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乳酸和葡萄糖水平的影响

GM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乳酸和葡萄糖水平的影响

一、GM1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乳酸及葡萄糖含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亚琴[1](2021)在《基于能量代谢观察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作用及神经元线粒体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建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蛭龙活血通瘀胶囊,观察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疗效,并探索其对能量代谢和脑皮层神经元线粒体结构及功能的影响。为蛭龙活血通瘀胶囊临床应用及下一步实验研究提供参考和思路。方法:1.造模和分组:选择清洁级雄性SD大鼠12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全部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术后24 h进行评估,造模成功者随机纳入模型组、蛭龙0.25 g/kg组、蛭龙0.5 g/kg组、蛭龙1 g/kg组、胞磷胆碱钠片组,假手术组仅分离血管,不插线栓,每组20只。各给药组药物均采用5%的糖盐水配制,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同体积5%糖盐水,连续灌胃14 d。2.各项指标观察:(1)一般状态;(2)神经功能评分;(3)TTC染色观察缺血侧梗死体积;(4)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5)酶化学法检测血清能量代谢相关参数(葡萄糖、乳酸、丙酮酸);(6)酶化学法检测脑皮层能量代谢相关参数(葡萄糖、乳酸、丙酮酸);(7)酶化学法检测脑皮层线粒体ATP含量以及ATP酶活力(Na+-k+-ATP、Ca2+-Mg2+-ATP);(8)透射电镜观察缺血侧脑皮层神经元线粒体超微结构;(9)流式细胞仪检测脑皮层神经元线粒体膜电位(JC-1法)。结果:1.一般状态:假手术组大鼠体型偏胖,毛色润泽,精神、活动良好,饮食和二便均未见异常。模型组大鼠瘦弱萎靡,毛发黄燥,反应迟钝,活动量少,饮食少或不食,部分大鼠出现血尿,大便稀溏。与模型组比较,蛭龙0.5、1 g/kg剂量组在给药第3~4天后精神、活动、饮食等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体重情况:称取所有大鼠术后第14天体重,并进行比较,与模型组相比,各组大鼠体重均有明显升高(P<0.01)。2.神经功能评分:假手术组所有大鼠在整个实验期间均未见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则非常明显,评分较高。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术后第7天和第14天的神经功能评分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蛭龙0.5、1g/kg剂量组在两个时间点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3.脑组织梗死体积: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梗死体积比明显增高(P<0.01),表明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蛭龙0.5、1 g/kg剂量组梗死体积比均有减少(P<0.01),蛭龙0.25 g/kg剂量组有降低趋势(P<0.05)。4.脑皮层组织病理形态:假手术组皮质结构完整,神经元数量较多,且排列整齐。模型组皮质结构疏松,神经元数量极少,细胞发生明显病变。与模型组比较,蛭龙各剂量组病理改变有不同程度减轻。5.蛭龙对MACO大鼠血清能量代谢相关参数的影响:(1)血清葡萄糖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葡萄糖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血清葡萄糖含量均有升高(P<0.01),其中,蛭龙各组间呈剂量依赖。(2)血清乳酸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乳酸含量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血清乳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蛭龙0.5、1 g/kg剂量组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血清丙酮酸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丙酮酸含量有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血清丙酮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其中,蛭龙0.25 g/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蛭龙0.5、1 g/kg剂量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血清乳酸/丙酮酸比值: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乳酸/丙酮酸比值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血清乳酸/丙酮酸比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6.脑皮层能量代谢相关参数:(1)脑皮层葡萄糖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皮层葡萄糖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蛭龙各剂量组脑皮层葡萄糖含量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或P<0.01)。(2)脑皮层乳酸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皮层乳酸含量显着升高(P<0.01)。蛭龙各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脑皮层乳酸含量均有降低(P<0.05或P<0.01)。(3)脑皮层丙酮酸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皮层丙酮酸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蛭龙0.5 g/kg剂量组脑皮层丙酮酸含量有所升高(P<0.05),蛭龙1 g/kg剂量含量显着升高(P<0.01)。(4)脑皮层乳酸/丙酮酸比值: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皮层乳酸/丙酮酸比值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蛭龙0.5、1 g/kg剂量组脑皮层乳酸/丙酮酸比值呈不同程度下降,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7.脑皮层神经元线粒体ATP含量及ATP酶活性:(1)脑皮层神经元线粒体ATP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神经元线粒体ATP含量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蛭龙0.25 g/kg剂量组神经元线粒体ATP含量升高无统计学意义(P>0.05);蛭龙0.5、1 g/kg剂量组均有明显升高(P<0.01)。(2)脑皮层神经元线粒体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神经元线粒体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均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蛭龙0.5、1 g/kg剂量组线粒体Na+-K+-ATP酶活性、Ca2+-Mg2+-ATP酶活性均明显升高(P<0.01),而蛭龙0.25 g/kg剂量组升高无统计学意义(P>0.05)。8.脑皮层神经元线粒体超微结构:假手术组脑皮层神经元线粒体形态呈长椭型,膜和嵴结构正常。模型组线粒体形态以圆形为主,嵴溶解断裂,甚至消失,呈空泡样改变。经药物处理后,线粒体损伤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与模型组比较,蛭龙0.5、1 g/kg剂量组线粒体数量增多,膜结构变清晰,嵴结构损伤减少,且剂量越大,损伤越小。9.脑皮层神经元线粒体膜电位: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绝大多数线粒体膜电位均有下降,其中,膜电位正常的线粒体占比明显减少,而膜电位下降的线粒体占比则明显升高,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蛭龙各剂量组膜电位正常的线粒体比值均有提升,而膜电位下降的线粒体占比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可有效减轻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脑组织病理损伤。2.蛭龙活血通瘀胶囊能调节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血液和脑细胞的能量代谢。3.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可以减轻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皮层神经元线粒体一般结构和功能损伤,具有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

