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缓释论文-张棋斐,文雅,吴志峰,陈颖彪

热缓释论文-张棋斐,文雅,吴志峰,陈颖彪

导读:本文包含了热缓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湖泊水体,城市热环境,缓释效应,地表温度

热缓释论文文献综述

张棋斐,文雅,吴志峰,陈颖彪[1](2018)在《高密度建成区湖泊水体的热缓释效应及其季相差异——以广州市中心城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内部湖泊水体作为城市生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具有重大意义。基于多源遥感数据,提取广州市中心区内部湖泊水体并反演夏、秋、冬叁期不同季相的地表温度,分别从降温强度(ICE)和影响范围(SCE)两个角度,定量刻画城市核心区内部湖泊的热缓释效应,分析湖泊水体的自身景观特征及其周边景观配置对湖泊热缓释效应的影响及其季相变异规律。结果表明,(1)广州市中心城区的地表温度的高温区主要与城市建成区相对应,夏、秋、冬叁季湖泊水体分别比中心城区平均温度低4.97、2.78、0.71℃,形成城市中的"冷岛"。(2)夏、秋、冬叁季,湖泊水体内部温度主要受水体面积(S)及边界形状(LSI)的影响,湖泊的面积越大或边界形状越复杂,一定程度上湖泊内部的冷岛效应越强,但随着水体面积、形状指数的增大,湖泊内部温度的下降趋势逐渐趋于平缓。(3)从夏季到冬季,湖泊的降温强度及降温范围共同受自身景观特性及湖泊周围景观配置的影响,但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特征;增加湖泊的面积、体积及湖泊周围植被面积,将有效提高湖泊的热缓释强度,且林地对湖泊热缓释作用的增强效果强于草地;从降温收益角度出发,湖泊水体的面积、体积分别控制在15 hm2及2 000 000 m3内较为合理,植被面积最好达到湖泊面积的50%,以发挥最大的降温效应。(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张棋斐[2](2018)在《城市绿色空间热缓释效应及其影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绿色空间作为城市生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研究证明,城市绿色空间具有显着的降温增湿作用,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以广州市荔湾湖公园为研究对象,在微气候尺度上探讨夏、冬两季绿色空间内部及外部环境温度及人体热舒适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分别从热缓释强度(CEI)和热缓释影响距离(SCE)两个角度,定量刻画不同季相下城市核心区内部公园绿地的热缓释效应。利用无人机遥感提取城市绿色空间内部及外部环境特征因子,从二维和叁维角度揭示影响城市绿色空间热缓释效应的主要因素及其季相变异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城市绿色空间热缓释影响范围内城市环境的温度的影响因素,构建公园外部热缓释影响范围内环境温度的预测模型,以期最大程度发挥城市绿色空间的热缓释功能。主要结论如下:(1)荔湾湖公园内部林地、灌木、草地、水体、硬质地表等五种下垫面类型具有显着的热环境特征。在夏、冬两季五种下垫面的温度日变化特征均呈现出倒“U”型分布。在夏季白天,公园内部草地及硬质地表的气温均高于公园外部参照点的温度,成为公园的热源;到了夜间,草地、灌木的温度下降得最为迅速,成为公园内部的冷岛。在冬季日间,公园内部五种下垫面的温度均低于公园外部参照点温度;而在冬季夜间,林地、草地、水体的空气温度均高于外部参照点的空气温度,呈现出城市公园绿地的“暖岛效应”。公园内部林地、灌丛及水体等植被能够有效提高人体的热舒适度,但草地在高温时段(12:00~14:00)对人体舒适度改善程度比较有限。对于夏季高温湿热的广州,增加林地、灌丛及水体等下垫面面积,能够有效缓解高温所带来的不适程度。(2)城市绿色空间的热缓释效应具有明显的季相差异。在夏季全天及冬季日间,荔湾湖公园内部的平均气温均低于公园外部气温,随着距离公园边界越远,气温逐渐升高,这进一步证明了城市绿色空对周围城市热环境的热缓释作用。而在冬季夜间,公园内部平均温度高于外部城市环境,呈现出城市绿色空间的“暖岛效应”。从夏季到冬季,荔湾湖公园的平均热缓释强度(CEI)从3.62℃降至2.01℃,平均热缓释影响距离(SCE)从245m降至171m。(3)公园周边二维/叁维景观配置对绿色空间热缓释效应的发挥均存在一定的影响,且夏季的相关系数r普遍大于冬季。公园的热缓释强度(CEI)主要与叁维绿量3d-GQ呈显着负相关关系,与建设用地比例PB、建筑密度BD及建筑高度BH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热缓释影响距离(SCE)则与叁维绿量3d-GQ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建设用地比例PB、建筑密度BD及建筑高度BH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建设用地比例(PB)越高,一定程度增加公园外部环境的温度,这导致公园热缓释强度CEI的增大;然而,随着建设用地比例的上升,将会削弱公园热缓释的影响距离SCE。此外,随着公园周围建筑密度(BD)或建筑高度(BH)的上升,对公园绿地热缓释效应的阻碍越强,难以形成有效的城市通风廊道,阻碍公园热缓释效应的发挥。而随着叁维绿量(3d-GQ)的提高,将有效促进了公园与其周边环境的局地环流,增加公园缓释效应的影响距离。因此,为发挥公园绿地热缓释效应的最大收益,在公园自身景观特征的基础上还应综合考虑公园周围城市环境的景观配置。在土地资源紧张的城市中心区,增加公园面积的难度往往较大,因此,本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增强城市绿色空间的热缓释效应,适当地在公园绿地周边布置一定面积的植被,且植被类型最好为乔木(叁维绿量较大),以达到最优的增强效果。(4)荔湾湖公园热缓释影响范围内公园外部环境温度及人体舒适度的时空格局具有明显空间分布特征。公园外部空气温度及人体舒适度分布格局总体呈现出随着距离公园边界越远,气温逐渐升高,人体舒适度逐渐降低。在夏、冬两季,公园外部温度较高的地方均位于建筑密集、不透水面比例较高且人为热排放较多(主干道)的区域;而温度较低的区域主要位于荔湾湖公园东南部西关大屋社区。(5)公园外部热缓释影响距离内环境温度主要受植被覆盖率VC、建设用地比例PB、建筑密度BD、建筑高度BH、天空可视因子SVF以及距公园边界距离DIST六个环境特征因子的影响,且具有明显尺度效应。在夏、冬两季,温度主要受50m空间尺度内城市环境因子的影响,当空间尺度超过50m时,两者间的关系明显降低。随着季相的变化,这种尺度效应还存在明显的季相变异特征,夏季环境温度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范围(20m)普遍小于冬季(50m)。回归模型表明,植被覆盖度、建设用地比例、建筑密度、建筑高度是各时相回归模型中最显着变量。因此,在为城市绿色空间选址规划时,应充分考虑绿色空间周围的城市环境因子,为进一步降低绿色空间周围的环境温度,提高人体的热舒适度,应尽可能在城市公园周围增加植被绿地,公园周围的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不应过高,有益于促进公园绿地与周围环境的气流运动和能量交换,进一步发挥城市绿色空间对周围热环境的缓释作用。(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8-05-01)

