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代表型论文-杨麟,冷益丰,张彪,杨俊品,陈洁

后代表型论文-杨麟,冷益丰,张彪,杨俊品,陈洁

导读:本文包含了后代表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方种质,重组选系,表型性状,综合评价

后代表型论文文献综述

杨麟,冷益丰,张彪,杨俊品,陈洁[1](2019)在《玉米地方品种‘沃日黄’与其选系重组改良后代表型性状综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玉米地方品种高效利用的新方法,以‘沃30’与8个重组系为研究对象,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采用表型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与聚类分析研究了综合评价指标。结果表明:(1)‘沃30’与8个重组系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各性状变异系数为1.49%~46.79%,‘A3’和‘A4’的多个性状优于‘沃30’;(2)综合评价分析表明,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90.46%,供试材料表型性状综合得分为-1.4146~2.5504,‘A4’、‘A3’和‘A1’综合得分高于‘沃30’,散粉期等6个性状与综合得分显着或极显着相关;(3)供试材料间遗传距离为0.78~2.045,当阈值设定为1.414,可分为叁大类。因此,通过地方品种‘沃日黄’优株与其选系重组再选系的方法能够改良目标性状,利于进一步发掘与利用地方品种中的优良基因。(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23期)

张利新[2](2019)在《过表达GmFT2a转基因大豆后代的表型鉴定和适应性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被广泛种植。但因为大豆属于光温敏感性作物,所以单一品种的适应范围狭窄,各地品种的开花期、成熟期等生态特性差异明显。此外,受光周期和温度等环境影响,我国大豆品质性状地理分布规律明显,其中,粗蛋白含量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东北大豆主产区大豆的粗蛋白质含量偏低,迫切需要通过育种手段加以改良。本实验室在前期研究中获得1株过表达GmFT2a的转基因大豆株系,受体为高蛋白品种,研究发现其后代具有不同的开花时间和成熟时间,其中早熟材料有望改善北方高纬度地区大豆粗蛋白含量较低的问题。本实验在不同地点对上述转基因高世代材料进行生育期组鉴定,同时测定其籽粒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以期望筛选出适应不同地区种植的高蛋白材料。在黑河、北京和成都地区,对过表达GmFT2a转基因大豆后代进行性状鉴定和适应性评估。具体结果如下:(1)在黑河地区,转基因大豆均正常开花,且70%的转基因大豆开花期早于当地对照品种,成熟材料生育期组为MGⅢ。在北京地区,转基因大豆成熟期均早于转化受体品种自贡冬豆,其生育期组分布存在两个极端,分别为早熟的MG0和MGⅡ和晚熟的MGⅥ-MGⅨ。在成都地区,转基因大豆成熟均较晚,生育期组主要为MGⅥ、MGⅦ、MGⅧ和MGⅨ。表明过表达GmFT2a转基因大豆后代的开花期、成熟期表现出连续分布的特性,证明通过调控GmFT2a表达量有希望创造出农艺性状遗传背景相同、生育期性状广泛分布的后代材料,从而扩大优良品种的种植区域。(2)过表达GmFT2a转基因大豆后代的品质性状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基本一致。在黑河地区,转基因大豆的粗蛋白含量远高于当地品种;在北京地区,转基因大豆的粗蛋白含量略低于受体品种自贡冬豆,但远高于当地品种。转基因大豆可作为两地高蛋白大豆品种育种的宝贵亲本。在成都地区,转基因大豆的粗蛋白含量高于受体自贡冬豆,但低于当地其它供试品种。表明外源基因GmFT2a的插入不影响受体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在生育期相近的前提下,过表达GmFT2a材料转基因大豆后代与受体品种粗蛋白含量相近。(3)在黑河地区,过表达GmFT2a转基因大豆表现出了早花和高蛋白特性;在北京地区,过表达GmFT2a转基因大豆表现出了早花、早熟和高蛋白的特性。