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_3AK、LAK、CIK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

CD_3AK、LAK、CIK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

一、CD_3AK、LAK与CIK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晶晶[1](2016)在《纳米金三角棱镜标记CIK细胞的制备及在胃癌靶向光声成像与光热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活性细胞,具有体外扩增速度快、杀瘤活性高、杀瘤谱广、靶向肿瘤等特点。而纳米金三角棱镜因其特有的结构、显着的光学各向异性、可控的纵横比和高度敏感的光学特性,在生物成像和光热治疗方面成为近年来纳米科学领域新的研究热点。本论文旨在结合上述两者的优势,制备成像和治疗一体化的纳米探针,实现对胃癌的诊疗一体化研究。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将CIK细胞与胃癌MGC803细胞按照不同的效靶比和孵育时间共培养,研究CIK细胞在不同浓度和作用时间下对MGC803细胞增殖变化、迁移能力、细胞凋亡以及细胞周期等因素的影响,证实CIK细胞明显影响MGC803细胞的增殖及迁移速率,使MGC803细胞周期停留在G1期;建立裸鼠胃癌模型,考察了DiR荧光染料标记的CIK细胞在荷瘤裸鼠体内的分布情况,证实CIK细胞能够有效地靶向裸鼠肿瘤部位。2.采用硫代硫酸钠还原氯金酸合成纳米金三角棱镜,未加入CTAB等有毒表面活性剂,降低了材料的生物毒性。该方法合成的纳米金三角棱镜为边长100nm,厚度10nm的等边三角形片状结构,在近红外区段具有可调的等离子共振光谱峰;体外细胞实验考察了纳米金三角棱镜的生物安全性和热疗性能,证实该纳米材料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具有较强的光热转换效率,可使胃癌细胞MGC803在近红外激发光照射下大面积死亡,存活率大大降低。3.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利用CIK细胞生物靶向性,纳米金三角棱镜光声成像和光热治疗特性,组装了一种新的多功能纳米探针,即PEG功能化纳米金三角负载的CIK细胞探针。我们利用暗视野显微镜、双光子显微镜以及ICP-MS定量分析仪技术,成功检测到进入CIK细胞中的纳米金三角棱镜,证实探针成功制备;通过裸鼠胃癌模型,光声成像仪示踪该纳米探针在裸鼠体内的分布情况,证实了其良好的靶向性和光热治疗性能,裸鼠肿瘤生长得到明显控制。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工作,成功制备了PEG功能化纳米金三角负载的CIK细胞探针,该探针具有胃癌靶向光声成像和光热治疗的双重作用,为癌症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和方法。

