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活化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构建生活化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朱丽琴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

关键词:教育;品德;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

那么,怎样才能构建生活化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课堂,让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呢?

一、以人为本,以知导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关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课堂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优化师生关系,要把学生看作人,看作活生生的人,看作有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的人,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需要,相信学生潜能,爱护学生身心,使课堂气氛民主化、师生关系朋友化。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给学生更多的民主,要平等的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的创新,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参与的机会,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对话学习平台,让品德与社会课成为生活的大课堂。

例如:在学习《未成年人保护》中关于“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这部分知识时,笔者邀请了部分学生家长和任课教师与学生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拉家常式的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心理话,表达自己对家长、对教师的意见和看法,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由于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平等对话的机会,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兴趣,还在无形中拉近了教师与学生、孩子与家长之间的距离。事后,不少家长感慨自己对子女的沟通了解太少,纷纷表示以后要加强与孩子的交流,一些科任教师也深有感触。

二、触景生情,以境促情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改进自己已有的认识和经验、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现成知识的过程。思想品德课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对生活感悟的过程,更是一个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建构与生成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境促情,从而促使学生将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有效统一起来,使感性知识最终上升为理性知识。

例如,在学习《马路不是游戏场》一文时,笔者借助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欣赏了一首名为《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的优酷视频,感人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事故的现场,十三岁女孩的悲惨遭遇,让每个学生都留下了伤心的泪水,从而感受到交通规则的重要性。遵守交通规则,能够给社会带来一份安宁与和谐。又如在教学生活《诚实是金》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让同学们来演《醒醒吧,小刚》这个小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演小品。先角色分工,分别扮演小刚,小刚的同学、教师和家长。这种形式既满足了学生好动这一特性,又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了诚实的重要性。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凭借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发学生的思考,体现学生社会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只有紧紧地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才能使品德与社会课唤发出生机和活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实践,知行合一

现代诗人说:“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生活中的快乐和宝藏很多,缺少的是一种发现。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善于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挖掘利用富有思想性和知识性的生活素材进行教学,杜绝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这也充分体现了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的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对思品教材编排活动内容化、内容生活化的特点设计一些生活话题,将学生融入到生活情境之中,通过生活引路,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探究生活。

例如,在讲授《消费者如何维权》时,笔者没有直接讲维权途径,而是先让学生自己讲述在消费过程中遇到的事情及其处理的方法,然后让其他同学判断做法的正确性,接着全班再分组讨论,最后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维权途径。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意识到学有所用。

又如,在讲授《学会合理消费》这一内容时,笔者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十一”黄金周期间,商家针对消费者的心理,各类打折促销活动接踵而来:“满300减160,满400减240”……看到别人在疯狂抢购,正在逛街的小米也加入了抢购行列。为了凑够商家打折的金额,她先后买了四套内衣、两件衬衫,十双袜子。等到回家冷静下来,她后悔不已,因为家里并不缺这些东西。请问: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和体会吗?你是如何看待这种消费行为的?似曾相识的生活情境一下子拉近了学生的距离,在讨论中学生深刻体会到了消费要理性。

上述生活情境的呈现,贴近学生的生活,把知识技能的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促进学生经验的重建,促进学生的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还能帮助学生学会从具体的社会现象中分析、归纳得出一些基本的政治观点、立场、方法和原理,并能运用这些结论去解释、分析、说明更多的社会现象。

总之,教育即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离不开“生活”这一“源头活水”。把生活引进课堂,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突出特点,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活中丰富的教学资源,构建生活化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引导学生敞开胸襟,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去想象、去体验,从而使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更生动、更有效。

标签:;  ;  ;  

构建生活化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