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纯化论文-高文庚,胡琼方,董建生

发酵纯化论文-高文庚,胡琼方,董建生

导读:本文包含了发酵纯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灵芝叁萜类化合物,回流提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

发酵纯化论文文献综述

高文庚,胡琼方,董建生[1](2019)在《灵芝发酵粉中叁萜化合物提取、纯化及结构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单因素和Box-Benhnken设计研究回流提取灵芝发酵粉中叁萜类化合物的工艺条件,并采用硅胶柱色谱法纯化灵芝叁萜粗提物,对其化学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灵芝叁萜提取的最佳工艺是先以95%乙醇为提取剂,浸泡80min,再采用料液比1∶30(g/mL)、85℃回流3h,提取次数为2次,测得叁萜化合物平均得率为0.6760mg/g。对纯化后的灵芝叁萜样品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样品发现其中至少含有2种物质,经紫外、红外光谱扫描,确定其中一流分为含有羟基的四环叁萜化合物。研究结果为以谷物为原料的灵芝固态发酵产物中叁萜化合物的测定及基质对结构的影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添加剂》期刊2019年10期)

崔月花,董召娣,孙勤富,王仕楷,黄金林[2](2019)在《“发酵工业微生物菌种分离和纯化”的实验教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发酵工业菌种分离和纯化"实验模式进行了改进,由过去的以教师为主的实验设计改为由学生主导的实验设计,让学生成为教学模式的主体。经过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和操作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和专业素养;同时也提升了教师各方面的能力。(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下旬刊)》期刊2019年10期)

由士权,王昌涛,张佳婵,李萌,赵丹[3](2019)在《发酵法制备沙棘籽粕总黄酮的初步纯化及抗衰老活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沙棘籽粕发酵提取液的工艺条件以及抗衰老活性。对3种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的效果进行了比较,考察了X-5大孔树脂分离的较佳工艺条件,并通过MTT法评价了提取物对细胞生长的影响,采用DPPH法、提取物对细胞内活性氧和MMP-1活性的抑制、促进胶原蛋白合成来评价提取物的抗衰老活性。结果表明,较佳工艺条件为:吸附时间2 h,吸附温度15℃,洗脱剂体积分数60%,洗脱时间2.5 h,洗脱温度45℃。在此条件下吸附量可达2.33 mg/g,解析率可达94.75%;MTT实验表明对成纤维细胞基本无毒副作用;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到50%时的质量浓度(IC50)为1.06 mg/L,活性氧水平显着下降,MMP-1活性降低,胶原蛋白含量有所提高。沙棘籽粕发酵液有较好的抗衰老活性。(本文来源于《日用化学工业》期刊2019年10期)

吴海清,肖萍,何新益,王娜[4](2019)在《“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改革案例——传统发酵食品中乳酸菌的分离 纯化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综合性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课的教学质量,课题组针对"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进行了改革,设计了"传统发酵食品中乳酸菌的分离、纯化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综合性实验"的案例。该实验项目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好奇心和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来源于《农产品加工》期刊2019年19期)

刘汉平,畅通[5](2019)在《猪肺炎支原体工业化高密度发酵与纯化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猪支原体肺炎灭活疫苗的产品质量,对猪肺炎支原体NJ株进行发酵与浓缩纯化工艺研究,通过筛选不同培养基、血清及血清添加比例,优化发酵参数,得到10 L-140 L-1 400 L发酵罐最佳发酵条件参数。结果显示:商品化干粉培养基添加10%的猪血清,在37℃条件下,恒定pH=7.3,溶氧20%,转速为100 r/min,间歇性通气,发酵36~48 h,支原体滴度最高可达到2.3×10~(10 )CCU_(50)/mL;采用孔径500 kDa的中空纤维纯化支原体效果最佳,经SDS-PAGE验证、BCA蛋白浓度和半数变色单位(CCU_(50))测定,杂蛋白去除率高达97%,支原体基本无损失,纯化效果良好。本研究为提供安全、高效和稳定的猪肺炎支原体疫苗产品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畜牧与兽医》期刊2019年10期)

