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性牵引性黄斑病变论文-朱媛,朱娟,杜善双

近视性牵引性黄斑病变论文-朱媛,朱娟,杜善双

导读:本文包含了近视性牵引性黄斑病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病理性近视,年龄

近视性牵引性黄斑病变论文文献综述

朱媛,朱娟,杜善双[1](2019)在《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患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分析及临床特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的特点,探讨不同类型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年龄、眼轴、最佳矫正视力等指标特点。根据扫描图像对该类疾病分型、分期,探讨不同类型黄斑病变手术预后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高度近视患者49例(49眼)经眼科常规眼底检查、B超及OCT检查确诊的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患者,分析其OCT扫描图像特点以及年龄、眼轴、最佳矫正视力等临床指标特点。49例中40例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随访术后1月视力情况,分析不同类型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预后情况,探讨手术时机。结果: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OCT扫描图像均存在玻璃体后界膜对视网膜的牵引,同时根据视网膜的图像特征可分为以下几类:黄斑劈裂、黄斑水肿、黄斑前膜、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随年龄增加,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呈逐渐加重趋势。不同类型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最佳矫正视力等临床特点不同。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手术时机最好选择在视力下降但尚未形成黄斑裂孔及视网膜脱离前,不同类型术后预后不同。结论:根据OCT检查图像特征对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分类、分型有重要作用;OCT检查对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治疗方式选择、治疗时机选择均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陕西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徐芳[2](2017)在《不同类型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玻璃体的治疗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不同类型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玻璃体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94例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玻璃体(MTM)患眼,根据术前相干断层扫描不同类型病变结果,将患眼分为单纯黄斑劈裂(MRS)组36眼、无裂孔性视网膜脱离(FD)组31眼和全层全层黄斑裂孔(MH)组27眼,3组患眼均行标准叁道经睫状体平坦部位的玻璃体切除手术,手术后随访6月,比较3组患眼矫正视力改善的数量及比例、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及黄斑区视敏度。结果:手术后,3组患眼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MRS组患眼平均视力提高程度最高,视力改善数量及比例最高,FD组次之,MH组最低,3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复位率MRS组最高,FD组次之,MH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区视敏度MRS组最高,FD组次之,MH组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组黄斑愈合比例明显高于FD、M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患眼行玻璃体切除术的效果不同,病眼病变处于MRS阶段时的手术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贵州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7期)

徐蕾,田锁成[3](2015)在《玻璃体切割手术对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患者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MTM)患者应用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0例确诊MT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MTM的发展阶段将其分为早期组与后期组,均为25例(26眼),同时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比较术后患者视力改善情况、黄斑形态以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早期组患者26只眼视力改善率100.0%,后期组患者视力改善率为61.5%,显着低于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患者视网膜复位Ⅰ、Ⅱ分别为100.0%,0.0%,与后期组的92.3%、7.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形态分级早期组25例患者26只眼均为Ⅰ级,占100.0%,后期组Ⅰ、Ⅱ、Ⅲ分别为19.2%、57.7%、2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手术在阻止MTM患者黄斑裂孔形成方面有疗效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民康医学》期刊2015年05期)

夏惠娟,何玉萍,樊莹[4](2015)在《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手术治疗的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是一种缓慢进展的退行性疾病,在高度近视伴后巩膜葡萄肿眼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普遍认为其发病机制为后极部视网膜受到的内外层的机械性牵引力所致。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以手术治疗为主,但近年来学者在手术时机的把握和手术方式的选择上存在较多争议。本文就此类疾病手术治疗的进展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眼科新进展》期刊2015年03期)