钟宇晨[2](2020)在《酒炙前后当归多糖组分对血瘀证大鼠的作用及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当归是当今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活血化瘀药之一,素有“十方九归”之说。多糖在当归中的含量较高,约为10%~15%。当归传统上常用酒炙法炮制,经过酒炙后通经活络散瘀之功增强,酒炙后当归是否因为多糖成分的改变而导致药效的改变未见报道。本实验拟通过研究酒炙前后当归多糖对急性血瘀证大鼠的药效作用差异,探索阐释其发挥治疗作用的潜在机制,初步奠定当归多糖的炮制转化理论的研究基础,以期为阐明当归多糖组分的药效作用及为临床血瘀证的用药选择提供实验依据。实验方法:1.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第四部炮制通则,在生当归饮片中按一定比例加入黄酒闷透,置锅中炒至两面金黄色,制成酒当归饮片。生当归饮片和酒当归饮片分别经热水回流提取、醇沉、sevage法除去蛋白、蒸馏水透析后制得精制生当归总多糖和酒当归总多糖,以标准葡萄糖为对照品,应用苯酚硫酸比色法测出生当归总多糖和酒当归总多糖中相当于葡萄糖含量的总多糖含量,采用硫酸-咔唑法检测生当归总多糖和酒当归总多糖中糖醛酸的含量。2.以皮下注射肾上腺素联合冰水浴法共同复制大鼠急性寒凝气滞血瘀证模型,经口服分别灌胃给药低剂量(400 mg/kg)、高剂量(800mg/kg)的生当归多糖和酒当归多糖水溶液,对血瘀证大鼠进行干预治疗。通过血流变检测仪测定酒炙前后当归多糖对急性血瘀证大鼠血流变学指标的影响,通过全自动凝血仪测定各组大鼠血浆中凝血四项功能指标的影响,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大鼠心脏和肺组织病理状态的变化,计算各组大鼠免疫器官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的变化,同时检测各组大鼠血浆中氧化应激指标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3.通过建立过氧化氢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氧化性损伤为体外实验模型,cck-8检测酒炙前后当归多糖对过氧化氢诱导损伤的HUVEC的增殖活性的影响,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和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变化,从细胞水平研究酒炙前后当归多糖对HUVEC损伤的抗氧化保护作用。实验结果:1.生品当归饮片为浅黄色,质柔韧,酒当归饮片为深黄棕色,略有焦斑,质硬脆;生当归多糖为黄白色粉末,酒炙后当归多糖为深黄色粉末;生当归总多糖提取得率为13.9%,酒当归总多糖提取得率为15.6%,其中生当归总多糖中多糖含量83.1%,酒当归总多糖中多糖含量86.5%;生当归总多糖中糖醛酸含量40.2%,酒当归总多糖中糖醛酸含量43.6%。2.与模型组比较,生当归多糖组和酒当归多糖组均能降低血瘀证大鼠的全血黏度(WBV)和血浆黏度(PV),降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延长大鼠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P<0.05,P<0.01);与阳性药复方丹参滴丸组的结果的比较,生当归多糖高剂量组改善大鼠血液流变性和凝血系统功能的效果与之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酒当归多糖低、高剂量组效果优于复方丹参滴丸组(P<0.05);生当归多糖及酒当归多糖均能改善血瘀证模型组大鼠心肌细胞加宽、心肌细胞核变圆、肺泡壁增厚、肺间质水肿和肺出血等现象,其中酒当归多糖药效优于生当归多糖。3.模型组大鼠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显着升高(P<0.01),给药后,生当归多糖对血瘀证大鼠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的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酒当归多糖显着降低大鼠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P<0.05)。4.模型组大鼠血浆中丙二醛MDA含量显着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生当归多糖组和酒当归多糖组MDA含量降低,T-SOD和GSH-Px活性显着增高(P<0.05,P<0.01);与复方丹参滴丸组的结果的比较,生当归多糖组改善大鼠氧化应激水平的效果与复方丹参滴丸组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酒当归多糖低剂量组增强GSH-Px活性的效果优于复方丹参滴丸组(P<0.05),酒当归多糖高剂量组增强T-SOD和GSH-Px活性的效果优于复方丹参滴丸组(P<0.05)。5.生当归多糖对过氧化氢损伤的HUVEC的增殖活性无显着作用(P>0.05),酒当归多糖显着增强损伤HUVEC的增殖活性(P<0.05)。生当归多糖对过氧化氢损伤的HUVEC内的NO活性的作用无显着性差异(P>0.05),酒当归多糖能显着增强HUVEC释放的NO含量(P<0.05)。生当归多糖和酒当归多糖均能有效降低过氧化氢损伤的HUVEC细胞的LDH漏出量(P<0.05,P<0.01)。实验结论:当归酒炙后多糖成分更易于溶出,酒当归总多糖中的多糖含量增多。酒当归多糖改善急性血瘀大鼠血流变性、凝血系统功能和组织病理形态的效果优于生当归多糖,其机制可能与酒炙后多糖组分含量的改变、大鼠氧化应激水平、机体免疫功能、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改善有关。同时也证明了多糖组分应为当归活血祛瘀作用的物质基础,而酒炙炮制可增强其活血祛瘀的作用,多糖转化、活性增强,应为当归酒炙炮制的内涵机制之一。

邝婷婷[3](2019)在《基于HIF-1α信号通路和代谢组学研究藏药蔓菁多糖抗高原低氧的作用机制》文中认为由于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紫外线辐射强等气候特征,当机体进入高原,肺泡吸入氧分压(PaO2)降低,引起肺血管收缩,心输出量增加,过度通气,组织代谢障碍,导致微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加,神经细胞凋亡,人体出现头痛、头晕、气促、心悸、恶心、食欲缺乏等症状,严重者头部剧痛、共济失调、呼吸困难,引发各种急性高原病。HIF-1是专一调节氧稳态的关键介质,当机体处于低氧环境时,HIF-1能诱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红细胞生成素(EPO)、细胞色素氧化酶(COX)等一系列下游靶基因的转录而进行低氧适应。藏医认为隆型、培根型、隆培型等三类高原病易感人群,当进入高原时,由于高原气候具有“寒”“糙”的性质,加重了“隆”型人员“糙”“寒”的性质以及“培根”型人员的胃火虚弱,导致气机紊乱,从而使血气紊乱,导致高原病的发生。藏药蔓菁味甘性温,具有滋补、解毒,经“三胃火”消化后,化味甘,治隆病、赤巴病,而“水、土”偏盛的“甘”味能治疗“隆”引起的气机紊乱,从而治疗高原病。现代研究表明,蔓菁中的“甘”味成分多糖具有抗氧化、抗高原低氧的作用,对藏医“腊毒”症(高原病)引起组织损伤有保护作用。目的:1、建立蔓菁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和纯化分离蔓菁多糖;2、采用慢性高原低氧模型小鼠和急性高原低氧模型大鼠评价蔓菁多糖对高原低氧的保护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作用机制;3、采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蔓菁多糖对急性高原低氧保护作用的相关生物标志物及关键通路,为蔓菁多糖预防高原低氧提供研究思路和奠定基础。方法:1、蔓菁药材质量控制的建立:收集不同来源的蔓菁样品,采用DNA Barcoding技术鉴定蔓菁药材,进行显微、薄层等鉴别,检查水分、灰分等,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HPLC测定总多糖和葡萄糖的含量,并建立了特征图谱。2、蔓菁多糖的纯化分离:考察了 Sevag脱蛋白和大孔吸附树脂脱蛋白脱色的方法,采用DEAE纤维素和Sephadex G100等柱层析法对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GPC)测定纯化多糖的纯度和分子量。3、蔓菁多糖对慢性高原低氧小鼠模型的保护作用:模拟海拔7000m(7days)建立慢性高原低氧小鼠模型,记录造模期间小鼠的体重变化、饲料消耗量、观察心、脑、肺、肾等组织病理学改变,检测各组织的氧化应激指标,以及采用ELISA方法测定HIF-1α、EPO、VEGF蛋白的表达。4、蔓菁多糖对急性高原低氧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采用急性高原低氧(9000m,24h)大鼠,记录造模期间大鼠的行为学变化,采用H&E、Nissl、TUNEL等病理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海马区和皮质的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技术检测ISCU1/2、COX10、Caspase-3在海马区和皮质的蛋白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 HIF-1α、Bax、Bc1-2、Caspase-3 的蛋白水平,采用 qRT-PCR 检测 microRNA 210、ISCU 1/2、COX 10、Caspase-3 基因的表达。5、采用UPLC-MS代谢组学技术,检测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蔓菁多糖给药组大鼠的脑组织代谢差异物,采用PCA、PLS-DA等多元统计方法分析组间差异,鉴别差异代谢物,寻找与差异代谢物密切相关的关键代谢通路,并对关键代谢通路进行了验证。结果:1、ITS2序列有效的区分蔓菁与其常见混伪品。对12批次蔓菁样品进行了测定,水分为10.40~16.32%、总灰分为7.18~10.22%、酸不溶性灰分在0.10~0.59%、浸出物在30.32~53.75%、总多糖含量8.79~4.76%,葡萄糖含量在10.32~21.43%。2、考察了大孔吸附树脂脱蛋白法,动态吸附优于静态吸附,动态吸附工艺为采用D301R树脂,在25℃,用1 BV/h,5 mg/ml pH=6蔓菁多糖溶液60 ml,以流速1 BV/h进行吸附,多糖保留率81.12%,脱色素率65.96%,脱蛋白率为53.86%。经DEAE-52纤维素、Sephadex G100等柱层析法,梯度洗脱后蔓菁多糖(回流提取)得到4个组分,分别为DEAE-52纤维素0.6 mol/1氯化钠溶液洗脱组分BRP-3B(重均分子量Mw:14254 Da)、BRP-4B(重均分子量Mw:16312 Da)和Sephadex G-100分离蒸馏水洗脱组分BRP-1B(重均分子量Mw:380883 Da)、BRP-2B(重均分子量Mw:227089 Da);蔓菁多糖(冷浸提取)得到5个组分,分别为DEAE纤维素0.3 mol/ml洗脱组分BRP-5C(重均分子量Mw:39606 Da,Sephadex G-100分离蒸馏水分离组分BRP-1C(重均分子量Mw:1540 Da)和BRP-2C(重均分子量Mw:25454 Da),0.1 mol/L氯化钠溶液洗脱组分BRP-3C(重均分子量 Mw:74182 Da)、BRP-4C(重均分子量 Mw:36518 Da)。3、蔓菁多糖对慢性高原低氧小鼠具有保护作用。与CHH模型对照组比较,蔓菁多糖能显着改善血清和心、脑、肺、肾组织的氧化应激标志物的含量,以及调控心、脑、肺、肾组织组织中HIF-1α、VEGF、EPO的表达。4、蔓菁多糖对急性高原高原缺氧大鼠具有保护作用,能升高AHH大鼠血清中SOD、GSH的水平,降低MDA、GSSG和LDH的含量,减少了大鼠脑组织神经元细胞的凋亡,降低Capase-3、Bax蛋白的表达,提高HIF-1α的蛋白和miR-210基因表达的水平,提高了 ISCU1/2、COX10基因和蛋白表达,说明蔓菁多糖减少低压缺氧下大鼠神经元的凋亡,激活HIF-1α/microRNA 210/ISCU 1/2(COX 10)信号通路,改善了线粒体的功能,达到脑保护作用。5、采用UPLC-MS技术检测空白对照组、AHH模型对照组、蔓菁多糖高剂量给药组大鼠的脑组织代谢物:空白对照组与AHH模型对照组比较共鉴定出了16个生物标志物及代谢通路12个,AHH模型对照组与BRP给药组比较共鉴定出了 41个生物标志物及代谢通路25个。BRP给药后显着回调的差异代谢物有7个,分别是半乳糖鞘氨醇、鞘氨醇、鞘氨醇-1-磷酸、肉豆蔻酰基肉碱、1-棕榈酰溶血磷脂酸、溶血磷脂酰乙醇胺(16:1(9Z)/0:0)、丙酮酸等,相关的5条通路为鞘脂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柠檬酸循环(TCA循环)、糖酵解或糖异生、丙酮酸代谢。通过分析表明,蔓菁多糖对急性高原低氧引起的脑损伤的保护机制与鞘氨醇-1-磷酸、鞘氨醇、半乳糖鞘氨醇所属的鞘脂代谢调节HIF-1的表达,并可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线粒体蛋白细胞色素C释放、减少caspase激活;BRP能调节丙酮酸的柠檬酸循环(TCA循环)、糖酵解或糖异生、丙酮酸代谢等通路与HIF-1的激活密切相关,通过HIF-1α调节低氧下细胞代谢,降低了 TCA循环减少,降低ROS对线粒体的损伤,已达到低氧保护的作用。通过验证试验表明蔓菁多糖能激活鞘脂代谢中PI3K/Akt信号通路的表达。结论:本课题结合“味性化味”和物质精微代谢的藏医理论,开展了蔓菁药材的质量控制研究并对其“甘”味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围绕HIF-1 α信号通路和能量代谢,从蛋白水平、代谢组学层面解释了藏药蔓菁“甘”味成分蔓菁多糖抗高原低氧的作用机制,为蔓菁多糖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创新点:1.首次采用HPLC法测定了蔓菁药材中葡萄糖的含量并建立了特征图谱,并对冷浸提取的蔓菁多糖进行了分离纯化。2.开展蔓菁多糖改善慢性高原低氧所致的慢性高原病的药效和机制研究,由于慢性高原病由于体内的长期的代偿性反应造成心、脑血管系统改变,而本研究表明,蔓菁多糖具有良好改善各组织抗氧化应激,并能调节HIF-1α、VEGF、EPO表达的作用。3.以神经元细胞凋亡为切入点,开展蔓菁多糖预防急性高原低氧引起的脑损伤的研究,阐明了蔓菁多糖通过激活HIF-1a/microRNA210/ISCU 1/2(COX 10)信号通路以达到脑保护的作用。4.结合蔓菁“甘”味成分蔓菁多糖经“三胃火”消化后能治疗“隆”病和“赤巴”病,并改变机体代谢的藏医理论,采用UPLC-MS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了蔓菁多糖对急性高原低氧大鼠的脑组织的差异性代谢产物及其代谢通路,从代谢物层面揭示了藏药蔓菁多糖预防AHH引起脑损伤的机制。