裴智鹏,郑雪艳,何冰芳,储建林[6](2019)在《灵芝-黄芪双向发酵菌质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探究灵芝-黄芪双向固体发酵体系对灵芝多糖生物活性的增效作用。分别以灵芝-黄芪双向发酵菌质和未添加黄芪的灵芝菌发酵菌质为原材料提取多糖,采用热水浸提和离子交换色谱对粗多糖进行分离,得到PG-1和PG-2,添加黄芪发酵的菌质多糖中的PG-1组分相较于未添加黄芪发酵的菌质多糖中的PG-2组分增加了325%的产量。对PG-1和PG-2进行初步的结构鉴定和免疫活性、抗肿瘤活性的研究。运用排阻色谱法测定其分子量,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等方法分析其单糖组成、官能团、糖苷键构型以及糖分子链链型。PG-1和PG-2都由葡萄糖醛酸、葡萄糖、木糖和阿拉伯糖4种组成,单糖组分摩尔比分别为12∶58∶21∶9和16∶41∶32∶11。分子量分别为9.2×10~4和8.9×10~4。PG-1和PG-2均由β-糖苷键连接,二者糖链间有—O—连接。PG-1和PG-2均是具有叁螺旋空间构象的分子量相对均一的多糖。体外细胞实验结果显示:加入PG-1和PG-2后,巨噬细胞的增殖作用、巨噬细胞对中性红的吞噬作用、巨噬细胞的保护作用和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都显着地提高。在细胞实验中,PG-1显示出比PG-2更强的免疫增强活性和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说明添加黄芪促进了灵芝菌质多糖的分泌,使灵芝多糖的免疫增强活性和抗肿瘤活性增强。(本文来源于《生物加工过程》期刊2019年05期)

刘增辉,金姗姗,徐燕[7](2019)在《洋葱中SOD提取纯化及其在酸奶发酵中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对洋葱中SOD的提取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了SOD的酶学性质,并将纯化后的SOD应用到酸奶中,测定酶活性的变化,评价了SOD酶对酸奶感官的影响。结果表明:在SOD提取中,热变性法比磷酸缓冲溶液法提取效果好。而在硫酸铵分级沉淀中,饱和度90%的磷酸铵分级沉淀提纯SOD比饱和度70%的磷酸铵分级沉淀提纯出的SOD酶活性强,且50℃时SOD酶活性达到最大,适合在酸奶发酵过程中使用。在酸奶发酵中后熟前加入SOD的效果较好,酶活性保持较高,且能显着改善产品色泽。此次试验对利用洋葱SOD酶作为食品添加剂做了初步的探索,以期利于洋葱SOD资源的开发利用。(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9年08期)

迟乃玉,刘洋,于爽,希伦,李美玉[8](2019)在《菌株LYH18发酵条件优化及肌氨酸氧化酶的分离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海洋来源的芽孢杆菌(Bacillus sp.)LYH18为出发菌株,优化其发酵条件,并对其所产肌氨酸氧化酶(SOX)进行分离纯化。结果表明,其最适产酶发酵条件为肌酸添加量1.0%,酵母膏添加量0.8%,Mg SO_4·7H_2O添加量0.05%,KH_2PO_4添加量0.2%,K_2HPO_4添加量0.05%,初始pH值为7.0,培养温度25℃,装液量40 m L/100 m L。在此最佳发酵条件下,肌氨酸氧化酶酶活为4.45 U/m L。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肌氨酸氧化酶,其纯化后的分子质量为43 kDa。(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9年07期)