欧阳平波[5](2008)在《近视性牵引性黄斑病变手术疗效及时机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探讨近视性牵引性黄斑病变(Myopic TractionMaculopathy,MTM)的手术疗效和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MTM患者29例(31眼),其中男性2例,女性27例。研究对象分为两组:(1)E组(Group Early Stage,12眼):即早期MTM组(视网膜劈裂、无裂孔的视网膜浅脱离、板层黄斑裂孔);(2)A组(GroupAdvanced Stage,19眼):即晚期MTM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及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所有患眼均行标准叁通道经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Standard 3-port Pars Plana Vitrectomy,PPV)联合曲安奈德辅助的内界膜剥除术(Triamcinolone Acetonide-assisted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Peeling,TA-ILMP)。观察术中医源性视网膜裂孔,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Visual Acuity,BCVA)、黄斑形态及视网膜复位情况。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6~12个月。结果:1.术前视力:E组LogMAR BCVA为1.51±0.42;A组LogMAR BCVA为2.063±0.73;两组间术前视力频数分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38)。2.术中并发症情况:所有患者术中均无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发生。3.术后视力:两组间术后视力频数分布E组显着优于A组(P=0.005)。E组内,术后LogMAR BCVA为0.84±0.27,较术前视力有显着提高(P=0.000)。A组内,术后LogMAR BCVA为1.32±0.58,较术前视力有显着提高(P=0.000)。4.术后视力改善:E组100%(12/12),A组63.2%(12/19),术后视力改善E组显着优于A组(P=0.000)。5.术后黄斑结构恢复:裂孔消失且未见裸露的色素上皮,E组12眼,A组3眼;黄斑中心仍有组织缺损但其周围视网膜复位,E组0眼,A组13眼;黄斑裂孔存在伴视网膜脱离E组0眼,A组3眼;术后黄斑结构恢复E组显着优于A组(P=0.000)。6.术后视网膜复位情况:术后视网膜平复、牵引解除及视网膜下液吸收,E组12眼,A组16眼;视网膜未平复或牵引未解除或视网膜下液未吸收,E组0眼,A组3眼;术后视网膜复位情况两组间无显着区别(P=0.154)。结论:1.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是治疗MTM的有效手术方法;2.MTM手术时机应在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形成之前;3.以曲安奈得辅助内界膜剥除术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避免了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8-05-01)

王克岩,徐格致,姜春晖,王文吉[6](2007)在《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的玻璃体手术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myopia traction maculopathy,MTM)的玻璃体手术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到2004年12月间收治的12例MTM患者12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玻璃体手术治疗,术中剥除玻璃体后皮质和黄斑前膜,未做视网膜内界膜剥除,以C3F8内填充。结果术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及术中均证实此类患眼存在异常的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关系。术后随访4~21个月,视力提高8眼,视物变形改善9眼。OCT检查显示8眼黄斑部视网膜解剖复位。2眼术后出现黄斑裂孔,其中1眼发展为视网膜脱离。结论MTM是一种发生在高度近视眼中,由视网膜前、视网膜和视网膜下因素所导致的玻璃体视网膜复合性病变。OCT是诊断MTM最重要的方法。玻璃体手术可以阻止或改善该病的自然病程。(本文来源于《眼视光学杂志》期刊2007年05期)

王克岩,徐格致,姜春晖,王文吉[7](2006)在《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的玻璃体手术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Myopia Traction Macu- lopathy,MTM)的玻璃体手术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2 年1月到2004年12月间收治的12例MTM患者12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玻璃体手术治疗,术中剥除玻璃体后皮质和黄斑前膜,不做视网膜内界膜剥除,以C3F8内(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球华人眼科学术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06-08-01)

近视性牵引性黄斑病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究不同类型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玻璃体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94例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玻璃体(MTM)患眼,根据术前相干断层扫描不同类型病变结果,将患眼分为单纯黄斑劈裂(MRS)组36眼、无裂孔性视网膜脱离(FD)组31眼和全层全层黄斑裂孔(MH)组27眼,3组患眼均行标准叁道经睫状体平坦部位的玻璃体切除手术,手术后随访6月,比较3组患眼矫正视力改善的数量及比例、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及黄斑区视敏度。结果:手术后,3组患眼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MRS组患眼平均视力提高程度最高,视力改善数量及比例最高,FD组次之,MH组最低,3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复位率MRS组最高,FD组次之,MH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区视敏度MRS组最高,FD组次之,MH组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组黄斑愈合比例明显高于FD、M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患眼行玻璃体切除术的效果不同,病眼病变处于MRS阶段时的手术效果最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近视性牵引性黄斑病变论文参考文献

[1].朱媛,朱娟,杜善双.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患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分析及临床特点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9

[2].徐芳.不同类型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玻璃体的治疗效果[J].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17

[3].徐蕾,田锁成.玻璃体切割手术对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患者的效果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5

[4].夏惠娟,何玉萍,樊莹.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手术治疗的进展[J].眼科新进展.2015

[5].欧阳平波.近视性牵引性黄斑病变手术疗效及时机初探[D].中南大学.2008

[6].王克岩,徐格致,姜春晖,王文吉.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的玻璃体手术治疗[J].眼视光学杂志.2007

[7].王克岩,徐格致,姜春晖,王文吉.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的玻璃体手术治疗[C].第叁届全球华人眼科学术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06

标签:;  ;  ;  ;  

近视性牵引性黄斑病变论文-朱媛,朱娟,杜善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