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降解特性论文-郭亚男

低温降解特性论文-郭亚男

导读:本文包含了低温降解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环芳烃,群落结构,降解菌,鉴定

低温降解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郭亚男[1](2019)在《低温萘、菲降解菌的筛选与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环芳烃(PAHs,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有机污染物,具有潜在的致癌、致畸、致突作用。由于PAHs具有稳定的化学结构及极强的疏水性使得其具有抗降解、积聚的特性,长期且稳定的存在于各种环境介质中。我国北方冬季气温低,最适生长温度在20℃以上的降解菌活性受到抑制,需要筛选出在低温条件下具有抗性且对PAHs具有强降解能力的菌株。本研究应用传统微生物培养技术,对大庆油田附近污染土壤中的细菌进行群落结构解析。结果共分离出细菌164株25种,细菌数量在(0.54~1.04)×10~6 CFU/mL之间,结合菌株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对菌株鉴定,共鉴定出12属。其中存在两种明显优势菌属,它们是芽孢八迭球菌属(Sporosarcina)和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其余皆为常见菌属。对于污染场地土壤中的可培养微生物,应用富集培养方法和污染物浓度梯度驯化法,在低温条件下分离得到5株以萘、4株以菲作为唯一碳源生长的菌株。综合形态学观察、《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第八版对生理生化鉴定结果、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共同表明:1号菌属于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5号菌属于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B号菌属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其余菌均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对所有菌株进行10 d的降解能力测定,低温萘降解菌1、2、3、4、5号菌第10 d对萘的降解率分别在75%至99%不等,其中3、4号菌降解效率较高,重新命名为GN1和GN2。低温菲降解菌A、B、C、D号菌第10 d对菲的降解率分别在50%至70%不等,其中A、B号菌降解效率较高,重新命名为GP1和GP2。通过降解能力测试,选择具有高效降解能力的菌株进行生长特性测定。确定了两株低温萘降解菌的最佳生长条件均为:萘浓度300 mg/L,pH值为7.0,培养温度10℃,培养转数120 r/min。两株低温菲降解菌最佳生长条件均为:pH值为7.0,培养温度10℃,培养转数120 r/min,同时菲-无机盐培养基中菲的浓度水平对GP1和GP2降解菌生长影响程度类似,五个浓度水平皆可。(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万越[2](2019)在《低温废水厌氧消化特性及其降解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废水的厌氧消化是利用厌氧微生物的代谢特性,在不需要提供外源能量的条件下降解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同时产生可燃性气体甲烷的一种清洁、高效的水处理方法。大部分厌氧微生物适宜在35℃左右的中温或55℃左右的高温条件下生长代谢,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常需要利用大型设备和复杂工艺来保证厌氧系统的运行温度,这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费用。探究低温条件下的厌氧消化过程特性并选取典型污染物研究其低温状态下的厌氧生物降解特性,对有机废水在低温条件下的高效处理有着重要意义。本论文通过降温驯化出适应低温的厌氧颗粒污泥,通过间歇实验确定其最适宜的碳酸氢盐碱度补给量,考察了典型污染物DE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在低温厌氧消化过程中的降解情况,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了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特性。利用稳定运行的UASB(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进行厌氧消化的降温驯化过程,温度从35℃逐步降低到15℃左右,每个温度下驯化15天左右,整个过程中UASB反应器没有出现严重酸化现象,所得厌氧颗粒污泥性状良好。通过间歇实验探究不同碳酸氢盐碱度投加量的低温厌氧消化过程,NaHCO_3投加量为0.10mol/L时,体系有足够的碱度来维持厌氧微生物适宜生长的pH值,此时体系48h内COD(化学需氧量)去除率达到75.43%。VFA(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峰值随着进水碱度的增加而升高,但同时随着进水碱度的增加,积累的VFA降解速度减慢。最终累积的甲烷产量受碳酸氢盐碱度的影响较小。适宜的碳酸氢盐碱度有利于促进低温厌氧消化过程中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提高微生物群落的丰度,其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是主要的厌氧菌群。低温下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含量偏低,产甲烷菌的生长受到抑制,但碳酸氢盐碱度的添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产甲烷菌丰度的抑制作用。DEP是一种环境激素类化合物,它的广泛应用给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在不同DEP初始浓度的废水低温厌氧消化过程中,当DEP浓度高于200mg/L时,COD去除率受DEP的抑制作用较大,400mg/L时,COD去除率不到50%。100mg/L时DEP的厌氧生物降解效果最佳。EPS(胞外聚合物)含量随着DEP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当DEP高于100mg/L时,EPS含量明显降低,蛋白质与多糖比例下降不利于厌氧颗粒污泥的稳定性,但蛋白质和多糖的分子结构没有发生改变。辅酶F_(420)荧光峰的峰强度随着DEP浓度的升高而减弱,高浓度的DEP抑制了产甲烷菌的活性。在pH值影响实验中,酸性体系有机物的去除受到抑制,COD去除率只有45%左右,DEP去除率仅有40%。中性和微碱性环境中最终COD去除率在70%左右,DEP去除率在80%左右。总EPS含量随着pH值的增大而先增加后有所下降,酸性环境下几乎看不到辅酶F_(420)的光谱峰,其它峰强度也非常微弱,厌氧体系遭到破坏,产甲烷菌的活动受抑制。酸性和中性条件下,酰胺Ⅰ区蛋白质肽键的吸收峰明显,而偏碱性环境中出现了酰胺Ⅱ区蛋白质肽键的吸收峰,pH值的改变影响了EPS中的蛋白质结构。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低温DEP废水厌氧体系中的主要微生物菌群有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teroidetes)、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高浓度DEP体系中物种多样性指数较低,中低浓度时DEP浓度的升高对微生物丰度影响较小。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可能是有利于DEP降解的优势菌种。酸性体系多样性指数偏低,过酸的pH值抑制了部分微生物的生长,中性和偏碱性体系微生物丰富度及多样性迅速升高。(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10)

