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分调控论文-贾晨,简霁,靳伟,鄢武先,周永丽

林分调控论文-贾晨,简霁,靳伟,鄢武先,周永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林分调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密度调控,杉木人工林,林分特征

林分调控论文文献综述

贾晨,简霁,靳伟,鄢武先,周永丽[1](2018)在《密度调控对杉木人工林林分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洪雅林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密度调控对杉木林分生长、植物多样性、林分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分经密度调控后,低密度经营有利于林分的胸径、树高、材积加快生长,也能使树干更饱满,但不利于林分自然整枝;适宜的林分经营密度(750株·hm-2)能够增加灌草层的物种丰富度,而林分密度过高(1200株·hm-2)或过低(550株·hm-2)均降低了灌草层的物种丰富度,不利于林下植被演替发育;低经营密度林分的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高于高经营密度林分,低经营密度林分使林下植物的群落复杂程度和物种个体分配均匀度更优异;随着林分经营密度的增大,林分中的大径级植株的比例逐步降低;合理密度(750株·hm-2)有利于林分树高生长;低经营密度有利于培育大径材植株,而高经营密度有利于培育中小径材植株。(本文来源于《四川林业科技》期刊2018年06期)

丁继伟[2](2018)在《五台山华北落叶松天然林林分密度效应及其调控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林分密度是森林群落结构的基础指标,也是森林培育过程中能够人为控制的主要因子。通过控制林分的密度,可以优化林分,提高其物种结构,促进保留木生长,改善林下植被生长条件,有利于提高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研究天然林林分密度对林分保留木生长和林下植被的确定性影响对揭示森林结构与功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森林培育经营过程中林分结构调整技术的基础。本文以五台山伯强林场太平沟作业区的华北落叶松天然林及林下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密度样地野外调查对比分析的方法,揭示不同的林分密度对华北落叶松天然林产生的效应及其调控机制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林分密度的变化对林木胸径和冠幅的生长影响显着,而树高生长对林分密度变化的响应不显着。林分密度的变化对林木冠胸比和高经比的大小影响显着。(2)林分密度变化能显着改变林下植被种类组成和物种数量。五台山华北落叶松天然林林下植被在896株/hm2~1216株/hm2密度范围内保持较高的的物种多样性水平。(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张志丹[3](2016)在《北京市典型林分对PM2.5等大气颗粒物调控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日益严重并引起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担忧。植被尤其是木本植物可通过覆盖地表减少颗粒物来源、吸滞大气颗粒物、影响气象因子间接作用于大气颗粒物等方式,对大气颗粒物产生一定的调控和消除作用。因此,近年来借助城市树木减轻大气颗粒物污染受到了学术界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普遍关注。