徐梅[2](2014)在《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相关研究及在卵巢癌临床治疗中的观察》文中认为卵巢癌发病隐匿,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经是晚期,位居妇科肿瘤患者致死首位。结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位居消化系统肿瘤首位。因此,它们都迫切需要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手段。随着肿瘤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肿瘤免疫治疗已成为肿瘤的第四大治疗模式。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s,CIK)兼具有强大的抗瘤活性和增殖活性,又具有非MHC限制性杀瘤的优点,近些年已经得到广泛关注并应用于多种实体瘤的临床治疗,但对卵巢癌治疗报道少见。本文首先通过体外实验研究顺铂(cis-Dichloro diamine in platinum,CDDP或DDP)、CIK细胞及其联合对卵巢癌细胞株SKOV-3的杀伤效应,接着通过体内实验研究氟尿嘧啶(5-FU)、CIK细胞及其联合对小鼠结肠癌移植瘤生长的作用,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最后,回顾分析本中心6例CIK细胞治疗的卵巢癌患者临床资料,初步探讨CIK细胞治疗卵巢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卵巢癌探寻生物治疗策略。第一部分DDP联合CIK细胞对卵巢癌细胞株SKOV-3的杀伤效应目的:探讨DDP、CIK细胞及其联合对卵巢癌细胞株SKOV-3的杀伤效应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利用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生成CIK细胞,于培养第0、7、14、21、28及35天进行细胞计数及流式细胞术分析CD3+CD56+双阳性细胞百分比;于培养14天收获CIK细胞作为效应细胞,用含有CIK细胞培养液上清的培养液培养对数生长期的SKOV-3细胞,于培养24及48小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SKOV-3细胞的凋亡情况,同时设正常培养的SKOV-3细胞作对照组;杀伤实验分为A14CIK细胞作用组(效靶比分别为5:1、10:1、20:1、40:1)、B17DDP作用组(DDP浓度分别为0.625、1.25、2.5、5、10、20、40μg/ml)及C12CIK联合DDP作用组(DDP浓度均为2.5μg/ml,效靶比分别为5:1和10:1)。同时设效应细胞和靶细胞作对照孔。于24h和48h采用MTT法检测各组对SKOV-3的生长抑制效应。结果:CIK细胞体外培养第0、7、14、21、28及35天细胞计数依次为(1.8±0.2)×107、(14.67±1.53)×107、(230.0±20.0)×107、(225.0±22.91)×107及(220.0±17.32)×107,细胞数于培养第2l天时约增加127.78倍,达到增殖高峰;CD3+CD56+双阳性细胞的百分含量依次为(0.47±0.17)%、(11.30±1.96)%、(35.50±2.30)%、(38.23±1.92)%、(31.40±3.91)%和(28.61±3.45)%,到21天也达到增殖高峰;SKOV-3与CIK细胞培养液上清共培养24h及48h后凋亡率分别为(12.30±1.47)%和(27.13±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24h及48h凋亡率分别为(0.62±0.35)%和(0.65±0.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4CIK作用组24h抑制率分别为(16.52±2.52)%、(24.18±4.05)%、(35.98±5.19)%及(53.98±5.02)%,48h抑制率分别为(24.20±5.59)%、(41.23±3.64)%、(57.27±6.68)%及(74.74±6.87)%。在相同时间各组间细胞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相同效靶比24h和48h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IK细胞对SKOV-3细胞的抑制率随着效靶比的提高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而提高;B17DDP作用组24h抑制率分别为(15.09±4.03)%、(25.95±3.36)%、(37.11±3.05)%、(50.07±5.21)%、(62.93±5.85)%、(77.93±3.28)%及(92.55±1.39)%,48h抑制率分别增为(23.42±5.63)%、(32.39±1.47)%、(46.04±2.76)%、(60.46±3.26)%、(72.77±2.38)%、(86.42±1.46)%及(96.24±0.59)%。除外DDP0.625μg/ml组24h和48h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2),其余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DP对SKOV-3细胞的抑制率也随着药物浓度的提高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而提高;C12CIK联合DDP作用组24h抑制率分别为(50.50±3.69)%和(68.19±2.07)%,48h抑制率分别为(69.87±2.67)%和(80.11±6.87)%。CIK细胞联合DDP与单一处理因素相比,对SKOV-3的生长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析因分析结果显示,低剂量组(效靶比为5:1)24h和48h抑制率未见到协同效应(P值分别为0.171和0.895),而高剂量组(效靶比为10:1)24h和48h抑制率见到协同效应(P <0.05)。结论:PBMC在体外经多种细胞因子刺激诱导下可大量扩增获得CIK细胞,其主要效应细胞(CD3+CD56+CIK)在第1421天为高表达平台期,在此期间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应细胞;CIK细胞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并诱导卵巢癌SKOV-3细胞凋亡发挥较强的杀伤作用;联合CIK细胞治疗可明显增强DDP对卵巢癌SKOV-3细胞的杀伤作用。第二部分氟尿嘧啶联合CIK细胞在小鼠结肠癌模型体内抗肿瘤效应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氟尿嘧啶(fluorouracil,5-FU)、CIK细胞以及5-FU联合CIK细胞对小鼠结肠癌移植瘤生长的作用。方法:建立BALB/C小鼠结肠癌模型,在体外诱导培养小鼠CIK细胞,于第0和7天进行流式细胞术CIK主要效应细胞表型分析。10只荷瘤鼠随机分两组,一组给5-FU(12.5mg/kg)当天腹腔注射,另一组给予NS(0.2ml/只)腹腔注射作对照,第十天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荷瘤鼠肿瘤组织中淋巴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activation antigen4,CTLA-4)和非淋巴细胞CD80、CD86表达。另取40只荷瘤鼠随机分成四组,A组(正常对照组):NS(0.2ml腹腔灌注,d0)+NS(0.2ml尾静脉注射,d3);B组(5-FU组):5-FU(12.5mg/kg腹腔灌注,d0)+NS(0.2ml尾静脉注射,d3);C组(CIK组):NS(0.2ml腹腔灌注,d0)+CIK(1×107尾静脉注射,d3);D组(5-FU+CIK组):5-FU(12.5mg/kg腹腔灌注,d0)+CIK(1×107尾静脉注射,d3)。观察肿瘤生长并绘制肿瘤生长曲线,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用药第10天各组处死5只小鼠,采用RT-PCR法检测四组肿瘤组织中IFN-γ和TNF-表达量。结果:小鼠CIK主要效应细胞在体外扩增第7天达到(18.4±6.8)%。与对照组相比,5-FU处理后小鼠移植瘤组织中CD45+细胞表面CTLA-4表达量提高,且CD45-细胞CD80和CD86表达量增加;5-FU联合CIK细胞治疗组小鼠肿瘤生长速度明显慢于单因素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5-FU联合CIK细胞治疗可提高肿瘤组织IFN-γ与TNF-表达量,且联合治疗组与单治疗组中IFN-γ的表达量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5-FU联合CIK细胞治疗对结肠癌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单独应用,且可提高BALB/C小鼠结肠癌模型的免疫功能。第三部分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卵巢癌的临床观察目的:初步探讨CIK细胞治疗卵巢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卵巢癌探寻生物治疗策略。方法:利用接受常规手术和化疗结束后卵巢癌患者外周血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多种细胞因子诱导培养出CIK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其表型特征。将体外培养第1421天的CIK细胞通过静脉回输给患者,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变化,回顾性观察6例接受CIK细胞治疗的卵巢癌患者资料,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卡式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core,KPS)差异、肿瘤指标差异、外周血T细胞亚群分布及治疗后相关毒副反应。结果:有5例治疗后KPS较治疗前明显提升,另外1例治疗后KPS保持不变。所有接受CIK细胞治疗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毒副作用。1例III期EOC患者手术联合化疗治疗后CA199升高,在接受CIK细胞治疗3个疗程后,CA199逐渐下降至正常。目前状况良好,肿瘤标记物和影像学随访没有肿瘤复发迹象,无瘤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已达到3年。1例II期透明细胞癌合并浆液性癌患者,接受CIK细胞治疗2个疗程,PFS已接近4年,随访瘤标和影像学检查无肿瘤复发迹象。另外1例II期EOC患者接受8个疗程CIK细胞治疗后,PFS已达5年,目前状况良好,也没有肿瘤复发迹象。结论:CIK细胞治疗卵巢癌可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是一种有希望的治疗方法。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肿瘤的基础研究和治疗卵巢癌病例的回顾分析,我们认为,CIK细胞可在体外经多种细胞因子刺激下诱导扩增,第1421天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应细胞;CIK细胞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并诱导卵巢癌SKOV-3细胞凋亡发挥较强的杀伤作用;联合CIK细胞治疗可增强DDP对卵巢癌SKOV-3细胞的杀伤作用;5-FU联合CIK细胞治疗对BALB/C小鼠结肠癌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单独应用5-FU或CIK细胞,且可提高小鼠结肠癌模型的细胞免疫功能。CIK细胞治疗卵巢癌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有希望的治疗方法。