表明从黑河和北京两地可筛选出与当地部分当地品种接近且表现出高蛋白特性过表达GmFT2a转基因大豆,为东北和黄淮海高蛋白大豆育种提供了宝贵的亲本,扩宽了南方高蛋白大豆种质资源的应用范围。在成都地区,过表达GmFT2a转基因大豆的各性状与当地品种和受体品种均较为接近,但单株产量高于受体品种。(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吴莹[3](2016)在《水稻粳籼亚种间四倍体后代表型多样性和基因组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杂交和多倍化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对物种的形成和进化有着重要的驱动作用,也被认为是物种形成和进化的重要方式之一。杂交和多倍化能够引发一系列快速的遗传、表观遗传的不稳定性以及基因表达水平和模式的改变,导致杂交种和多倍体常常表现出异于亲本的新奇表型。相较于正常的二倍体群体,人们在有些多倍体植物群体中观察到更大的表型多样性,而其中遗传机制并不十分清楚。此外,水稻作为一种重要的作物,为全球超过一半的人口提供粮食来源,了解更多水稻农艺性状的遗传机制对水稻的育种以及世界食物安全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本研究使用了一套新合成粳籼间四倍体水稻材料的S4代群体,与其双亲日本晴和93-11群体和对应的正反交杂交种F1代群体相比,在所测量的21个水稻农艺性状上,该四倍体群体均表现出大量的表型多样性,而双亲及杂交种群体在各表型上表现均较为一致。为了探究该新合成粳籼间四倍体水稻材料S4代群体中巨大表型多样性的成因,我们将314个四倍体单株进行了重测序研究,数据显示其中126个单株为非整倍体,其比例高达40.13%:而确定为整倍体的186个单株间仍存在较大表型多样性,为此,我们以基因组上每5kb物理距离作为一个步长,统计其日本晴、93-11两亲本来源片段的比例,以此作为一种分子标记,并结合使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技术,试图:(1)利用这一四倍体GWAS体系挖掘出一些新的与水稻重要性状显着关联的位点;(2)解释新合成水稻粳籼间四倍体材料的S4代群体中存在大量表型多样性的原因。本研究通过对126株四倍体非整倍体中非整倍类型的统计,发现共存在56种非整倍体类型,最常见的情况为只改变了一条染色体的情况,即叁体(4n-1)或五体(4n+1),最复杂的情况为完整的叁条染色体同时发生非整倍体突变,或非完整的四条染色体同时发生非整倍体突变(指一条染色体中的一部分发生非整倍体突变,例如长臂、短臂等)。在四倍体背景下,在只考虑叁体和五体的情况下,染色体附加和缺失发生的概率无显着差异,而考虑到所有非整倍体情况时,染色体附加的发生概率显着高于染色体缺失的发生概率。暗示在四倍体背景下染色体附加与缺失对植株存活的影响无显着差异,而在极端基因组构成情况下,染色体的缺失更易导致植株的死亡,或者是染色体的附加常与其他非整倍体变化相伴发生。此外,水稻中1号、3号染色体较难发生非整倍体突变,而4号、9号和11染色体较易发生非整倍体突变,表明非整倍体突变在染色体上发生的偏好性与染色体的长度、其上的基因数目以及是否与其他染色体存在相互调控或补偿作用相关。在本群体非整倍体研究中,我们使用多种统计手段均发现非整倍体对植株表型确实存在显着影响。由186株四倍体整倍体单株组成的群体的GWAS结果显示,我们在21个表型中的12个表型上发现了一系列与相应表型显着关联的位点,其中一部分位点附近存在已知基因,而检测到的新位点也可作为后续挖掘控制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新基因奠定基础。GWAS部分结果充分证实了很多表型控制基因对亲本来源的部分同源片段相对拷贝数变化敏感,再结合本四倍体群体中存在大量日本晴和93-11来源染色体间的重组,成为导致该四倍体水稻群体中巨大表型多样性的主要原因。综上所述,非整倍体作为新形成多倍体繁殖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中间产物,通过将在当代产生的影响传递给整倍体后代,对群体的多样性、对新环境的适应性都有促进作用,而在能够发生亲本间染色体重组的异源多倍体/部分异源多倍体中对亲本来源的部分同源片段相对拷贝数敏感的基因对多倍体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的出现也起着重要作用,也同样可促进多倍体群体对新环境适应性的产生,进化及新物种的产生。(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12-01)