但对植被吸滞颗粒物质量及粒径分布测定还缺乏精准的研究方法,对北京市调控大气颗粒物(特别是细颗粒物(PM2.5,d≤2.5 μm))典型林分配置模式也缺乏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围绕以上两个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对植物叶片吸滞PM2.5等大气颗粒物定量研究方法进行探索。(2)以城市道路边银杏单木为例,研究树木叶片大气颗粒物滞纳量在冠层内的空间变异性,分析其单位面积叶片PM2.5、PM1o(d≤ 10 μm)和TSP(d≤ 100 μm)吸滞量。(3)在对北京平原风景游憩林类型及其基本特征进行详细调查基础上,研究了典型林分对PM2.5、PM1o和TSP等大气颗粒物的吸滞能力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并提出调控PM2.5等大气颗粒物的典型林分配置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所提出的洗脱称量粒度分析法(EWPA)可实现对植物叶片吸滞大气颗粒物质量和粒径分布进行直接、准确测定,其可操作性强。其主要特点为:测定流程为清洗叶片、离心洗液、烘干等步骤收集其吸滞的颗粒物,然后对颗粒物称量,并采用激光粒度仪测定颗粒物的粒径分布,最后利用叶面积和林分叶面积指数数据换算得到单位面积叶片和林分的各径阶颗粒物吸滞量;测定颗粒物粒径范围为0.375~2000μm。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一片毛白杨林分(27天未经历降雨,PM2.5日均值超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20天)中应用该法,测得毛白杨叶片吸滞大气颗粒物的粒径均值为17.8 μm,吸滞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o)和总悬浮颗粒物(TSP)的百分比分别为13.7%、47.2%和99.9%;叶片的PM2.5、PM10、TSP和总颗粒物吸滞量分别为8.88×10-、30.6×10-6、64.7×10-6和64.8×10-6g·cm-2;林分的PM2.5、PM10、TSP和总颗粒物吸滞量分别为0.963、3.32、7.01和7.02 kg·hm-2。(2)在0-2级风且大气污染不严重的天气下,城市道路边银杏单木单位面积叶片PM2.5、PM10和TSP滞纳量在冠层内的空间分布无明显规律,单位面积叶片PM2.5和PM10滞纳量分布状况较为相似,低处叶片PM2.5、PM1o滞纳量更大,高处叶片TSP滞纳量更大;除了高度对单位面积叶片PM2.5滞纳量有显着影响(P<0.05),高度、方向、部位因子及交互作用对树冠单位面积叶片PM2.5、PM1o和TSP滞纳量均无显着影响(P>0.05)。针对不同研究目的,对树木冠层大气颗粒物滞纳量研究的采样方法提出建议,为城市植被对大气颗粒物吸滞作用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科学依据。(3)当风力为0~2级时,在各污染级别下4片林分内PM2.5浓度的日均值[观测时段内(9:00—15:00)PM2.5浓度平均值]无显着差异(P>0.05)。林内PM2.5浓度与空气相对湿度呈显着正相关(P<0.01),与气温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风速不相关(P>0.05)。相对于林分外空地,林分内PM2.5浓度变化比例在-21.4%~33.2%,空气湿度较低时林分内PM2.5浓度降低,较高时增加,本次研究空气湿度的临界值为67%。(4)本研究中,不同林分中各树种叶片吸滞颗粒物粒径范围大都在260μm以内,粒径均值在12-39μm范围内。针叶树吸滞大气颗粒物能力大于阔叶树种,单位面积叶片PM2.5和PM10吸滞量最大的叁个树种分别为:华山松、银杏、圆柏;单位面积叶片TSP吸滞量最大的叁个树种分别为:华山松、元宝枫、银杏。单位面积林分PM2.5、PM10、TSP吸滞量比较中,华山松-银杏混交林和多树种复层混交林最大。基于本次研究结果,综合拓展提出两种调控PM2.5等大气颗粒物的典型林分配置模式,即“疏密交错模式”和“全面控制模式”。(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6-04-01)