卢倩倩[3](2014)在《异体CD3AK细胞治疗人肾癌SCID小鼠移植瘤模型的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 RCC)占男性新发癌症的4%,在女性新发癌症病例中占3%,与其他实体肿瘤不同的是,肾癌对肿瘤的传统疗法均不敏感,如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但是肾癌被发现是免疫相关的肿瘤,多种免疫治疗在肾癌的治疗中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本实验通过研究过继细胞免疫治疗(Adoptive cellular immunotherapy, ACI):异体抗CD3分子的单克隆抗体激活的杀伤细胞(anti-CD3monoclonal antibody activated killer cells, CD3AK)对人肾癌细胞株OS-RC-2的体外杀伤作用,以及其对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SCID)小鼠人肾癌移植瘤模型的体内抑制作用,从而进一步探讨异体CD3AK细胞对SCID小鼠人肾癌移植瘤治疗的有效性,为异体CD3AK细胞治疗肾癌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及实验支持。方法1.人肾癌OS-RC-2细胞株的培养与传代:无菌细胞培养,及时进行换液与传代,定时观察细胞形态与数量,待细胞进入对数生长期时,台盼蓝染色鉴定活力后用于实验。2.于体外条件下建立大量扩增异体CD3AK细胞的培养体系:采集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体外分离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培养获得异体CD3AK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AK细胞的表型;3.CCK-8(Cell Counting Kit-8)法检测异体CD3AK细胞对人肾癌0S-RC-2细胞株的杀伤作用;4.建立荷瘤模型:采用左侧腹股沟皮下注射的方法,建立人肾癌SCID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并通过尾静脉注射异体CD3AK细胞,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 PBS),剂量为0.2m1/只,观察小鼠的生物学特征。SCID小鼠被随机分为四组(n=8):A组(于荷瘤前尾静脉注射异体CD3AK细胞),B组(A组对照组:荷瘤前尾静脉注射PBS);C组(荷瘤后尾静脉注射异体CD3AK细胞),D组(C组对照组:荷瘤后尾静脉注射PBS)。隔日测量小鼠的体重、肿瘤体积以观察小鼠体重及肿瘤生长变化;末次治疗结束后24小时处死小鼠,无菌取脾脏、肿瘤组织用于后续实验。5.免疫组化法检测CD3+细胞在小鼠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计算脾脏指数(脾重/体重),观察异体CD3AK细胞对肾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对小鼠免疫系统的作用。结果1.将异体CD3AK细胞与人肾癌OS-RC-2细胞共同孵育12h,用CCK-8法检测可以观察到,随着效应细胞与靶细胞比值的增大,异体CD3AK细胞对OS-RC-2细胞的杀伤活性随之增高。2.A、C组小鼠与其对照组B、D组小鼠比较,A、C组小鼠的脾脏指数显着增大(P<0.05);A组与C组比较,小鼠脾脏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3.A、C组小鼠与其对照组B、D组小鼠比较,A、C组小鼠肿瘤重量显着减小,肿瘤生长缓慢(P<0.05);A、C组与B、D组小鼠体重均增加,实验(A、C)组小鼠体重较其对照(B、D)组小鼠体重增加的少(P<0.05),4.A组小鼠与C组小鼠比较,A组小鼠肿瘤重量减小,肿瘤生长迟缓(P<0.05)。5.免疫组化方法示,CD3+细胞在C组小鼠肿瘤组织中有阳性表达,其余各组小鼠肿瘤组织未发现有阳性表达。结论1.异体CD3AK细胞对人肾癌OS-RC-2细胞株具有体外杀伤作用;2.异体CD3AK细胞对人肾癌SCID小鼠移植瘤的生长具有显着抑制作用;3.异体CD3AK细胞对人肾癌SCID小鼠移植瘤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4.异体CD3AK细胞能增强人肾癌荷瘤SCID小鼠机体免疫功能并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全玲丽[4](2014)在《RetroNectin诱导的DC-CIK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对K562细胞杀伤活性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重组人纤维连接蛋白(RetroNectin,RN)诱导的DC-CIK细胞生物学特性以及对K562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以建立一种高效、简便、杀瘤活性强的DC-CIK细胞培养方法。方法:通过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DC-CIK条件培养基诱导培养获得大量的DC-CIK细胞,将其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和实验组,空白组不加入RN和DC-CIK条件培养基(PBMCs组),对照组不加入RN(DC-CIK组),实验组加入RN(RN-DC-CIK组),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动态增殖情况及细胞形态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免疫表型,Annexin V-FITC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应用CCK-8试剂盒分别检测两组细胞在不同效靶比时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K562/DC-CIK组K562/RN-DC-CIK组细胞IFN-γ、IL-18分泌水平。采用实时定量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细胞中miRNA-21表达情况。结果:1.RN-DC-CIK组细胞生长增殖速度显着快于DC-CIK组2倍~3.5倍,从第7天到第14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的DC-CIK细胞成熟标志物D3+CD56+、CD86的表达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CIK组细胞凋亡率为5.44±1.11%,RN-DC-CIK组细胞凋亡率为1.81±0.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随着效靶比的增加,各组效应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也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效靶比下,RN-DC-CIK组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率高于DC-CIK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沪<0.05)。3.K562/RN-DC-CIK组细胞IFN-γ分泌量显着高于K562/DC-CIK组,K562/DC-CIK组细胞IL-18分泌量较K562/RN-DC-CIK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经qRT-PCR检测分析可知,与对照组相比,K562/RN-DC-CIK组细胞miRNA-21表达显着低于K562/DC-CIK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用RetroNectin诱导可提高DC-CIK细胞的增殖速度及抗肿瘤的能力。2.用RetroNectin诱导可阻断miRNA-21的表达,可能为RetroNectin诱导DC-CIK细胞抗肿瘤活性增强的机制之一。

