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生生长论文-郑慧芳

次生生长论文-郑慧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次生生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镉污染,杨树,氮,硅

次生生长论文文献综述

郑慧芳[1](2018)在《镉胁迫下杨树耐受性和次生生长的氮、硅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镉是一种对环境及人体健康都有极大危害的重金属污染元素之一,对镉污染环境的治理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植物修复因重金属高积累量、对环境无二次污染等优点成为治理重金属污染的首选方法。杨树因根系发达、生长速度快、生物量大、重金属积累量高,不进入食物链等自身优势成为当前植物修复的最佳候选植物之一。杨树的次生生长是其木材形成的基础,营养元素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及木材品质,其中氮磷元素缺乏不仅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且是蛋白质、核酸和脂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组成元素;硅元素不仅对植物的正常生长有益,还能提高植物对逆境的抗性。因此研究镉胁迫下杨树耐受性及次生生长的氮、硅调控机制,对在镉污染土壤中利用杨树进行修复的同时提高杨树品质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本研究以欧美杨97号为研究对象进行砂培试验,通过对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对镉胁迫下杨树耐受性的生理响应及生长影响规律进行总结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镉处理降低了植株的光合作用,水分利用效率,减少了叶面积、总干重等,抑制了植株的正常生长。低氮缺磷处理也显着抑制了植株的生长,尤其低氮处理对植物的光合和生长的影响更大。(2)低氮处理时,镉离子主要集中在杨树根系中,地上部分相对较少。正常施氮以后,镉向地上部分吸收运输和转移量增加,提高了镉污染的生物学修复效率。低氮下叶片和根系中镉离子富集量较高,导致叶片和根系细胞结构异常,对植株产生不利影响。正常供氮使茎皮层细胞镉离子含量升高,这可能是植株为减轻毒害而产生的适应反应。无镉时低氮降低了射线长度、木质部宽度,细胞排列疏松。镉处理下,供氮时射线长度、木质部宽度、木质部细胞厚度增加,细胞排列紧密,表明氮对植物次生生长的影响较大。(3)与正常供氮相比,低氮条件下部分抗氧化酶的活性被抑制,同时降低了内源激素ABA、JA、SA、IAA的含量,从而减弱了杨树对镉胁迫的抗性。(4)施硅处理后根系中镉含量显着降低,提高了植物根系对镉胁迫的耐受性。施硅后叶器官中的镉含量显着增加,主要集中在叶脉部位,茎中的镉多集中于韧皮部细胞间隙,可能是施硅减轻了镉对植物细胞的毒害,缓解了镉离子对植株生长的抑制。在镉胁迫下施硅后木质部变宽,细胞壁变厚,细胞排列紧密,植株的机械强度增强,木材品质得到了改善。(5)在镉胁迫下,施硅增加了部分抗氧化酶活性同时也增加了部分内源激素(如ABA、JA、SA、IAA)的含量,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施加硅肥增强了杨树对镉胁迫的耐受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杨彤[2](2018)在《LBD1-30基因调控杨树茎干次生生长的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次生生长是多年生树木木材形成的生物学基础,在此过程中形成层(vascular cambium)干细胞(stem cell)经过连续的细胞分裂和分化、细胞扩张、次生细胞壁合成以及细胞程序化死亡等过程,向外产生次生韧皮部(secondary phloem),向内产生次生木质部(secondary xylem)。目前对次生生长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木质部表达量高于韧皮部的基因,对于韧皮部表达量高于木质部的基因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将以后者作为出发点,通过转基因工程来研究基因对次生生长的调控。通过对前期的RNA-seq结果进行分析数据,我们分析了杨树茎段木质部和韧皮部的全基因表达水平,发现了LBD基因家族中在植物次生维管组织中显着差异表达的基因,并重点分析在韧皮部表达量高于木质部的基因。本研究以84K杨茎段为材料,克隆了杨树LBD1-30基因(Potri.008G043900),构建了35S:LBD1-30的过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化体系,将LBD1-30基因转入84K杨,并通过表型分析和切片分析等初步验证了LBD1-30对杨树次生维管组织发育的影响,证明其对杨树次生生长具有显着的调控作用。