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致病细菌论文-李雪彤,林英,张园,李颖,吕淑霞

食源性致病细菌论文-李雪彤,林英,张园,李颖,吕淑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食源性致病细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食源性致病细菌,适配体,适配体传感器,SELEX

食源性致病细菌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彤,林英,张园,李颖,吕淑霞[1](2019)在《食源性致病细菌适配体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食品安全是如今大众关注的焦点,而食源性致病细菌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开发一种快速灵敏便宜的检测方法,对食源性致病细菌进行监督检测。适配体是在体外基于SELEX技术,从单链寡核苷酸随机文库中筛选出的对靶标具有高亲和性、特异性的寡核苷酸(DNA或RNA)片段。由于食源性致病细菌的表面结构物质复杂,基于SELEX技术的适配体筛选方式被不断改良。本文介绍了几种SELEX改良技术,同时对适配体结合力的十种表征方法进行了比较,并对几种常见食源性致病细菌重要的(DNA、RNA、劈裂)适配体进行总结。由于适配体具有众多优于抗体的特性,用于食源性致病细菌检测的适配体生物传感器得到快速发展,其中电化学传感器及光学传感器应用最为广泛。对食源性致病细菌的光学适配体传感器与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重点综述,并提出了未来适配体传感器的发展趋势,旨在为微生物检测技术开拓新领域,指引新方向。(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敏雅,潘宏伟,陈娅[2](2017)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在常见食源性致病细菌检测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在常见食源性致病细菌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菌株及样品经培养基增菌后,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和常规的细菌培养检测致病菌,比较两组检出情况。结果 720个样品,采用细菌培养方法检测出了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副溶血性弧菌等几种常见致病菌;细菌培养法与荧光定量PCR法对致病菌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1.94%和1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在不同种类食品中两种方法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荧光定量PCR检测应用于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检测速度快,准确性高。(本文来源于《现代实用医学》期刊2017年05期)

王琼英,高巍,陈强,黄晨阳[3](2016)在《与食用菌相关的食源性致病细菌简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与《GB 7096-2003食用菌卫生标准》相比,《GB 7096-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菌及其制品》增加了即食食用菌制品致病菌限量要求。根据《GB 29921-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要求,即食食用菌制品需要检测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为了让食用菌从业者深入认识致病菌,对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副溶血性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共5种食源性致病细菌做一简述。(本文来源于《中国食用菌》期刊2016年01期)

谷立慧,钟青萍,方祥,廖振林,王丽[4](2016)在《“活的非可培养态”食源致病细菌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食源致病细菌是影响食品质量与安全的重要生物污染源。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低温、寡营养及食品防腐等条件可诱使食源致病细菌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VBNC),处于此状态的细菌最大的特点就是丧失了平板上的生长繁殖能力,但生命体征是活的,并且保留原菌的毒力和致病性。研究表明,活的非可培养态细菌在细胞形态、基因表达、蛋白表达等方面发生了复杂变化,并且一定条件下可复苏为可培养状态,成为逃避检测的"隐性传染源",对食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文中对食源性致病菌VBNC态的诱导条件及复苏情况、生物学特性变化、现代检测技术的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期望为解决当下由活的非可培养态细菌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6年02期)

刘一倩,易欣欣[5](2014)在《新鲜蔬果中食源性致病细菌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食用新鲜蔬果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快速增长,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关注于国外与蔬果有关的致病细菌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蔬果的微生物性质调查,分析了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细菌的分布规律;重要的致病细菌污染来源及影响污染率的原因;致病细菌在蔬果中的存活规律,并对重要因素进行排序;介绍了去除致病细菌通用方法和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方式方法 ;致病细菌在蔬果中的附着方式,着重介绍了大肠杆菌O157:H7的3种附着方式。另外,还对相关的研究趋势提出了看法。(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4年04期)

黄爱华,邱志刚,金敏,陈照立,谌志强[6](2013)在《量子点标记的基因芯片在食源性致病细菌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链霉亲和素修饰的CdSe/ZnS量子点标记的基因芯片技术,建立快速、准确、高通量的检测食源性致病细菌的方法。方法以16s rDNA为靶基因,针对待检的食源性致病细菌合成一系列寡核苷酸探针,制成寡核苷酸芯片,生物素化标记的PCR产物与芯片杂交,然后用链霉亲和素修饰的CdSe/ZnS量子点进行标记,应用激光共聚焦扫描仪进行信号的检测。对量子点标记的基因芯片技术平台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评估。结果链霉亲和素修饰的CdSe/ZnS量子点标记的基因芯片可有效区分常见致病细菌,检测灵敏度为10 cfu/ml,变异系数<10%。结论链霉亲和素修饰的CdSe/ZnS量子点标记的基因芯片可对致病细菌进行快速检测鉴定,其敏感性和重复性良好。(本文来源于《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13年02期)