李壮[5](2014)在《自体及健康人CIK细胞对比治疗恶性肿瘤的初步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和目的:肿瘤的有效治疗是医学领域最难攻克的难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对免疫系统及其功能的深入研究,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adoptive cellular transfer immunotherapy,ACT)成为继手术、化疗以及放疗等临床常规治疗方法外第4种肿瘤治疗的有效方式。ACT是指向肿瘤患者体内输注具备抗肿瘤活性的免疫细胞以激活机体抗瘤免疫应答或直接杀伤肿瘤细胞,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在1991年由Schmidt-Wolf等发现,是脐血或外周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一系列细胞因子刺激及诱导扩增得到的一群异质细胞,主要发挥杀瘤作用的是CD3+CD56+细胞。与早期用于ACT治疗的免疫细胞,如淋巴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lympokine activated killercells,LAK)、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以及抗CD3单克隆抗体激活的杀伤细胞(anti-CD3monoclonal antibody activated killer cells,CD3AK)等相比,CIK细胞具备体外扩增效率高、抗瘤活性强、毒副反应小并且对多药耐药肿瘤细胞同样敏感等优点,已经在临床多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及恶性实体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可喜的效果,成为目前ACT治疗的研究热点。现在临床主要通过采集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cells,PBMC)行体外诱导收获CIK用于细胞过继治疗,但研究表明患者自体CIK细胞过继治疗对恶性实体肿瘤的总体有效性仅为30%左右;除患者自体CIK外,健康人来源的同种异体CIK细胞由于其易于获得、毒副作用小的特点被用于部分年老体弱患者的治疗,然而目前尚无关于肿瘤患者自体以及健康人CIK细胞在体外增殖能力、抑瘤活性以及临床治疗效果差异的系统比较。此外,CIK回输患者体内后在体内的存活周期也是影响ACT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尚无关于此方面的确切文献报道。本实验的研究目的即是通过比较恶性肿瘤患者和健康人来源的CIK细胞在体外增殖能力、抑瘤活性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的差异,并初步分析健康异体CIK细胞回输患者体内后的存活时间,以期为临床实施CIK细胞过继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和经验。方法:第一部分:肿瘤患者自体及健康人CIK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1. 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肿瘤患者及健康人PBMC,在体外经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抗CD3单克隆抗体(OKT3monoclonal antibody,OKT3)、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1,rhIL-1)以及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2,rhIL-2)诱导培育CIK细胞;2.应用0.04%台盼兰拒染法计数培育3d、7d及14d时肿瘤患者CIK及健康人CIK细胞,分析体外增殖能力;3.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培育3d、7d及14d时肿瘤患者CIK及健康人CIK细胞中CD3+CD56+表型变化。第二部分:肿瘤患者自体及健康人CIK细胞体外抑制HCT116和HepG2并影响其Bcl-2/Bax表达的初步比较1.以人结肠癌细胞株HCT116和肝癌细胞株HepG2为靶细胞,设置效靶比(ratioof effector cells to target cells,E/T)为5:1、10:1、20:1和40:1,分别取培育14d时肿瘤患者CIK及健康人CIK细胞处理24h后通过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cell countingkit-8,CCK-8)检测其对靶细胞的抑制活性,以正常PBMC处理的靶细胞为对照组;2.以人结肠癌细胞株HCT116和肝癌细胞株HepG2为靶细胞,设置效靶比为40:1,分别取培育14d时肿瘤患者CIK及健康人CIK细胞处理48h后通过Western Blot检测靶细胞中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ell lymphoma-2,Bcl-2)以及Bcl-2相关X基因(Bcl-2associated X,Bax)表达情况并计算Bcl-2/Bax,以正常PBMC处理的靶细胞为对照组。第三部分:肿瘤患者接受自体或健康人CIK治疗后近期疗效比较以及健康男性CIK在女性患者体内存活周期的初步研究1.取患者接受自体或健康异体CIK细胞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外周血样本,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以健康人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为对照;2.以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数字疼痛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和体重变化作为主要评估指标,评估患者接受自体或健康异体CIK细胞治疗后临床收益反应(clinical benefit rate,CBR);3.观察记录CIK治疗期间毒副反应,如发热、皮疹等不适;4.取8例接受男性亲属CIK细胞治疗女性不同时间点的外周血样本,提取DNA行常规PCR,对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sex determining region of Y chromosome,Sry)行初步定性分析。结果:第一部分:肿瘤患者自体及健康人CIK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1.台盼兰拒染法结果显示培育3d、7d及14d时健康人CIK细胞增殖快于肿瘤患者CIK细胞;2.流式细胞术检测培育3d、7d及14d时CIK细胞CD3+CD56+表型变化,结果显示同时期健康人CIK细胞中CD3+CD56+比例高于肿瘤患者CIK细胞。第二部分:肿瘤患者自体及健康人CIK细胞体外抑制HCT116和HepG2并影响其Bcl-2/Bax表达的初步比较1.CCK-8检测肿瘤患者自体CIK细胞、健康人CIK细胞以及健康人PBMC对HCT116和HepG2的抑制能力,结果显示这3组细胞均可不同程度抑制肿瘤细胞,在同一种效应细胞作用时,效应细胞的抑瘤作用随效靶比的升高而增加;在同一效靶比下,健康人CIK细胞的体外抑瘤活性要强于肿瘤患者自体CIK细胞,而正常PBMC的抑瘤作用相对较弱;2.Western Blot检测肿瘤患者自体CIK细胞、健康人CIK细胞以及健康人PBMC处理后HCT116和HepG2中Bcl-2及Bax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这3组细胞处理后的肿瘤细胞Bcl-2、Bax表达情况均有改变,Bax表达不同程度上调,Bcl-2表达不同程度下调,Bcl-2/Bax比值呈现降低趋势,其中健康人CIK细胞引起的这一效应最强,正常PBMC处理组相对较弱,而肿瘤患者自体CIK处理组介于2者之间。第三部分:肿瘤患者接受自体或健康人CIK治疗后近期疗效比较以及健康男性CIK在女性患者体内存活周期的初步研究1.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接受CIK细胞治疗后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以健康人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为对照,结果显示CIK细胞过继治疗后24例患者免疫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健康异体CIK细胞治疗组12例患者总CD3+T、CD4+/CD8+比值改善较自体CIK细胞治疗组更快且持续时间较长;2.接受自体CIK细胞或健康异体CIK细胞治疗后60d的2组患者在KPS评分、NRS评分和体重变化这3个主要评估指标以及总体的CBR上无明显差异;3.观察期间24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毒副反应;4.接受男性亲属CIK治疗的8例女性患者在治疗后均可检测到Sry基因条带,其强弱随时间逐渐减弱直至消逝,平均持续时间为(7.0±0.93) w。结论:本课题初步探讨了12例恶性肿瘤患者自体及12例健康人来源的CIK细胞在体外增殖能力、抑瘤活性及临床近期疗效的差异,并通过对8例接受男性亲属CIK治疗的女性患者外周血Sry基因水平行初步定性分析以评估CIK细胞在患者外周血的存活时间:一、在体外培育过程中,健康人CIK细胞较肿瘤患者CIK细胞增殖速度快且CD3+CD56+比例较高;二、肿瘤患者自体CIK细胞、健康人CIK细胞以及健康人PBMC在体外均可不同程度抑制HCT116和HepG2,其中健康人CIK细胞抑瘤活性较肿瘤患者自体CIK细胞强,而健康人PBMC抑瘤活性相对较弱;进一步实验表明,这3组细胞均可通过上调肿瘤细胞Bax、抑制其Bcl-2表达水平介导靶细胞的凋亡,其中健康人CIK细胞作用最强,肿瘤患者自体CIK细胞次之,健康人PBMC作用相对较弱;三、接受CIK细胞过继治疗后,24例患者免疫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健康异体CIK细胞治疗组免疫状况改善较自体CIK细胞治疗组更快且持续时间较长;2组患者在治疗后60d的KPS评分、NRS评分和体重变化以及总体的CBR上无明显差异,均未出现严重的毒副反应;其中接受男性亲属CIK治疗的8例女性患者在治疗后均可检测到Sry基因条带,其强弱随时间逐渐减弱直至消逝,平均可检出时间为治疗后(7.0±0.93) w。