该研究为今后培育速生高产的杨树新品种提供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LBD1-30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从毛果杨基因数据库中查询出LBD1-30基因的CDS序列,其包含的CDS序列总长度为666bp,编码氨基酸数量为221个。设计引物,并用84K杨茎段为材料提取总RNA,利用RT-PCR技术克隆了LBD1-30基因。比对分析测序结果,84K杨中LBD1-30的编码序列与毛果杨参考序列相比有多个单碱基突变(SNP),但是蛋白序列有着96.4%的相似度。(2)构建了35S:LBD1-30的过表达载体,并成功地转入了84K杨中。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转化84K杨。将愈伤组织产生的生根转基因苗切头转入新的含有30mg/L Kana的生根培养基上再进行筛选,选择生根的转基因苗提取DNA进行PCR鉴定,最后获得转基因的阳性植株。(3)转基因苗中LBD1-30基因的表达水平定量分析和表型分析。转基因苗中的LBD1-30基因的表达量远远高于野生型,并且不同株系之间的表达量存在明显差异。转基因植株在表型上可分为高粗型和矮粗型,且基因表达量越高表型越倾向于矮粗型,但这种转基因株系生根慢甚至不生根,较难准备材料。高粗型株系基因表达量略低于矮粗型,但生根及生长和野生型无异,后期生长量大。(4)LBD1-30基因对次生生长的调控。与野生型相比,LBD1-30过表达转基因苗中次生韧皮纤维木质化增加,而次生木质部木质化则被抑制,甚至出现明显的不规则木质化。表明LBD1-30基因在次生生长过程中,对形成层干细胞的分裂增生和次生木质部/次生韧皮部的分化过程可能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李建波,贾会霞,张进,刘伯斌,胡建军[3](2018)在《毛白杨PtoWOX4a基因过表达对次生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WUSCHEL-related homeobox(WOX)转录因子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参与干细胞维持、侧生器官发育和不定根再生等过程,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毛白杨Pto WOX4a基因表达模式的分析和过表达植株表型的观察,研究Pto WOX4a在杨树生长发育中的作用,为全面了解不同物种中WOX基因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qRT-PCR技术分析Pto WOX4a基因在茎顶端分生组织、幼叶、成熟叶、嫩茎、老茎、木质部、韧皮部和根中的相对表达量;利用GUS染色技术对p Pto WOX4a∷GUS转基因植株进行染色,通过GUS信号观察,进一步分析Pto WOX4a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对过表达Pto WOX4a植株和对照植株的不定根、茎和叶片进行形态观察和生长指标测定,并通过组织切片对其解剖结构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过表达Pto WOX4a对杨树不定根、茎和叶片维管发育的影响。【结果】qRT-PCR结果显示,Pto WOX4a在茎中表达量最高,且主要集中在木质部和韧皮部,在根中表达水平次之,而在叶片等其他组织中的表达量较低;p Pto WOX4a∷GUS转基因植株的GUS染色结果与qRT-PCR结果一致,并发现Pto WOX4a主要在根、叶及茎的维管组织中表达。对过表达Pto WOX4a转基因植株表型观察发现,过表达Pto WOX4a抑制了不定根的伸长,3周苗龄的转基因植株不定根长度约为3~4 cm,仅为对照植株的1/3~1/2,不定根直径变粗,根部木质部区域增加。3月苗龄的过表达Pto WOX4a植株变矮,与对照植株相比,株高减少了14%~20%,节间数减少了16%~22%;对第10节间茎段的解剖结构分析发现,过表达Pto WOX4a植株茎部髓心部分变窄,比对照植株减少了10%~20%,木质部区域变宽,比对照植株增加了24%~35%,而形成层区域宽度无明显变化。此外,过表达Pto WOX4a导致植株叶片生长异常,叶片两侧边缘向上卷曲。【结论】毛白杨Pto WOX4a基因主要在杨树的维管组织中表达,过表达Pto WOX4a可影响杨树不定根、茎和叶片维管的发育。(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马爱平[4](2016)在《现代生物技术为林业发展和经济腾飞插上翅膀》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增加森林面积4000万公顷”国际承诺的提出,加强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科技创新,提高人工林生产力和资源利用水平,已成为国家林业科技重大战略任务。日前,针对上述林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林木次生生长的分子调控与环境胁迫机制”项目获2016(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6-11-30)

