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迁移论文-纪永

种子迁移论文-纪永

导读:本文包含了种子迁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香蒲,Pb~(2+)胁迫,耐受性,富集转运

种子迁移论文文献综述

纪永[1](2018)在《Pb~(2+)对香蒲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影响及其在根部的迁移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金属污染物在水体中具有相当高的稳定性和难降解性,利用重金属超积累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富集和存储等作用可实现生态修复。本研究以香蒲为材料,通过模拟重金属铅(Pb)污染,采用水培法、扫描电镜法、微波消解法以及X-射线能谱法,研究了Pb2+对种子萌发的影响、香蒲幼苗对Pb2+的形态结构响应、不同苗龄香蒲对Pb2+的耐性和富集、分配、转运等特征以及Pb2+在香蒲根部的迁移动态,结果如下:1.不同浓度Pb2+对香蒲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Pb2+处理浓度为0.25、1、3 mmol·L-1时,香蒲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较对照分别显着下降了 22.18%、48.64%、89.88%和 22.45%、46.94%、89.39%,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也较对照分别显着下降了 17.56%、43.12%、86.98%和 51.56%、97.93%、99.73%。香蒲种子萌发后的幼根伸长和初生叶生长与Pb2+处理浓度间呈显着负相关,且幼根伸长抑制效应更加明显,在Pb2+处理浓度大于0.25 mmol·L-1时,幼根及初生叶的抑制指数均较对照显着下降了 50%以上。在Pb2+处理浓度为3 mmol·L-1时,幼根和初生叶停止生长。表明0.25 mmol·L-1是Pb2+影响香蒲种子萌发的敏感浓度,3 mmol·L-1则是Pb2+影响香蒲种子萌发的最大致死浓度。2.香蒲根、叶对不同浓度Pb2+胁迫响应结果表明,Pb2+浓度大于0.9mmol·L-1处理10天,香蒲不定根生长停止,根表皮皱缩,皮层细胞排列变疏松,部分皮层细胞解体。与对照比,根中柱内部组织无明显差异。同样经0.9mmol·L-1以上Pb2+浓度处理后的香蒲叶片,表皮细胞排列更加紧密,气孔密度增加,机械组织疏散,而Pb2+浓度低于0.9 mmol·L-1时,其植株均表现出对Pb2+胁迫的耐受性。3.在不同Pb2+浓度下处理10天,不同苗龄香蒲对重金属Pb富集、分配、转运影响如下:(1)在Pb2+处理浓度大于0.9mmol·L-1时,不同苗龄香蒲的鲜重、株高、叶宽均显着低于对照,但干重、根长受Pb2+浓度影响不显着。苗龄越小、Pb2+胁迫浓度越高且胁迫时间越长,香蒲受毒害症状越严重;(2)不同苗龄香蒲对Pb2+的耐性指数为0.711~0.942(均>0.6),耐受限值为24.195~37.056 mg·g-1FW,表明香蒲对Pb2+有较高的耐受性;(3)不同苗龄香蒲的地下根和地上叶部分的Pb2+含量与处理浓度呈正相关,Pb2+在香蒲器官内的分配系数(DF)表现为DF根>DF叶,香蒲植株吸收的Pb2+主要积聚在根中(>92.5%);(4)香蒲在低浓度0.3mmol·L-1 Pb2+处理时,更容易富集,富集系数高达6.09~9.018。不同苗龄香蒲对Pb2+的富集系数均值为3.70~6.26,转运系数为0.033~0.305,表明香蒲对Pb2+的富集能力强,但转运能力低。4.在Pb2+处理浓度为0.9mmol·L-1、室温为25℃的条件下,Pb2+由香蒲根部表皮迁移至髓中央的直线距离是496 μm,历时15s。能谱检测表明:Pb2+从表皮迁移至皮层、由皮层迁移至维管组织及至髓中央部历时均约为5 s,由此计算得出迁移速率方程分别为:y = 68.462x +4.9697、y = 51.482x +317.04、y = 32.195x +431.81,Pb2+在香蒲根部的横向迁移速率为0.228 m·h-1。Pb2+在根部导管中纵向迁移距离为1cm,历时135 s,纵向运输速率为0.267 m·h-1。(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4-01)