赵相国[3](2013)在《同步辐射单色器晶体热缓释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同步辐射光源在基础学科和工程应用领域的广泛应用,光源也从第一代发展到第四代,光源的电子发射度不断减小,光源亮度和能量逐渐增加,光源的发展给光源光束线上单色器晶体带来的热负载也越来越成为制约单色器性能的关键性因素。作为单色器的分光元件,晶体的热变形会导致单色器能量分辨率下降、光通量降低等缺陷,使光束线的出光无法达到实验需求,甚至导致单色器无法出光。国内的同步辐射热缓释技术研究起步较晚,对高功率光源产生的热负载下衍射晶体的热缓释研究还没有积累更多的经验。因此,论文在充分分析国内外热缓释研究的基础上对单色器晶体热缓释做了如下几方面研究。第一,根据同步辐射光源的分类,全面分析了同步辐射光源的辐射功率及功率密度,给出单色器第一晶体表面接收的光功率及功率密度的计算方法,并分析了晶体受热后的变形及建立晶体的热缓释评价理论及标准。第二,根据现有的晶体热缓释方法归类,重点对间接冷却和直接冷却进行全面建模分析。建立间接冷却的传热模型、形变模型和等效换热系数计算模型,对于间接冷却来说,直接对衍射面进行冷却比间接底冷方式更能有效减小晶体的温度梯度和衍射面形变;建立直接冷却的物理模型和等效换热系数计算方法。另外,还对能减小晶体形变的有效热缓释技术进行分析。第叁,在详细论述晶体热缓释关键技术的基础上,阐述了单色器晶体材料和热缓释介质的选择及应遵循的原则。定性和定量分析热缓释介质流速、流向、温度等介质特性对晶体面形误差的影响;定性和定量分析晶体结构如衍射层厚度、热缓释通道尺寸及热缓释装夹对晶体面形的影响。第四,根据上海光源两条光束线上单色器项目的研制要求,设计了直接冷却结构和基于上边冷却方式的新型间接冷却结构,其理论分析结果显示,所设计结构均能有效减小晶体的热变形,特别是新型间接热缓释结构比同类间接冷却结构具有明显的优势,为今后单色器的项目研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分析和结构参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期刊2013-05-01)