王建兰,李全梓[5](2016)在《精品育种加快林木良种化进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王建兰 通讯员李全梓报道 日前,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林业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技术创新”项目的子项目“林木次生生长的分子调控和环境胁迫机制”获得批准立项,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解决树木快速增粗生长的有关问题。林木次生生长就是树干的增(本文来源于《中国绿色时报》期刊2016-09-08)

赵帅[6](2016)在《基于转录组测序的任豆细胞壁次生生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任豆(Zenia insignis Chun)是中国华南、西南及东南亚石灰岩地区的特有树种,是我国二级保护植物。任豆生长速度快,耐干旱耐贫瘠,是石灰岩地区石漠化治理的优良树种兼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本文利用Illumina Hiseq2500平台对任豆不同组织部位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了细胞壁合成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表达量,结合显微观察、细胞壁成分测定等实验结果,对任豆不同组织部位的细胞壁次生加厚和木质化规律进行了分析,为深入研究任豆细胞壁次生加厚分子机理提供了遗传学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任豆茎木质部及叶进行转录组测序,以探究任豆不同组织部位细胞壁次生生长规律,共获得26.22 Gb原始数据并组装成94,580条Unigene,平均长度为726 nt,其中31,802条Unigene被注释到不同的功能数据库,获得了丰富的任豆转录组数据。2.利用生物化学方法对任豆茎上部、中部、下部及叶四个部位进行细胞壁成分分析,获得了不同组织部位细胞壁叁大成分数据,发现茎下部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在细胞壁总质量中占比均高于其他组织,木质纤维素含量最高,说明茎下部细胞壁次生加厚最成熟,木质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他组织部位。3.切片观察茎上部、中部、下部木质部细胞壁结构,发现茎下部木质部区域范围最大,细胞壁加厚最明显,厚度达2.066μm,远高于上部和中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茎中部和下部切片大范围检测到木聚糖特异的单克隆抗体LM10荧光信号,且下部信号最为强烈,说明茎下部细胞壁半纤维素含量最高,符合细胞壁成分分析结果。茎和叶四个样品的FT-IR曲线波峰特征进行细胞壁不同成分含量的推测,结果也与化学检测结果相符。4.对转录组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任豆各组织部位细胞壁次生加厚相关基因的表达特点,对部分基因进行了荧光定量PCR验证,q-PCR结果与转录组FPKM值基本一致。5.光镜观察细胞壁上部茎切片,发现皮层中有多层细胞组成的环状厚壁组织。皮层中厚壁组织间苯叁酚染色具有明显的显色反应,说明其木质化程度较高。对任豆皮层环状厚壁组织和茎木质部进行转录组测序,以探究厚壁组织与木质部细胞次生加厚差异,共获得19.06 Gb原始数据,拼接成75,172条Unigene,平均长度853 nt,其中39,159条Unigene获得功能注释。6.厚壁组织和木质部细胞壁单糖成分测定发现,两者单糖组成类型相似,含量有差异;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皮层厚壁组织检测到强烈的木聚糖特异单克隆抗体LM10荧光信号,综合以上结果推断厚壁组织与木质部细胞壁组成成分相近,两种组织细胞壁次生生长的分子机制相似,下游表达基因类似或相同。(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赵双菁[7](2016)在《小黑杨PsnGATA12在烟草次生生长中的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GATA转录因子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转录因子,在植物光响应调控、细胞分裂素响应以及碳、氮代谢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在植物次生生长是否也发挥一定功能功能不得而知。本项研究克隆了小黑杨(Populus simonii×P. nigra)GATA家族的GATAI2基因,获得了1122bp的CDS片段,亚细胞定位确定其是一个翻译蛋白在细胞核上的转录因子,并对其在烟草次生生长中的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小黑杨GATA12基因CDS长1122bp,将其命名为PsnGATA12。进化分析表明,该基因所在的亚家族包含8个基因。2、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表明,PsnGATA12可在取材的8个组织中均表达,但在过渡区木质部和次生木质部表达量最高,其次为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根部表达量最低。亚细胞定位发现,其翻译的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初步表明该基因是参与次生细胞壁形成的转录因子基因。3、酵母单杂分析表明,PsnGATA12可与参与次生细胞壁形成的功能基因中高频率顺式元析结合,分别是ARE、Box 4、CGTCA-motif、Skn-1_motif、TCT-motif、TGACG-motif元件,初步表明其可能参与调控次生壁的形成功能基因C3H和CAD4的调控。4、过表达PsnGATA12烟草分析发现:过表达烟草能正常生长发育、开花结实,但生长性状,如株高、叶片长宽比、鲜重、干重和茎干重等性状与野生型对照基本一致;其次生性状如纤维细胞的长度和宽度都有所增大,半纤维素含量与野生型相比有极显着的升高,纤维素与木质素含量与对照相比,无显着差异;转基因烟草茎杆电镜扫描发现,转基因烟草次生细胞壁加厚;定量分析表明,转基因烟草次生细胞壁合成功能基因如CesA8和IRX7表达也发生相应变化。5、拟南芥的gatal2突变体与野生型生长对比发现,其花序茎倒伏出现倒伏并提早开花结实。(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6-04-01)