李娜,韩永武,金勋,王丽娜,潘红丽[3](2019)在《一株低温秸秆纤维素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在18℃条件下,利用赫奇逊滤纸培养基分离纯化菌株,根据透明圈和滤纸降解情况筛选菌株,最终通过酶活分析和秸秆降解率确定目的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与ITS基因序列分析对目的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分离筛选高效低温秸秆纤维素降解菌并研究其产酶特性。结果表明,从小兴安岭山区土壤中分离到1株在低温下具有较强纤维素降解能力的真菌菌株C1,15 d内对秸秆的降解能力达55.6%,滤纸酶活和CMC酶活分别为18.4 U/mL和54.3 U/mL,初步鉴定菌株C1为青霉菌属(Penicillium sp.),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的潜力。(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任华峰,姜天翔,成玉,张晓青,马晓蕾[4](2019)在《一株耐低温石油烃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污染环境中分离耐低温石油降解菌,并对其降解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摇瓶富集培养和平板划线分离的方法,得到一株能以原油为碳源、能源生长的细菌菌株,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降解菌进行初步鉴定。结果:从天津大港油田污染土壤和水体中分离到一株耐低温石油降解菌DSY171,该菌株能够在10℃条件下,以石油为惟一碳源生长。经过对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该菌株归属红球菌属。菌株DSY171在低温条件下(10~15℃)12 d的石油降解率显着优于常温条件(20~30℃),原油降解率为60%左右;菌株DSY171的pH适应范围较广,初始pH值为6~9时均能代谢生长,但在偏碱性环境下(pH7~9)的代谢生长好于偏酸性环境(pH6~7)。除了降解石油外,菌株DSY171对柴油、食用油等不同碳源也均能够降解代谢,具有一定的碳源利用广谱性。结论:耐低温石油降解菌DSY171的分离及其降解特性的研究,为生物学方法解决低温环境石油污染问题提供了高效菌种,在环境微生物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讯》期刊2019年01期)

邓焱[5](2018)在《不同载体材料固定化低温混合菌对菲的降解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使用载体材料固定化微生物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了以往游离菌修复的缺点,是一种前景广阔的全新工艺。文章在研究恒定低温状态下,用不同的载体对混合菌进行固定化,对土壤中固定浓度的菲进行降解,对不同载体降解速率和降解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时代农机》期刊2018年10期)

于建明,彭旭,成卓韦,严新焕[6](2018)在《铂基催化剂低温催化降解环己酮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负载1.0%(质量分数)Pt的自组装型铂基催化剂Pt/γ-Al_2O_3装填在固定床反应器中,研究了环己酮质量浓度(500~4 000mg/m~3)、相对湿度(5%~75%)、温度(160~260℃)以及空速(5 000~20 000h~(-1))与环己酮降解率的关系,并依据不同的氧气分压和环己酮分压建立反应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氧气分压对反应速率影响极小,可以忽略,而环己酮分压影响显着。研究结果对低温催化降解环己酮的工程设计与运行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8年06期)