刘家骅[4](2009)在《Glidcop材料性能测试与SSRF热缓释部件热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海同步辐射装置(SSRF)是一台高性能的第叁代光源,其区别于第一、二代光源的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极高的辐射功率和极高的功率密度,每平方毫米可达几十瓦至几百瓦。装置中介于储存环和光束线之间的前端区具有限制同步辐射光出口尺寸、保护储存环真空环境、吸收高热负载、保护下游光学元件等重要作用。第叁代同步辐射装置高总功率和高密度的热负载给前端区挡光元件的设计带来了许多困难。为了降低光束作用在挡光器上的功率密度,挡光器通常采用掠入射结构,使受光面与入射同步辐射光成一小夹角,增大受光面积,并沿光轴方向在挡光器内部开槽,用水冷却,并选用导热性能较好的材料制造挡光器。挡光元件在设计时除了需要考虑结构的强度外,还需要考虑在频繁阻挡同步辐射时带来的热机械疲劳问题。由于高温低周循环疲劳与热疲劳在本质上都属于低循环应变疲劳,在现象上也类似,如果取与热疲劳的温度循环等效的某个温度作为高温低周循环疲劳的实验温度,并且给出与热应变等幅度的应变幅度来进行试验,则两种疲劳的破坏循环数是相同的,它们的应变—寿命曲线也是相同的。可以通过高温低周循环疲劳的寿命预测模型来预测热疲劳寿命。大部分前端区热负载部件采用导热性能优良的Glidcop?材料,Glidcop是一种氧化铝颗粒弥散强化铜,氧化铝颗粒在接近铜的熔点时仍能保持热稳定性,有效提高了合金的高温强度,同时又不明显降低合金的导热性能。本文系统测试了上海光源提供的Glidcop材料的拉伸与疲劳性能,得到了Glidcop在室温、200℃和400℃下的弹性模量、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应变寿命疲劳曲线。同时考察了应变对Glidcop导热系数、热膨胀系数的影响。为挡光元件的设计模拟提供了试验参数。挡光元件的受光面承受局部高热负载,最大应变集中在一个小区域内,改变了受光面的表面形貌,使同步辐射光的入射角发生改变,挡光元件接收的总功率不变,但热流密度的分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能量重新分配,温度场与应变场随之发生变化。为了考察这种影响的大小,特别是在接近Glidcop材料破坏极限时的情况,本文对承受局部高热负载的平板进行了有限元模拟,用应变场对受热面与入射光夹角修正后重新计算热流密度,加载到平板上经过热结构耦合分析得到修正后的温度场与应变场,循环多次后得到稳定的最高温度与最大应变。当入射角在1.5°~12°,平板的最高温度在600℃附近时,稳定后的最大应变值与初始值的差异小于7%,受热面局部承受高热负载导致的表面形貌改变对热流密度的影响可以忽略。(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09-05-01)

罗皓,田伏洲,汤礼军,戴睿武,唐铭骏[5](2008)在《热缓释胰腺肿瘤治疗仪治疗不能切除的胰腺癌30例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热缓释胰腺肿瘤治疗仪治疗不能切除的胰腺癌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方法使用热缓释胰腺肿瘤治疗仪对30例不能切除的胰腺癌患者进行治疗。开腹手术中瘤体内置入电极和电子测温针,术后再行热缓释治疗。保持瘤体温度为43-440C,按计划逐渐延长加热时间。记录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瘤体影像学特点以及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同时记录生存时间和并发症。结果全部患者均按要求完成治疗。治疗后,肿瘤标志物明显降低(P<0.01);CT检查肿瘤直径减小及瘤内血流减少;疼痛均有效缓解;经3年随访,治疗组患者生存率与对照组差异显着。结论热缓释胰腺肿瘤治疗仪治疗是一种治疗晚期胰腺癌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西南军医》期刊2008年01期)

刘学,朱毅,朱伟忠,罗宏瀚,王纳秀[6](2007)在《内衬弹簧冷却槽晶体的热缓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同步辐射光束线单色仪晶体内衬弹簧圆形冷却槽改善换热能力的实验研究,并给出实验结果。在热负载和其它冷却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由于冷却槽内衬弹簧增大了固液间换热系数,从而增大了晶体的热承受能力,减小了晶体的热形变。(本文来源于《核技术》期刊2007年10期)