王晓荣,刘学全,唐万鹏,庞宏东,郑京津[4](2014)在《丹江口湖北库区不同调控密度马尾松人工林林分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丹江口湖北库区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从林分结构、天然更新演替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探讨不同调控密度的林分特征。结果表明,林分密度的降低有利于乔木层平均树高、平均胸径、优势高、枝下高的明显增加,不同调控密度林分高度分布整体均呈现正态分布曲线,但不同密度林分其峰值波动范围的宽窄程度各不相同,低密度林分高度结构更趋于完整;高密度林分立木胸径以小径阶为主,低中密度林分大径阶立木数量则明显增加。高中低密度马尾松林下更新树种种类分别为5种、7种和8种,均以栓皮栎和盐肤木构成其优势更新树种;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更新幼苗数量以及更新层优势种幼树幼苗与乔木树种数量之比均表现为逐渐降低趋势,且更新幼苗多集中在高度≥50 cm范围。马尾松林分密度的降低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林下生物多样性的增加,但不同层次生物多样性变化趋势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曹恭祥,王彦辉,熊伟,于澎涛,杜敏[5](2014)在《基于土壤水分承载力的林分密度计算与调控——以六盘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立地水分条件决定的植被承载力是干旱缺水地区森林合理经营的重要依据。考虑到干旱缺水地区的森林蒸散耗水在水分输出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其大小直接与叶面积指数(LAI)相关,将林冠LAI在生长季一段时间内的最大值(LAImax)作为植被承载力(LAIc)的量化指标,利用冠层分析仪(LAI-2000),在六盘山香水河小流域和迭迭沟小流域的44个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样地,实测了冠层LAI的季节动态变化,研究了生长季内LAImax与林分断面积、郁闭度、平均树高、密度等常用林分结构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LAImax与林分不同结构指标均呈幂函数关系,其决定系数(R2)依次为0.84、0.82、0.56、0.47,说明能同时反映林分密度和树体大小的林分断面积与林冠LAI相关最紧密。将LAImax与林分断面积的幂函数关系嵌入了林分平均胸径与林分密度和林龄关系的模型,用以描述LAImax与林龄和密度的关系,并利用样地实测数据拟合了模型参数。拟合建立的模型对所有样地的LAImax的计算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平均为8.6%(0%20.4%),能较好地描述LAI与林龄和密度的关系。利用此模型,进一步导出了能依据给定的LAIc,简捷计算出不同林龄时的可承载林分密度的模型,从而为基于立地水分植被承载力的林分密度管理和森林多功能经营等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14年02期)