杨智[7](2017)在《荒漠土壤石油降解菌多样性、生物学特性及低温降解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油开发和使用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明显,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利用微生物降解来处理石油污染是环保有效、经济实用的方法之一。论文针对西北荒漠地区石油污染问题,进行污染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筛选出了高效石油降解菌,并进行降解菌生物学特性、降解相关基因和降解机制研究,将高效石油降解菌应用于含油废水生物处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了玉门石油污染荒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发现石油污染荒漠土壤中细菌类群丰富,具有明显多样性,包括33门,48纲,78目,179科和471属。主要优势细菌类群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梭杆菌门(Fusobacteria)。优势菌属包括芽孢杆菌属(Bacillus)、乳球菌属(Lactococcus)、海洋杆菌属(Oceanobacillus)、肠球菌属(Enterococcus)、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普氏菌属(Prevotell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迪茨氏菌属(Dietzia)、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节细菌属(Arthrobacter)、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奈瑟氏菌属(Neisseria)、韦永氏球菌属(Veillonella)、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纤毛菌属(Leptotrichia)、嗜血肝菌属(Haemophilus)、梭菌属(Fusobacterium)、罗氏菌属(Rothia)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等,其中包括了大部分常见的石油降解菌属。采用富集培养和涂布平板法从石油污染土壤分离出能利用石油生长的细菌37株,结合细菌形态和16S r RNA序列分析发现分离的37株细菌分别属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芽孢杆菌门(Bacilli)和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归属于21属的34种。优势菌属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红球菌属(Rhodococcus)、微球菌属(Micrococcus)、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占分离细菌总数的51.35%,有36株细菌对原油有明显降解能力。在原油含量为1500 mg/L的基础培养基中培养7 d,8株菌的降解率不低于30.55%,11株菌降解率介于10.05%~28.37%,18株菌降解率不高于8.05%。根据常见石油降解菌降解相关基因设计了特异性引物,利用特异性PCR扩增,检测了37株菌的降解相关基因,结果表明25株细菌含有烷烃单加氧酶基因,6株含芳烃双加氧酶基因,6株菌含联苯双加氧酶基因,4株菌含萘双加氧酶基因,3株菌含甲苯双加氧酶基因,2株菌含邻苯二酚双加氧酶基因。并成功克隆出2种烷烃单加氧酶和1种芳烃双加氧酶基因。对4株具有高效降解能力的菌株KB1、2182、JC3-47和1217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及石油降解能力的分析。经细菌形态、生理生化及16S r DNA序列分析,鉴定为红平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马红球菌(Rhodococcus equi)、庆笙红球菌(Rhodococcus qingshengii)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KB1、2182和JC3-47在温度10~50℃、p H 3~9、0~5.0%Na Cl盐度下生长良好,其中KB1和2182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5℃,JC3-47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KB1和2182还可在p H 2和9.0%盐度(w/v)的极端条件下生长,菌株1217生长适应性更强,在温度5~65℃、pH 2~10、0~9.0%NaCl盐度下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p H和盐度分别为35℃、p H 9和0%。4株菌能在以十二烷、十八烷、苯、甲苯、二甲苯和萘为唯一碳源培养基生长,对中链及长链烷烃都具有较强降解能力,其中KB1、2182和1217对十六烷具有较强适应性,KB1和JC3-47还能在含芘培养基生长,1217能在邻苯二酚的培养基中生长,均能产生表面活性剂,对十六烷具有一定粘附能力。研究了红平红球菌KB1在低温条件下的生长特性和石油降解情况,结果表明菌株KB1在总烷烃浓度为10500 mg/L的基础培养基中10℃培养时能较好生长,第5 d菌体数量达到最大值,GC-MS分析发现对总烷烃降解率为64.55%,其中正辛烷29.27%,正癸烷46.25%,正十二烷89.13%,正十四烷77.59%,正十六烷70.35%,正十八烷55.16%,正二十二烷57.38%,正二十四烷67.18%和二十八烷82.64%。进行了红平红球菌KB1在10℃培养时降解混合烷烃的转录组分析,发现与30℃相比,表达差异明显的基因有2957条,其中上调基因1584条,下调基因1373条。当Log2比值>5,上调基因99条,下调基因119条,其中33条基因存在于不同细胞组分中,108条具有分子功能,95条参与了生物学过程。结合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发现石油烃降解相关差异表达基因201条,包括脂肪酸、芳香化合物、甲烷、萘、二甲苯、乙苯、甲苯和多环芳烃降解途径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135条,下调基因66条,当以Log2比值>5为基准,参与脂肪酸、芳香化合物、甲烷、萘和乙苯降解的13条基因上调显着,有3条基因下调明显。采用间歇式活性污泥处理工艺,研究了添加红平红球菌KB1在不同温度下对石油废水的处理效果,发现处理20 d后,在10℃和30℃条件下添加KB1的对照组及实验组出水水质的COD分别为58.50、49.32、55.68和45.73 mg/L,NH4+-N含量为7.78、5.52、7.64和6.01 mg/L,TP含量为0.187、0.164、0.232和0.196 mg/L,均达到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直接排放要求(GB 31570-2015)。在10℃时实验组出水中原油含量为4.27 mg/L,石油去除率为97.40%,不添加KB1的对照组出水中原油含量为18.75 mg/L,石油去除率为88.58%。30℃条件下实验组出水中原油含量为3.17mg/L,石油去除率为98.07%,而对照组出水中原油含量为15.38 mg/L,去除率为90.63%。添加石油降解菌对原油去除有明显促进作用,在低温条件下仍然有明显去除效果。以改性和未改性花生壳为吸附原料,研究了其对废水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发现改性花生壳对废水中重金属吸附效果更明显,其吸附率在一定范围内与溶液p H、吸附时间、初始离子浓度和吸附剂量呈正相关。未改性花生壳在酸性条件下吸附率较高,而改性花生壳在碱性条件下吸附率更高,吸附15 min后达最大吸附率的88%,在50 min时吸附达到最大,吸附过程符合Lagergren的二级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7-04-21)

