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海拔论文-杨春浩,刘瑞林,张众杰,焦宇飞

变海拔论文-杨春浩,刘瑞林,张众杰,焦宇飞

导读:本文包含了变海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二级可调增压柴油机,低速,VGT叶片开度,高海拔

变海拔论文文献综述

杨春浩,刘瑞林,张众杰,焦宇飞[1](2019)在《基于VGT控制参数的柴油机低速变海拔热平衡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进行二级可调增压柴油机热平衡性能研究,有助于解决高海拔发动机开锅问题,提高热效率。利用自主设计的柴油机高海拔热平衡试验系统,进行不同模拟海拔(0、3 500、5 500 m)基于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VGT)控制参数的二级可调增压柴油机低速全负荷热平衡试验,全面分析了变海拔条件下VGT控制参数对整机低速热平衡性能影响的机理与规律,优化标定了不同海拔下柴油机低速最佳VGT叶片开度。结果表明:随VGT叶片开度增大,发动机低速工况下热负荷升高,表现形式为涡前排温升高、缸内最高燃烧温度上升,但缸内最大燃烧压力呈下降趋势,0 m、VGT开度小于50%时,缸内最高燃烧压力大于17 MPa,在0、3 500、5 500 m海拔,VGT开度分别大于70%、50%、30%时,缸内最高燃烧温度超过2 200.0℃。随VGT叶片开度增大,柴油机有效功率、排气带走热量及其占比升高,冷却液带走热量、余项损失及其占比呈下降趋势,5 500 m海拔下,VGT叶片开度每增大10%,柴油机热效率降低3.1%。综合考虑VGT控制参数对缸内最高燃烧温度、缸内最大燃烧压力及热效率的影响,0、3 500、5 500 m柴油机低速工况最佳VGT叶片开度应分别为50%、20%、20%。(本文来源于《热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张璐璐,马其华,张东剑,闫业翠[2](2018)在《汽油车变海拔动力恢复的增压系统匹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仿真方法研究汽油发动机汽车(简称汽油车)受海拔的影响,并选配增压系统对其实现动力恢复,可为乘用车的高原适用性提供依据。基于GT-Suite仿真平台建立汽油车动力性评价模型,在变海拔工况下分析其动力性的变化规律。针对不同海拔下动力损失特征,对所选配的增压系统采用不同控制策略实现恢复作用。结果表明:海拔条件对汽油车加速性能影响最为显着,3 000 m以上地区的原地起步百公里加速时间增加49. 6%以上;选配增压系统后,通过对废气旁通阀开度的标定,实现变海拔条件下进气控制策略,满足了海拔4 000 m内汽油车动力基本不变的目标,为汽油车高原动力恢复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杨春浩,刘瑞林,刘楠,刘振明,周磊[3](2018)在《基于冷却液控制参数的柴油机变海拔热平衡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自主设计的柴油机高海拔热平衡试验系统,进行不同模拟海拔(0 m、3500 m、5500 m)基于冷却液控制参数的电控共轨柴油机全负荷热平衡试验,研究了柴油机变海拔热平衡规律,全面分析了变海拔条件下冷却系统控制参数对整机热平衡影响的机理与规律,优化标定了不同模拟海拔下最佳冷却液流量。结果表明:随海拔升高,发动机热负荷升高,集中表现在缸内燃烧温度峰值增加且对应曲轴转角减小;全工况冷却系统散热量呈普遍下降趋势,高散热量区分布在全负荷的中高转速区。冷却液温度由60℃升至80℃,冷却系统散热量占比下降4.1%,有效功率和排气散热量占比分别增加约1.7%、1%,且随海拔升高,冷却液温度对热平衡的影响更加明显。随着冷却液循环流量的增加,冷却系统散热量明显增加,有效功率与排气散热量变化不明显;不同海拔条件下,当冷却液流量达到某一限值时,冷却系统散热量增加幅度都开始减缓,全速全负荷工况下,这一限值随海拔升高(0~5500 m)由18.5 m~3/h增至20 m3/h。(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张哲,肖茂宇,石磊,邓康耀[4](2018)在《变海拔柴油机增压系统涡轮面积优化调节》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某增压柴油机,建立变海拔一维性能仿真模型,分析不同增压系统的海拔适应能力,探讨增压系统调节量的影响因素,建立多因素耦合对变海拔气系统调节需求分析模型。研究表明:自然吸气柴油机通过燃烧调节能够适应约2 500 m的海拔高度,固定截面增压系统通过增压系统的自调节可以实现3 700 m海拔的运行需求;采用可调增压系统后,柴油机的海拔适应能力进一步增强,燃烧裕度从0. 1增加到0. 4时,调节量需求从82%减低至28%,柴油机功率密度增加,燃烧裕度越小,气系统调节量需求的增加值越大。(本文来源于《内燃机与动力装置》期刊2018年04期)