程小琴[6](2014)在《山西太岳山油松人工林土壤碳特征对林分密度调控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具有良好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及改良土壤的作用,是太岳山地区最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也是暖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区的地带性群落的建群种。本文以太岳山宋家沟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影响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分布格局,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关键生态因子;对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采用土壤碳循环分室模型,研究密度调控对油松人工林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同时,从土壤碳平衡的差异性探讨生态系统管理对土壤碳储存动态的调控机理。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油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土壤剖面中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随立地因子变化表现为:阴坡>阳坡;坡下>坡中>坡上。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随林龄的增加呈增加;随着林分密度增加而呈波动趋势。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具有显着或极显着影响的因子有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和土壤全K含量。(2)油松人工林土壤总有机碳密度的变化范围在57.83~121.88t·hm-2,主要储存在0~30cm土壤中。对油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与立地因子、植被因子和土壤因子的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土壤有机碳密度的主要影响因子有坡度、坡位、林龄、凋落物现存量、年凋落量、土壤含水量、容重、土壤全K含量、土壤全N含量等。(3)油松人工林地上凋落物年凋落量随林分密度减小而减小,地下细根凋落物则相反。随着林分密度的减小,叶凋落物和细根的分解速度都加快。在分解过程中,叶凋落物和细根中不同养分元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存在一定差异。细根比叶凋落物易分解,且细根中的营养元素也较容易释放。叶凋落物和细根养分元素归还量随林分密度减小呈波动变化。叶凋落物和细根N、P、K、C4种元素归还总量排序为C>N>P>K。细根在油松人工林C和养分循环中占重要地位。(4)油松人工林土壤呼吸速随林分密度减小而增加,且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土壤呼吸各组分随林分密度变化其变化幅度不同,且对土壤总呼吸的贡献率大小不同。土壤异养呼吸是土壤总呼吸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土壤总呼吸的70%以上。生长季土壤总呼吸通量随着密度减小而增加,其中土壤自养呼吸通量随着密度减小呈波动趋势,土壤异养呼吸通量随着密度减小而增加,CK、LT、MT和HT林分生长季土壤呼吸通量分别为426.923、464.500、500.936和519.938g C·m-2。土壤温湿度是影响土壤呼吸的重要影响因子。土壤总呼吸和土壤异养呼吸与土壤湿度呈显着线性相关,与土壤温度均呈显着指数相关。土壤异养呼吸对温度敏感性Q10高于土壤自养呼吸。土壤温湿度共同对土壤总呼吸和土壤异养呼吸的变化具有显着的影响。土壤湿度、活细根生物量、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温度这4个因子解释70%油松人工林土壤总呼吸的时空变异。(5)油松人工幼龄林土壤碳输入和输出均随着林分密度减小而增大。油松人工幼龄林各密度林分土壤年CO2的平衡值均为正值,随着林分密度的减小而增大。研究结果表明,对油松人工幼龄林进行不同强度密度调控,有益于土壤对大气CO2的截存,而适度(中度和强度)干扰后更有利于增强油松人工幼龄林的土壤碳汇作用。论文从立地因子、植被因子及土壤理化性状等多个方面探讨了影响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分布格局的关键生态因子,并揭示密度调控对油松人工林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其结果对山西太岳山地区林业生产经营活动以及我国现阶段的森林土壤碳汇功能评价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4-04-01)