夏禾爱,郝建峰,陈玲,田敏,刘丹,全红艳,雷锐利[6](2013)在《DC-CIK细胞的制备及其对恶性肿瘤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DC-CIK细胞应用于临床的质量控制及对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选取陕西省友谊医院肿瘤生物诊疗科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33例(恶性黑色素瘤3例,肠癌4例,肺癌5例,胃癌3例,食管癌4例,宫颈癌7例,肾癌7例)。采集患者外周血分离PBMC,诱导DC-CIK细胞,并扩增培养。质控检测细胞数量和活细胞比例、细胞毒活性、感染源、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表型。将检测合格后的DC-CIK细胞分5次静脉回输入患者体内,每2天回输一次,每疗程5次,共2个疗程,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经诱导后的DC-CIK细胞符合预期免疫活性细胞质控的各项要求。33例患者经治疗后,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17例,稳定9例,进展4例。总有效率60.6%,临床受益率87.8%。治疗后患者外周血CD3+、CD4+、CD8+、CD3+CD56+T细胞比例分别为(60.25±7.75)%、(29.76±3.85)%、(30.25±4.35)%和(18.20±4.30)%,较治疗前均明显增高(P均<0.05)。生活质量KP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1)[(75.3±7.6)分vs(58.5±6.2)分]。无严重不良反应和化验指标异常。结论:DC-CIK细胞制剂质量控制指标切实可行,对恶性肿瘤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能有效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

万亚峰[7](2012)在《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肿瘤的免疫治疗是指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细胞因子治疗,免疫导向治疗,免疫细胞的过继治疗和基因治疗等,肿瘤细胞免疫治疗可大致分为过继细胞免疫治疗和APC为主的细胞免疫治疗。现对国内外肿瘤细胞免疫方面综述如下。

梁雪峰,丁震宇,谢晓冬[8](2011)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细胞治疗是在手术、化疗和放疗之后的第四大肿瘤治疗手段,属于免疫调节范畴,是二十一世纪恶性肿瘤治疗的发展方向,在肿瘤治疗领域占重要地位,具有较高的先进性。它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活性细胞,是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2、γ-干扰素(interferon IFN)、抗CD3单克隆抗体(CD3McAb)和白细胞介素-1а(IL-1а)等诱导而成的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该种细胞同时表达CD3和CD56两种膜蛋白分子,因此又将其称之为自然细胞杀伤样T淋巴细胞。同时,CIK细胞在体外可以快速扩增,具有增值能力强,杀瘤活性高,杀瘤谱广及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限制性的杀瘤活性,杀伤活性可达到84.7%。CIK细胞输入体内后迅速分布至肝、脾、肾、肺、胃、肠等器官,其中肝、脾、肾的分布浓度最高。外周静脉的输注途径肺先达到分布高峰,腹腔注射途径腹腔内的器官率先达到分布高峰,且在体内的存活时间较长,大约可以存活2周以上。CIK细胞如与DC细胞共育能增加树突状细胞和共分子提呈抗原的特异性,此外两者共育还能促进树突状细胞IL-12的分泌和加强CIK细胞的细胞毒性。CIK细胞可清除肿瘤患者体内的微转移病灶,减少术后复发率。目前CIK治疗在临床应用的范围比较广泛,在血液系统肿瘤,实体瘤,以及非肿瘤性疾病的治疗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因此CIK过继细胞免疫治疗被认为是继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LAK),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及CD3单抗激活的杀伤细胞(CD3AK)和细胞毒性T细胞(CTL)后抗肿瘤过继免疫治疗的新希望。