王江玉[7](2012)在《细菌培养法在食源性致病检测中的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细菌培养法在食源性致病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08年9月—2012年3月选择肉食相关样品,种类包括鸡肉、猪肉、牛肉等300份进行细菌培养检测。结果 300份食品共检测出致病细菌阳性29份,其中猪肉含有食源性致病细菌的阳性率最高,鸡肉次之,最少的为牛肉。结论细菌培养法在食源性致病检测中的应用还有一定的价值,特别适应于禽肉类样品中细菌检测。(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2年24期)

黄爱华[8](2012)在《链酶和素修饰CdSe/ZnS量子点在食源性致病细菌检测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量子点是一种新型的半导体纳米晶体材料。作为一种荧光标记探针,它展现出传统荧光染料所没有的许多光化学优点。首先,量子点具有宽的吸收光谱,窄而对称的发射光谱,可以实现单波长同时激发不同量子点;其次量子点光化学稳定性强,经长时间光源照射荧光特性不受损失,抗光漂白性能强;最后,虽然不同尺寸的量子点具有不同的荧光发射波长(颜色),但是它们都具有良好方便的表面化学可修饰性,以及表面生物分子偶联的灵活可兼容特性,能与生物活性分子进行有效的偶联。近年来,量子点在基因分析、免疫分析、微生物检测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将链酶亲和素修饰的CdSe/ZnS量子点分别引入到基因芯片技术与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之中,建立了链酶亲和素修饰的CdSe/ZnS量子点标记的基因芯片检测平台,同时探讨了链酶亲和素修饰的CdSe/ZnS量子点对于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的影响作用。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应用链酶亲和素修饰的CdSe/ZnS量子点作为荧光标记物的基因芯片检测食源性致病细菌检测方法的建立基因芯片技术具有高通量、高速度、高效率的检测特征,为环境微生物的检测鉴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检测工具。但是目前以荧光有机染料为主要标记物的基因芯片技术,存在检测灵敏度低,重复性差等技术上的缺陷,主要限制性原因是,荧光有机染料存在很多缺陷(如,荧光强度不高、稳定性差、易被光漂白)。量子点是半导体纳米材料,具有优良的光学特性,本研究借助链酶亲和素修饰的CdSe/ZnS量子点的优良荧光特性,将其与基因芯片技术相互融合,建立了链酶亲和素修饰的CdSe/ZnS量子点标记的基因芯片检测平台,并将其应用于食源性致病细菌的检测之中。具体实验方法为,将细菌16S rDNA基因作为检测的靶基因,设计合成食源性致病细菌的寡核苷酸检测探针,应用生物芯片点样仪将氨基化寡核苷酸检测探针点至于醛基化的载玻片上制备基因芯片;合成生物素化修饰的通用引物,借助PCR反应,将生物样品标记上生物素;将生物素化的生物样品与制备好的基因芯片进行杂交,然后应用链酶亲和素标记的CdSe/ZnS量子点与基因芯片进行温育,借助生物素-链酶亲和素系统,将链酶亲和素修饰的CdSe/ZnS量子点标记到生物素化生物样品-寡核苷酸探针杂交复合物上。应用生物芯片扫描仪检测杂交信号。将建立的链酶亲和素修饰的CdSe/ZnS量子点标记的基因芯片检测平台,应用到多种食源性致病细菌的快速检测之中,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区分Vibrioparahaemolyticus, Vibrio fluvialis, Yersinia enterocolitica, Proteus spp.,Staphylococcus aureus, Enterococcus faecalis, Campylobacter jejuni, Streptococcushemolytic-β, Listeria monocytogenes,而Escherichia coli, Shigella spp., Salmonellaspp.作为一类菌被检出,展现了良好的检测特异性。敏感性指标亦是评价检测技术的重要参数之一,目前提高检测灵敏度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选用性质优良的标记物与采用优良的信号放大方法。其中标记物的性质是决定灵敏度高低的主要因素,优良的标记物质应具有安全,灵敏,即不具有放射性,发光效率高,并且化学性质应较为稳定,标记方法简便,发光信号稳定长久便于检测。而在目前的标记信号报告分子中,能够同时符合以上要求的只有量子点,因此本研究采用链酶亲和素修饰的CdSe/ZnS量子点作为基因芯片的荧光标记物,提高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的灵敏性。同时在本研究中,引入了生物素-链霉亲和素信号放大系统,来配合量子点标记技术提升基因芯片的灵敏度,研究发现,量子点标记的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的检测敏感性为10cfu/ml,较荧光有机染料标记的基因芯片检测方法有所提升。并且量子点标记的基因芯片技术重复性良好。为了评估量子点标记的基因芯片技术在实际样品中的应用能力,我们将该方法应用于32株从不同食品样本中分离的菌株,进行检测鉴定,同时将检测结果,与常规检测方法进行了比较,二者的符合率达到100%。该检测方法对于病原菌的检测鉴定能够在7-8h内完成。本研究建立的链酶亲和素修饰的CdSe/ZnS量子点标记的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的实验思路同样适于其它致病微生物的检测,为利用量子点标记的基因芯片检测鉴定致病微生物奠定了技术基础。2.链霉亲和素修饰的CdSe/ZnS量子点对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的影响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是现代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实验技术,自从1983年发明以来,它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研究工具,促进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研究者不断对其扩增效果进行改进,目前,纳米材料被引入PCR体系中,改善其反应效果。量子点是半导体纳米材料,由于其具有出色的光学性能,而备受关注,但是,目前对量子点的其它特性,例如其表面基团及分子结构的化学效应关注不多,我们率先将链酶亲和素修饰的量子点引入到PCR扩增体系中,研究其对PCR反应效果的影响。本部分研究借助PCR技术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研究链酶亲和素修饰的CdSe/ZnS量子点对于PCR反应的影响作用。观察不同浓度的链酶亲和素修饰的CdSe/ZnS量子点对PCR特异性的影响;同时,将特定浓度的链酶亲和素修饰的CdSe/ZnS量子点加入到PCR体系中,观察其对退火温度的影响;将牛血清白蛋白(BSA)加入到含有一定浓度链酶亲和素修饰的CdSe/ZnS量子点的反应体系中,观察其对PCR扩增效能的影响;同时将不同公司来源的Taq酶加入到含有一定浓度的链酶亲和素修饰的CdSe/ZnS量子点的PCR反应体系中,观察相应的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一定浓度范围内的链酶亲和素修饰的CdSe/ZnS量子点可以促进PCR的扩增效果,拓宽退火温度,增强PCR的扩增能力;超过一定浓度的链酶亲和素修饰的CdSe/ZnS量子点抑制PCR的扩增效果;BSA能够逆转链酶亲和素修饰的CdSe/ZnS量子点对于PCR的作用;当使用不同公司来源的TaqDNA聚合酶时,若想获得同样效果的扩增结果,所需的链酶亲和素修饰的CdSe/ZnS量子点的浓度不同。量子点可能是通过与Taq DNA聚合酶的作用影响了PCR反应的扩增效能,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量子点可以有效地促进PCR的扩增效能。(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期刊2012-06-11)