沈霞,张文忠,黄广育,陈晓东,谢锦忠[7](2012)在《上海市生态公益林主要造林树种林分密度调控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调查上海市主要造林树种在不同生长阶段所需要的冠幅面积,提出了香樟、青冈等14种上海市主要建群树种各年龄阶段的合理种植密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12种主要建群树种组合的上海市近自然林类型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林分控制密度。(本文来源于《上海农业科技》期刊2012年04期)

郝凯婕[8](2011)在《川西亚高山低效云杉人工林林分结构调控下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季节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活性有机碳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受植物、微生物影响强烈、具有一定溶解性,且在土壤中移动较快、不稳定、易氧化、易分解、易矿化,其形态和空间位置对植物和微生物有较高活性的那部分土壤碳,直接快速参与土壤生物化学转化过程,虽然只占土壤全碳的较小部分,但可以敏感地反映不同生产措施对土壤碳库和潜在生产力的影响,指示土壤有机质的早期变化。土壤活性有机碳作为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指标已经被用来评价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效果,其含量和动态变化可反映土壤有效养分库的大小及其在土壤中的周转。川西亚高山米亚罗林区云杉人工林初植密度大,导致现有林分郁闭度过大,林木生长相互挤压,自然死亡树木较多,林下仅有少量草本植物生长,几乎无灌木,其生态功能处于退化状态,生产功能处于极低效状态。结构调控作为森林经营的主要措施,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它为林木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改善林下土壤环境,影响着森林的生态功能。因此本文以川西亚高山米亚罗林区不同结构调控后云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对照处理试验和动态采样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林分结构调控两年后的人工更新的林窗面积分别是:50m2、100 m2、150 m2;自然更新的林窗面积分别是:50m2、100 m2、150m2;抚育间伐强度分别是:10%、20%、30%、50%带状间伐和对照的林下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季节变化以及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之间及其与酶活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结构调控的云杉人工林下,上下层土壤总有机碳与颗粒有机碳含量的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春季到夏季土壤易氧化碳含量逐渐升高,夏季升到最高值,夏季到秋季土壤颗粒碳含量又开始下降,到冬季又有所升高,表现为N字形的变化规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季节变化趋势为:春季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最高,夏季最低,即春季开始,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到夏季时降至最低,随后不断升高,呈“V”字形。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易氧化碳含量的季节变化趋势也基本一致,表现为:秋季>冬季>春季>夏季,春季到夏季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逐渐降低,夏季降到最低值,到秋季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又开始升高,秋季达到最高值,到冬季又有所下降。(2)人工更新的不同面积云杉人工林林窗下,整个生长季内,上下层土壤总有机碳的均值是100m2林窗>150m'林窗>50m2林窗>对照,其中100m2林窗的总有机碳含量年平均值为25.76g·kg-1,是对照的1.37倍;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上下层均值表现为100m2林窗>150m2林窗>50m2林窗>对照,其中100m2林窗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年平均值为70.03 mg·kg-1,是对照的1.32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的上下层均值表现为100m2林窗>150m2林窗>50m2林窗>对照,其中100m2林窗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年平均值为546.77 mg·kg-1,是对照的1.23倍;土壤易氧化碳含量上下层均值表现为150m2林窗>100m2林窗>50m2林窗>对照,其中150m'林窗的易氧化碳含量年平均值为5.13 g·kg-1,是对照样地含量的1.67倍;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的上下层均值表现为100m2林窗>150m2林窗>对照>50m2林窗,其中100m2林窗的颗粒碳含量年平均值为7.82g·kg1,是50m2林窗的1.83倍。综合各种活性有机碳的含量,人工更新的林窗其较适处理是100m2左右。(3)自然更新的不同面积云杉人工林林窗下,整个生长季内,上下层土壤总有机碳的均值是50m2林窗>100m2林窗>150m2林窗>对照,其中50m2林窗的总有机碳含量年平均值为54.85g·kg1,是对照的1.46倍;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上下层均值表现为50m2林窗>100m2林窗>150m2林窗>对照,其中50m2林窗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年平均值为80.42 mg·kg-1,是对照的1.52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的上下层均值表现为50m'林窗>100m2林窗>对照>150m2林窗,其中50m2林窗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年平均值为538.71 mg·kg-1,是150m2林窗的1.60倍。土壤易氧化碳含量上下层均值表现为50m2林窗>100m2林窗>150m2林窗>对照,其中50m2林窗的易氧化碳含量年平均值为5.74 g·kg-1,是对照含量的1.87倍;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的上下层均值表现为50m2林窗>100m2林窗>对照>150m2林窗,其中50m2林窗的颗粒碳含量年平均值为10.65g·kg-1,是150m2林窗的2.52倍。综合各种活性有机碳的含量,自然更新的林窗的其较适处理是50m2左右。(4)不同抚育间伐强度的云杉人工林下,整个生长季内,上下层土壤总有机碳的均值表现为30%的间伐强度>20%的间伐强度>10%间伐强度>50%间伐强度>对照,其中30%间伐强度的云杉林下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年平均值为28.82 g·kg-1,是对照样地的1.54倍;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上下层均值表现为30%的间伐强度>20%的间伐强度>10%间伐强度>50%间伐强度>对照,其中30%间伐强度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年平均值为75.87 mg·kg-1,是对照的1.43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的上下层均值表现为30%间伐强度>20%间伐强度>10%间伐强度>对照>50%间伐强度,其中30%间伐’强度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年平均值为511.41 mg·kg1,是50%间伐强度的1.21倍;土壤易氧化碳含量上下层均值表现为30%间伐强度>20%间伐强度>50%间伐强度>10%间伐强度>对照,其中30%间伐强度的易氧化碳含量年平均值为9.36 g·kg-1,是对照样地的1.53倍;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的上下层均值表现为30%间伐强度>20%间伐强度>50%间伐强度>对照>10%间伐强度,其中30%间伐强度的颗粒碳含量年平均值为16.23 g·kg-1,是10%间伐强度的1.75倍;综合各种活性有机碳的含量,不同抚育间伐强度的较适处理为30%间伐强度。(5)将土壤总有机碳量与各活性碳之间进行了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四种土壤活性有机碳之间也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同时,土壤可溶性碳、微生物量碳、易氧化碳和颗粒碳的含量之间也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土壤总有机碳及四种活性有机碳与土壤酶活性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土壤温度有极显着负相关关系;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碳、颗粒碳与pH值有显着负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1-06-01)