王晓稳[8](2016)在《小黑杨PsnOBP1在转基因烟草次生生长中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OBP1 (OBF binding protein)为Dof (DNA binding with one finger)类转录因子,属于锌指蛋白超家族(zinc finger super-family)的成员,是一类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OBP1转录因子能够通过调控细胞周期蛋白基因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本项研究从小黑杨(Populus simonii × P. nigra)中克隆了OBP1的全长cDNA序列,因其与拟南芥OBP1相似性达99%,因此命名为PsnOBP1。通过对PsnOBP1基本特性与过表达烟草主要生长与次生性状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 PsnOBP1基因编码248个氨基酸,其分子量为25.5 kDa,等电点为8.57,属于锌指蛋白超家族的Dof转录因子。(2) PsnOBP1组织表达特异性研究表明,PsnOBP1基因在小黑杨的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木质部表达量很高,其次为根部及叶部组织。洋葱表皮细胞瞬时表达研究发现,PsnOBP1编码蛋白定位在细胞核中。利用酵母单杂交对PsnOBP1转录结合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snOBP1能与次生细胞壁形成基因(如MYB61, MYB63, MYB43, MYB92)启动子区域高频率元件GA-motif、GARE-motif、TCA和HSE结合。(3)过表达PsnOBP1烟草主要生长性状与次生性状分析表明,相比野生型,转基因株系的茎秆强度、叶绿素含量、纤维长度和宽度和纤维素含量均显着增加,次生细胞壁厚的明显增加,而木质素含量显着下降;转基因株系次生细胞壁形成相关功能基因的表达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纤维素(CesA4, CesA7, CesA8)、半纤维素形成基因(CesA4, CesA7, CesA8)表达量显着上调,而木质素形成基因(IRX8,IRX9, FRA8)表达量下调;转基因株系生长发育正常,能正常开花结实,且株高、生物量与野生型相比,无显着差异。(4)拟南芥AtOBP1突变体的次生性状分析:与正常的野生型拟南芥相比株高与叶片大小无明显变化,茎部染色观察,拟南芥AtOBP1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较,纤维素染色区域变暗,木质素染色区域较深。(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6-04-01)