刁硕,王红旗,许洁,赵一村[8](2017)在《低温耐盐芘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温条件(10℃)下,采用定时定量转接、间歇式逐步提高PAHs浓度的方法,从天津滨海湿地石油污染土壤中获得能以多环芳烃芘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的菌群H和纯化菌株DYC-1,经生理生化和16S rDNA基因序列BLAST对比结果分析,菌株DYC-1属于红球菌属(Rhodococcus)降解特性分析结果表明,10℃低温条件下,红球菌DYC-1与菌群H降解能力相似,对20mg/L芘的15d降解率达到35%以上;红球菌DYC-1具有较好的耐盐能力和较广的降解底物谱,菌株DYC-1的最优降解条件为:低温10℃,盐度2%的条件下,在PH8,摇床转速为110r/min,接菌量为5%时,对于初始浓度为20mg/L的芘能达到35%以上的降解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7年02期)

张可,关允,格桑,罗鸿兵,陈伟[9](2017)在《低温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降解菌STX-2和STX-5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海拔、低气温地区分离得到两株以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为碳源的菌株STX-2和STX-5。经鉴定,STX-2和STX-5分别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红球菌属(Rhodococcus)菌株。在单菌试验的基础上,对混菌降解DMP的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混菌在温度为15℃、初始pH为8、140r/min振荡培养72h的条件下,对1 000mg/L的DMP降解效果最好,4种表面活性剂并不能显着提高混菌降解DMP的效果。动力学试验表明,随着DMP初始浓度的增加,降解速度常数降低,半衰期变长。混菌对短链邻苯二甲酸酯(PAEs)降解效果较好,而对长链PAEs降解效果较差。(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7年01期)

姜理英,张迪,郭海倩,缪晶晶,陈怡伶[10](2017)在《低温等离子体对复合CVOCs的降解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难生物降解的氯苯和二氯乙烷为目标污染物,以低温等离子体作为VOCs处理技术,考察了不同频率电源条件下工艺参数对混合气体降解过程的影响,并对降解产物进行了分析,为后期与生物技术耦合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高低频电源条件下等离子体中的能量效率均随着SIE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在低频电源的等离子体中,SIE=7 167 J·L~(-1)时,能量效率最大;而在高频电源的等离子体中,SIE=6 111 J·L~(-1),能量效率达到最大.在两种频率电源的等离子体中,各组分的去除率都随着SIE的升高先增大后逐渐减小;去除率随着停留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但去除负荷却会出现降低,当停留时为5s时,高频和低频电源的等离子体中气体的去除负荷都达到最大,本实验选取5 s的停留时间进行后续的产物分析.经产物分析发现,CO_2的生成量和选择性随着SIE的升高而增大;臭氧浓度随SIE的升高而增大,高频电源的等离子体中O3生成量较大;TOC浓度随SIE的增大先增大后迅速减小,能量效率最大时产物水溶性最佳.(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7年05期)

