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波段论文-梁刚毅,王国威,朱勤伟

干扰波段论文-梁刚毅,王国威,朱勤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干扰波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C波段,信号干扰,5G,邻频共存

干扰波段论文文献综述

梁刚毅,王国威,朱勤伟[1](2019)在《5G通信基站对C波段卫星电视的干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卫星信号的接收,会受到各种电磁波的干扰,本文通过对广州某单收地球站C波段卫星信号被干扰情况的查找、分析,就工信部提出的C波段5G与邻频单收卫星地球站共存性问题进行研究,保障5G通信试验的顺利进行,为确保广播电视信号安全传输提供了一些经验。(本文来源于《广播与电视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苗欣欣,关馨,杨明川[2](2019)在《FSS与5G系统在C波段的同频干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五代移动通信(5G)是采用毫米波频段或低于6 GHz频段的高数据速率新技术。其中3 400~3 600 MHz频段是5G系统重要的候选频段之一。然而,在这个频段内,5G系统和卫星固定业务(FSS)之间的共存问题一直都具有挑战性。研究了5G系统对3 400~3 600 MHz频段FSS下行链路的同频干扰问题,结合具体的干扰场景、天线模型和路径损耗模型,采用蒙特卡罗算法评估5G干扰基站的分布,通过链路计算、功率控制和系统调度等操作进行干扰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要满足FSS地球站的干扰门限标准,5G与FSS系统之间至少需要15~20 km的保护距离。其中,5G对FSS系统的干扰因素包括FSS地球站天线主轴与基站干扰信号方向间的夹角(离轴角)、5G基站的数目及发射功率。(本文来源于《无线电通信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杨跃华[3](2019)在《C波段卫星信号抗5G干扰措施应用的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前期研究窄带高频头抗干扰措施的基础上,继续对5G信号正式商用大背景下的抗干扰措施展开研究,提出利用窄带高频头+窄带滤波器的双滤波抗饱和措施,可有效应对较强的5G信号干扰,并对措施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了两种解决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有线电视》期刊2019年09期)

郭春辉,袁微,王文波,钟震美,刘康[4](2019)在《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径向干扰回波订正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肇庆市怀集站X波段全固态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的几次径向干扰回波资料为例,采用边缘识别法对存在干扰的径向进行识别,进而使用中值插值法和相关系数CC滤波法对干扰回波进行订正。结果表明:(1)当干扰径向附近出现毛刺时,毛刺回波无法识别,中值插值法将无法剔除毛刺回波。(2)若雷达存在径向干扰区域较为分散,中值插值法效果较好,而径向干扰区域多而集中,使用中值插值法会形成环状回波,效果较差。(3)相关系数CC滤波法无需事先进行干扰识别,且订正速度快,在固态雷达盲区内订正效果较差,盲区外订正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广东气象》期刊2019年04期)

张睿,鄂毅,居晓军,郝冠南[5](2019)在《关于5G信号对卫星C波段下行频率的干扰分析与解决》一文中研究指出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其高速率、低延时的特点将使其成为了一轮新的信息科技革命,将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社会。我国作为5G的主要推动国,预计在2020年进入大规模商用。5G频点主要为中低频段,电信为3.4-3.5GHz,联通为3.5-3.6GHz,这与卫星C波段下行3.7-4.2GHz非常接近,对卫星传输系统产生了比较严重的邻频干扰,我们进行了对此测试、分析,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本文来源于《中国传媒科技》期刊2019年07期)