赵现方,王玺,张广,赵方方,张明霞[9](2019)在《琼瑶浆葡萄发酵醪中酵母菌的分离纯化及Biolog系统鉴定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具有"风土"特性的酵母菌,从琼瑶浆葡萄自然发酵过程中分离纯化出36株酵母菌.根据酵母菌的宏观和微观特征,初步将这些酵母菌分成8类.利用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对这些菌株进行分类鉴定,结果共鉴定出7种酵母菌,它们分别是地生隐球酵母菌A(Cryptococcus terreus A)、酿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T pretorien)、布拉酵母菌(S. boulardii)、毕赤酵母菌(Pichia silvicola)、白吉利丝孢酵母菌B(Trichosporon beijelii B)、土星拟威尔酵母菌(Williopsis saturnus var markii)、产香酵母菌(Zygosaccharomyces crdri).同时,还分析了这些酵母菌的碳源谱.酵母菌可利用的碳源谱及功能分析为后续发酵性能试验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刘宁[10](2019)在《枯草芽孢杆菌发酵产聚谷氨酸及其分离纯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γ-聚谷氨酸(poly-γ-glutamic acid,γ-PGA)是一种由微生物发酵生产得到的水溶性高聚物,具有优良的吸水,保水性、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作为一种新型高分子材料,,γ-PGA及其衍生物在食品、药品、环保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开发与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居高不下的市售价格制约和阻碍了γ-PGA及其产品的深入开发与应用。导致这样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发酵制备γ-PGA的产率较低及其分离成本过高。为此,本文通过对比研究固/液态不同发酵方式,系统揭示固/液态发酵方式对γ-PGA生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发酵条件和分离、纯化工艺的优化改进,提升γ-PGA的生产与分离效率,降低y-PGA的生产成本,推动γ-PGA及其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具体结果如下:(1)液态发酵研究:独立因素研究显示蔗糖和胰蛋白胨分别为最佳碳、氮源,底物L-谷氨酸对y-PGA的合成影响显着。进一步应用响应面设计优化,获最佳培养基组成(蔗糖28.87 g/L、胰蛋白胨17.56 g/L和L-谷氨酸为15.26 g/L);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得最适发酵条件为:接种量7.5%,装液量20%,pH 7,发酵温度37℃。在发酵36 h时γ-PGA的产量最大,可达17.42 g/L,是优化前产量的4.98倍。(2)固态发酵研究:主要研究固态基质类型、营养基质破碎程度、固态基质/营养基质、接种量和相关发酵条件等因素对γ-PGA生产的独立效应。结果发现珍珠岩为最佳固体基质,碾碎(八分之一)的大豆与珍珠岩最佳混匀比例为1:1,每100 g固态基质初始加水量为6 mL,在初始pH值为7培养基中,接种量8%,37℃发酵36h后,γ-PGA最大产量为79.12 g/Kg,是优化前产量的1.86倍。(3)NK对γ-PGA生产影响的研究:在分析纳豆激酶(NK)与y-PGA的生产进程曲线时发现,γ-PGA的生产高峰期迟于NK;进一步对比分析液态发酵和固态发酵生产的γ-PGA的分子量情况,结果显示液体发酵生产的γ-PGA分子量比固态发酵的要大,且分布相对集中。因此,初步推断NK可能影响γ-PGA的生产。基于液态发酵方式,通过添加外源NK,探究NK对y-PGA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NK可能通过底物竞争和降解γ-PGA的方式抑制γ-PGA的生产。(4)y-PGA分离、纯化的研究:利用乙醇提取获得y-PGA粗品,再经丙酮、透析和苯酚处理,优化γ-PGA的分离、纯化工艺。结果表明,加入3倍体积的丙酮能够有效提高y-PGA提取率与纯度;透析处理能够去除小分子蛋白与杂质;苯酚处理后进一步提高y-PGA纯度。利用茚叁酮比色法检测,纯化后的γ-PGA纯度较高,达到89.12%。纸层析检测结果表明纯化后的γ-PGA主要由单一的谷氨酸组成,不含有其他游离氨基酸。SDS-PAGE凝胶电泳显示,γ-PGA分子量在690-700 kD之间,聚合度较为集中。论文研究结果为微生物发酵生产γ-PGA及其分离纯化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一定程度上降低了γ-PGA的生产成本,推动了γ-PGA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工程大学》期刊2019-06-11)

发酵纯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对"发酵工业菌种分离和纯化"实验模式进行了改进,由过去的以教师为主的实验设计改为由学生主导的实验设计,让学生成为教学模式的主体。经过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和操作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和专业素养;同时也提升了教师各方面的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发酵纯化论文参考文献

[1].高文庚,胡琼方,董建生.灵芝发酵粉中叁萜化合物提取、纯化及结构初步分析[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9

[2].崔月花,董召娣,孙勤富,王仕楷,黄金林.“发酵工业微生物菌种分离和纯化”的实验教学设计[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

[3].由士权,王昌涛,张佳婵,李萌,赵丹.发酵法制备沙棘籽粕总黄酮的初步纯化及抗衰老活性评价[J].日用化学工业.2019

[4].吴海清,肖萍,何新益,王娜.“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改革案例——传统发酵食品中乳酸菌的分离纯化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综合性实验[J].农产品加工.2019

[5].刘汉平,畅通.猪肺炎支原体工业化高密度发酵与纯化工艺研究[J].畜牧与兽医.2019

[6].裴智鹏,郑雪艳,何冰芳,储建林.灵芝-黄芪双向发酵菌质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J].生物加工过程.2019

[7].刘增辉,金姗姗,徐燕.洋葱中SOD提取纯化及其在酸奶发酵中应用[J].食品工业.2019

[8].迟乃玉,刘洋,于爽,希伦,李美玉.菌株LYH18发酵条件优化及肌氨酸氧化酶的分离纯化[J].中国酿造.2019

[9].赵现方,王玺,张广,赵方方,张明霞.琼瑶浆葡萄发酵醪中酵母菌的分离纯化及Biolog系统鉴定分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10].刘宁.枯草芽孢杆菌发酵产聚谷氨酸及其分离纯化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9

标签:;  ;  ;  ;  

发酵纯化论文-高文庚,胡琼方,董建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