陈贵升,陈春林,狄磊,王春萍,沈颖刚[5](2018)在《可变二级增压柴油机变海拔工作特性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两级增压共轨重型柴油机为研究机型,采用GT-Power构建了其一维热力学仿真模型,对比可变二级增压(RTST)柴油机随高压级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VGT)在不同叶片开度(20%~100%,)及不同海拔(0~4,km)下的工作特性.结果表明:不同转速工况下,空燃比和泵气损失随VGT叶片开度和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海拔下,随VGT叶片开度增大,低速时转矩与有效热效率先升高、后降低,高速时显着增大.随叶片开度和海拔增加,NO_x排放降低,soot排放大幅升高.海拔为4,km时,叶片开度从20%,增至100%,,低、高速工况的转矩和有效热效率均分别增加7.5%,和39.2%,,NO_x排放分别降低38%,和24%,;海拔为2,km时,不同转速工况下柴油机匹配RTST均能实现较高的EGR率(超过60%,).VGT叶片开度减小,EGR率快速增大,转矩及有效热效率降低,有效燃油消耗率(BSFC)逐渐增加,NO_x排放快速降低,soot排放先升高后降低.在EGR率约为35%,时,RTST柴油机综合性能达到最佳.(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胡志远,谢毅,阚泽超,楼狄明[6](2018)在《辅助加温对柴油机变海拔起动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高原环境模拟试验台,以一台压缩比为14.25的增压直喷柴油机为试验对象,在0、3 000、4 500m海拔条件下进行了冷态(20℃)、30、40、50、60℃不同冷却液辅助加温起动、以及进气加热辅助起动试验,研究不同海拔条件下冷却液加温和进气加热辅助措施对柴油机起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低压缩比柴油机起动升速期出现做功能力差的子孕峰循环和做负功的失燃循环,降低了燃烧做功能力,升速期时间迅速延长,起动性能恶化.冷却液加温和进气加热可明显减少升速期子孕峰和失燃循环个数,恢复燃烧做功能力,改善起动性能.当冷却液温度达到某个温度界限后,进一步升高冷却液温度不能进一步改善子孕峰和失燃循环的出现机率,起动性能改善效果不明显.与进气加热比较,冷却液加温辅助起动措施在增加压缩终了温度的同时降低了摩擦阻力,对起动性能的改善效果优于进气加热.(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夏南龙,刘瑞林,张众杰,马家明,陆辰起[7](2018)在《车用离心压气机变海拔工况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固定海拔工况匹配选型的离心压气机,在变海拔工况下产生匹配失调、适应性差等问题,总结比较压气机的扩稳流动控制和叶型结构设计优化两种主流的离心压气机工况适应性研究的特点,探讨不同流场控制措施在车用内燃机变海拔工况下应用的可行性,提出突破内燃机热力循环性能优化与压气机流动控制互相独立的限制,结合内燃机变海拔性能和压气机关键结构几何参数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研究,是改善车用离心压气机变海拔工况适应性的重要举措。(本文来源于《军事交通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甘庆良,刘震涛,张宇[8](2018)在《高原变海拔对柴油机缸压信号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原变海拔条件下,某重型柴油机缸盖火力面出现麻点这一故障,提出了随着海拔上升,缸内压力波动剧烈,进而导致对缸盖火力面冲击频次剧增的失效原因假设。为此,通过可模拟高原变海拔环境的单缸机台架试验,采集不同海拔下的缸内压力信号,并对其作集平均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al Decomposition,EEMD),分离出缸压信号的不同频率成分,并对每个工况下的功率谱密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对分离出来的不同频率成分的能量进行分析,发现缸压高频分量的能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进而验证了缸盖麻点这一失效现象的假设成立。(本文来源于《车用发动机》期刊2018年02期)

甘庆良[9](2018)在《变海拔条件下某柴油机缸盖热状态的变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某设备搭载的重型柴油机在高原工作时,出现诸如活塞烧蚀、缸盖火力面有麻点,进而导致拉缸等一系列故障,严重影响该设备在高原地区的工作性能,为探明其损伤原因,解决这一故障,以便该设备可以在高原地区正常运行。本文通过搭建单缸机的试验平台,借助于可以模拟不同海拔下进气压力的高原模拟系统,设定柴油机几个主要转速工况,在不同进气压力条件下,采集缸盖、缸套等受热件的温度场及相应工况下的缸内压力,研究海拔高度对柴油机损伤的主要影响。本文通过搭建单缸机试验台架,设定标定工况点2200r/min,最大扭矩点1500r/min,中间转速1900r/min以及低转速1200r/min四个工况,利用高原模拟系统,设定0米、1000米、2000米、3000米、3700米和4500米这6个海拔,对单缸机缸盖、缸套受热件进行温度采集,计算出每个转速下,不同的海拔高度,受热件测点的热流密度,并同步记录每个工况下的缸内压力,并利用经验模态分解,分离出缸压的高低频成分,计算其不同频率成分随海拔的变化关系。经过分析论证,本文得到的结论如下:1.缸盖缸套等受热件测点温度,随海拔上升在不断上升,热流密度也在不断增大,其中,鼻梁区温度最高,热流密度最大,最大值超过了 500kW/m2,当海拔由平原地区上升到4500米时,热流密度增大超过25%;2.对损伤部分金相检测,根据缸盖等损伤形式猜想其损伤原因。检测结果获得损伤部分的元素及化合物组成,表明缸盖火力面损伤部分的损伤原因并非是熔融现象导致缸盖出现麻点,进而做出进一步的研究;3.对缸内压力进行分解,将压力信号的高频和低频成分分离,并通过求出不同频率成分的功率谱密度,得到不同频率信号的能量随海拔变化的变化趋势及幅度。结果表明,缸压的低频成分的能量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高频成分的能量在海拔3000米以前,变化并不明显,而当海拔超过3000米后,海拔上升反而降低。因此,可以认为海拔3000米是缸压信号变化的一个拐点,也是发动机高原工作异常的海拔变化区域。(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3-01)