雷东[2](2011)在《土壤侵蚀对种子迁移、流失和幼苗建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是我国生态系统退化和土壤侵蚀状况最严重的地区,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是控制和改善该区域水土流失现状、减轻土壤侵蚀程度的关键。种子作为种子植物的繁殖体是植被恢复的基础,早期幼苗阶段是植物生活史中对环境条件反映最为敏感的时期,种子和幼苗阶段对植被的的恢复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土壤侵蚀不仅造成土壤颗粒与养分的流失,同时通过地表径流和泥沙输移也会带走坡面上散落的种子,并且加剧土壤的干旱,恶化幼苗的生长环境。为此,本研究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黄土高原地区典型代表物种的种子在不同降雨强度、不同下垫面条件下的迁移与流失特征、不同形态种子的流失特征、不同雨型对刚萌发的幼苗的破坏能力、以及土壤侵蚀对幼苗建植的影响,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在降雨过程中,不同下垫面条件下种子流失率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加,在裸坡的流失率增加趋势最快,具草被的坡面和具草被+蹄印的坡面流失率增加趋势较小且二者相差不大。降雨强度越大,在裸坡上种子流失率越接近迁移率,而在具草被坡面和具草被+蹄印的坡面上这种规律不明显,说明草被和蹄印的存在影响着种子迁移与流失,对于缓解由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引起的流失率增加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坡面上草被和蹄印的存在对坡面上的种子具有一定的拦截效益,草被的拦截效益一般在10-20%之间,蹄印的拦截效益在10%以下,二者的拦截效益随降雨强度的变化不明显。2) 60物种的种子在降雨过程中均发生了迁移,不同物种种子迁移率变化在3.33-100%,其中93.33%的物种种子迁移率超过50%,61.67%的物种种子迁移率达到100%。91.67%的种子发生了流失,只有黄刺枚、酸枣、扁核木、魁蓟和大针茅5个物种流失率为0,流失率达到100%的物种包括地黄、灰叶黄耆、委陵菜和猪毛菜,为最容易流失的物种。种子在坡面的迁移方式包括滚动式、悬浮式和跳跃式叁种,其中大部分种子都以跳跃式迁移。3)容易发生流失的种子特征主要包括种子重量低于10mg,种子体积低于30mm3,种子为近球形,种子表面光滑和无附属物等。具有抵抗土壤侵蚀的种子特征主要有种子重量大于150mg,种子遇水后能够分泌粘液,狭长型或扁平状的种子,种子表面结构粗糙,以及具有芒、刺、冠毛、翅等附属物的种子。4)在微度土壤侵蚀的条件下,40天内的幼苗受降雨破坏情况明显,而40天以后的幼苗在降雨过程中均没有发生数量上的变化,说明幼苗生长到40天以后就具备了抵抗降雨侵蚀破坏的能力。狼牙刺、白羊草和猪毛蒿3个物种的幼苗在生长初期(20天)数量分别为末期(120天)的1.08倍、1.42倍和3.62倍。5)雨量相同的条件下,短历时高雨强(150mm/h历时20min)和长历时低雨强(25mm/h历时120min)条件下产生的累积土壤侵蚀量均较大,相应的降雨条件下造成的猪毛蒿和白羊草的幼苗死亡率也较大,且长历时低雨强造成的幼苗死亡率更大。幼苗遭受降雨破坏的主要方式包括连根拔出、打倒和流失。6)降雨过程引起的土壤侵蚀在植物发育过程中产生着持续的影响。土壤侵蚀不仅通过产生地表径流和泥沙对存在于地表的种子进行挟带和输移,造成种子的流失,减少可萌发种子的数量;部分种子还会由于淤积作用造成埋藏深度增加,不利于幼苗出土成活;同时土壤侵蚀还通过降低土壤养分,减少土壤水分含量等因素恶化种子所需的萌发条件,抑制种子的萌发;当部分种子萌发成功后,土壤侵蚀通过雨滴打击、泥沙输移等方式直接或间接的破坏幼苗及其生长环境,导致一部分幼苗死亡,减少物种的成活率;已成活的幼苗也会遭受退化侵蚀环境和种内种间的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也会有一部分幼苗死亡;在经历土壤侵蚀这一系列的影响之后仍然在坡面存活的幼苗,最终才能够建植成功。(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1-05-01)

陈明君,傅杨武,周群英,潘杰[3](2010)在《重金属对大豆种子萌芽及在幼苗中迁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重金属对大豆发芽、幼苗生长的影响及在根、茎、子叶中的迁移积累规律,以大豆为材料,采用无土栽培法研究了重金属Cu2+、Zn2+、Pb2+单一及复合处理对大豆种子萌芽、幼苗生长的影响和各重金属离子在大豆幼苗中的迁移情况。结果表明:1)单一处理重金属离子浓度Cu2+≤25.0 mg/L、Zn2+≤25.0 mg/L和Pb2+≤10.0 mg/L时,大豆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均高于空白试验,外源重金属低浓度对大豆发芽、幼苗的生长有利,高浓度有抑制作用。复合处理显示,Cu2+、Zn2+、Pb2+之间对大豆种子萌发和大豆幼苗的生长存在协同效应。2)外源重金属单一处理时随浓度的增加积累量增大,迁移富集量表现为根>茎>子叶。复合处理时重金属离子在根、茎、子叶中的迁移富集量表现为根>茎>子叶,重金属离子对共存离子在幼苗根中的吸收和向茎、子叶迁移的量因共存离子不同而不同。(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09期)

