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基丙酰基葡萄糖类论文-杨凤英,吕敏,苏艳芳,李春正,司传领

硝基丙酰基葡萄糖类论文-杨凤英,吕敏,苏艳芳,李春正,司传领

导读:本文包含了硝基丙酰基葡萄糖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花木蓝,3-硝基丙酰基-D-吡喃葡萄糖,异黄酮

硝基丙酰基葡萄糖类论文文献综述

杨凤英,吕敏,苏艳芳,李春正,司传领[1](2007)在《花木蓝根中新的3-硝基丙酰基吡喃葡萄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花木蓝Indigofera kirilowii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液-液萃取、硅胶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根据核磁共振谱、质谱等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花木蓝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以下化合物:3,4-二-O-(3-硝基丙酰基)-D-吡喃葡萄糖α-和β-端基异构体约3∶1的混合物(Ⅰ和Ⅱ)、ononin(7-hydroxy-4′-methoxyisoflavone-7-O-β-D-glucopyranoside,Ⅲ)和6-O-(3-硝基丙酰基)-D-吡喃葡萄糖α-和β-端基异构体约1∶1的混合物(Ⅳ和Ⅴ)。结论化合物Ⅰ和Ⅱ为新化合物,化合物Ⅲ为首次从木蓝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Ⅳ和Ⅴ为首次从花木蓝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07年10期)

李春正[2](2006)在《花木蓝根化学成分及3-硝基丙酰基葡萄糖类化合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豆科木蓝属多种植物的根,在我国陕西、河南、湖北、山西、安徽等省作为中药山豆根的伪品/代用品,俗称“木蓝山豆根”。本文对木蓝山豆根的主要来源植物之一——花木蓝Indigofera kirilowii Maxim. ex Palibin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实验采用溶剂萃取、反复硅胶柱层析、重结晶等方法,从花木蓝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经理化常数测定及IR、1HNMR、13CNMR、DEPT、1H-1HCOSY、HSQC、HMBC、FAB-MS等波谱技术分析,并与标准品对照,鉴定了其中12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分别为2-氧-丙烯酰基-3,6-二-氧-[3-硝基丙酰基]–α-D-葡萄吡喃糖(2-O-acryloyl-3,6-di-O-[3-nitro-propanoyl]-α-D-glucopyranose, IKrC-1)、corollin即2,3,6–叁–氧–[3-硝基丙酰基]–α–D–葡萄吡喃糖(2,3,6-tri-O-[3-nitropropanoyl]-α-D-glucopyranose,IKrC-2)、2-氧-丙烯酰基-3,4,6-叁-氧-[3-硝基丙酰基]–α-D-葡萄吡喃糖(2-O-acryloyl-3,4,6-tri-O-[3-nitropropanoyl]-α-D- glucopyranose,IKrC-3)、IKrC-4、β–谷甾醇(β–sitosterol,IKrC-5)、羽扇豆醇(lupeol, IKrC-6)、硝基丙酸乙酯(IKrC-8)、IKrC-9、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IKrC-10)、胡萝卜苷(daucosterol, IKrC-11a)、豆甾醇–3-O–葡萄糖苷(stigmasterol–3-O–glucopyranose,IKrC-11b)、2,3,4,6-四-氧-[3-硝基丙酰基]–α-D-葡萄吡喃糖(2,3,4,6-tetra-O-[3-nitropropanoyl]-α-D-glcopyranose, IKrC-12)。其中,化合物IKrC-3、IKrC-1、IKrC-4、IKrC-9为新化合物,IKrC-3和IKrC-1分别命名为Kirilowin A、B,化合物IKrC-2,IKrC-5,IKrC-6,IKrC-8,IKrC-10,IKrC-11,IKrC-12为首次从花木蓝中分离得到。本文还对国内外对山豆根的化学成分和药用研究以及木蓝属植物的资源、化学成分、应用等进行了综述;并对3-硝基丙酰基葡萄糖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波谱规律、理化特征作了进一步的总结。(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6-01-01)

硝基丙酰基葡萄糖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豆科木蓝属多种植物的根,在我国陕西、河南、湖北、山西、安徽等省作为中药山豆根的伪品/代用品,俗称“木蓝山豆根”。本文对木蓝山豆根的主要来源植物之一——花木蓝Indigofera kirilowii Maxim. ex Palibin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实验采用溶剂萃取、反复硅胶柱层析、重结晶等方法,从花木蓝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经理化常数测定及IR、1HNMR、13CNMR、DEPT、1H-1HCOSY、HSQC、HMBC、FAB-MS等波谱技术分析,并与标准品对照,鉴定了其中12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分别为2-氧-丙烯酰基-3,6-二-氧-[3-硝基丙酰基]–α-D-葡萄吡喃糖(2-O-acryloyl-3,6-di-O-[3-nitro-propanoyl]-α-D-glucopyranose, IKrC-1)、corollin即2,3,6–叁–氧–[3-硝基丙酰基]–α–D–葡萄吡喃糖(2,3,6-tri-O-[3-nitropropanoyl]-α-D-glucopyranose,IKrC-2)、2-氧-丙烯酰基-3,4,6-叁-氧-[3-硝基丙酰基]–α-D-葡萄吡喃糖(2-O-acryloyl-3,4,6-tri-O-[3-nitropropanoyl]-α-D- glucopyranose,IKrC-3)、IKrC-4、β–谷甾醇(β–sitosterol,IKrC-5)、羽扇豆醇(lupeol, IKrC-6)、硝基丙酸乙酯(IKrC-8)、IKrC-9、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IKrC-10)、胡萝卜苷(daucosterol, IKrC-11a)、豆甾醇–3-O–葡萄糖苷(stigmasterol–3-O–glucopyranose,IKrC-11b)、2,3,4,6-四-氧-[3-硝基丙酰基]–α-D-葡萄吡喃糖(2,3,4,6-tetra-O-[3-nitropropanoyl]-α-D-glcopyranose, IKrC-12)。其中,化合物IKrC-3、IKrC-1、IKrC-4、IKrC-9为新化合物,IKrC-3和IKrC-1分别命名为Kirilowin A、B,化合物IKrC-2,IKrC-5,IKrC-6,IKrC-8,IKrC-10,IKrC-11,IKrC-12为首次从花木蓝中分离得到。本文还对国内外对山豆根的化学成分和药用研究以及木蓝属植物的资源、化学成分、应用等进行了综述;并对3-硝基丙酰基葡萄糖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波谱规律、理化特征作了进一步的总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硝基丙酰基葡萄糖类论文参考文献

[1].杨凤英,吕敏,苏艳芳,李春正,司传领.花木蓝根中新的3-硝基丙酰基吡喃葡萄糖[J].中草药.2007

[2].李春正.花木蓝根化学成分及3-硝基丙酰基葡萄糖类化合物研究[D].天津大学.2006

标签:;  ;  ;  

硝基丙酰基葡萄糖类论文-杨凤英,吕敏,苏艳芳,李春正,司传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