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面触觉论文-吕聪

舌面触觉论文-吕聪

导读:本文包含了舌面触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辣椒素,红外热成像仪,舌面温度,舌面触觉

舌面触觉论文文献综述

吕聪[1](2018)在《辣椒素对舌面温度、舌面触觉及食品质构感官评价影响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世界各地,辛辣食品是最受人们欢迎的食物之一,中国的川菜、印度的咖喱、泰国的冬荫功汤和意大利的辣味披萨等都是辛辣食品的典型代表。据统计,我国约有1/5以上的人口喜欢食用辛辣食品,尤其在四川、贵州、重庆、湖南等省份,辣椒是家庭厨房烹调食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调味料。食用辛辣食品时,人体往往能感觉到自己口腔温度的升高,但是这种主观感觉由于技术限制或其他原因缺乏实验的验证。另外,在辛辣食品的口腔加工过程中,辣椒素对食品质构感官评价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但鲜有文献报道。本文通过研究辣椒素对人体舌面温度和舌面触觉的影响,来探究辣椒素对食品质构感官评价的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借助红外热成像仪构建一种新型的、实时的、非接触式和非侵入性的舌面温度测量方法。利用该方法观测舌面温度的日节律变化,分别测定了食品中的物理因素(不同温度的水)和化学因素(不同浓度的辣椒素溶液)对舌面温度的影响。最后,该方法还被应用于食品口腔加工过程的温度测量中。结果表明使用红外热成像仪拍摄红外热像图能快速、准确地测量舌面温度。通过红外热成像仪观测舌面温度的日节律变化,发现舌面温度的日节律变化与舌下温度的日节律变化呈现很好的一致性。用不同温度的水漱口后,舌面的温度随之变化;不同浓度的辣椒素溶液在舌面的处理使得舌面温度升高。通过口香糖咀嚼实验,这种舌面温度测量方法的可行性进一步被证实。(2)借助 Semmes-Weinstein 纤维丝、Bio-Thesiometer 振动觉阈值测试仪和Touch-Test(?)两点阈测量器分别测量舌面的轻触觉、振动觉和两点辨别觉阈值,并分别研究了辣椒素和舌面温度对舌面触觉的影响。结果表明辣椒素溶液对舌面的触觉灵敏度无显着影响;不同的舌面温度对舌面的轻触觉阈值和两点辨别觉阈值无显着影响,但是显着影响了舌面的振动觉阈值(P<0.05)。随着舌面温度的升高,振动觉阈值呈现出减小的趋势。(3)探究辣椒素对食品质构感官评价的影响,如对剪切黏度和颗粒大小感官辨别的影响,并建立剪切黏度辨别和舌面振动觉、颗粒大小辨别和舌面触觉的联系。结果表明在剪切黏度辨别实验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剪切黏度最小可辨差异(JNDs,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分别为34.71%和20.50%,这说明辣椒素会使口腔对黏度的变化更加敏感。使用0、20、37、45℃水漱口后的剪切黏度最小可辨差异分别为41.34%、34.71%、28.08%和23.13%,说明较高的口腔温度能提升口腔对剪切黏度的辨别能力。口腔温度对剪切黏度辨别的影响与口腔温度对舌面振动觉的影响相一致,因此我们推测振动觉对于剪切黏度的辨别起主要作用。然而在颗粒大小辨别中,口腔经辣椒素溶液处理后对颗粒大小辨别没有影响。通过回归分析,剪切黏度辨别和舌面振动觉呈现较好的正相关性,而颗粒大小辨别和舌面轻触觉、振动觉和两点辨别觉没有直接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期刊2018-01-01)