程蓉,张学英,王德华,艾洪滨[4](2016)在《哺乳动物母体环境程序化后代表型和神经发育可塑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繁殖期环境程序化后代生理和行为等适合度特征、神经系统的发育可塑性是生理和行为调节的关键机制。概述了繁殖期环境对野生小型哺乳动物代谢生理、行为和神经可塑性的影响。早期环境对野生动物生理和行为表型及神经再生的长期影响正越来越受到生物学家的关注,对于解释野外不同季节出生的后代具有不同生活史特征的神经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生物学通报》期刊2016年05期)

柯杰,祝贺,覃瑞,李刚[5](2016)在《药用野生稻-栽培稻渗入系后代卷叶表型的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根据药用野生稻-栽培稻渗入系后代卷叶表型遗传分析,分析定位控制水稻叶型的相关基因。[方法]构建药用野生稻-栽培稻渗入系后代卷叶的分离群体,并对后代分离群体进行SSR多态性分析。[结果]该群体受一对不完全显性卷叶基因控制;初步判断卷叶个体表型产生的原因是野生稻基因片段的渗入所致;并将该群体的卷叶基因初步定位在第5号染色体分子标记RM305和RM173之间。[结论]得到了一个具有新来源的新基因,为进一步对新型卷叶基因的克隆和分子手段调控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应用分子手段调控叶形来改良株型而提高水稻生产效益的设想提供材料。(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3期)

叶祯维,邓晓英,石玉真,李俊文,刘爱英[6](2016)在《杂交棉中棉所70后代分离群体产量品质的表型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熟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中棉所70具有高产优质特点,由高产且综合性状优良的抗虫棉SGK 156与品质优异的渐渗系材料901-001为亲本配制。本文对该杂交种F1及其自交后代F2、F2:3、F2:4和F2:5共4个分离世代材料的皮棉产量和品质性状进行了详细调查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杂种F1纤维品质表现突出,上半部平均长度平均为33.00 mm,断裂比强度为33.3 c N·tex-1。在分离群体中,各性状均存在大量的超亲变异,衣分与纤维长度及强度为极显着负相关,与马克隆值为极显着正相关,说明棉花产量与品质间的同步改良仍存在困难。此外,从F2:5株系中挑选出11个优异品系,其中4个材料的皮棉产量超对照,上半部平均长度均高于31.80 mm,断裂比强度在31.0 c N·tex-1以上,铃重均大于6.26 g,衣分最高为38.64%,这表明通过高代自交是可以筛选出具有优异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品系。本研究为棉花数量性状遗传、基因功能分析、基因聚合育种改良等研究储备了大量的基础材料。(本文来源于《棉花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亓守冰,张伟杰,常亚青,田晓飞,王海峰[7](2015)在《中间球海胆(♀)与光棘球海胆(♂)种间杂交及自繁后代生长与表型特征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Si)与光棘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nudus(Sn)杂交后代的杂种优势及表型特征,以同期培育的中间球海胆(♀)与光棘球海胆(♂)种间杂交子一代(Si♀×Sn♂)幼胆及自繁子一代幼胆为研究对象,对3种海胆的成活率、生长表现(生长速度和表型变异)和表型特征(管足色素细胞数量、骨片形状、棘刺的颜色和长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经过90 