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墓地论文-啄木鸟

小河墓地论文-啄木鸟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河墓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河墓地,新疆考古记,历史学家

小河墓地论文文献综述

啄木鸟[1](2018)在《惊世骇俗的小河墓地》一文中研究指出这是一片广袤雄浑神奇的土地,辽阔,遥远,空旷,荒凉,沉寂,丰饶,博大,壮美……即使是搜罗尽了像这样浓墨重彩的词汇,也无法囊括她全部的人文精神与积淀厚重的文化底蕴。几千年来,自从有了文字记载以来,无论是在失传了的死文字——佉卢文、粟特文的文书里,还是在源远流长的汉文字的古老典籍里,她就一直以特立独行的伟岸雄姿矗立在中亚细亚的腹地,在苍苍茫茫的天宇之下,以亘古不变的素面朝天,大漠戈壁宽广深沉的胸襟,静(本文来源于《中国地名》期刊2018年06期)

王淑娟,康晓静[2](2018)在《新疆小河墓地出土毛织斗篷上的红色条带类型与工艺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毛织斗篷是小河墓地出土纺织品中数量最多的一类,这些斗篷形制简约、风格古朴,大量使用平纹、缂织等工艺技法,尤其斗篷上常常出现的红色条带具有较强的风格特征。本文通过对小河墓地出土的155件斗篷的整理分析,将其表面红色条带的形式大体分为叁类,即底部横向条带、中部横向条带及纵向条带,并进一步分析了各类红色条带的表现形式及工艺特点。(本文来源于《西部考古》期刊2018年01期)

米艾尼[3](2017)在《古墓丽影》一文中研究指出“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志耳。”东晋高僧法显在其所着《佛国记》中,用这样骇人的词句记录他途经罗布泊的观感。此后1600多年,罗布泊和那条穿越此地连接东西方的丝(本文来源于《北京日报》期刊2017-06-27)

张碧波[4](2016)在《新疆小河墓地的文化人类学解说》一文中研究指出发现于新疆罗布沙漠中的小河墓地,古代遗存十分丰富,几乎把古代人类埋葬时的所有信息都完整保存下来,很多现象考古学家都无法解释。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小河墓地表现出来的文化现象既有世界性的文化因素,也与中华传统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展现了古代西域地区作为中西民族文化发展大融合的舞台所独有的魅力。(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李春香,周慧[5](2016)在《小河墓地出土人类遗骸的母系遗传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河墓地是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最为重要的青铜时期文化遗存之一,对解读新疆青铜时期文化起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新疆小河墓地出土的古代人类遗骸进行了线粒体DNA分析,以期从分子遗传学角度来探讨新疆小河墓地人群的母系起源。线粒体DNA分析结果表明小河人群的母系遗传构成非常复杂,既包括欧洲和西伯利亚遗传成分,也带有少量的东亚及南亚遗传成分。结合考古学文化,我们探讨了新疆塔里木盆地青铜时期人群迁移及交流情况。(本文来源于《西域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俞宁,王秉,周旸,彭志勤,胡智文[6](2015)在《小河墓地出土羊毛文物检测及其老化过程的人工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地区属于典型大陆性气候区域,昼夜温差大、地下水循环蒸发、丰富的盐类等因素加速了羊毛劣化。对新疆小河墓地出土羊毛文物进行分析检测,采用高温水处理老化方式模拟羊毛劣化过程,从形貌、亲水性、红外、X射线衍射及氨基酸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随老化时间增加,羊毛鳞片层遭受破坏,纤维横截面出现裂纹、缺损,纤维直径缩小,疏水性减弱,胱氨酸及结晶区破坏严重,造成羊毛强度下降。(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热扎克·艾山,王新伟[7](2015)在《在秘境中穿越小河 从库鲁克塔格山经小河墓地到阿拉干》一文中研究指出到达小河墓地,独自静坐于一处,静观这神圣死亡殿堂,我不由得想起贝格曼和他的向导,想起伊弟利斯和他的团队。此时此刻,我仿佛看到了近4 000年的沧海桑田巨变,听见了4 000年前的哗哗流水声,听见了无垠的芦苇叶被风吹动时沙沙的摩擦声,听见了各种水禽的鸣啼声,听见了蓝天白云下老人、孩子的欢笑(本文来源于《新疆人文地理》期刊2015年02期)