郑唐春[9](2016)在《小黑杨PsnCYCD1;1基因参与细胞分裂及次生生长作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分裂是所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细胞周期和生长调控均取决于一类重要的细胞分裂调控因子——细胞周期蛋白(Cyclin)。植物周期蛋白研究主要集中在拟南芥和烟草中,而针对林木基因研究鲜有报道。由于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在基因组规模、次生生长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因此草本植物周期蛋白的研究结果不能真实反应木本植物周期蛋白的功能与作用。为了揭示木本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探究木本植物周期蛋白生物学功能势在必行。本文对杨树D1亚类周期蛋白基因PsnCYCD1;1的表达模式与生物学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阐述杨树细胞分裂与植株生长发育的联系。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组织特异性表达、外源物质诱导表达、启动子功能验证、亚细胞定位等实验表明,PsnCYCD1;1基因是典型的D类周期蛋白,含有Cyclin-bcx、LxCxE、PEST等保守结构域及大量O-糖基化位点和N-糖基化位点;PsnCYCD1;1具有核定位信号,是细胞核定位蛋白,其主要在分裂能力旺盛的组织中高表达,如叶芽(侧芽)、顶芽、顶部木质部、顶部幼叶、侧根,且受蔗糖和多种植物激素(如NAA、 6-BA. GA3和乙烯)诱导,表明PsnCYCD1;1基因在细胞核中行使功能,响应植物细胞外部生长信号从而参与植物细胞分裂及生长发育。(2) PsnCYCD1;1基因在烟草BY2细胞中能增加处于复制期的细胞数量,暗示PsnCYCD1;1基因能加速细胞复制,促进了G0-G1期转变。虽然PsnCYCD1;1基因能促进细胞分裂,导致小细胞生成,但并不参与细胞膨大阶段的细胞生长。(3) PsnCYCD1;1基因在拟南芥与杨树中过量表达,均能引起转基因植株发生形态学变化。相同点:在宏观结构上,与野生型相比,转基因拟南芥与杨树均呈现出根系长度变短、叶片卷曲、茎干弯曲、生长迟缓、响应细胞分裂素等表型;在微观结构上,转基因植株也均表现出细胞尺寸变小、分化异常等特征。不同点:转基因拟南芥表现出下胚轴变长、下胚轴弯曲、开花延迟、结实率低等表型;而转基因杨树不仅表现出分生组织发育异常、叶绿体分化异常、出现分隔木纤维、木纤维细胞形态改变、细胞壁变厚,而且叶芽及弯曲处两侧次生木质部分化出现异常,导致茎干偏心生长。(4) PsnCYCD1;1基因在拟南芥与杨树中过表达后,会引起内源CYCDs、CDKs、 ICKs、E2F/Rb等基因及维管束发育相关基因转录水平变化。通过酵母双杂交与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筛选出PsnCDKA1、PsnICK3和PsnICK5为PsnCYCD1;1的互作蛋白,说明它们能形成蛋白复合物共同调控细胞周期有序进行。综上所述,本研究在系统研究PsnCYCD1;1基因表达特征基础上,通过观察转基因植物形态学变化与互作蛋白研究,深入分析PsnCYCD1;1基因生物学功能,为植物周期蛋白调控网络补充新内容,为林木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相关基因。(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6-03-01)

闫慧芳[10](2015)在《油菜素内酯对巨桉次生生长影响及转导途径中相关基因功能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BR)是一种甾醇类植物内源激素,广泛存在于各器官,具有促进生长、提高作物的产量、抗病等生理功能。本研究在桉树生根培养基上添加油菜素内酯发现:低于0.05 mg.L-1的BR可以促进巨桉(Eucalyptus grandis)的组培苗生根,而添加高浓度BR时抑制巨桉的生根,同时导致生根植株生长缓慢,组织化学分析表明0.10mg.L-1的BR抑制生根主要是由于高浓度的BR抑制巨桉基部的形成层细胞增多,且木质化程度增加。通过对6个月生桉树进行不同浓度的外施实验发现,BR浓度达到20ng.mL-1时引起木质化细胞的数量显着增加,木纤维在新生木质部组织中的累积减少,同时纤维长度增加。为了进一步研究油菜素内酯对桉树次生维管发育的作用,本研究选择了巨桉中油菜素内酯受体蛋白BRASSINOSTEROID INSENSITIVE 1(BRI1)家族和BRASSINAZOLERESI STANT(BZR)转录因子家族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利用RT-PCR从巨桉中分别克隆了4个巨桉BRI1基因和4个巨桉BZR基因。通过对巨桉BRI1和巨桉BZR家族成员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发现巨桉BRI1家族蛋白性质稳定,空间结构复杂且有较大程度变异,存在信号肽,该家族蛋白存在3个motif,同时BRI1的胞外域包含了24个富亮氨酸重复序列(L RR)和一个位于第20和21个LRR之间的“岛区域”(ID),该ID应是在细胞膜上感受外界信号刺激。巨桉BZR家族空间结构单一,不稳定,易与DNA结合,均存在结构域(DUF822)。通过组织表达分析发现EgrBZR3在木质部中特异性表达。本研究还构建了巨桉BRI1和巨桉BZR基因家族的表达载体,并且成功完成了烟草转基因试验,为深入研究巨桉BRI1和巨桉BZR基因的功能及其参与调控木材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15-05-01)