杨跃华[6](2019)在《5G干扰C波段卫星信号接收的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讲述了5G干扰的排查过程及其影响C波段卫星接收的原因,并尝试了加装窄带滤波器和窄带高频头这两项措施来解决5G干扰问题,最后对5G环境下如何确保节目的安全播出提供了几点思路。(本文来源于《广播与电视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梁卫东[7](2019)在《C波段卫星地球站受5G系统干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5G频谱规划中,中国电信使用的3.4~3.5GHz和中国联通使用的3.5~3.6GHz基站信号对C波段地球站下行接收存在的干扰影响较为突出。两系统近距离部署时,必须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规避5G信号的干扰。本文探讨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手段,以实现5G系统与C波段卫星地球站的共存运行。(本文来源于《数字传媒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姜涛[8](2019)在《基于数字增益自动补偿型L波段微波辐射计电磁干扰抑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波辐射计是高灵敏度的噪声接收机,通过获取被测目标的热辐射,识别目标的特性,L波段微波辐射计能够有效探测陆地表面土壤水分和海洋表面盐度。由于地物目标的热辐射与人造微波辐射源的能量相比极其微弱,所以微波辐射计易受到其干扰,我们将人造微波辐射源的干扰过程称为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较强的电磁干扰(≧300K)可导致微波辐射计接收机输出数值饱和;中等电磁干扰(20K~300K)可通过微波辐射计输出变量的瞬态变化进行检测;较弱的电磁干扰(≤20K)与目标的热辐射比较相近,不容易被检测,影响到地表参数的反演精度。在采用传统的积分检波式微波辐射计接收机体制中,只要存在的干扰信号引起了功率变化,且在可探测范围内,都会引起输出的变化,而不论干扰信号是何种形式,都可以等效为一个同量级的宽带输入噪声,基于这一假设,本文在分析数字增益自动补偿方案微波辐射计接收信号统计特性的基础上,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和可控实验模拟,研究L波段微波辐射计的电磁干扰检测与抑制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工作如下:(1)设计了脉冲辐射干扰实验,对不同持续时间和不同量级的干扰进行了模拟,在此基础上研究电磁干扰的抑制算法。(2)对时域脉冲检测算法(APB)中的参数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初始值计算时引入统计分析的方法,通过限制选取数据段的均值与方差范围,界定初始值的选取;在检测过程中加入了对标准差的限制,相当于设定了检测阈值的取值范围,保证了测量相对稳定目标时对持续性干扰的有效检测。(3)在深入分析微波辐射计各系统在噪声测量中的传输函数基础上,通过实际测量统计,发现输出电压的变异系数变化可以反映脉冲干扰的存在,提出了针对变异系数的中值比较法,给出了阈值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帧容量过大不宜检测小量级干扰;而帧容量小时,变异系数过于灵敏,不便统计。(4)结合地基遥感观测的特点和微波辐射计的工作参数,进行了算法的改进:(a)干扰发生较频繁且量级相差较大时,将变异系数大于9和小于2的数值排除,并直接标记为干扰数据,检测率增加了2%;(b)小量级干扰持续时间较长时,如果整帧数据全部被干扰,变异系数的变化反而不大,该帧可能不被检测标识,为此将一个统计组的滤波结果进行排序,选取该序列合适区间内的帧计算平均亮温作为最终结果。(5)在理论分析和模拟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地物目标微波辐射的特点,研制了一台具有快速数据采集能力,在毫秒级时间尺度上捕获电磁干扰信息的L波段微波辐射计。(6)利用L波段微波计,进行了长时间序列地基遥感观测实验,应用本文提出的中值比较算法,成功检测出来自机场方向的雷达脉冲干扰,该类干扰量级为5~10K。(7)在闪电河流域机—地土壤湿度综合观测实验中,对实验区域存在的多种类型干扰,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a)在干扰复杂的环境里,微波辐射计受到的干扰随着观测角度升高而剧烈;(b)在机载和地基观测中,无法识别≤2K的电磁干扰,将对土壤湿度反演精度产生约为2.2%~2.8%的影响。论文的研究工作为研制具有电磁干扰检测能力的高灵敏L波段微波辐射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案,可以为我国陆表水卫星的机载校飞和卫星遥感观测提供地面验证,提高地表参数反演算法的精度。(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期刊2019-06-01)