蒋敬庭[9](2011)在《协同刺激分子B7-H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胃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江苏省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全国水平。尽管治疗手段及水平不断提高,但治疗效果尚不理想,寻找新的胃癌预后指标和探索新的治疗思路是十分紧迫的科学命题。胃癌复发与转移是胃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对于肿瘤微环境的深入研究是提高胃癌5年生存率的重要途径。有效的肿瘤免疫应答,除提供第一信号外,还需要协同刺激分子参与并提供辅助的第二信号,才能使T细胞达到生理活化阈值。适宜的协同刺激信号可以降低T细胞活化时对第一信号的需求,而抑制性的协同刺激信号可以减弱免疫应答或导致免疫耐受。协同刺激分子B7-H4是B7家族中的一个新成员,主要表达在巨噬细胞、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和某些肿瘤细胞以及活化的T细胞上,它可通过抑制T细胞的增殖、细胞因子的产生和细胞周期负性调控T细胞的免疫应答,并在介导肿瘤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肿瘤细胞表达的B7-H4可能参与了肿瘤的形成与进展。因此,干预协同刺激分子B7-H4将成为胃癌治疗的新策略。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CIK)是一类能调节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新型抗肿瘤效应细胞,作为治疗性免疫细胞业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治疗性细胞进入机体后必然受到肿瘤微环境的影响,而负性协同刺激分子的表达与CIK细胞治疗是否存在关联至今尚未明了。本文首先探讨了协同刺激分子B7-H4在胃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对胃癌预后的关系,分析了B7-H4在胃癌表达的临床意义,并进一步研究了B7-H4在胃癌肿瘤组织中的不同表达及对胃癌患者采用CIK细胞免疫治疗效果的影响,确立了CIK细胞临床治疗的纳入标准,为深入探索干预协同刺激分子B7-H4在胃癌综合治疗中的可能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第一部分协同刺激分子B7-H4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协同刺激分子B7-H4的表达,探讨协同刺激分子B7-H4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及患者生存时间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156例胃癌患者手术标本中B7-H4的表达;应用生物技术,体外诱导自体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CIK)进行免疫治疗胃癌。【结果】B7-H4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44.9%;单因素分析显示,B7-H4的表达与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肿瘤大小等均无明显相关;但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与B7-H4阳性表达显着关联,侵入肌层组的B7-H4阳性率高于未侵入组(49.1% vs 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67,P=0.004),淋巴结转移组B7-H4阳性率高于未转移组(χ2=17.339,P<0.0001)。与B7-H4高表达组相比较,B7-H4低表达组胃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显着延长1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8,P<0.0001)。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显示,与B7-H4低表达组比较,B7-H4高表达组胃癌患者的死亡风险明显增加(RR=1.85,95%CI=1.152.96);CIK治疗组与化疗组相比,CIK治疗组胃癌患者的死亡风险明显降低(RR=0.53,95%CI=0.330.85)。【结论】B7-H4的高表达与胃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成负相关,证实了B7-H4为一负性调节分子,可作为判断胃癌生存期的指标;CIK细胞治疗可以显着延长胃癌患者的生存期。第二部分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7-H4基因表达方法的优化【目的】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协同刺激分子B7-H4基因表达的方法。【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检测协同刺激分子B7-H4及内参照基因GAPDH的引物及TaqMan探针,经优化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后,用于检测B7-H4及GAPDH的基因表达水平。将B7-H4和内参照基因GAPDH的PCR扩增产物经测序鉴定正确并纯化后分别与pMD19-T载体连接,分别克隆构建含B7-H4及GAPDH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作为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7-H4及GAPDH基因表达的标准品。将重组质粒标准品进行定量及梯度稀释,建立标准曲线。【结果】PCR扩增产物分别经测序证实为B7-H4及GAPDH基因的特异性片段。该法检测B7-H4基因表达的灵敏度为527copies/ml,线性范围为5.27×1025.27×107copies/ml,标准曲线方程为:Y=-3.1395X+41.805,直线回归相关系数r=0.995,批间变异系数范围为2.39%3.59%,扩增效率108.2%。该法检测GAPDH基因表达的灵敏度为386copies/ml,线性范围为3.86×1023.86×107 copies/ml,标准曲线方程为:Y=-3.2436X+41.083,直线回归相关系数r=0.999,批间变异系数范围为2.26%3.86%,扩增效率103.4%。【结论】成功构建了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协同刺激分子B7-H4基因表达的方法,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很高的灵敏度和良好的重复性。第三部分协同刺激分子B7-H4表达对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治疗胃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目的】研究协同刺激分子B7-H4在胃癌组织中的不同表达水平对CIK细胞治疗胃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为胃癌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策略。【方法】应用生物技术体外诱导自体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CIK)进行临床应用。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对156例胃癌患者组织进行B7-H4免疫组化评估;并比较B7-H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对化学治疗组与化学治疗联合CIK细胞治疗组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单纯化学治疗组中,B7-H4低表达病人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高于B7-H4高表达病人(38 vs 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9,P<0.0001);化学治疗联合CIK治疗组中,B7-H4低表达病人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高于B7-H4高表达患者(55 vs 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9,P<0.05);在B7-H4高表达组中,CIK组中位生存时间比化学治疗组延长了18个月,在B7-H4低表达组中,CIK组中位生存时间比化学治疗组则延长了17个月。在调整了年龄、性别、肿瘤发生部位等混杂因素后,与B7-H4低表达相比B7-H4高表达组病例的死亡风险明显增加(RR=1.73,95%CI=1.092.76)。【结论】协同刺激分子B7-H4的高表达使胃癌患者的死亡风险明显增加,CIK细胞的治疗可有效控制和干预B7-H4的表达并延长胃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第四部分CIK细胞治疗胃癌与其生存时间相依多因素分析的研究【目的】探讨采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过继免疫治疗胃癌与其生存时间相依多因素的相关性。【方法】用生物技术诱导培养后的CIK细胞回输给胃癌病人;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用Kaplan-Meier估计中位生存时间和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临床因素对生存率的影响,拟合多因素COX模型,用RR及95%CI估计CIK细胞治疗与死亡结局和生存时间的联系强度。【结果】在化疗组和CIK治疗组之间的均衡性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K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化疗组(53.3% vs 7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66,P=0.018)。CIK治疗组胃癌病人的中位生存时间(月)明显高于化疗组(49 vs 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07,P=0.001)。并随着CIK治疗次数的增加,四组生存率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34,P=0.002)。CIK治疗组的2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化疗组(P<0.05)。在调整了年龄、性别、肿瘤分期、浸润深度混杂因素后,与化疗组相比,CIK细胞治疗胃癌的死亡风险明显降低(RR=0.52,95%CI=0.34-0.82),并随着CIK细胞治疗次数的增加,胃癌病人的死亡风险逐步降低(趋势检验,P=0.0001),与化疗组相比,CIK治疗次数超过25次以上的胃癌患者,RR=0.14,95%CI=0.03-1.58。CIK治疗次数与生存时间小于36个月的胃癌患者的死亡风险呈显着负相关(RR=0.54,95%CI=0.36-0.80)。另外,随着肿瘤分期、复发及年龄的增加能显着提高胃癌患者的死亡危险(RR=28.87,95%CI:7.05-118.25;RR=2.10,95%CI:1.40-3.11;RR=1.66,95%CI:1.12-2.46)。【结论】用CIK细胞治疗胃癌可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并显着地提高了胃癌患者的生存期。第五部分协同刺激分子B7-H4影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胃癌预后的多因素COX模型分析【目的】评价协同刺激分子B7-H4表达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过继免疫治疗胃癌患者后预后的影响。探讨协同刺激分子B7-H4的表达与胃癌的关系,并分析B7-H4在胃癌组织中的不同表达水平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胃癌患者的复发和死亡的风险。【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分析156例胃癌的临床资料,并按其治疗情况分为化疗组(81例)和CIK联合治疗组(75例)。对胃癌患者组织进行B7-H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比较B7-H4不同表达情况下,化疗组与CIK联合组治疗后无瘤生存率。【结果】化疗组和CIK联合组间各临床病理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中位无瘤生存时间分别为18.0(95%CI:10.525.5)个月和45.0(95%CI:19.570.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31,P=0.001)。两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7.0(95%CI:19.634.4)个月和49.0(95%CI:35.962.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07,P=0.001)。86例B7-H4低表达者中,采用单纯化疗和CIK联合治疗后中位无瘤生存时间分别为32.0(95%CI:26.537.5)个月和62.0(95%CI:23.0101.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3,P=0.03)。70例B7-H4高表达者中,采用单纯化疗和CIK联合治疗后中位无瘤生存时间分别11.0(95%CI: 3.218.8)个月和18.0(95%CI: 7.328.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71,P=0.001)。胃癌组织B7-H4高表达组与B7-H4低表达组比较,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月)及95%CI分别为16(11.9-20.1)和47(22.4-71.6),中位生存时间(月)及95%CI分别为25(19.0-31.1)和43(35.2-50.8)。在化学治疗组中,B7-H4低表达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高于B7-H4高表达患者(36 vs 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4,P<0.0001)。在化疗联合CIK治疗组中,B7-H4低表达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有高于B7-H4高表达患者的趋势(55 vs 3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8,P=0.182)。在化学治疗组中,B7-H4低表达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高于B7-H4高表达(33 vs 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56,P<0.0001)。在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组中,B7-H4低表达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显着高于高表达组(90 vs 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42,P=0.050)。在调整了性别、年龄等混杂因素后,与B7-H4低表达比较,B7-H4高表达组病例的复发和死亡风险明显增加(RR=2.30,95%CI=1.413.75;RR=1.90,95%CI=1.203.01)。【结论】B7-H4高表达可能是提高胃癌复发和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CIK细胞回输治疗可控制和干预B7-H4的表达并延长胃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胃癌B7-H4低表达可作为CIK细胞治疗的纳入标准。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分析协同刺激分子B7-H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及其与CIK细胞治疗的可能关联性,发现:1)协同刺激分子B7-H4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与胃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呈负相关,B7-H4分子可作为判断胃癌生存期的指标;2)B7-H4高表达可能是提高胃癌复发和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3)协同刺激分子B7-H4在胃癌组织中的不同表达水平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胃癌患者的复发和死亡的风险相关,采用治疗性CIK细胞回输治疗可干预B7-H4的表达并延长胃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4)胃癌B7-H4低表达可作为CIK细胞治疗的纳入标准。这些为寻找胃癌生物治疗、胃癌诊断的生物学指标及设计有效的胃癌免疫干预手段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具有原创性和临床实用价值。