李明会[4](2019)在《基于核磁共振代谢组学技术的三种药物的生物学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采用核磁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在中药药效评价及环境污染物暴露的生物学效应两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主要研究内容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研究了广西珍稀药食两用植物金花茶提取物改善氧化偶氮甲烷/葡聚糖硫酸钠(AOM/DSS)诱导的小鼠结直肠癌(CRC)的药效及潜在药理机制。结直肠癌发生于大肠的结肠或直肠部分,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金花茶由于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在民间常作为对抗癌症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本部分采用AOM/DSS长期诱导建立小鼠结直肠癌模型,通过对肿瘤灶观察,组织病理学检查,血清生化分析,结合核磁共振(NMR)代谢组学分析和相关网络分析等,评价了金花茶水提物和醇提物两个有效部位对结直肠癌的预防作用。结果表明,金花茶提取物(100 mg/kg)能显着地抑制AOM/DSS诱导的小鼠结直肠癌发生和发展,减轻肠病理损伤,降低炎症反应,改善血清抗氧化指标,并使小鼠紊乱的代谢轮廓明显向正常水平归转。此外,正丁醇部位比水提取部位显示出了更好的治疗效果。将金花茶提取物进一步开发成为一种防治肿瘤的有效手段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第二部分研究了传统名贵抗衰老中药何首乌提取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中风是许多发达国家最常见的高致死率疾病之一。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是一种具有多种药理活性的名贵传统中药,在许多中药复方中均有用到。本部分旨在探讨何首乌提取物(0.5 g/kg和2 g/kg)对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潜在机制。采用死亡率统计、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面积计算、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血清生化指标检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证实了何首乌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治疗效果。同时,核磁共振代谢组学分析表明,何首乌能修复缺血再灌注脑卒中大鼠紊乱的能量代谢和氨基酸代谢,减轻活性氧所致的氧化应激,减轻炎症反应。进一步分析表明,何首乌可通过激活转录因子Nrf2信号通路从而增加细胞抗氧化酶水平发挥抗氧化作用,并通过降低环氧合酶-2、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a等炎症因子水平发挥抗炎作用。整合代谢组学分析在揭示何首乌缓解缺血性脑卒作用机制方面显示出了巨大潜力。何首乌作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药物值得进一步研究。第三部分研究了常见环境污染物草甘膦短期和长期暴露下的水生毒性效应。随着耐草甘膦的转基因作物的广泛种植,草甘膦的全球用量也越来越大。然而,对其环境风险的评估及其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本部分采用金鱼(Carassius auratus)为实验对象,对0.22、0.44和0.88 mmol/L的草甘膦96小时短期暴露及0.2 mmol/L的草甘膦90天长期暴露下的毒性进行了全面研究。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血浆生化分析等,表明草甘膦可以剂量依赖性的造成肝、肾、脑等组织病理损伤,引起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尿素氮、肌酐增加,长期暴露还可引起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下降,丙二醛升高。代谢组学分析表明,草甘膦短期暴露影响了神经递质平衡、能量代谢和氨基酸代谢,并揭示了谷氨酰胺可作为草甘膦短期暴露的神经毒性的潜在标记物。长期草甘膦暴露造成氧化应激、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和核苷酸代谢紊乱等影响,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次黄嘌呤与肌苷等代谢物可以作为草甘膦长期暴露基因毒性的标志物,为草甘膦的毒性预测提供了新的线索。