赵志远[9](2019)在《5G在毫米波段对卫星固定业务干扰仿真平台搭建及共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5G商业化的临近,促使各个国家都在加紧5G的研究步伐,积极地在毫米波频段寻找新的频谱资源,并为此开展了5G与其他系统的共存仿真研究。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都已在毫米波频段确立了3~4个候选频段,并在这些频段上展开仿真分析共存可行性。国内也确定了 24.25~27.5GHz以及37~43.5GHz为5G候选频段,目前在26GHz频段国内已有较多的共存仿真结论,但在40GHz频段则相对空缺,本文就5G在毫米波段(40GHz)对卫星固定业务共存研究搭建仿真平台并给出初步共存结论。本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根据ITU-R M.2101-0建议书并参考4G部署经验建立5G部署模型,给出了5G与卫星地球站在城区以及郊区的共存场景,通过C++语言编写各个链路损耗的函数,并针对宏小区的正六边形特性采用斜坐标系表达每个小区的位置,搭建了5G与卫星固定业务的系统级仿真平台,结合ITU-R各工作组给出的5G与卫星地球站参数,仿真得出5G在40GHz频段上在一定隔离距离下可以与卫星固定业务共存的初步结论。(2)根据3GPP于2017年12月冻结的5G协议,采用C++编写函数实现5G物理下行共享信道的各个通信模块。在SystemVue平台上搭建了5G与DVB-S2系统(卫星固定业务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通信系统)的链路级软件仿真平台,仿真得出5G在40GHz频段上可以与DVB-S2系统在一定的信干噪比条件下共存。(3)将5G数字信号下载至仪器仪表模拟发射5G的射频信号,将5G与DVB-S2系统的射频信号合路模拟信号在半实物平台的干扰迭加,调频至40GHz模拟信号在自由空间传播损耗,并于接收端解析受干扰信号,得出信干噪比与误码率关系曲线。通过搭建半实物平台模拟真实信号在链路中的传输,仿真验证软件链路级仿真共存结果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6-01)

汪洋[10](2019)在《C波段卫星接收受5G干扰排查分析和应对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通过实际经历的一次C波段卫星接收天线受到干扰时的排查测试,介绍当C波段卫星接收时受到5G移动通信信号干扰时的基本现象和排查处理过程。最终通过更换高频头为窄带高频头的方法成功解决受5G信号干扰的C波段卫星接收。(本文来源于《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期刊2019年09期)

干扰波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第五代移动通信(5G)是采用毫米波频段或低于6 GHz频段的高数据速率新技术。其中3 400~3 600 MHz频段是5G系统重要的候选频段之一。然而,在这个频段内,5G系统和卫星固定业务(FSS)之间的共存问题一直都具有挑战性。研究了5G系统对3 400~3 600 MHz频段FSS下行链路的同频干扰问题,结合具体的干扰场景、天线模型和路径损耗模型,采用蒙特卡罗算法评估5G干扰基站的分布,通过链路计算、功率控制和系统调度等操作进行干扰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要满足FSS地球站的干扰门限标准,5G与FSS系统之间至少需要15~20 km的保护距离。其中,5G对FSS系统的干扰因素包括FSS地球站天线主轴与基站干扰信号方向间的夹角(离轴角)、5G基站的数目及发射功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干扰波段论文参考文献

[1].梁刚毅,王国威,朱勤伟.5G通信基站对C波段卫星电视的干扰分析[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9

[2].苗欣欣,关馨,杨明川.FSS与5G系统在C波段的同频干扰分析[J].无线电通信技术.2019

[3].杨跃华.C波段卫星信号抗5G干扰措施应用的新进展[J].中国有线电视.2019

[4].郭春辉,袁微,王文波,钟震美,刘康.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径向干扰回波订正算法研究[J].广东气象.2019

[5].张睿,鄂毅,居晓军,郝冠南.关于5G信号对卫星C波段下行频率的干扰分析与解决[J].中国传媒科技.2019

[6].杨跃华.5G干扰C波段卫星信号接收的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9

[7].梁卫东.C波段卫星地球站受5G系统干扰研究[J].数字传媒研究.2019

[8].姜涛.基于数字增益自动补偿型L波段微波辐射计电磁干扰抑制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9

[9].赵志远.5G在毫米波段对卫星固定业务干扰仿真平台搭建及共存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

[10].汪洋.C波段卫星接收受5G干扰排查分析和应对处理[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

标签:;  ;  ;  ;  

干扰波段论文-梁刚毅,王国威,朱勤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