        1.8.3 SRAP 反应体系检测
        1.8.4 SAMPL 标记
        1.8.5 聚类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DNA的质量
        2.2 AFLP 酶切-连接体系优化
        2.3 AFLP 预扩增体系优化
        2.4 AFLP 选择扩增体系优化
        2.5 SSR 扩增体系优化
        2.6 SRAP 扩增体系优化
        2.7 扩增反应优化体系检测
        2.8 SAMPL 扩增反应
    3 讨论
第三章 不结球白菜杂交亲本和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DNA的提取与纯化
        1.3 AFLP 分子标记
        1.4 SSR 分子标记
        1.5 SRAP 分子标记
        1.6 电泳和显色
        1.7 数据统计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SRAP 扩增
        2.2 杂交亲本的筛选
        2.3 杂交亲本多态性鉴定和引物筛选
    3 讨论
第四章 不结球白菜抗芜菁花叶病毒基因分子标记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病毒接种和检测
        1.3 DNA的提取和建池
        1.4 AFLP分析方法
        1.5 电泳和显色
        1.6 数据记录和连锁分析
    2 结果
        2.1 抗病遗传分析
        2.2 抗感病池分析
        2.3 抗病基因连锁图谱
    3 讨论
第五章 不结球白菜遗传图谱的构建与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种质材料和群体构建
        1.2 DNA提取和纯化
        1.3 AFLP标记
        1.4 SSR 标记
        1.5 电泳和显色
        1.6 标记的记录和命名
        1.7 连锁分析和图谱构建
    2 结果分析
        2.1 位点分析
        2.2 连锁图谱构建
    3 讨论
第六章 不结球白菜抗芜菁花叶病毒基因的遗传定位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病毒接种和检测
        1.3 连锁分析和图谱构建
    2 结果分析
        2.1 抗芜菁花叶病毒基因的定位
        2.2 TuRBCH01 位点与标记间的连锁
    3 讨论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后续工作展望
    1 研究的主要成果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10)烟草普通花叶病毒株系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烟草普通花叶病毒(TMV)简介
        1.1.1 TMV 的危害情况
        1.1.2 TMV 基因组
    1.2 TMV 病毒株系研究概况
        1.2.1 已经报道的TMV 株系
        1.2.2 株系研究方法
        1.2.3 病毒株系研究意义
        1.2.4 RNA 病毒的变异
第二章 病毒样品的采集与检测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2.1 病毒标样的ELISA 检测结果
        2.2.2 TMV、CMV 和PVY 单一RT-PCR 检测体系的验证
        2.2.3 TMV、CMV 和PVY 多重RT-PCR 体系的建立
        2.2.4 多重RT-PCR、单一PCR 和ELISA 的比较应用
        2.2.5 烟草叶片水提物提取检测与鉴定
    2.3 讨论
        2.3.1 全国烟草主要病毒病发生特点与流行规律
        2.3.2 烟草病毒检测体系
        2.3.3 利用水提物快速简便检测烟草中TMV 的方法
    2.4 结论
第三章 TMV 病毒样品的分离鉴定与株系分化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TMV 样品单斑分离纯化鉴定
        3.2.2 TMV 株系生物学分化研究
    3.3 讨论
        3.3.1 TMV 株系分化
    3.4 结论
第四章 TMV 的全长序列分析与分子变异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总RNA 提取结果
        4.2.2 TMV 全长基因组RT-PCR 扩增
        4.2.3 TMV 全长序列分析
        4.2.4 TMV 复制酶基因系统进化分析
        4.2.5 TMV 运动蛋白(MP)系统进化分析
        4.2.6 TMV CP 系统进化分析
        4.2.7 5 个不同TMV 分离物的同源性与系统进化分析
    4.3 讨论
    4.4 结论
第五章 讨论及结论
    5.1 病毒株系分类标准的讨论
    5.2 结论
        5.2.1 TMV 发生危害情况与株系分化
        5.2.2 多重RT-PCR 病毒检测体系
        5.2.3 利用烟草叶片水提物检测烟草TMV
        5.2.4 初步明确了我国TMV 的分子变异
    5.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附表

四、鉴别芜菁花叶病毒的理想寄主植物—藜(论文参考文献)

  • [1]第十届中国花博会中烟草脆裂病毒生物学特性及检测监控技术应用[J]. 田沂民,朱雅君,印丽萍,陈仲兵,滕凯,于翠. 园林, 2021(07)
  • [2]华油杂62恢复系根肿病抗性遗传改良及miRNA响应分子机制解析[D]. 李倩.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3]烟蚜与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关性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D]. 周本国.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1)
  • [4]红三叶抗白粉病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及抗病基因TpGDSL的克隆与遗传转化[D]. 蒲小剑.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5]基于黄瓜花叶病毒的多联弱毒疫苗创制及接种方案优化[D]. 姜文筱.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6]卫星RNA对黄瓜花叶病毒弱毒疫苗交叉保护作用的效应[D]. 庞欢.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7]沈阳和盖州地区萝卜病毒病的分子检测与鉴定[D]. 廖一鸣. 沈阳大学, 2018(03)
  • [8]烟草脉带花叶病毒、芜菁花叶病毒和马铃薯Y病毒的遗传结构分析[D]. 张成玲. 山东农业大学, 2010(05)
  • [9]不结球白菜抗芜菁花叶病毒基因分子标记与遗传定位[D]. 王新华. 上海交通大学, 2010(10)
  • [10]烟草普通花叶病毒株系分化研究[D]. 谢扬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S2)

标签:;  ;  ;  

鉴定萝卜花叶病毒的理想寄主植物——大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