帅正蓉,张卫斌,秦玉梅,张根华,沈宗根[2](2011)在《不同乳头对食品舌面触觉感受差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人的舌面为研究对象,应用心理物理学的量值估计法比较舌面不同区域对非味觉刺激化合物的感受能力,并测量菌状乳头、丝状乳头密集区域及手指的触觉阈值,结果表明:2种乳头密集区域对非味觉刺激化合物的感受能力存在显着差异(p<0.01),菌状乳头密集区域最敏感,丝状乳头密集区域与手指触觉阈值相似,说明舌面不同乳头在食物触觉感受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帅正蓉[3](2010)在《舌面食物触觉感受神经末梢形态与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的舌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多功能组织,说话,咀嚼,吞咽,品尝食物都离不开舌头的参与。特别是人在品尝食物的过程中,除了能感受到食物的基本味觉酸、甜、苦、咸、鲜之外,还可以凭借舌头判断食物的形状、质地、细腻程度以及各种非味觉感受:辣觉,温觉,麻觉。总的来说,舌面也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触觉感受,组织,像皮肤一样具有感知触觉的能力。然而,皮肤之所以能感受触觉和各种频率的振动,是因为在真皮层里存在着各种机械性感受体:触觉小体、梅克尔触盘、帕西尼小体、Ruffini终端小体,它们均由外周神经终端或失去髓鞘而形成的特殊结构。舌面的各种乳头下也可能存在类似的机械性感受体。因此,探索舌面的机械性感受乳头的神经转导机制,有助于了解舌面各种乳头的功能作用,正确理解人们对各类食品的饮食偏好。基于这样的假设,本研究以ICR小鼠为实验动物模型和以人为实验对象,分别采用组织学研究方法和感官测试,通过电镜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荧光免疫技术、神经银染技术、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等对舌面菌状乳头和丝状乳头下的终端神经形态及分布状态和规律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心里物理学方法利用通用标尺(gLMS)和Semmes-Weinstein纤维丝对人的舌面进行感官测试和阈值测定,从另外一个角度进一步证实了组织学方法得到的结论。实验结果如下:(1)组织学实验结果表明,舌面作为一种特殊的触觉感受器官其乳头下具有类似于皮肤真皮下的神经形态,存在各种特殊结构的神经终端和游离神经末梢。首先,舌前端菌状乳头周围上皮细胞内含有大量的感受触觉、温觉和痛觉的自由神经末梢;其次,舌前端丝状乳头下含有少量的类似触觉小体或克鲁兹小体的神经终端,舌后端丝状乳头内则含有大量的触觉小体样的规则神经终端.(2)菌状乳头和丝状乳头作为舌面上主要的触觉感受乳头含有不同形态的终端神经,这些神经终端不仅在舌面上具有不同空间分布,在数量上也有着显着差异。从舌尖到舌后端,随着菌状乳头的逐渐减少,自由神经末梢从密集的菌状乳头周围上皮细胞表面逐渐过渡到丝状乳头结缔组织核乳头层的顶端;而丝状乳头下规则的神经小体从舌前端颗粒层与肌肉层之间上升到结缔组织核内部。同一位置的菌状乳头的神经与丝状乳头相比更靠近表层。数量上,舌后端丝状乳头规则小体数量远大于舌前端,存在显着差异。(3)人的感官测试实验表明,舌面不同区域对非味觉物质刺激的感受强度不同,舌前强于舌后,说明舌尖区域菌状乳头下丰富的自由神经末梢比舌后区域丝状乳头下的小体样神经终端对触觉更为敏感,这可能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机械转导机制。舌面不同区域和手指触觉阈值测定结果表明,舌面丝状乳头富集区域具有和手指类似的触觉阈值,证明了舌后端丝状乳头下特化的小体样神经可能是触觉小体,具有分辨食物的形状和质地的功能,而对于菌状乳头富集的舌前端其触觉阈值明显低于前两者,这与舌前端的神经类型主要是游离的神经末梢及空间分布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综上所述,本研究所得到舌面不同的乳头下所含有的不同终端形态的神经终端及其空间分布与数量分布规律,有助于理解它们在人们接触、品尝及吞咽食物过程中所起到的功能作用。从触觉角度为人和动物食物选择和偏好机理提供了相关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0-06-01)

舌面触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人的舌面为研究对象,应用心理物理学的量值估计法比较舌面不同区域对非味觉刺激化合物的感受能力,并测量菌状乳头、丝状乳头密集区域及手指的触觉阈值,结果表明:2种乳头密集区域对非味觉刺激化合物的感受能力存在显着差异(p<0.01),菌状乳头密集区域最敏感,丝状乳头密集区域与手指触觉阈值相似,说明舌面不同乳头在食物触觉感受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舌面触觉论文参考文献

[1].吕聪.辣椒素对舌面温度、舌面触觉及食品质构感官评价影响的初步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8

[2].帅正蓉,张卫斌,秦玉梅,张根华,沈宗根.不同乳头对食品舌面触觉感受差异性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11

[3].帅正蓉.舌面食物触觉感受神经末梢形态与分布研究[D].江苏大学.2010

标签:;  ;  ;  ;  

舌面触觉论文-吕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