张虎军,田伏州,黄晓明,聂国军[7](2006)在《射频热缓释肝癌热疗计划系统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肝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肿瘤之一,主要讲述肝癌的多种物理治疗方法,并根据目前治疗方法中最有效的热疗方法,提出一种用于肝脏手术的新型医疗器械射频热缓释肝癌热疗计划系统的原理及研制过程,以及其在肝癌治疗应用方面较其它方法的优势。(本文来源于《医疗卫生装备》期刊2006年09期)

田伏洲,戴睿武,郑然,李旭,蔡忠红[8](2003)在《选择性多极射频热缓释仪治疗不能切除的胰腺癌》一文中研究指出我院自 2 0 0 1年 10月起 ,将选择性多极射频热缓释仪用于不能切除的胰腺癌的治疗 ,近期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 8例 ,男 6例 ,女 2例 ,年龄 5 4~ 73岁 ,平均 6 1 2岁。均经手术活检确诊为胰腺癌。肿瘤部(本文来源于《中华外科杂志》期刊2003年09期)

饶友义,贺德辉,胥林[9](2003)在《坎离砂与热缓释袋的对比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通过对热缓释袋和坎离砂对比实验 ,寻求一种较理想的自热恒温 ,使用携带方便的熨剂材料。方法 :模拟人体实际运用 ,参照文献[1]检查热效应的方法 ,对比测试热缓释袋和坎离砂的热效应。结果 :坎离砂总共发热时间约 7h ,温度波动范围 47.3℃~ 82 .5℃ ,其时间 温度曲线呈不规则抛物线型 ;热缓释袋有效持续时间 3 6h ,有效治疗温度范围为 45.2℃~55.1℃ ,其时间 温度曲线近乎直线。结论 :热缓释袋完全能将发热材料的温度恒定在最佳治疗温度范围内 ,是目前较好的恒温熨剂材料 ,有广阔的运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期刊2003年08期)

胥林,贺德辉,饶友义,余江平[10](2003)在《热缓释袋填充剂加入量对比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热缓释袋中填充剂加入量的比较研究,寻求合理、经济、有效的填充剂用量。方法:模拟人体实际应用,通过测定填充剂发热温度和发热时间,比较热效应值及总热效应值,得出最佳加入量。结果:填充剂的加入量在1%~2.5%之间所得出的总热效应值,统计学无显着差异,均能达到实验目的。结论:填充剂的最佳加入量为1.5%。(本文来源于《中国药业》期刊2003年07期)