d的养殖,中间球海胆和光棘球海胆的最终成活率均为100%,杂交海胆为97%,但3种海胆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0~60 d的养殖范围内,杂交海胆具有最快的特定生长率(4.00%/d),且显着高于中间球海胆(2.91%/d)和光棘球海胆(3.15%/d)(P<0.05),而后两者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60~90 d时,3种海胆的特定生长率之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结束时,杂交海胆体质量的变异系数(76.12%)显着高于光棘球海胆(63.81%)和中间球海胆(52.05%)(P<0.05),表明种间杂交显着增加了后代的遗传变异;光棘球海胆管足中色素细胞数量最多,中间球海胆最少,杂交海胆的色素细胞数量介于父母本之间;杂交海胆棘刺为浅紫色,介于中间球海胆的白色和紫海胆的深紫色之间,而棘长较父母本细短;与棘色和管足颜色不同,杂交海胆骨片两端的突起产生了新的变异。研究表明,在幼胆期杂交海胆的表型特征明显区别于父母本,具有更快的生长速度和更高的变异水平,具有较高的育种价值。(本文来源于《大连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马骏,武目涛,梁帆,何日荣,赵菊鹏[8](2015)在《桔小实蝇与木瓜实蝇杂交后代产卵管长度的表型遗传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和木瓜实蝇B.papayae同属桔小实蝇复合种,形态鉴别特征主要依据产卵管长度的差异性。近年来随着两种实蝇可杂交繁殖现象的出现,其分类地位也由此引起争议。本研究为进一步验证这两种实蝇杂交可育的持续性及其产卵管长度在杂交后代的遗传特征,观测并分析了这两种实蝇杂交第33代的产卵管长度与其亲本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两种实蝇杂交后可持续繁殖,不存在严格的生殖隔离现象。不同遗传种系的产卵管长度具有差异性,但随着杂交行为的出现其差异性随之改变,表明产卵管长度在两种实蝇之间属于种群水平差异性特征。(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李振,雷伟,普世皇,张江丽,谭亚玲[9](2015)在《温度对水稻雌配子体基因型选择及其后代表型遗传分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温度对雌配子体选择较困难,研究报道较少。为探究温度对雌配子体基因型的选择作用,分别用高温和低温处理孕穗期和开花期的杂交组合群体(合系41A/‘小麻谷’、合系42A/‘小花谷’),并授予‘南34’花粉,共产生22个F1雌配子体基因型选择群体及其后代F2分离群体。对种植于3个不同海拔环境的这些群体的6个形态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温度差异对水稻F1雌配子体基因型具有选择作用,并影响到F2代表型的遗传分离;高温35℃的选择作用大于低温16℃,开花期选择作用大于孕穗期;低温处理的选择群体,种植在海拔2 200 m和1 860 m的结实率高、但整体长势较差,而高温处理的选择群体长势较强、但结实率低。此外,海拔差异对各世代群体的表型有影响,其中1 860 m海拔的影响最小。本研究结果为利用温差对雌配子体选择育种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5年04期)