李莹[5](2018)在《脑梗死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能量代谢水平及益气活血方干预的研究》文中提出脑卒中是一种死亡率、致残率、发病率及复发率均较高的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也是多年来一直困扰着医学界的难题。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又名脑梗死,在所有脑卒中中占60%-70%,气虚血瘀是其主要证型。近年来关于脑梗死气虚血瘀证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但其研究仍不够深入和全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目前用于评价中药治疗作用的动物模型以疾病模型居多,难以客观反映中药作用的特点。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比较符合中医药研究以及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分析的要求。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工作探讨和建立了稳定可靠的脑梗死气虚血瘀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研究了模型表征及病理生理的变化,初步发现其能量代谢可能出现障碍。然而其能量代谢变化的特点及机制的研究尚待深入。能量代谢障碍是脑血管疾病的始动因素,AMPK作为能量代谢变化的感受器和效应器,调节机体的能量代谢,在脑血管疾病中有重要作用,可能与气虚血瘀证的生物学基础有关,但这方面的研究和相关报道较少。本研究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从能量代谢角度进一步观察脑梗死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表观、证候、能量代谢及相关因素水平的变化,同时探讨AMPK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对模型的影响和益气活血方的干预作用,以期为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目的:建立多发性脑梗死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观察其能量代谢和相关因素水平的变化,以及AMPK介导的下游信号通路对模型病理生理、证候及能量代谢变化的影响,同时研究益气活血方对模型的干预作用与AMPK及其介导的下游信号通路的相关性,阐明该病证结合模型形成与发展的生物学基础,气虚血瘀证的科学内涵及益气活血方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有价值的靶点和思路。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①假手术组,n=21;②模型组,n=21;③益气活血方组(26g生药/kg),n=21;④二甲双胍组(250mg/kg),n=21。假手术组大鼠正常饲养,不进行任何刺激,其他3组大鼠采用水环境小平台法,每天进行睡眠剥夺16h(每天16:00至次日8:00),睡眠剥夺1周后行多发性脑梗死手术,术后继续睡眠剥夺28天。术后当天两个给药组分别按所述剂量以10mL/kg开始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灌胃给药28天,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分别灌胃等体积蒸馏水。于术后2天(给药2天)和术后28天(给药28天)每组选取10只大鼠进行相关指标检测:第一部分:大鼠一般状态,体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抓力,力竭游泳时间,血液流变性,舌面图像RGB值,脉象,脑组织病理形态学;第二部分:采用HPLC法测定大鼠脑皮层ATP、ADP、AMP含量,计算AMP/ATP,TAN,EC;第三部分:采用比色法和生化仪测定大鼠血清和脑皮层葡萄糖、乳酸、丙酮酸、游离脂肪酸含量及乳酸脱氢酶活性,乳酸/丙酮酸比值;第四部分: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大鼠脑皮层AMPK、p-AMPK、ACC、p-ACC、CPT-1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脑组织p-ACC和CPT-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第一部分:①一般状态,假手术组大鼠精神状态良好,外表、饮食、两便及活动均正常;模型组大鼠状态欠佳,精神萎靡不振,静卧懒动,便溏,且随病程发展而加重;益气活血方组大鼠一般状态明显优于模型组。②证候指标,模型组术后2天和28天体重、抓力、力竭游泳时间、脉搏幅度与假手术组比较均明显减少(P<0.01),益气活血方组术后28天体重、抓力、力竭游泳时间、脉搏幅度及术后2天力竭游泳时间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增加(P<0.05或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术后2天和28天舌面图像RGB值均明显减少(P<0.05或P<0.01),在切变率5s-1、60s-1、150s-1下的全血黏度均明显增加(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活血方组术后28天舌面图像RGB值明显增加(P<0.05或P<0.01),术后2天在切变率5s-1下及术后28天在切变率5s-1、60s-1下的全血黏度均明显减少(P<0.05或P<0.01)。③TTC染色、疾病及病理指标:术后24h各组(除假手术组)大鼠脑切片经TTC染色均有面积不等的白色梗死区域;假手术组大鼠无神经功能缺损,模型组大鼠术后2天和28天神经功能缺损明显,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活血方组术后28天神经功能缺损明显减轻(P<0.05);脑组织病理形态观察显示,假手术组脑组织形态结构正常,模型组脑组织形态结构发生病变,且随着病程的发展而加重;益气活血方组术后2天和28天脑组织形态结构病变明显减轻。第二部分: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术后2天和28天脑皮层ATP含量及EC值均明显减少(P<0.01),AMP含量和AMP/ATP比值均明显增加(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活血方组术后2天和28天脑皮层ATP含量及EC值均明显增加(P<0.05或P<0.01),AMP/ATP比值均明显减少(P<0.05),术后2天脑皮层AMP含量明显减少(P<0.05)。第三部分: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术后2天和28天血清乳酸含量及乳酸/丙酮酸比值均明显增加(P<0.05或P<0.01),丙酮酸含量明显减少(P<0.05或P<0.01),葡萄糖、游离脂肪酸含量及乳酸脱氢酶活性均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活血方组术后2天和28天血清葡萄糖及丙酮酸含量均明显增加(P<0.01),游离脂肪酸含量及乳酸/丙酮酸比值均明显减少(P<0.01),术后2天血清乳酸含量及乳酸脱氢酶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术后2天和28天脑皮层乳酸、游离脂肪酸含量及乳酸/丙酮酸比值均明显增加(P<0.05或P<0.01),丙酮酸含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2天脑皮层乳酸脱氢酶活性明显增加(P<0.05),术后28天脑皮层葡萄糖含量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活血方组术后2天和28天脑皮层丙酮酸含量明显增加(P<0.01),游离脂肪酸含量及乳酸/丙酮酸比值均明显减少(P<0.05或P<0.01),术后28天脑皮层葡萄糖含量明显增加(P<0.05),乳酸含量明显减少(P<0.01),乳酸脱氢酶活性无明显变化。第四部分: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术后2天和28天脑皮层p-AMPK、p-ACC表达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或P<0.01),CPT-1表达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5或P<0.01),益气活血方组术后2天和28天脑皮层p-AMPK、p-ACC及CPT-1表达均高于模型组(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术后2天和28天脑组织p-ACC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CPT-1表达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5),益气活血方组术后2天和28天脑组织p-ACC及CPT-1表达均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多发性脑梗死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急性期和恢复期ATP生成减少,AMP/ATP比值增加,能荷值下降,能量代谢明显障碍;该病证结合模型能量代谢紊乱与三羧酸循环及脂肪酸β-氧化减弱相关;AMPK及其介导的ACC、CPT-1信号通路对该病证结合模型的证候及能量代谢产生影响;益气活血方通过影响AMPK及其介导的ACC、CPT-1信号通路,调节能量代谢,减轻该病证结合模型的病变程度。本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能量代谢障碍、AMPK及其介导的下游信号通路可能是脑梗死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形成与发展、气虚血瘀证及益气活血治法的生物学基础,为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靶点和思路。

罗兰[6](2017)在《基于NMR代谢组学技术的复方脑得生抗缺血性脑中风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文中认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是阐明中药作用本质及质量控制的关键。本课题基于中医药整体观,从中药多成分、多靶点整合作用特点出发,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利用NMR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多变量统计分析及双变量分析法研究效应物质与生物效应的相关性,旨在揭示复方脑得生抗缺血性脑中风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工作如下:(1)开展了 1 0组复方脑得生多元组合样品的药效学研究。通过神经功能损伤评分,TTC染色法及HE染色法发现10组复方脑得生多元组合样品能不同程度地改善MCAO模型大鼠神经行为学症状,降低脑梗死面积比,改善脑组织神经细胞形态,尤其是第4、1、3、6、5、7组样品的作用效果显着。(2)开展了 10组复方脑得生多元组合样品的代谢组学研究。利用NMR代谢组学技术结合PCA、PLS-DA法发现10组复方脑得生多元组合样品能不同程度地回调MCAO模型大鼠血浆中6个生物标志物、尿液中6个生物标志物及脑组织中1 2个生物标志物的水平。(3)开展了复方脑得生效应物质与生物效应相关性研究。采用双变量分析法研究发现与血浆、尿液、脑组织中各生物标志物高度相关的效应成分3 9个,其中,相关性最高的效应成分1 0个,分别是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d、羟基红花黄色素A、洋川芎内酯I、葛根素、大豆苷元、牡荆素、阿魏酸。(4)对效应成分进行确证。结果显示1 0个相关性最高的效应成分能显着改善大鼠术后神经行为学症状,降低脑梗死面积比,改善脑组织神经细胞形态,改善血浆中LDH、MD A及SOD水平,并且能显着回调MCAO模型大鼠血浆、尿液、脑组织生物标志物水平,为科学制定复方脑得生质控指标成分提供了实验依据。本课题为基于整体观,符合中医药特色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种可行的方法与思路。