侯进慧,蔡侃,樊继强[9](2012)在《食源性致病细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几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细菌检测技术进行了综述,对以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为基础的检测技术进行了分析,将PCR检测食源性致病菌所需要用到的靶基因及其引物等进行了归纳,并对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2年07期)

余水静,周强,李宵,史贤明[10](2011)在《主要食源性致病细菌特异性靶点数据库SMDB》一文中研究指出食源性疾病是一个主要公共健康问题,快速检测和鉴定食源性病原菌对于食品工业、食品安全部门、公共卫生局、生物恐怖预防组织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利用已开发的特异性靶点发掘软件SMM-system鉴定了23种食源性致病细菌特异性靶点,构建了特异性靶点数据库SMDB。SMDB数据库内容主要包含16种食源性疾病,每种疾病包括有一般信息、相关病原菌、感染、症状、诊断、治疗、预防以及其他信息;包含23种食源性致病细菌,每种食源性致病细菌主要包括一般信息、相关食品、食品分析、特异性靶点清单和检测相关文献;包含有6588个特异性靶点序列信息及相关注释信息,每个病原菌约有6-472个特异性靶点;收集了23种食源性细菌病原菌分子检测相关文献共有852篇,每种食源性病原菌约有7-107篇参考文献,每篇文献摘要有NCBI-page链接。SMDB数据库为公共数据库,能快速获得食源性致病细菌特异性靶点信息及相关信息,该数据库对于了解各种食源性疾病的诊断、检测和治疗信息是非常有用的,有助于预防食源性疾病和爆发,也有助于理解物种多样性及其选择有利性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第六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11-03)

食源性致病细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在常见食源性致病细菌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菌株及样品经培养基增菌后,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和常规的细菌培养检测致病菌,比较两组检出情况。结果 720个样品,采用细菌培养方法检测出了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副溶血性弧菌等几种常见致病菌;细菌培养法与荧光定量PCR法对致病菌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1.94%和1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在不同种类食品中两种方法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荧光定量PCR检测应用于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检测速度快,准确性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食源性致病细菌论文参考文献

[1].李雪彤,林英,张园,李颖,吕淑霞.食源性致病细菌适配体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19

[2].王敏雅,潘宏伟,陈娅.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在常见食源性致病细菌检测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实用医学.2017

[3].王琼英,高巍,陈强,黄晨阳.与食用菌相关的食源性致病细菌简述[J].中国食用菌.2016

[4].谷立慧,钟青萍,方祥,廖振林,王丽.“活的非可培养态”食源致病细菌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

[5].刘一倩,易欣欣.新鲜蔬果中食源性致病细菌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14

[6].黄爱华,邱志刚,金敏,陈照立,谌志强.量子点标记的基因芯片在食源性致病细菌检测中的应用[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3

[7].王江玉.细菌培养法在食源性致病检测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

[8].黄爱华.链酶和素修饰CdSe/ZnS量子点在食源性致病细菌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2

[9].侯进慧,蔡侃,樊继强.食源性致病细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2

[10].余水静,周强,李宵,史贤明.主要食源性致病细菌特异性靶点数据库SMDB[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第六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1

标签:;  ;  ;  ;  

食源性致病细菌论文-李雪彤,林英,张园,李颖,吕淑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