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风景名胜区论文-田新元

自然风景名胜区论文-田新元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然风景名胜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国家公园,自然生态系统,风景名胜区,自然生态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生物物种,地质公园,国家生态安全,绿色发展,海洋环境

自然风景名胜区论文文献综述

田新元[1](2019)在《我国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1.18万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田新元报道 从第一届中国自然保护国际论坛开幕式上获悉,目前我国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1.18万处,占国土陆域面积的18%,领海面积的4.6%。其中,国家公园体制试点10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44处。拥有世界自然(本文来源于《中国改革报》期刊2019-11-04)

谢正发[2](2019)在《长江叁峡风景名胜区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长江叁峡风景名胜区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策略,对于助推长江叁峡风景名胜区成功申遗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长江叁峡风景名胜区申遗的必要性、可行性,通过分析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有效改进的思路并提出对策建议。应走中间路径,着力健全联合申遗工作机制,推动长江叁峡风景名胜区早日实现申遗目标。(本文来源于《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张同升,孙艳芝[3](2019)在《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对风景名胜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从国家公园空间布局研究、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区整合优化原则,以及风景名胜区自身特色属性叁方面探讨了中国自然保护地建设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保护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保护范围内,满足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及物种保护需求、有可能转变成为陆地国家公园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48处,有可能转变成海洋国家公园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4处;(2)考虑生态价值、自然属性和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有8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可能受影响,61处可能转化成为国家公园,20处可能转化为自然保护区;(3)考虑自然生态系统保护、资源禀赋、建设适宜与管理可行等因素,有46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可能受到影响,其中19处可能转变成为国家公园,27处可能转化为自然保护区;(4)若同时考虑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及风景名胜区类型、规模、特色、城市建设和旅游干扰等特征影响因素,则仅有6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可能被划并为国家公园。建议新时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管理"继续加强,不能削弱",实事求是科学客观评估风景名胜区与其它自然保护地空间重迭区域的保护要求,以保护强度就高不就低为原则进行整合;自然保护地的空间整合优化宜建立在客观翔实的数据评估基础上,纳入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规划中;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应当坚持中国特色,积极与新时期国际自然与文化对接融合的价值理念和做法趋势接轨。(本文来源于《中国国土资源经济》期刊2019年10期)

李璟昱[4](2019)在《自然遗产地可持续旅游与社区协同发展——以武陵源风景名胜区龙尾巴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位于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地内的龙尾巴村为例,探讨了地方社区与世界自然遗产地可持续旅游协同发展的途径。通过实地调研以及对当地居民、旅游经营人员和管理者的访谈,梳理了龙尾巴村参与武陵源风景区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历史,分析了武陵源风景区旅游发展和遗产保护政策对龙尾巴村居民的影响,论证了将社区纳入遗产保护和可持续旅游发展框架的必要性,总结了龙尾巴村与武陵源协同发展面临的现状问题,提出了叁点自然遗产地社区协同发展的途径。(本文来源于《园林》期刊2019年08期)

肖成宝[5](2019)在《琅琊山风景名胜区退化黑松人工林自然演替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是江淮丘陵地区石灰岩分布相对集中的山地,岩石裸露、土壤瘠薄,加上四季交替和雨水分布极不均匀形成的易旱易涝气候特征,以及不合理的人工造林等原因,导致出现较大规模的黑松人工林退化现象,生态和景观功能降低。本文针对退化的人工黑松林中稀疏的落叶阔叶树种群,提出加强封禁保护措施,进一步促进退化黑松林地的自然演替,破解风景名胜区石灰岩山地退化林更新造林难题,促进自然生态修复,实现森林景观的稳定性和可持续经营目标。(本文来源于《安徽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邓武功,贾建中,束晨阳,王笑时[6](2019)在《从历史中走来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下的风景名胜区定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一员,已存在数千年,总结了风景名胜区的历史基因、当代特征和新时代重要作用,以传承历史、面向未来的眼光,明确了风景名胜区是新时代最具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的定位,在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应以生态保护下的展示利用作为其优先管理目标,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风景名胜区为特色、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本文来源于《中国园林》期刊2019年03期)