武彩霞[7](2013)在《匹诺塞林对脑缺血再灌注内质网应激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缺血性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难治性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临床上所用的药物主要有:溶栓药,抗凝药及神经保护药。首选治疗措施仍然是溶栓治疗,但这一措施却因造成脑缺血再灌注,使缺血组织的病理损害进一步加重。因此,研究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匹诺塞林是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研制的一种新型脑保护一类新药,主要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目前Ⅰ期临床实验已经结束。前期研究表明,匹诺塞林能保护神经血管单元,具有保护线粒体、减少细胞内钙离子超载、抗氧化应激、抗炎等作用,并能够调控细胞凋亡通路。这些研究结果提示匹诺塞林可能是一个多靶点的药物。近年来,内质网应激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过程复杂,在病理反应的不同阶段,存在细胞内钙稳态失衡、氧化应激损伤、炎症反应等,各种因素可能存在交互作用,或顺序、或并行,贯穿整个病理发展过程,并由此可引起内质网应激发生,导致蛋白质翻译水平下降和诱发细胞凋亡,此外,内质网应激可能会对线粒体功能产生影响,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本研究利用MCAO/R大鼠模型,探讨匹诺塞林在不同再灌注时间点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是否与内质网应激导致的神经细胞凋亡有关。第一章匹诺塞林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本章根据已有资料,介绍研究背景和立体依据。匹诺塞林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本实验室前期的研究表明,其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及再灌注、全脑缺血再灌注、慢性脑组织低灌注造成的损伤有治疗作用,并且能减缓多梗死性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发展。相关的机制研究表明,匹诺塞林能保护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并能降低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减少细胞内钙离子超载,调控细胞凋亡通路,还具有抗炎、抗氧化应激等作用,能保护神经血管单元。近年来,内质网应激诱发的细胞凋亡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病因机制中的作用成为研究热点。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细胞内Ca2+超载,活性氧(ROS)和一氧化氮(NO)产生,炎症反应的出现都是内质网应激发生的条件,剧烈或持久的内质网应激能激活凋亡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凋亡,加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内质网应激相关性死亡途径主要有三条:(1) Caspase-12的激活;(2) CHOP/GADD153转录激活:(3) 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激活,诱导凋亡本章分析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内质网应激与匹诺塞林的关系,为研究匹诺塞林对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由内质网应激导致的细胞凋亡如何产生影响提供依据。第二章 匹诺塞林对实验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在不同脑区、不同细胞发展至不可逆损伤的进程是不同的。在本实验中,观察了脑缺血再灌注6h和24h后,从神经功能、组织形态学及炎症因子和神经损伤的生化标志物等方面考察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的损伤程度及匹诺塞林的作用效果。结果发现,匹诺塞林对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2h再灌注6h和24h均显示了良好的治疗作用,且在1-10mg/kg范围内,具有剂量依赖性。主要表现为:(1)能够改善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造成的神经行为学障碍:(2)减小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的脑梗塞体积;(3)降低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的脑水肿百分比;(4)改善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的脑组织皮层、纹状体和海马神经元的形态;(5)降低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血清中NSE及S-1008水平;(6)降低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血清中炎症因子TNFa和IL-1p的水平。此外,本实验还发现,大鼠局灶性脑缺血2h再灌注6h脑组织损伤程度比再灌24h严重。以上结果再一次确证了匹诺塞林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同时证明在脑缺血再灌注不同阶段均可产生作用。第三章 匹诺塞林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半暗带内质网应激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半暗带细胞出现凋亡。阻止半暗带细胞凋亡发展可能是减轻脑损伤的重要手段。本章选取局灶性脑缺血2h再灌注6h的大鼠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匹诺塞林是否通过调节内质网应激减弱半暗带细胞的凋亡。结果表明,匹诺塞林1mg/kg,3mg/kg, 10mg/kg三个剂量下,能剂量依赖性地:(1)减少大鼠半暗带细胞的凋亡:(2)增加半暗带GRP78蛋白的表达,并提高GRP78 mRNA水平;(3)降低半暗带内质网应激凋亡相关蛋白CHOP/GADD153、caspase-12的表达;降低CHOP/GADD153mRNA水平;(4)降低半暗带eIF2α磷酸化水平,减少ATF4的表达,降低ATF4mRNA水平;(5)升高半暗带Hsp70的水平;(6)升高半暗带Xbp-1mRNA水平。上述结果提示,匹诺塞林通过保护内质网功能,减少内质网应激凋亡蛋白表达,减少缺血半暗带细胞凋亡。第四章匹诺塞林对SH-SY5Y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探讨本实验中,用内质网应激特异诱导剂Thapsigargin(毒胡萝卜素)和Tunicamycin(衣霉素)分别在SH-SY5Y细胞制作内质网应激模型,进一步观察匹诺塞林的抗凋亡作用,并探讨其对内质网应激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也观察匹诺塞林对缺糖缺氧/复糖复氧损伤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发现,匹诺塞林在0.01μM至1μM浓度范围之间,能剂量依赖性的产生如下作用:(1)增加内质网应激条件下和缺糖缺氧/复糖复氧条件下的神经细胞活力,减少神经细胞凋亡;(2)增加内质网应激条件下和缺糖缺氧/复糖复氧条件下细胞GRP78、Hsp70的表达;(3)下凋内质网应激凋亡相关蛋白CHOP/GADD153、caspase-12的表达:(4)降低内质网应激条件下和缺糖缺氧/复糖复氧条件下细胞内钙离子浓度:(5)对PERK-eIF2a-ATF4-CHOP/GADD 153言号通路具有调控作用,能降低内质网应激条件下和缺糖缺氧/复糖复氧条件下eIF2α磷酸化水平和ATF4的表达;(6)在细胞水平上,匹诺塞林发挥最大效能的浓度在1μM到10μM之间。综上所述,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匹诺塞林在再灌注早期就显示了良好的治疗作用,结合前期的研究结果,分析认为,匹诺塞林保护内质网功能,减少内质网应激凋亡蛋白表达是其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机制之一,并且这过程可能要先于其线粒体保护、减少细胞内钙离子超载等作用的发生,这为下一步探寻其可能的作用靶点提供了新思路。

赵华,赵百孝,徐佳,徐鸣曙,刘智艳[8](2012)在《点按瘢痕灸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线香点按瘢痕灸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艾炷灸组、线香点按灸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及再灌注模型,艾炷灸组、线香点按灸组于缺血再灌注前3 d以艾炷、线香点按瘢痕灸足三里预处理,缺血3 h再灌注24 h后处死;对照组、模型组未做灸预处理,观察各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及乳酸(LD)含量的改变。结果线香点按灸组大鼠脑组织NO、LD、MDA含量较模型组显着降低,SOD含量显着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艾炷灸组大鼠脑组织较模型组LD含量显着降低,SOD含量显着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线香点按灸组大鼠脑组织较艾炷灸组LD含量显着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NO、MDA、SOD含量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线香点按瘢痕灸预处理和艾炷瘢痕灸预处理具有提高细胞抗氧化、减轻NO介导的神经毒性机制及改善脑细胞能量代谢等多种作用,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显着保护作用,且线香点按瘢痕灸预处理的作用优于艾炷瘢痕灸预处理。