热缓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绿色空间作为城市生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研究证明,城市绿色空间具有显着的降温增湿作用,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以广州市荔湾湖公园为研究对象,在微气候尺度上探讨夏、冬两季绿色空间内部及外部环境温度及人体热舒适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分别从热缓释强度(CEI)和热缓释影响距离(SCE)两个角度,定量刻画不同季相下城市核心区内部公园绿地的热缓释效应。利用无人机遥感提取城市绿色空间内部及外部环境特征因子,从二维和叁维角度揭示影响城市绿色空间热缓释效应的主要因素及其季相变异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城市绿色空间热缓释影响范围内城市环境的温度的影响因素,构建公园外部热缓释影响范围内环境温度的预测模型,以期最大程度发挥城市绿色空间的热缓释功能。主要结论如下:(1)荔湾湖公园内部林地、灌木、草地、水体、硬质地表等五种下垫面类型具有显着的热环境特征。在夏、冬两季五种下垫面的温度日变化特征均呈现出倒“U”型分布。在夏季白天,公园内部草地及硬质地表的气温均高于公园外部参照点的温度,成为公园的热源;到了夜间,草地、灌木的温度下降得最为迅速,成为公园内部的冷岛。在冬季日间,公园内部五种下垫面的温度均低于公园外部参照点温度;而在冬季夜间,林地、草地、水体的空气温度均高于外部参照点的空气温度,呈现出城市公园绿地的“暖岛效应”。公园内部林地、灌丛及水体等植被能够有效提高人体的热舒适度,但草地在高温时段(12:00~14:00)对人体舒适度改善程度比较有限。对于夏季高温湿热的广州,增加林地、灌丛及水体等下垫面面积,能够有效缓解高温所带来的不适程度。(2)城市绿色空间的热缓释效应具有明显的季相差异。在夏季全天及冬季日间,荔湾湖公园内部的平均气温均低于公园外部气温,随着距离公园边界越远,气温逐渐升高,这进一步证明了城市绿色空对周围城市热环境的热缓释作用。而在冬季夜间,公园内部平均温度高于外部城市环境,呈现出城市绿色空间的“暖岛效应”。从夏季到冬季,荔湾湖公园的平均热缓释强度(CEI)从3.62℃降至2.01℃,平均热缓释影响距离(SCE)从245m降至171m。(3)公园周边二维/叁维景观配置对绿色空间热缓释效应的发挥均存在一定的影响,且夏季的相关系数r普遍大于冬季。公园的热缓释强度(CEI)主要与叁维绿量3d-GQ呈显着负相关关系,与建设用地比例PB、建筑密度BD及建筑高度BH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热缓释影响距离(SCE)则与叁维绿量3d-GQ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建设用地比例PB、建筑密度BD及建筑高度BH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建设用地比例(PB)越高,一定程度增加公园外部环境的温度,这导致公园热缓释强度CEI的增大;然而,随着建设用地比例的上升,将会削弱公园热缓释的影响距离SCE。此外,随着公园周围建筑密度(BD)或建筑高度(BH)的上升,对公园绿地热缓释效应的阻碍越强,难以形成有效的城市通风廊道,阻碍公园热缓释效应的发挥。而随着叁维绿量(3d-GQ)的提高,将有效促进了公园与其周边环境的局地环流,增加公园缓释效应的影响距离。因此,为发挥公园绿地热缓释效应的最大收益,在公园自身景观特征的基础上还应综合考虑公园周围城市环境的景观配置。在土地资源紧张的城市中心区,增加公园面积的难度往往较大,因此,本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增强城市绿色空间的热缓释效应,适当地在公园绿地周边布置一定面积的植被,且植被类型最好为乔木(叁维绿量较大),以达到最优的增强效果。(4)荔湾湖公园热缓释影响范围内公园外部环境温度及人体舒适度的时空格局具有明显空间分布特征。公园外部空气温度及人体舒适度分布格局总体呈现出随着距离公园边界越远,气温逐渐升高,人体舒适度逐渐降低。在夏、冬两季,公园外部温度较高的地方均位于建筑密集、不透水面比例较高且人为热排放较多(主干道)的区域;而温度较低的区域主要位于荔湾湖公园东南部西关大屋社区。(5)公园外部热缓释影响距离内环境温度主要受植被覆盖率VC、建设用地比例PB、建筑密度BD、建筑高度BH、天空可视因子SVF以及距公园边界距离DIST六个环境特征因子的影响,且具有明显尺度效应。在夏、冬两季,温度主要受50m空间尺度内城市环境因子的影响,当空间尺度超过50m时,两者间的关系明显降低。随着季相的变化,这种尺度效应还存在明显的季相变异特征,夏季环境温度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范围(20m)普遍小于冬季(50m)。回归模型表明,植被覆盖度、建设用地比例、建筑密度、建筑高度是各时相回归模型中最显着变量。因此,在为城市绿色空间选址规划时,应充分考虑绿色空间周围的城市环境因子,为进一步降低绿色空间周围的环境温度,提高人体的热舒适度,应尽可能在城市公园周围增加植被绿地,公园周围的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不应过高,有益于促进公园绿地与周围环境的气流运动和能量交换,进一步发挥城市绿色空间对周围热环境的缓释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缓释论文参考文献

[1].张棋斐,文雅,吴志峰,陈颖彪.高密度建成区湖泊水体的热缓释效应及其季相差异——以广州市中心城区为例[J].生态环境学报.2018

[2].张棋斐.城市绿色空间热缓释效应及其影响机制[D].广州大学.2018

[3].赵相国.同步辐射单色器晶体热缓释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3

[4].刘家骅.Glidcop材料性能测试与SSRF热缓释部件热结构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

[5].罗皓,田伏洲,汤礼军,戴睿武,唐铭骏.热缓释胰腺肿瘤治疗仪治疗不能切除的胰腺癌30例临床疗效观察[J].西南军医.2008

[6].刘学,朱毅,朱伟忠,罗宏瀚,王纳秀.内衬弹簧冷却槽晶体的热缓释实验研究[J].核技术.2007

[7].张虎军,田伏州,黄晓明,聂国军.射频热缓释肝癌热疗计划系统的研制[J].医疗卫生装备.2006

[8].田伏洲,戴睿武,郑然,李旭,蔡忠红.选择性多极射频热缓释仪治疗不能切除的胰腺癌[J].中华外科杂志.2003

[9].饶友义,贺德辉,胥林.坎离砂与热缓释袋的对比实验[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

[10].胥林,贺德辉,饶友义,余江平.热缓释袋填充剂加入量对比试验[J].中国药业.2003

标签:;  ;  ;  ;  

热缓释论文-张棋斐,文雅,吴志峰,陈颖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