李金路[7](2019)在《风景名胜区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建立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风景名胜区也名列其中。坐落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风景名胜区在诞生起源、演进主线、认识论与方法论、核心价值与功能特征等诸多方面,有着自身内在的特质。只有建立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出中国的景观生态资源特征优势,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文来源于《中国园林》期刊2019年03期)

刘秀晨[8](2019)在《风景名胜区是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独立类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这是中国自然保护体制上的重大改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目前改革已进入实施阶段,为更好地落实中央要求,特提出以下建议。1)继承和发展风景名胜区管理制度。从全世界范围看,自然保护地有2种主要模式。一是以美国国家公园为代表,包括中国自然保护区在内,针对生态系统完整性、原真性的保护模式。美国国家公园是对世界自然保护地的重大贡献,挽救了许多濒临破坏的自然保护地和自然遗产,推动了全世界的自然保护工(本文来源于《中国园林》期刊2019年03期)

何思源,苏杨,闵庆文[9](2019)在《中国国家公园的边界、分区和土地利用管理——来自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的具体实现方式和前沿阵地,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旨在对我国多样化的保护地体系进行重组管理,实现高效合理的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本的保护和全民公益。研究对我国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这两类法定保护地的边界和区划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的技术手段的发展进行梳理,并对我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进展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国家公园在保护地个体的边界和内部分区上应以实现保护目标为原则,借鉴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根据管理目标细化功能分区,借鉴风景名胜区规划实践,注重景观价值,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特别是土地权属及土地开发利用可能和方式,进而考虑气候变化和区域长期发展目标等自然和社会经济动态,形成完整的边界和分区理论体系,从而满足全民公益,实现社区经济发展。在区划理论上,一个可行的切入点是考虑空间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差异,根据实现保护目标的管理需求和满足社区生计发展的利用需求,在土地权属和其他限制条件上实现不同组合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空间规划,利用保护地役权来分离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限制特定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利益相关方资源利用管理。(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10](2019)在《“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地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一文中研究指出12月23日,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林学会、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共同主办的"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地研讨会"在北京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召开。中国工程院孟兆祯院士、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彭福伟副司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办公室唐芳林副主任、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王凤武会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郑淑玲、中国林(本文来源于《城市规划通讯》期刊2019年01期)

自然风景名胜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探讨长江叁峡风景名胜区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策略,对于助推长江叁峡风景名胜区成功申遗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长江叁峡风景名胜区申遗的必要性、可行性,通过分析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有效改进的思路并提出对策建议。应走中间路径,着力健全联合申遗工作机制,推动长江叁峡风景名胜区早日实现申遗目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然风景名胜区论文参考文献

[1].田新元.我国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1.18万处[N].中国改革报.2019

[2].谢正发.长江叁峡风景名胜区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策略研究[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

[3].张同升,孙艳芝.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对风景名胜区的影响[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9

[4].李璟昱.自然遗产地可持续旅游与社区协同发展——以武陵源风景名胜区龙尾巴村为例[J].园林.2019

[5].肖成宝.琅琊山风景名胜区退化黑松人工林自然演替规律的研究[J].安徽林业科技.2019

[6].邓武功,贾建中,束晨阳,王笑时.从历史中走来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下的风景名胜区定位研究[J].中国园林.2019

[7].李金路.风景名胜区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J].中国园林.2019

[8].刘秀晨.风景名胜区是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独立类型[J].中国园林.2019

[9].何思源,苏杨,闵庆文.中国国家公园的边界、分区和土地利用管理——来自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启示[J].生态学报.2019

[10]..“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地研讨会”在北京召开[J].城市规划通讯.2019

标签:;  ;  ;  ;  ;  ;  ;  ;  ;  ;  

自然风景名胜区论文-田新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