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应力系数论文-何少杰

疲劳应力系数论文-何少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疲劳应力系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表面完整性,应力集中,疲劳,表面形貌

疲劳应力系数论文文献综述

何少杰[1](2016)在《铣削加工表面疲劳应力集中系数分析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力定位全回转推进器结构、运动复杂,在海洋工况下承受大风、大浪、洋流等交变载荷。其整机最大推力近80吨,即便8台同步运转,单台桨叶也要承受10吨的负载。苛刻的服役条件和恶劣的工况对螺旋桨的服役寿命等性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可调距螺旋桨主要的加工工艺为铣削加工,铣削加工后会在零件表面形成一层加工变质层,这种加工变质层可以通过表面完整性数据集去定量表征。表面完整性参数主要包括表面粗糙度、残余应力、硬度、金相等特征量。在循环交变载荷的作用下,这些特征量的不均匀性会在加工表面形成应力集中区域,而通常情况下,应力集中区域容易诱导裂纹的萌生。为了提高零件的服役寿命,需要研究螺旋桨铣削加工后的表面状态特征,铣削工艺参数对表面完整性参数的作用规律以及铣削加工后表面状态量对服役寿命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当前,针对以上研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动力定位螺旋桨为大型曲面零件,对其加工后的表面完整性参数进行测量具有一定难度。(2)表面完整性参数较多,目前多数研究都是定性地描述各个参数对疲劳性能的影响,极少有专门用来表征加工表面质量对疲劳性能影响的评价指标。本文以建立加工零件的疲劳性能评价指标为主要任务,对螺旋桨铣削加工后的表面形貌参数进行了提取分析,通过与铣削试样表面形貌相关参数的对比分析,支撑了通过铣削平板试样模拟螺旋桨加工表面特征的可行性;基于弹塑性断裂力学相关原理,采用疲劳应力集中系数表征了表面形貌,残余应力以及材料特性对疲劳性能的影响,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利用椭圆凹口模拟切削加工后的表面形貌二维轮廓曲线,研究了表面形貌参数和残余应力对应力集中的影响;设计铣削实验,得到不同铣削工艺参数下的零件表面,完成表面形貌参数,残余应力以及硬度的测量,分析总结了铣削参数对表面完整性参数的影响规律;采用建立的疲劳应力集中系数模型对加工表面疲劳性能进行评价,并通过叁点弯曲疲劳实验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疲劳应力集中系数一方面可为零件的抗疲劳设计提供相应参考,另一方面可用于描述加工表面质量对疲劳性能的影响,并为铣削工艺参数的选择提供相应参考,为建立一个集设计、制造,性能评价为一体的综合平台提供了接口。(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侯哲哲,杜彦良,赵维刚[2](2012)在《基于支持矢量机的疲劳应力集中系数预测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疲劳应力集中系数作为材料疲劳抗力指标的疲劳极限,不仅反映了疲劳应力集中的程度,还反映了材料对缺口的敏感程度,将近年来飞速发展的支持矢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应用于疲劳应力集中系数的研究。介绍支持矢量机的基本原理,利用LIBSVM,选择高斯型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作为核函数,建立以材料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光棒疲劳强度、理论应力集中系数、缺口根部半径、试样尺寸及缺口疲劳极限作为输入值,疲劳应力集中系数为输出值的模型,从而对疲劳应力集中系数进行分析和预测。同时,SVM模型与经验公式Neuber式和Peterson式的计算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小样本条件下,应用SVM技术构建的数学模型,模型的拟合相对误差小于7.4%,从而证明该SVM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孙伏,张杰[3](2010)在《渐开线少齿数齿轮弯曲疲劳应力计算系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数据处理、实验误差分析和修正,对Z=4~11的少齿数齿轮,得到弯曲疲劳应力计算中的齿形系数和应力修正系数变化曲线、齿顶变尖极限曲线和齿根根切极限曲线。应用其完成了某设计,通过动力学仿真以及样机运行试验,证明了设计的合理性。完善了齿轮设计资料。(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0年05期)

疲劳应力系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疲劳应力集中系数作为材料疲劳抗力指标的疲劳极限,不仅反映了疲劳应力集中的程度,还反映了材料对缺口的敏感程度,将近年来飞速发展的支持矢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应用于疲劳应力集中系数的研究。介绍支持矢量机的基本原理,利用LIBSVM,选择高斯型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作为核函数,建立以材料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光棒疲劳强度、理论应力集中系数、缺口根部半径、试样尺寸及缺口疲劳极限作为输入值,疲劳应力集中系数为输出值的模型,从而对疲劳应力集中系数进行分析和预测。同时,SVM模型与经验公式Neuber式和Peterson式的计算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小样本条件下,应用SVM技术构建的数学模型,模型的拟合相对误差小于7.4%,从而证明该SVM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疲劳应力系数论文参考文献

[1].何少杰.铣削加工表面疲劳应力集中系数分析与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

[2].侯哲哲,杜彦良,赵维刚.基于支持矢量机的疲劳应力集中系数预测模型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2

[3].孙伏,张杰.渐开线少齿数齿轮弯曲疲劳应力计算系数的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0

标签:;  ;  ;  ;  

疲劳应力系数论文-何少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