卢岩,王世军[9](2011)在《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微循环和葡萄糖代谢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模型组、内关组和地机组,电针治疗15天和30天,应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仪检测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采用酶化学法测定脑组织葡萄糖、乳酸及丙酮酸的含量研究电针对脑组织葡萄糖代谢的改善作用。结果:针刺治疗后,针刺内关组大鼠海马CA1区微循环血流量显着高于模型组和针刺地机组大鼠(P<0.05),针刺内关组大鼠脑组织内葡萄糖和丙酮酸的含量明显升高,乳酸含量降低,与模型组、针刺地机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30天组疗效好于15天组。结论:电针可明显提高MCAO大鼠海马CA1区的微循环血流量,通过微循环的改善进而增加缺血脑组织能量供应,改善缺血后组织细胞的葡萄糖代谢,减轻组织细胞的损伤,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黄伟[10](2010)在《超早期针刺对急性脑缺血大鼠能量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占脑血管疾病的43%-65%,病死率为15%-25%,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国家及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临床中许多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后超早期急救不及时,脑细胞在短期缺血、缺氧后形成了不可逆的损伤,最终造成死亡或恢复期遗留严重后遗症。在发病后最短时间内,使用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急救措施对脑组织进行有效的保护,将对患者的预后产生积极影响。药物疗法仍是目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药物疗法均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而针刺疗法已广泛应用脑血管病恢复期治疗,并且已被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治疗,在缺血后立即给予针刺治疗则能使局部脑血流显着增加,使缺血组织局部维持有效的血供,对抗缺血引起的损伤;缺血后再灌注期针刺增加局部脑血供,使脑梗死面积显着减小,神经功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因此,针刺超早期介入的意义值得重视。本研究在前期采用microPET观察到超早期针刺对脑缺血葡萄糖代谢改善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超早期针刺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机理,为临床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SPF级雌性SD大鼠140只,3月龄,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7组,正常组、穴位2h组、非穴位2h组、模型2h组、穴位24h组、非穴位24h组、模型24h组,每组各20只,其中10只用来灌注取脑,10只取新鲜脑组织。采用开颅法电凝大脑中动脉造模,制作右侧大鼠大脑中动脉急性脑缺血模型。穴位组取“百会”、“水沟”针刺,以120次/分左右进行捻转1min,共留针30min,期间每5min捻转行针1次,每次1min。非穴位组分别在百会、水沟左侧旁开约5mm处进针,避开穴位,手法同穴位针刺。穴位24h组及非穴位24h组在造模后24小时候再针刺1次。采用高效液相检测各组缺血脑组织ATP、ADP、AMP含量,比色法检测Na+-K+-ATP酶、Ca2+-ATP酶含量,real-time PCR检测HIF-1αmRNA及EPOmRNA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缺血脑组织GLUT1、GLUT3阳性细胞表达,对上述结果进行综合统计分析。结果:1.脑组织ATP、ADP含量在大鼠脑缺血后2h后即明显下降,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模型24h组ATP、ADP含量降低更显着,与模型2h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穴位2h组大鼠ATP、ADP含量较模型2h组升高,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非穴位2h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非穴位2h组与模型2h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穴位24h组ATP、ADP含量较模型24h组及非穴位24h组明显升高,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但非穴位24h组与模型24h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脑组织AMP含量在大鼠脑缺血后2h后即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模型24h组AMP含量升高更显着,与模型2h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穴位2h组大鼠AMP含量较模型2h组降低,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非穴位2h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非穴位2h组与模型2h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穴位24h组AMP含量显着低于较模型24h组及非穴位24h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但非穴位24h组与模型24h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2.脑组织TAN在大鼠脑缺血后2h后即明显下降,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模型24h组TAN降低更显着,与模型2h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穴位2h组大鼠TAN较模型2h组升高,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非穴位2h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非穴位2h组与模型2h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穴位24h组TAN较模型24h组明显升高,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穴位24h组TAN较非穴位24h组升高,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非穴位24h组与模型24h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脑组织EC在大鼠脑缺血后2h后即明显下降,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模型24h组EC降低更显着,与模型2h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穴位2h组大鼠EC较模型2h组升高,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非穴位2h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非穴位2h组与模型2h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穴位24h组EC较模型24h组及非穴位24h组明显升高,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但非穴位24h组与模型24h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4.脑组织Na+-K+-ATP酶含量在大鼠脑缺血后2h后即明显下降,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模型24h组Na+-K+-ATP酶降低更显着,与模型2h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穴位2h组及非穴位2h组大鼠Na+-K+-ATP酶含量较模型2h组升高,但穴位2h组上升更显着,与模型2h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非穴位2h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非穴位2h组与模型2h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穴位24h组Na+-K+-ATP酶含量较模型24h组及非穴位24h组明显升高,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非穴位24h组与模型24h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5.脑组织Ca2+-ATP酶含量在大鼠脑缺血后2h后即明显下降,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模型24h组降低更显着,与模型2h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穴位2h组大鼠Ca2+-ATP酶含量较模型2h组升高,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非穴位2h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非穴位2h组与模型2h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穴位24h组Ca2+-ATP酶含量较模型24h组及非穴位24h组明显升高,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非穴位24h组与模型24h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6.各组大鼠缺血侧皮质区域GLUT1免疫阳性物MOD值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0.01)。穴位2h组较模型2h组比较,阳性表达明显增加,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5);穴位2h组GLUT1阳性表达较非穴位2h组明显增加(P<0.05),而非穴位2h组与模型2h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模型24h组与模型2h组比较,阳性表达明显增加,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穴位24h组阳性表达要明显多于模型24h组和非穴位24h,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上述结果表明,在缺血后2h~24h之间,GLUT1阳性表达增加;穴位针刺可以明显增强大脑皮质GLUT1阳性表达,而非穴位组表达略有增加,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7.各组大鼠缺血侧皮质区域GLUT3免疫阳性物MOD值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穴位2h组较模型2h组比较,阳性表达明显增加,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穴位2h组GLUT3阳性表达较非穴位2h组明显增加(P<0.05);非穴位2h组与模型2h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模型24h组与模型2h组比较,阳性表达明显增加,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穴位24h组阳性表达要明显多于模型组和非穴位24h,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上述结果表明,在缺血后2h~24h之间,GLUT3阳性表达增加;穴位针刺可以明显增强大脑皮质GLUT3阳性表达,而非穴位组表达略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8.各组大鼠缺血侧皮质HIF-1αm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穴位2h组较模型2h组比较,基因表达明显增加,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穴位2h组基因表达较非穴位2h组明显增加(P<0.05);非穴位2h组与模型2h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模型24h组与模型2h组比较,基因表达明显增加,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穴位24h组基因表达要明显多于模型组和非穴位24h,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上述结果表明,在缺血后2h~24h之间,HIF-1αmRNA表达增加;穴位针刺可以明显增强大脑皮质HIF-1αmRNA表达,而非穴位组表达略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9.各组大鼠缺血侧皮质EPOm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穴位2h组较模型2h组比较,基因表达明显增加,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穴位2h组基因表达较非穴位2h组明显增加(P<0.05);非穴位2h组与模型2h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模型24h组与模型2h组比较,基因表达明显增加,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穴位24h组基因表达要明显多于模型组和非穴位24h,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上述结果表明,在缺血后2h~24h之间,EPOmRNA表达增加;穴位针刺组可以明显增强大脑皮质EPOmRNA表达,而非穴位组表达略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急性脑缺血后大鼠脑组织ATP生产及利用均减少,TAN及EC均降低,表明脑缺血后能量代谢障碍,而穴位针刺可以显着改善脑缺血大鼠脑组织能量代谢,发挥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2.穴位针刺可以通过改善缺血脑组织的能量代谢,从而恢复Na+-K+-ATP与Ca2+-ATP酶的活性,从而可能通过减少胞内Na+负荷,减轻Ca2+超载,维持了细胞内外Na+、Ca2+稳态,减轻细胞内水肿,影响突触兴奋、传导和递质释放,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等毒性物质的释放,达到脑保护作用。3.穴位针刺可以上调脑内GLUT1和GLUT3的蛋白表达,增加葡萄糖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以提高葡萄糖脑转运效率,延续缺氧缺血情况下脑的能量供应,延缓能量耗竭,对抗缺氧缺血的正向反应,减轻缺血缺氧造成的脑损害。4.穴位针刺能诱导缺血区HIF-1αmRNA表达增加,从而增强EPOmRNA、GLUT1等靶基因的表达,发挥抗缺血损伤的作用。5.超早期针刺可通过对HIF-1α、GLUT1、GLUT3、EPO等的调节,有效的改善脑缺血后能量代谢,发挥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6.穴位针刺对脑缺血大鼠能量代谢及影响脑能量代谢的相关指标的调节作用明显优于非穴位针刺。