张博文[10](2017)在《适用于变海拔条件的柴油机缸内传热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适用于变海拔条件的柴油机缸内传热模型,首先分析缸内传热基础理论,找到适合于研究机型的经典基础传热模型,分析海拔变化对基础模型参数的影响效果,根据合理的修正策略结合单缸机高原模拟试验结果对模型进行修正。最后在不同转速的各海拔工况下,通过仿真计算对比试验数据的方法验证模型合理性,证明本课题的模型适用于变海拔的工作要求。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理论上确定基础模型:分析各经典柴油机缸内传热模型,根据理论基础及适用性等选择适合本课题的传热模型作为核心基础模型,最终选择Woschni 公式。(2)确定模型修正思路:细致分析基础传热模型各参数的影响因素以及海拔变化对于模型的主要影响,进而确定修正Woschni公式的温度指数项m,寻找该项参数受海拔变化的影响规律;(3)通过合理的修正策略修正模型:首先标定各工况的模型参数,通过GT-Power软件建模计算缸内工作过程,通过Fluent软件对气缸盖进行热状态计算,通过对比缸内的实测数据以及缸盖的温度场结果对模型的具体数值进行标定;(4)找到海拔变化对模型参数影响的函数关系:最后通过数学方法总结模型规律,初步获得适用于变海拔的缸内传热模型;(5)修正模型的变海拔适应性验证:将修正的传热模型应用于各转速下的不同海拔工况,通过上述仿真手段对比试验结果进行验证,经过验证发现该模型对各项主要工作参数的误差小于10%,具备良好的变海拔适应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3-01)

变海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运用仿真方法研究汽油发动机汽车(简称汽油车)受海拔的影响,并选配增压系统对其实现动力恢复,可为乘用车的高原适用性提供依据。基于GT-Suite仿真平台建立汽油车动力性评价模型,在变海拔工况下分析其动力性的变化规律。针对不同海拔下动力损失特征,对所选配的增压系统采用不同控制策略实现恢复作用。结果表明:海拔条件对汽油车加速性能影响最为显着,3 000 m以上地区的原地起步百公里加速时间增加49. 6%以上;选配增压系统后,通过对废气旁通阀开度的标定,实现变海拔条件下进气控制策略,满足了海拔4 000 m内汽油车动力基本不变的目标,为汽油车高原动力恢复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变海拔论文参考文献

[1].杨春浩,刘瑞林,张众杰,焦宇飞.基于VGT控制参数的柴油机低速变海拔热平衡试验[J].热科学与技术.2019

[2].张璐璐,马其华,张东剑,闫业翠.汽油车变海拔动力恢复的增压系统匹配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8

[3].杨春浩,刘瑞林,刘楠,刘振明,周磊.基于冷却液控制参数的柴油机变海拔热平衡试验[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8

[4].张哲,肖茂宇,石磊,邓康耀.变海拔柴油机增压系统涡轮面积优化调节[J].内燃机与动力装置.2018

[5].陈贵升,陈春林,狄磊,王春萍,沈颖刚.可变二级增压柴油机变海拔工作特性数值模拟[J].内燃机学报.2018

[6].胡志远,谢毅,阚泽超,楼狄明.辅助加温对柴油机变海拔起动性能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夏南龙,刘瑞林,张众杰,马家明,陆辰起.车用离心压气机变海拔工况适应性研究[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8

[8].甘庆良,刘震涛,张宇.高原变海拔对柴油机缸压信号的影响分析[J].车用发动机.2018

[9].甘庆良.变海拔条件下某柴油机缸盖热状态的变化规律研究[D].浙江大学.2018

[10].张博文.适用于变海拔条件的柴油机缸内传热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7

标签:;  ;  ;  ;  

变海拔论文-杨春浩,刘瑞林,张众杰,焦宇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