李晓梅,谭伟,董志刚,唐晓萍[10](2015)在《鲜食葡萄杂交后代果肉质地表型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得到参试品种果肉脆度的遗传传递力指数和估算组合传递力及狭义遗传力,用‘瑰宝’作测试品种,计算每个参试品种的遗传传递力指数,用亲子回归系数估算法,计算不同组合脆肉性状的组合传递力和狭义遗传力。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瑰宝’作父本时,3个品种的脆肉性状遗传传递力指数为‘秋红’最大,‘奥山红宝石’次之,‘玫瑰香’最小;‘瑰宝’作母本时,其后代果肉脆度与父本关系较大,7个品种的脆肉性状遗传传递力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秋红’、‘皇家秋天’、‘粉红太妃’、‘粉红葡萄’、‘无核白鸡心’、‘达米娜’、‘玫瑰香’;通过不同杂交组合的组合传递力比较发现,软肉品种和特脆品种杂交>脆肉品种和较脆品种杂交>较脆品种和软肉品种杂交,亲子回归系数估算,葡萄脆肉质地的狭义遗传力h2=0.9816,说明脆肉性状遗传能力较强。葡萄品种脆肉性状的遗传力和杂交组合传递力的估算对葡萄育种选择选配亲本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5年16期)

后代表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豆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被广泛种植。但因为大豆属于光温敏感性作物,所以单一品种的适应范围狭窄,各地品种的开花期、成熟期等生态特性差异明显。此外,受光周期和温度等环境影响,我国大豆品质性状地理分布规律明显,其中,粗蛋白含量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东北大豆主产区大豆的粗蛋白质含量偏低,迫切需要通过育种手段加以改良。本实验室在前期研究中获得1株过表达GmFT2a的转基因大豆株系,受体为高蛋白品种,研究发现其后代具有不同的开花时间和成熟时间,其中早熟材料有望改善北方高纬度地区大豆粗蛋白含量较低的问题。本实验在不同地点对上述转基因高世代材料进行生育期组鉴定,同时测定其籽粒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以期望筛选出适应不同地区种植的高蛋白材料。在黑河、北京和成都地区,对过表达GmFT2a转基因大豆后代进行性状鉴定和适应性评估。具体结果如下:(1)在黑河地区,转基因大豆均正常开花,且70%的转基因大豆开花期早于当地对照品种,成熟材料生育期组为MGⅢ。在北京地区,转基因大豆成熟期均早于转化受体品种自贡冬豆,其生育期组分布存在两个极端,分别为早熟的MG0和MGⅡ和晚熟的MGⅥ-MGⅨ。在成都地区,转基因大豆成熟均较晚,生育期组主要为MGⅥ、MGⅦ、MGⅧ和MGⅨ。表明过表达GmFT2a转基因大豆后代的开花期、成熟期表现出连续分布的特性,证明通过调控GmFT2a表达量有希望创造出农艺性状遗传背景相同、生育期性状广泛分布的后代材料,从而扩大优良品种的种植区域。(2)过表达GmFT2a转基因大豆后代的品质性状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基本一致。在黑河地区,转基因大豆的粗蛋白含量远高于当地品种;在北京地区,转基因大豆的粗蛋白含量略低于受体品种自贡冬豆,但远高于当地品种。转基因大豆可作为两地高蛋白大豆品种育种的宝贵亲本。在成都地区,转基因大豆的粗蛋白含量高于受体自贡冬豆,但低于当地其它供试品种。表明外源基因GmFT2a的插入不影响受体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在生育期相近的前提下,过表达GmFT2a材料转基因大豆后代与受体品种粗蛋白含量相近。(3)在黑河地区,过表达GmFT2a转基因大豆表现出了早花和高蛋白特性;在北京地区,过表达GmFT2a转基因大豆表现出了早花、早熟和高蛋白的特性。表明从黑河和北京两地可筛选出与当地部分当地品种接近且表现出高蛋白特性过表达GmFT2a转基因大豆,为东北和黄淮海高蛋白大豆育种提供了宝贵的亲本,扩宽了南方高蛋白大豆种质资源的应用范围。在成都地区,过表达GmFT2a转基因大豆的各性状与当地品种和受体品种均较为接近,但单株产量高于受体品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代表型论文参考文献

[1].杨麟,冷益丰,张彪,杨俊品,陈洁.玉米地方品种‘沃日黄’与其选系重组改良后代表型性状综合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9

[2].张利新.过表达GmFT2a转基因大豆后代的表型鉴定和适应性评估[D].东北农业大学.2019

[3].吴莹.水稻粳籼亚种间四倍体后代表型多样性和基因组变异[D].东北师范大学.2016

[4].程蓉,张学英,王德华,艾洪滨.哺乳动物母体环境程序化后代表型和神经发育可塑性的研究进展[J].生物学通报.2016

[5].柯杰,祝贺,覃瑞,李刚.药用野生稻-栽培稻渗入系后代卷叶表型的遗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6

[6].叶祯维,邓晓英,石玉真,李俊文,刘爱英.杂交棉中棉所70后代分离群体产量品质的表型变异分析[J].棉花学报.2016

[7].亓守冰,张伟杰,常亚青,田晓飞,王海峰.中间球海胆(♀)与光棘球海胆(♂)种间杂交及自繁后代生长与表型特征比较[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5

[8].马骏,武目涛,梁帆,何日荣,赵菊鹏.桔小实蝇与木瓜实蝇杂交后代产卵管长度的表型遗传特征[J].环境昆虫学报.2015

[9].李振,雷伟,普世皇,张江丽,谭亚玲.温度对水稻雌配子体基因型选择及其后代表型遗传分离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5

[10].李晓梅,谭伟,董志刚,唐晓萍.鲜食葡萄杂交后代果肉质地表型遗传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5

标签:;  ;  ;  ;  

后代表型论文-杨麟,冷益丰,张彪,杨俊品,陈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