成向荣,虞木奎,张翠,王宗星,葛乐[9](2011)在《沿海基干林带结构调控对林分冠层结构参数及林地土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上海浦东沿海水杉基干林带为研究对象,分析水杉林分间伐以及间伐后林下套种其他树种构建复层林2种结构调控措施下林分冠层及林地土壤的变化。结果表明:间伐和复层林构建可显着促进上层乔木树高和胸径的生长,也有助于林下乔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发育;未间伐水杉林带LAI最高,其次为复层林带,间伐林分最低。各林分林隙分数的分布特征与LAI相反;3种林分土壤全N、全P和速效K含量差异不显着,而间伐林和复层林土壤速效P、水解N和有机质含量比未间伐林有进一步改善,但间伐林分和复层林带之间土壤养分状况没有显着差异;林分结构调控增加了0~50cm土壤有机碳储量,其中以0~15cm土层有机碳密度最高。复层林带和间伐林土壤呼吸速率比未间伐林分别提高了42%和33%。(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1年03期)

梁军,焦一杰,黄峰龙,张星耀[10](2010)在《杨树林分结构调控溃疡病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杨树干部病害为控制目标,以新疆杨和欧美杨108为材料,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剖析了树冠结构指标、胸径分布特征、林分密度等因素对溃疡病病情的相对重要性。相同林分密度下,杨树树冠表面积、单株总叶面积与土壤类型、土层厚度、腐殖质层厚度等呈显着正相关;土壤类型、腐殖质层厚度显着影响冠幅。溃疡病病情指数与冠幅、冠长树高比、冠形率、树冠表面积呈极显着负相关,与冠层密度呈极显着正相关。不同林分密度条件下的杨树一级分枝粗度和冠层密度存在极显着差异。病情指数与林分密度呈显着正相关(R~2=0.631),与冠形率呈显着负相关(R~2=-0.540)。胸径特征指标与溃疡病感病指数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且总体上同一树种内,胸径小的林木较胸径大的林木易于感病。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冠幅和单株总叶面积的综合负向作用最大。杨树溃疡病密度调控的树冠结构指标选择应着眼于冠幅、单株总叶面积和胸径。其中,冠幅对溃疡病的相对重要性适中,且与立地条件呈显着正相关,与溃疡病病情呈极显着负相关;而在调查的5个林分中,株行距为2.0m×3.0m最为合理,溃疡病病情最轻。因此将冠幅作为溃疡病立地控制的主要树冠结构指标。冠幅调控应选择选择立地条件好(壤土、土层和腐殖质层厚)的造林地造林,加强抚育(如施肥等措施)并通过间伐小胸径林木尤其是感病小胸径林木,调控冠幅进而将溃疡病病情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本文来源于《第叁届中国森林保护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0-09-27)

林分调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林分密度是森林群落结构的基础指标,也是森林培育过程中能够人为控制的主要因子。通过控制林分的密度,可以优化林分,提高其物种结构,促进保留木生长,改善林下植被生长条件,有利于提高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研究天然林林分密度对林分保留木生长和林下植被的确定性影响对揭示森林结构与功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森林培育经营过程中林分结构调整技术的基础。本文以五台山伯强林场太平沟作业区的华北落叶松天然林及林下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密度样地野外调查对比分析的方法,揭示不同的林分密度对华北落叶松天然林产生的效应及其调控机制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林分密度的变化对林木胸径和冠幅的生长影响显着,而树高生长对林分密度变化的响应不显着。林分密度的变化对林木冠胸比和高经比的大小影响显着。(2)林分密度变化能显着改变林下植被种类组成和物种数量。五台山华北落叶松天然林林下植被在896株/hm2~1216株/hm2密度范围内保持较高的的物种多样性水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林分调控论文参考文献

[1].贾晨,简霁,靳伟,鄢武先,周永丽.密度调控对杉木人工林林分特征的影响[J].四川林业科技.2018

[2].丁继伟.五台山华北落叶松天然林林分密度效应及其调控机制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8

[3].张志丹.北京市典型林分对PM2.5等大气颗粒物调控作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

[4].王晓荣,刘学全,唐万鹏,庞宏东,郑京津.丹江口湖北库区不同调控密度马尾松人工林林分特征[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4

[5].曹恭祥,王彦辉,熊伟,于澎涛,杜敏.基于土壤水分承载力的林分密度计算与调控——以六盘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例[J].林业科学研究.2014

[6].程小琴.山西太岳山油松人工林土壤碳特征对林分密度调控响应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

[7].沈霞,张文忠,黄广育,陈晓东,谢锦忠.上海市生态公益林主要造林树种林分密度调控技术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12

[8].郝凯婕.川西亚高山低效云杉人工林林分结构调控下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季节变化[D].四川农业大学.2011

[9].成向荣,虞木奎,张翠,王宗星,葛乐.沿海基干林带结构调控对林分冠层结构参数及林地土壤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1

[10].梁军,焦一杰,黄峰龙,张星耀.杨树林分结构调控溃疡病研究[C].第叁届中国森林保护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10

标签:;  ;  ;  

林分调控论文-贾晨,简霁,靳伟,鄢武先,周永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