二、GM1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乳酸及葡萄糖含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M1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乳酸及葡萄糖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能量代谢观察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作用及神经元线粒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含综述)
缺血性脑卒中线粒体相关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酒炙前后当归多糖组分对血瘀证大鼠的作用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当归的来源
    1.2 当归的化学成分研究
        1.2.1 多糖类
        1.2.2 有机酸类
        1.2.3 挥发油类
        1.2.4 黄酮类
        1.2.5 氨基酸类
        1.2.6 其他类
    1.3 当归的药理作用
        1.3.1 对血液系统功能的作用
        1.3.2 抗氧化作用
        1.3.3 抗炎作用
        1.3.4 保肝强肾健体作用
        1.3.5 平喘作用
        1.3.6 抗抑郁作用
        1.3.7 免疫调节作用
        1.3.8 抗肿瘤作用
        1.3.9 抗纤维化作用
        1.3.10 对心脑血管系统功能的作用
    1.4 当归的炮制与酒炙
    1.5 血瘀证的研究进展
        1.5.1 血瘀证的中医基础
        1.5.2 血瘀证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1.5.3 植物多糖在血瘀证治疗中的应用
        1.5.4 血瘀证的动物模型
        1.5.5 血瘀证的临床检测
    1.6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当归多糖和酒当归多糖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药物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当归的酒炙
        2.3.2 当归多糖和酒当归多糖的提取
        2.3.3 当归多糖和酒当归多糖中总多糖含量的测定
        2.3.4 当归多糖和酒当归多糖中糖醛酸含量的测定
    2.4 实验结果
        2.4.1 当归总多糖及酒当归总多糖的提取
        2.4.2 样品中总多糖含量的测定
        2.4.3 样品中糖醛酸含量的测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酒炙前后当归多糖对血瘀证大鼠的干预作用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动物
        3.2.2 实验药物与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分组及建立血瘀证模型
        3.3.2 证候学观察
        3.3.3 血流变学指标测定
        3.3.4 凝血四项功能测定
        3.3.5 组织病理学观察
        3.3.6 大鼠血浆中氧化应激水平测定
        3.3.7 统计学处理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证候学观察
        3.4.2 血流变学指标分析
        3.4.3 凝血四项的检测
        3.4.4 组织病理学观察
        3.4.5 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3.4.6 氧化应激水平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酒炙前后当归多糖对过氧化氢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损伤的作用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细胞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HUVEC细胞的培养
        4.3.2 过氧化氢诱导HUVEC的损伤模型的制备
        4.3.3 cck-8 检测生当归多糖和酒当归多糖对HUVEC增殖率的影响
        4.3.4 酒炙前后当归多糖对H_2O_2诱导的HUVEC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4.3.5 酒炙前后当归多糖对H_2O_2损伤的HUVEC释放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
        4.3.6 酒炙前后当归多糖对H_2O_2损伤的HUVEC乳酸脱氢酶LDH漏出量的影响
        4.3.7 统计学处理方法
    4.4 实验结果
        4.4.1 过氧化氢模型的建立
        4.4.2 生当归多糖和酒当归多糖对HUVEC细胞增殖率的影响
        4.4.3 酒炙前后当归多糖对H_2O_2诱导的HUVEC细胞损伤的影响
        4.4.4 对H_2O_2损伤的HUVEC分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
        4.4.5 对H_2O_2损伤的HUVEC乳酸脱氢酶LDH漏出量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1.1 炮制转化多糖机制对于临床药效学的意义
        5.1.2 酒当归多糖改善血瘀证状态可能的机制
        5.1.3 血瘀证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关系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基于HIF-1α信号通路和代谢组学研究藏药蔓菁多糖抗高原低氧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思路
第一章 蔓菁药材的质量控制及其多糖的分离纯化研究
    1 实验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蔓菁多糖对慢性高原低氧小鼠的药理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蔓菁多糖对急性高原低氧大鼠的药理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蔓菁多糖对急性高原低氧大鼠的脑组织代谢组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1 总结
    2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4)基于核磁共振代谢组学技术的三种药物的生物学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1 绪论
    1.1 代谢组学概述
    1.2 代谢组学分析平台
        1.2.1 核磁共振技术
        1.2.2 液相色谱-质谱技术
        1.2.3 气相色谱-质谱技术
        1.2.4 各技术平台优缺点比较
    1.3 代谢组学的数据处理
        1.3.1 数据预处理
        1.3.2 多元统计和数据挖掘
    1.4 代谢组学在药学研究中的应用
        1.4.1 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1.4.2 在药物毒性研究中的应用
    1.5 小结
2 金花茶对AOM/DSS诱导的小鼠结直肠癌的预防作用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动物实验
        2.1.3 药效学检查
        2.1.4 代谢组学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金花茶抑制结直肠癌的药效学分析
        2.2.2 金花茶对结直肠癌小鼠代谢谱的影响
        2.2.3 金花茶对结直肠癌小鼠代谢通路的影响
    2.3 小结
3 何首乌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MCAO动物模型建立及给药
        3.1.3 药效学考查
        3.1.4 代谢组学分析
        3.1.5 蛋白印迹分析
        3.1.6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何首乌保护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效学分析
        3.2.2 何首乌脑保护作用的代谢组学分析
        3.2.3 何首乌对MCAO大鼠氧化应激和Nrf2抗氧化通路的影响
        3.2.6 何首乌对MCAO大鼠炎症相关代谢通路的影响
        3.2.7 何首乌对MCAO大鼠能量代谢的影响
        3.2.8 何首乌对MCAO大鼠氨基酸代谢的影响
        3.2.9 何首乌对MCAO大鼠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影响
    3.3 小结
4 草甘膦短期和长期暴露下的水生毒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染毒实验
        4.1.3 组织病理学染色
        4.1.4 生化指标测试
        4.1.5 代谢组学分析
        4.1.6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行为学分析
        4.2.2 组织病理学分析
        4.2.3 生化分析
        4.2.4 短期暴露的代谢轮廓分析
        4.2.5 长期暴露的代谢轮廓分析
        4.2.6 草甘膦不同暴露周期的代谢通路分析
    4.3 小结
5 全文总结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脑梗死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能量代谢水平及益气活血方干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益气活血法治疗脑缺血的实验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综述二 AMPK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脑梗死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的建立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脑梗死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能量代谢变化及益气活血方的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脑梗死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能量代谢物质变化及益气活血方的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四部分 AMPK在脑梗死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中的作用及益气活血方的干预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基于NMR代谢组学技术的复方脑得生抗缺血性脑中风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一、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现状
    二、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三、复方脑得生研究现状
    四、本课题研究内容
实验部分
    第一部分 复方脑得生多元组合样品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效学与代谢组学研究
        一、复方脑得生多元组合样品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效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二、复方脑得生多元组合样品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三、复方脑得生多元组合样品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四、复方脑得生多元组合样品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组织代谢组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五、小结
    第二部分 复方脑得生效应物质与生物效应相关性研究
        一、复方脑得生效应成分与血浆生物标志物相关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二、复方脑得生效应成分与尿液生物标志物相关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三、复方脑得生效应成分与脑组织生物标志物相关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四、小结
    第三部分 复方脑得生效应成分的确证
        一、复方脑得生效应成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效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二、复方脑得生效应成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三、复方脑得生效应成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四、复方脑得生效应成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组织代谢组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五、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7)匹诺塞林对脑缺血再灌注内质网应激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匹诺塞林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第一节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机制
    第二节 匹诺塞林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第三节 内质网应激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匹诺塞林对实验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
    前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1 匹诺塞林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改善神经症状
        2 匹诺塞林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梗死体积
        3 匹诺塞林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水肿百分比
        4 匹诺塞林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TNF α和IL-1β水平
        5 匹诺塞林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水平
        6 匹诺塞林治疗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组织病理学检查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匹诺塞林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半暗带内质网应激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前言
    第一节 匹诺塞林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内质网应激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1.匹诺塞林对缺血半暗带细胞凋亡的影响
        1.1 TUNEL染色
        1.2 DNA ladder
        1.3 AnnexinV-FITC/PI流式细胞术检测
        2 匹诺赛林对缺血半暗带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2.1 Western-blot检测内质网应激凋亡相关蛋白GRP78,HSP70表达
        2.2 匹诺塞林对Caspase-12的表达的影响
        2.3 Western-blot检测调控CHOP/GADD15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
    第二节 匹诺塞林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半暗带内质网应激凋亡相关基因水平的调控作用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1 匹诺塞林对MCAO/R大鼠缺血半暗带GRP78 mRNA水平的影响
        2 匹诺塞林对MCAO/R大鼠缺血半暗带CHOP/GADD153 mRNA水平的影响
        3 匹诺塞林对MCAO/R大鼠缺血半暗带ATF4 mRNA水平的影响
        4 匹诺塞林对MCAO/R大鼠缺血半暗带Xbp-1 mRNA水平的影响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匹诺塞林对SH-SY5Y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探讨
    前言
    第一节 匹诺塞林对内质网应激损伤SH-SY5Y细胞的保护作用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1 匹诺塞林对Thapsigargin、Tunicamycin损伤SH-SY5Y细胞的保护作用
        2 匹诺塞林对Thapsigargin、Tunicamycin损伤SH-SY5Y细胞凋亡的影响
        3 匹诺塞林对Thapsigargin、Tunycamycine损伤SH-SY5Y细胞GRP78,Hsp70表达的影响
        4 匹诺塞林对Thapsigargin损伤致SH-SY5Y细胞凋亡内质网应激凋亡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4.1 对细胞内CHOP/GADD153表达的影响
        4.2 对细胞内eIF2 α磷酸化的影响
        4.3 对细胞内ATF4表达的影响
        4.4 对细胞内caspase-12表达的影响
        5 匹诺塞林对Thapsigargin损伤致SH-SY5Y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讨论
    第二节 匹诺塞林对缺糖缺氧/复糖复氧损伤SH-SY5Y细胞的保护作用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1 匹诺塞林对缺糖缺氧/复糖复氧损伤SH-SY5Y细胞活力的影响
        2 匹诺塞林对缺糖缺氧/复糖复氧损伤SH-SY5Y细胞释放LDH的影响
        3 匹诺塞林对缺糖缺氧/复糖复氧损伤SH-SY5Y细胞凋亡的影响
        4 匹诺塞林对缺糖缺氧/复糖复氧损伤致SH-SY5Y细胞凋亡内质网应激途径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4.1 匹诺塞林对GRP78表达的影响
        4.2 匹诺塞林对细胞内Hsp70表达的影响
        4.3 匹诺塞林对细胞内CHOP/GADD153表达的影响
        4.4 匹诺塞林对细胞内P-eIF2 α表达的影响
        4.5 匹诺塞林对细胞内ATF4表达的影响
        4.6 匹诺塞林对细胞内Caspase-12表达的影响
        5 匹诺塞林对缺糖缺氧/复糖复氧损伤SH-SY5Y细胞内钙离子的影响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综合讨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附件
个人简历
致谢