次生生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次生生长是多年生树木木材形成的生物学基础,在此过程中形成层(vascular cambium)干细胞(stem cell)经过连续的细胞分裂和分化、细胞扩张、次生细胞壁合成以及细胞程序化死亡等过程,向外产生次生韧皮部(secondary phloem),向内产生次生木质部(secondary xylem)。目前对次生生长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木质部表达量高于韧皮部的基因,对于韧皮部表达量高于木质部的基因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将以后者作为出发点,通过转基因工程来研究基因对次生生长的调控。通过对前期的RNA-seq结果进行分析数据,我们分析了杨树茎段木质部和韧皮部的全基因表达水平,发现了LBD基因家族中在植物次生维管组织中显着差异表达的基因,并重点分析在韧皮部表达量高于木质部的基因。本研究以84K杨茎段为材料,克隆了杨树LBD1-30基因(Potri.008G043900),构建了35S:LBD1-30的过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化体系,将LBD1-30基因转入84K杨,并通过表型分析和切片分析等初步验证了LBD1-30对杨树次生维管组织发育的影响,证明其对杨树次生生长具有显着的调控作用。该研究为今后培育速生高产的杨树新品种提供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LBD1-30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从毛果杨基因数据库中查询出LBD1-30基因的CDS序列,其包含的CDS序列总长度为666bp,编码氨基酸数量为221个。设计引物,并用84K杨茎段为材料提取总RNA,利用RT-PCR技术克隆了LBD1-30基因。比对分析测序结果,84K杨中LBD1-30的编码序列与毛果杨参考序列相比有多个单碱基突变(SNP),但是蛋白序列有着96.4%的相似度。(2)构建了35S:LBD1-30的过表达载体,并成功地转入了84K杨中。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转化84K杨。将愈伤组织产生的生根转基因苗切头转入新的含有30mg/L Kana的生根培养基上再进行筛选,选择生根的转基因苗提取DNA进行PCR鉴定,最后获得转基因的阳性植株。(3)转基因苗中LBD1-30基因的表达水平定量分析和表型分析。转基因苗中的LBD1-30基因的表达量远远高于野生型,并且不同株系之间的表达量存在明显差异。转基因植株在表型上可分为高粗型和矮粗型,且基因表达量越高表型越倾向于矮粗型,但这种转基因株系生根慢甚至不生根,较难准备材料。高粗型株系基因表达量略低于矮粗型,但生根及生长和野生型无异,后期生长量大。(4)LBD1-30基因对次生生长的调控。与野生型相比,LBD1-30过表达转基因苗中次生韧皮纤维木质化增加,而次生木质部木质化则被抑制,甚至出现明显的不规则木质化。表明LBD1-30基因在次生生长过程中,对形成层干细胞的分裂增生和次生木质部/次生韧皮部的分化过程可能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次生生长论文参考文献

[1].郑慧芳.镉胁迫下杨树耐受性和次生生长的氮、硅调控[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2].杨彤.LBD1-30基因调控杨树茎干次生生长的功能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8

[3].李建波,贾会霞,张进,刘伯斌,胡建军.毛白杨PtoWOX4a基因过表达对次生生长的影响[J].林业科学.2018

[4].马爱平.现代生物技术为林业发展和经济腾飞插上翅膀[N].科技日报.2016

[5].王建兰,李全梓.精品育种加快林木良种化进程[N].中国绿色时报.2016

[6].赵帅.基于转录组测序的任豆细胞壁次生生长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6

[7].赵双菁.小黑杨PsnGATA12在烟草次生生长中的功能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6

[8].王晓稳.小黑杨PsnOBP1在转基因烟草次生生长中的功能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6

[9].郑唐春.小黑杨PsnCYCD1;1基因参与细胞分裂及次生生长作用机理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6

[10].闫慧芳.油菜素内酯对巨桉次生生长影响及转导途径中相关基因功能初步分析[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

标签:;  ;  ;  ;  

次生生长论文-郑慧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