韩鲁艳,焦菊英,雷东[4](2010)在《种子流失与迁移的人工降雨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内多组人工降雨模拟试验,探讨了适合于研究坡面种子流失与迁移的种子布设试验方法。结果表明,在常规人工降雨模拟试验方法的基础上,主要需加强以下方面:(1)供试种子要能代表研究区的主要物种及不同的形态特征;(2)鉴于种子的流失主要发生在土壤表层,种子适宜布设在土壤表面;(3)染色种子以区分土壤本身携带的种子;(4)每个物种的种子定点且物种间错位布设,以准确测定种子在坡面上的迁移距离;(5)种子的布设数量不宜过多,以免影响坡面糙度;(6)将大种子布设在种子布设区域的最下端以避免大种子对径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0年02期)

石蕴璞[5](2009)在《江南水乡地 遍开洛阳花》一文中研究指出常熟位于江苏东南部,是苏州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处于长江叁角洲南部,扼长江黄金水道咽喉,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境内地势平缓、气候温和,因年年丰收而得名“常熟”,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     古琴弦般的琴川河7条支流傍城而过,秀丽的虞山从城市西北(本文来源于《洛阳日报》期刊2009-04-12)

诸凯,褚治德,杨光,吴树明[6](2000)在《种子干燥过程中水分迁移的传热传质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工程热物理和种子生物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 ,对白菜种子进行干燥动力学实验的同时做了种子的生理实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干燥条件略有不同就可在种子内部造成不同的水势梯度 ,同时一定频率与振幅的振动亦能使种子内部毛细孔中水分的流动阻力减小而有利于传质 ,但传质的优劣则取决于外界的传热条件 .这为干燥动力学的研究确定优化的供热方案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依据(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学报》期刊2000年05期)

胡新生[7](2000)在《种子与花粉的随机迁移对植物群体遗传结构分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将Wright的经典岛屿模型拓广到植物群体上,同时考虑了含有花粉和种子随机迁移的影响,并给出了3种不同遗传方式的基因(双亲遗传、父本和母本遗传)频率的期望均值和方差。理论结果证明花粉或种子的随机迁移可增加基因频率方差,其幅度取决于迁移率和迁移基因频率的方差。同绝对迁移率一样,花粉和种子的迁移率方差及迁移基因频率的方差对群体遗传结构的分化有着同样的重要。一个重要结论就是花粉或种子的随机迁移率和随机迁移基因频率的联合作用可以大大地加大群体遗传结构分化。这一结论为目前正在广泛地应用不同遗传方式的选择性中性分子标记研究植物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遗传学报》期刊2000年04期)

M.A.Schnfeld,魏宏安[8](1984)在《牧草种子中影响种子迁移和休眠的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野燕麦(Avend fdtud)、黄花茅(Anthoxdnthum odorotum)、AvenuldPrdtensis 和发草(Deschampsid cespisosa)四种有芒牧草种子在干燥和潮湿土壤上测定了其由芒所造成的种子迁移的变化情况。指出,空气湿度的变化对有芒种子迁移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在潮湿土壤上种子的迁移很小,既使在干燥土壤上除其他特殊情况外,种子的迁移距离对侧向分布或种子埋深不大(本文来源于《国外畜牧学.草原与牧草》期刊1984年04期)