叶韵斌,周智锋[10](2011)在《原发性肝癌免疫治疗现状及展望》文中认为免疫治疗已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之后的第四种肿瘤治疗手段,在肝癌的综合治疗方案中,免疫治疗在提高肿瘤治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方面起重要作用,显示良好应用前景。文章对肝癌的免疫治疗现状及发展作一论述。

二、CD_3AK、LAK与CIK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D_3AK、LAK与CIK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纳米金三角棱镜标记CIK细胞的制备及在胃癌靶向光声成像与光热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胃癌现状及目前治疗方法概述
    1.2 CIK概述
        1.2.1 引言
        1.2.2 CIK细胞的临床应用
        1.2.3 CIK细胞杀伤靶细胞的机制
        1.2.4 CIK细胞的获取及培养
    1.3 纳米金三角棱镜概述
        1.3.1 引言
        1.3.2 纳米金三角棱镜的合成方法
        1.3.3 纳米金三角棱镜的生长机理
        1.3.4 纳米金三角棱镜的生物学应用
    1.4 本课题设计思想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CIK细胞抑制胃癌细胞生长及靶向体内胃癌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2.2.2 CIK细胞的获取和培养
        2.2.3 MGC803及GFP-MGC803 细胞的培养
        2.2.4 CIK细胞与MGC803 细胞共孵育实验
        2.2.5 CCK-8 测定CIK细胞对胃癌MGC803 细胞增殖的影响
        2.2.6 划痕法测定CIK对胃癌细胞GFP-MGC803 迁移影响
        2.2.7 流式细胞仪测定CIK细胞对MGC803 细胞凋亡及周期的影响
        2.2.8 CCK-8 测定CIK细胞对不同细胞系增殖的影响
        2.2.9 DiR标记CIK细胞及体内荧光成像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IK细胞与MGC803 细胞共孵育实验
        2.3.2 CIK细胞对胃癌细胞MGC803 增殖的影响
        2.3.3 CIK对胃癌细胞GFP-MGC803 迁移影响
        2.3.4 流式细胞仪检测CIK细胞对MGC803 细胞凋亡及周期的影响
        2.3.5 CCK-8 测定CIK细胞对不同细胞系增殖的影响
        2.3.6 CIK细胞体内分布测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纳米金三角棱镜的合成及光热治疗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3.2.2 种子法合成纳米金三角棱镜
        3.2.3 PEG修饰的纳米金三角棱镜
        3.2.4 纳米金三角棱镜的表征
        3.2.5 细胞毒性实验
        3.2.6 光热转换效率测定
        3.2.7 纳米金三角棱镜在胃癌细胞光热治疗方面的应用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纳米金三角棱镜的表征
        3.3.2 细胞毒性实验
        3.3.3 光热转换效率测定
        3.3.4 纳米金三角棱镜在肿瘤细胞光热治疗方面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EG功能化纳米金三角负载的CIK细胞探针的制备及其在胃癌成像与治疗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4.2.2 纳米金三角棱镜的制备和细胞的培养
        4.2.3 PEG功能化纳米金三角负载的CIK细胞探针的制备
        4.2.4 PEG功能化纳米金三角负载的CIK细胞探针的表征
        4.2.5 免疫学杀伤作用
        4.2.6 胃癌动物模型中光声成像的应用
        4.2.7 胃癌动物模型中光热治疗的应用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EG功能化纳米金三角负载的CIK细胞探针的表征
        4.3.2 免疫学杀伤作用
        4.3.3 胃癌动物模型中光声成像效果
        4.3.4 胃癌动物模型中光热治疗效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2)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相关研究及在卵巢癌临床治疗中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一、EOC 的生物标志物
    二、筛查策略
    三、治疗
    四、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DDP 联合 CIK 细胞对卵巢癌细胞株 SKOV-3 的杀伤效应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氟尿嘧啶联合 CIK 细胞在小鼠结肠癌模型体内抗肿瘤效应的实验研究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化疗联合 CIK 细胞治疗卵巢癌的临床观察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第二章 临床病例资料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CIK 细胞过继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协同刺激分子 B7-H4 在卵巢癌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三:miRNA 与卵巢癌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本研究所获的基金资助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3)异体CD3AK细胞治疗人肾癌SCID小鼠移植瘤模型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RetroNectin诱导的DC-CIK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对K562细胞杀伤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符号说明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细胞
        2.1.2 实验主要试剂
        2.1.3 实验主要器材
        2.1.4 主要溶液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重组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培养瓶
        2.2.2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制备
        2.2.3 RetroNectin诱导的DC-CIK细胞的体外诱导培养
        2.2.4 K562细胞系的培养
        2.2.5 实验分组
        2.2.6 观察细胞形态和增殖能力
        2.2.7 流式细胞术方法检测细胞免疫表型
        2.2.8 Annexin V-FITC检测细胞凋亡
        2.2.9 CCK-8法检细胞杀伤活性
        2.2.10 ELISA检测IFN-γ、IL-18分泌量
        2.2.11 qRT-PCR检测细胞中miRNA-21的表达
    2.3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RetroNectin诱导的DC-CIK细胞形态特征
    3.2 RetroNectin诱导培养最佳浓度
    3.3 RetroNectin诱导的DC-CIK细胞增殖能力
    3.4 RetroNectin诱导的DC-CIK细胞免疫表型分析
    3.5 RetroNectin诱导的DC-CIK细胞凋亡
    3.6 RetroNectin诱导的DC-CIK细胞杀伤活性
    3.7 RetroNectin诱导的DC-CIK细胞IFN-γ、IL-18分泌量检测
    3.8 miRNA-21在细胞中的表达
4 讨论
    4.1 RetroNectin对DC-CIK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4.2 RetroNectin对DC-CIK细胞免疫表型的影响
    4.3 RetroNectin对DC-CIK细胞凋亡的影响
    4.4 RetroNectin对DC-CIK细胞体外杀伤活性影响
    4.5 RetroNectin对DC-CIK细胞IFN-γ、IL-18分泌量的影响
    4.6 miRNA-21在细胞中的表达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5)自体及健康人CIK细胞对比治疗恶性肿瘤的初步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肿瘤患者自体及健康人 CIK 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
    2.1 材料和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肿瘤患者自体及健康人 CIK 细胞体外抑制人 HCT116 和 HepG2 并影响其 Bcl-2/Bax 表达的初步比较
    3.1 材料和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肿瘤患者接受自体或健康人 CIK 治疗后近期疗效比较以及健康男性 CIK在女性患者体内存活周期的初步研究
    4.1 材料和实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肿瘤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DC-CIK细胞的制备及其对恶性肿瘤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方法
        1.2.1 主要实验材料
        1.2.2 DC-CIK细胞的制备
        1.2.3 DC-CIK细胞的质量控制
        1.2.4 LDH释放法检测细胞毒活性
        1.2.5 微生物培养及感染源检测
        1.2.6 细胞计数与活细胞比例观察
        1.2.7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型
        1.2.8 DC-CIK细胞免疫治疗晚期肿瘤的方案
    1.3 疗效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DC-CIK细胞的形态
    2.2 DC-CIK细胞制剂的质控结果
    2.3 DC-CIK细胞对肿瘤的疗效
    2.4 治疗前后患者免疫指标变化
    2.5 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的比较与不良反应
3 讨论