王瑟[8](2014)在《中国最早明胶在小河墓地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乌鲁木齐11月30日电(王瑟)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副教授杨益民及其研究团队从小河墓地出土的一根法杖上发现,其黏合剂为牛胶,属于明胶。这是迄今为止经科技分析证实的我国最早利用的黏合剂,它将中国动物胶利用的历史追溯到3600年前。(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4-12-01)

贺乐天,朱泓,李文瑛,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9](2014)在《新疆罗布泊小河墓地居民的口腔健康与饮食》一文中研究指出小河墓地是新疆罗布泊地区一处重要的早期青铜时代墓地。本文主要对该墓地出土颅骨所附牙齿的磨耗程度及牙结石沉积状况进行了观察、量化统计和分析,同时也对该人群其他的口腔疾病如根尖脓肿、颞下颌关节病变、生前牙齿脱落等做了简单的统计,以期从古病理学的角度获取当时居民的口腔健康、食物类型和饮食习惯等信息。本研究发现:1)小河人群的牙齿磨耗程度远远高于对比组的古代居民,其上腭圆枕及颞下颌关节炎出现率较高,存在牙齿崩裂现象,且其前后部牙齿磨耗差异不大。这一方面说明其食物加工技术比较落后,食物粗糙坚硬;另一方面小河居民的经济生活方式和食物构成都比较复杂,不同的食物对前部和后部牙齿磨耗的程度造成了不同的影响;此外,小河人群风沙肆虐的生活环境也对其严重牙齿磨耗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2)小河人群异常严重的牙结石沉积归功于其高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饮食,以及生活用水的水质。3)统计分析发现两性存在上、下颌犬齿的磨耗差异,而这一情况可能暗示了在家庭手工业方面存在男女分工的现象。(本文来源于《人类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邓莹[10](2014)在《小河墓地的发现与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扑朔迷离的小河5号墓地引起世界各国考古学家极大关注,在世界考古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评为2004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本文来源于《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小河墓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毛织斗篷是小河墓地出土纺织品中数量最多的一类,这些斗篷形制简约、风格古朴,大量使用平纹、缂织等工艺技法,尤其斗篷上常常出现的红色条带具有较强的风格特征。本文通过对小河墓地出土的155件斗篷的整理分析,将其表面红色条带的形式大体分为叁类,即底部横向条带、中部横向条带及纵向条带,并进一步分析了各类红色条带的表现形式及工艺特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河墓地论文参考文献

[1].啄木鸟.惊世骇俗的小河墓地[J].中国地名.2018

[2].王淑娟,康晓静.新疆小河墓地出土毛织斗篷上的红色条带类型与工艺初探[J].西部考古.2018

[3].米艾尼.古墓丽影[N].北京日报.2017

[4].张碧波.新疆小河墓地的文化人类学解说[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5].李春香,周慧.小河墓地出土人类遗骸的母系遗传多样性研究[J].西域研究.2016

[6].俞宁,王秉,周旸,彭志勤,胡智文.小河墓地出土羊毛文物检测及其老化过程的人工模拟[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5

[7].热扎克·艾山,王新伟.在秘境中穿越小河从库鲁克塔格山经小河墓地到阿拉干[J].新疆人文地理.2015

[8].王瑟.中国最早明胶在小河墓地发现[N].光明日报.2014

[9].贺乐天,朱泓,李文瑛,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新疆罗布泊小河墓地居民的口腔健康与饮食[J].人类学学报.2014

[10].邓莹.小河墓地的发现与研究综述[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标签:;  ;  ;  

小河墓地论文-啄木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