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支架及双支架植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

单支架及双支架植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

(双鸭山双矿医院;黑龙江双鸭山155100)

【摘要】目的:观察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治疗中采用单支架植入及双支架植入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5例冠状动脉分叉患者进行研究,选取时段为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以治疗方法不同分别为2组,其中29例采用双支架植入治疗的患者为实验组,而26例采用单支架植入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治疗后将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术后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分支血管残余狭窄>50%的例数明显较少,比较差异P<0.05;术后1年,实验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较低,比较差异P<0.05;术后1年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分支血管残余狭窄>50%的例数明显较少,比较差异P<0.05。结论: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治疗中采用双支架植入治疗效果较为明显,在临床上值得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单支架植入;双支架植入;临床疗效

本研究对比分析单支架植入与双支架植入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经过和结果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55例冠状动脉分叉患者进行研究,选取时段为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包括37例男性患者和18例女性患者,年龄最高者为76岁,年龄最小者为43岁,中位年龄为(60.8±8.8)岁;以治疗方法不同分别为2组,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显示结果为P>0.05,此研究中比较数据可比性提升。2组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选择2名心血管介入医生进行目测,选择分支血管直径>2.0mm,主干血管直径>2.5mm,可被2个长支架覆盖干血管病变的冠心病,真性分叉病变[1]。

1.2.2排除标准

对药物洗脱支架、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过敏者;肾功能及肝功能不全者;血小板计数在10×109/L以下;左心室射血分数在30%以下;妊娠期妇女;预期寿命在2年以下;有冠状动脉搭桥史及支架植入史;年龄在80岁以上患者均排除研究外[2]。

1.3方法

在手术前2组患者均要口服他汀类药物、300mg以上的氯吡格雷、300mg以上的阿司匹林。并进行常规的检查。

实验组患者给予双支架植入治疗,穿刺部位选择右侧股动脉,穿刺后将7F动脉鞘植入,将300U普通肝素注入,行冠状动脉造影,对真性分叉位置病变进行确定之后,行双支架植入术,主要利用mini-crushing技术,补肝素到10000U之后进行介入治疗,将导丝放入分支内,之后将导丝放入主支内,将支架植入分支及主支,其中主支支架向近端偏向,将分支支架进行首先释放,保证在主支内进入尽量少的分支支架,控制在2~3mm为最佳[4]。将分支球囊及导丝撤走,主支支架进行释放,分支支架经主支支架进行挤压,主支血管突出,经支架侧孔在分支血管远端送入导丝,应用球囊扩张支架侧孔高压扩张,最后对吻扩张操作[4]。而对照组患者则给予单支架植入治疗,与实验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相同,支架只植入主支,以血流情况为依据,决定是否进行对吻、球囊扩张等。

手术后,2组患者均给予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口服持续治疗,治疗时间在1年以上,并给予阿托伐他汀进行长期服用,以患者心功能及血压水平为依据给予患者ACEI/ARB、β受体阻滞剂等[5]。

1.4评价指标

对手术后、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2组患者分支血管狭窄、主支血管狭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进行评价和比较。

1.5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2组患者相关比较数据分析和处理工具均为统计学软件SPSS19.0,所涉计数数据表示和验证方法分别为%和卡方值,而所涉计量数据表示和验证方法分别为均数±标准差和T值,形成统计学意义用P<0.05作为判定标准。

2结果

术后2组患者主支血管残余狭窄>30%及主分支血管血流TIMI3级比较差异P>0.05,而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分支血管残余狭窄>50%的例数明显较少,比较差异P<0.05;住院期间及术后6个月,2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P>0.05,术后1年,实验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较低,比较差异P<0.05;术后1年2组患者主支血管残余狭窄>30%及主分支血管血流TIMI3级比较差异P>0.05,而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分支血管残余狭窄>50%的例数明显较少,比较差异P<0.05,如下表1和表2所示。

3讨论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作为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有较低的治疗成功率,治疗后容易再次发生狭窄,伴随介入技术及药物洗脱支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使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治疗效果有所提升,然而采用哪种支架植入治疗较为关键,在临床研究及实践中争议也较大,本研究比较了双支支架及单支支架植入治疗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与单支支架植入相比,双支架术植入治疗,治疗后分支血管残余狭窄>50%的例数明显较少,术后1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较低,分支血管残余狭窄>50%的例数明显较少,2组比较差异P<0.05,此种治疗方法不但可降低分支血管残余狭窄的例数,同时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治疗效果确切。本研究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基本一致[6]。

综上所述,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治疗中采用双支架植入治疗效果较为明显,在临床上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斌,钟志雄,张奇峰等.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单支架术及双支架术临床疗效对比[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3,19(1):74-76.

[2]王倩,吴弘,徐荣良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长期疗效分析[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33(6):473-475.

[3]张建刚.单支架技术与双支架技术治疗无保护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的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4.

[4]王均志,陈红磊,孙立娜等.边支双导丝在必要性支架技术处理真分叉病变中的边支保护作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1):19-21.

[5]姚彦尔.冠脉分叉病变必要时T支架术时边支开口优化:体外仿真模拟不同球囊扩张方式及其效果观察[D].福建医科大学,2015.

[6]杨文静.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简单策略与复杂策略临床疗效比较[D].山东大学,2013.

标签:;  ;  ;  

单支架及双支架植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