(8)点按瘢痕灸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动物
    1.2 仪器
    1.3 试剂
2 方法
    2.1 模型制备
    2.2 动物分组
    2.3 预处理方法
    2.4 神经症状行为学检测
    2.5 动物取材
    2.6 观察指标检测
    2.7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LD、NO含量的变化
    3.2 大鼠脑组织SOD、MDA含量的变化
4 讨 论

(9)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动物分组及造模方法
        1.2.2 针刺方法
        1.2.3 微循环检测方法
        1.2.4 脑组织葡萄糖、乳酸及丙酮酸的检测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电针对MCAO大鼠海马CA1区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
    2.2 电针对MCAO大鼠脑组织葡萄糖、乳酸、丙酮酸及乳酸与丙酮酸比值的影响
        2.2.1 电针对MCAO大鼠脑组织葡萄糖的影响
        2.2.2 电针对MCAO大鼠脑组织乳酸的影响
        2.2.3 电针对MCAO大鼠脑组织丙酮酸的影响
        2.2.4 电针对MCAO大鼠脑组织乳酸/丙酮酸的影响
3 讨 论

(10)超早期针刺对急性脑缺血大鼠能量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超早期针刺对急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大脑皮质能量代谢的影响
    1 材料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二:超早期针刺对急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大脑皮质ATP酶含量的影响
    1 材料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三:超早期针刺对急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大脑皮质GLUT1、GLUT3表达的影响
    1 材料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四:超早期针刺对急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大脑皮质HIF-1αmRNA、EPOmRNA表达的影响
    1 材料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讨论
    1 中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2 针灸治疗中风的理论基础
        2.1 脑与经络的联系
        2.2 病变在脑,首取督脉
        2.3 针灸治疗中风的文献记载
        2.4 百会、水沟取穴依据
    3 西医学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认识
        3.1 概述
        3.2 病因病理
        3.3 治疗现状
    4 急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的评价
    5 急性脑缺血后超早期针刺介入的意义
    6 超早期针刺对急性脑缺血后能量代谢的影响及机理探讨
        6.1 超早期针刺对急性脑缺血后能量代谢的影响
        6.2 超早期针刺对急性脑缺血后能量代谢的机理探讨
        6.3 非穴位的选取及与穴位针刺疗效差异分析
    7 本课题的创新点
    8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脑缺血与能量代谢及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针灸早期干预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实验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二 附图:GLUT1、GLUT3免疫组化图片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编着作
致谢

四、GM1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乳酸及葡萄糖含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能量代谢观察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作用及神经元线粒体的影响[D]. 李亚琴.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2]酒炙前后当归多糖组分对血瘀证大鼠的作用及机制探讨[D]. 钟宇晨.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3]基于HIF-1α信号通路和代谢组学研究藏药蔓菁多糖抗高原低氧的作用机制[D]. 邝婷婷.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
  • [4]基于核磁共振代谢组学技术的三种药物的生物学效应研究[D]. 李明会.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5]脑梗死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能量代谢水平及益气活血方干预的研究[D]. 李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6]基于NMR代谢组学技术的复方脑得生抗缺血性脑中风药效物质基础研究[D]. 罗兰.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5)
  • [7]匹诺塞林对脑缺血再灌注内质网应激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武彩霞. 沈阳药科大学, 2013(08)
  • [8]点按瘢痕灸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 赵华,赵百孝,徐佳,徐鸣曙,刘智艳.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05)
  • [9]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J]. 卢岩,王世军. 辽宁中医杂志, 2011(05)
  • [10]超早期针刺对急性脑缺血大鼠能量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黄伟.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0(12)

标签:;  ;  ;  ;  ;  

GM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乳酸和葡萄糖水平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