低温降解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废水的厌氧消化是利用厌氧微生物的代谢特性,在不需要提供外源能量的条件下降解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同时产生可燃性气体甲烷的一种清洁、高效的水处理方法。大部分厌氧微生物适宜在35℃左右的中温或55℃左右的高温条件下生长代谢,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常需要利用大型设备和复杂工艺来保证厌氧系统的运行温度,这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费用。探究低温条件下的厌氧消化过程特性并选取典型污染物研究其低温状态下的厌氧生物降解特性,对有机废水在低温条件下的高效处理有着重要意义。本论文通过降温驯化出适应低温的厌氧颗粒污泥,通过间歇实验确定其最适宜的碳酸氢盐碱度补给量,考察了典型污染物DE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在低温厌氧消化过程中的降解情况,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了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特性。利用稳定运行的UASB(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进行厌氧消化的降温驯化过程,温度从35℃逐步降低到15℃左右,每个温度下驯化15天左右,整个过程中UASB反应器没有出现严重酸化现象,所得厌氧颗粒污泥性状良好。通过间歇实验探究不同碳酸氢盐碱度投加量的低温厌氧消化过程,NaHCO_3投加量为0.10mol/L时,体系有足够的碱度来维持厌氧微生物适宜生长的pH值,此时体系48h内COD(化学需氧量)去除率达到75.43%。VFA(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峰值随着进水碱度的增加而升高,但同时随着进水碱度的增加,积累的VFA降解速度减慢。最终累积的甲烷产量受碳酸氢盐碱度的影响较小。适宜的碳酸氢盐碱度有利于促进低温厌氧消化过程中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提高微生物群落的丰度,其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是主要的厌氧菌群。低温下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含量偏低,产甲烷菌的生长受到抑制,但碳酸氢盐碱度的添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产甲烷菌丰度的抑制作用。DEP是一种环境激素类化合物,它的广泛应用给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在不同DEP初始浓度的废水低温厌氧消化过程中,当DEP浓度高于200mg/L时,COD去除率受DEP的抑制作用较大,400mg/L时,COD去除率不到50%。100mg/L时DEP的厌氧生物降解效果最佳。EPS(胞外聚合物)含量随着DEP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当DEP高于100mg/L时,EPS含量明显降低,蛋白质与多糖比例下降不利于厌氧颗粒污泥的稳定性,但蛋白质和多糖的分子结构没有发生改变。辅酶F_(420)荧光峰的峰强度随着DEP浓度的升高而减弱,高浓度的DEP抑制了产甲烷菌的活性。在pH值影响实验中,酸性体系有机物的去除受到抑制,COD去除率只有45%左右,DEP去除率仅有40%。中性和微碱性环境中最终COD去除率在70%左右,DEP去除率在80%左右。总EPS含量随着pH值的增大而先增加后有所下降,酸性环境下几乎看不到辅酶F_(420)的光谱峰,其它峰强度也非常微弱,厌氧体系遭到破坏,产甲烷菌的活动受抑制。酸性和中性条件下,酰胺Ⅰ区蛋白质肽键的吸收峰明显,而偏碱性环境中出现了酰胺Ⅱ区蛋白质肽键的吸收峰,pH值的改变影响了EPS中的蛋白质结构。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低温DEP废水厌氧体系中的主要微生物菌群有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teroidetes)、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高浓度DEP体系中物种多样性指数较低,中低浓度时DEP浓度的升高对微生物丰度影响较小。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可能是有利于DEP降解的优势菌种。酸性体系多样性指数偏低,过酸的pH值抑制了部分微生物的生长,中性和偏碱性体系微生物丰富度及多样性迅速升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低温降解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郭亚男.低温萘、菲降解菌的筛选与生物学特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2].万越.低温废水厌氧消化特性及其降解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3].李娜,韩永武,金勋,王丽娜,潘红丽.一株低温秸秆纤维素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J].玉米科学.2019

[4].任华峰,姜天翔,成玉,张晓青,马晓蕾.一株耐低温石油烃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J].生物技术通讯.2019

[5].邓焱.不同载体材料固定化低温混合菌对菲的降解特性研究[J].时代农机.2018

[6].于建明,彭旭,成卓韦,严新焕.铂基催化剂低温催化降解环己酮特性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8

[7].杨智.荒漠土壤石油降解菌多样性、生物学特性及低温降解机制[D].兰州理工大学.2017

[8].刁硕,王红旗,许洁,赵一村.低温耐盐芘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7

[9].张可,关允,格桑,罗鸿兵,陈伟.低温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降解菌STX-2和STX-5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7

[10].姜理英,张迪,郭海倩,缪晶晶,陈怡伶.低温等离子体对复合CVOCs的降解特性[J].环境科学.2017

标签:;  ;  ;  ;  

低温降解特性论文-郭亚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