种子迁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黄土高原是我国生态系统退化和土壤侵蚀状况最严重的地区,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是控制和改善该区域水土流失现状、减轻土壤侵蚀程度的关键。种子作为种子植物的繁殖体是植被恢复的基础,早期幼苗阶段是植物生活史中对环境条件反映最为敏感的时期,种子和幼苗阶段对植被的的恢复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土壤侵蚀不仅造成土壤颗粒与养分的流失,同时通过地表径流和泥沙输移也会带走坡面上散落的种子,并且加剧土壤的干旱,恶化幼苗的生长环境。为此,本研究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黄土高原地区典型代表物种的种子在不同降雨强度、不同下垫面条件下的迁移与流失特征、不同形态种子的流失特征、不同雨型对刚萌发的幼苗的破坏能力、以及土壤侵蚀对幼苗建植的影响,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在降雨过程中,不同下垫面条件下种子流失率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加,在裸坡的流失率增加趋势最快,具草被的坡面和具草被+蹄印的坡面流失率增加趋势较小且二者相差不大。降雨强度越大,在裸坡上种子流失率越接近迁移率,而在具草被坡面和具草被+蹄印的坡面上这种规律不明显,说明草被和蹄印的存在影响着种子迁移与流失,对于缓解由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引起的流失率增加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坡面上草被和蹄印的存在对坡面上的种子具有一定的拦截效益,草被的拦截效益一般在10-20%之间,蹄印的拦截效益在10%以下,二者的拦截效益随降雨强度的变化不明显。2) 60物种的种子在降雨过程中均发生了迁移,不同物种种子迁移率变化在3.33-100%,其中93.33%的物种种子迁移率超过50%,61.67%的物种种子迁移率达到100%。91.67%的种子发生了流失,只有黄刺枚、酸枣、扁核木、魁蓟和大针茅5个物种流失率为0,流失率达到100%的物种包括地黄、灰叶黄耆、委陵菜和猪毛菜,为最容易流失的物种。种子在坡面的迁移方式包括滚动式、悬浮式和跳跃式叁种,其中大部分种子都以跳跃式迁移。3)容易发生流失的种子特征主要包括种子重量低于10mg,种子体积低于30mm3,种子为近球形,种子表面光滑和无附属物等。具有抵抗土壤侵蚀的种子特征主要有种子重量大于150mg,种子遇水后能够分泌粘液,狭长型或扁平状的种子,种子表面结构粗糙,以及具有芒、刺、冠毛、翅等附属物的种子。4)在微度土壤侵蚀的条件下,40天内的幼苗受降雨破坏情况明显,而40天以后的幼苗在降雨过程中均没有发生数量上的变化,说明幼苗生长到40天以后就具备了抵抗降雨侵蚀破坏的能力。狼牙刺、白羊草和猪毛蒿3个物种的幼苗在生长初期(20天)数量分别为末期(120天)的1.08倍、1.42倍和3.62倍。5)雨量相同的条件下,短历时高雨强(150mm/h历时20min)和长历时低雨强(25mm/h历时120min)条件下产生的累积土壤侵蚀量均较大,相应的降雨条件下造成的猪毛蒿和白羊草的幼苗死亡率也较大,且长历时低雨强造成的幼苗死亡率更大。幼苗遭受降雨破坏的主要方式包括连根拔出、打倒和流失。6)降雨过程引起的土壤侵蚀在植物发育过程中产生着持续的影响。土壤侵蚀不仅通过产生地表径流和泥沙对存在于地表的种子进行挟带和输移,造成种子的流失,减少可萌发种子的数量;部分种子还会由于淤积作用造成埋藏深度增加,不利于幼苗出土成活;同时土壤侵蚀还通过降低土壤养分,减少土壤水分含量等因素恶化种子所需的萌发条件,抑制种子的萌发;当部分种子萌发成功后,土壤侵蚀通过雨滴打击、泥沙输移等方式直接或间接的破坏幼苗及其生长环境,导致一部分幼苗死亡,减少物种的成活率;已成活的幼苗也会遭受退化侵蚀环境和种内种间的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也会有一部分幼苗死亡;在经历土壤侵蚀这一系列的影响之后仍然在坡面存活的幼苗,最终才能够建植成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种子迁移论文参考文献

[1].纪永.Pb~(2+)对香蒲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影响及其在根部的迁移动态研究[D].扬州大学.2018

[2].雷东.土壤侵蚀对种子迁移、流失和幼苗建植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3].陈明君,傅杨武,周群英,潘杰.重金属对大豆种子萌芽及在幼苗中迁移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0

[4].韩鲁艳,焦菊英,雷东.种子流失与迁移的人工降雨模拟试验方法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0

[5].石蕴璞.江南水乡地遍开洛阳花[N].洛阳日报.2009

[6].诸凯,褚治德,杨光,吴树明.种子干燥过程中水分迁移的传热传质机理[J].天津大学学报.2000

[7].胡新生.种子与花粉的随机迁移对植物群体遗传结构分化的影响[J].遗传学报.2000

[8].M.A.Schnfeld,魏宏安.牧草种子中影响种子迁移和休眠的因素[J].国外畜牧学.草原与牧草.1984

标签:;  ;  ;  ;  

种子迁移论文-纪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