(9)协同刺激分子B7-H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一、B7 家族协同刺激分子与肿瘤微环境
    二、协同刺激分子B7-H4 在肿瘤微环境中的可能免疫调控因素
    三、胃癌肿瘤微环境及协同刺激分子B7-H4 在胃癌中的表达
    四、CIK 细胞的抗肿瘤机制及其临床应用
    五、协同刺激分子B7-H4 对胃癌CIK 细胞治疗研究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协同刺激分子B7-H4 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一、试剂与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B7-H4 基因表达方法的优化
    一、试剂与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协同刺激分子B7-H4 表达对CIK 细胞治疗胃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
    一、试剂与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CIK 细胞治疗胃癌与其生存时间相依多因素分析的研究
    一、试剂与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协同刺激分子B7-H4 影响CIK 细胞治疗胃癌预后的多因素COX 模型分析
    一、试剂与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本课题研究结论
    展望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本研究所获的基金资助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缩写词表
致谢

(10)原发性肝癌免疫治疗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过继免疫治疗
    1.1 LAK细胞
    1.2 CIK细胞
    1.3 DC细胞
    1.4 DC-CIK细胞
    1.5 NK细胞
2 基因治疗
3 抗体、靶向、细胞因子与化疗联合
4 结语

四、CD_3AK、LAK与CIK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纳米金三角棱镜标记CIK细胞的制备及在胃癌靶向光声成像与光热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张晶晶.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2]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相关研究及在卵巢癌临床治疗中的观察[D]. 徐梅. 苏州大学, 2014(04)
  • [3]异体CD3AK细胞治疗人肾癌SCID小鼠移植瘤模型的有效性研究[D]. 卢倩倩. 山东大学, 2014(11)
  • [4]RetroNectin诱导的DC-CIK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对K562细胞杀伤活性的研究[D]. 全玲丽. 中南大学, 2014(02)
  • [5]自体及健康人CIK细胞对比治疗恶性肿瘤的初步评估研究[D]. 李壮. 第三军医大学, 2014(02)
  • [6]DC-CIK细胞的制备及其对恶性肿瘤的疗效观察[J]. 夏禾爱,郝建峰,陈玲,田敏,刘丹,全红艳,雷锐利. 现代肿瘤医学, 2013(10)
  • [7]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研究进展[A]. 万亚峰. 2012年浙江省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2
  • [8]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研究进展[A]. 梁雪峰,丁震宇,谢晓冬. 第七届全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大会论文集和专题讲座, 2011
  • [9]协同刺激分子B7-H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蒋敬庭. 苏州大学, 2011(06)
  • [10]原发性肝癌免疫治疗现状及展望[J]. 叶韵斌,周智锋. 中国肿瘤, 2011(02)

标签:;  ;  ;  ;  ;  

CD_3AK、LAK、CIK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