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座蕨属论文-信金伟,王佳冠,姜立举,王崇云,和兆荣

莲座蕨属论文-信金伟,王佳冠,姜立举,王崇云,和兆荣

导读:本文包含了莲座蕨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珍稀濒危植物,莲座蕨属,种群结构,圆基莲座蕨

莲座蕨属论文文献综述

信金伟,王佳冠,姜立举,王崇云,和兆荣[1](2016)在《莲座蕨属五种珍稀濒危植物种群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莲座蕨属5种珍稀濒危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数据统计,绘制了5个种的种群高度、丛径、叶柄数和马蹄数结构图,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圆基莲座蕨和阔羽莲座蕨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分析了存活曲线等重要参数。结果表明,圆基莲座蕨种群结构稳定,阔羽莲座蕨种群结构相对稳定,但受人为干扰较大;秦氏莲座蕨、二回莲座蕨种群目前仍表现为稳定型种群,但种群数量较少,容易受环境胁迫和人为干扰;法斗莲座蕨植株数极少,种群结构极不稳定,已濒临灭绝。5种莲座蕨均需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特别是法斗莲座蕨和二回莲座蕨亟需通过人工抚育来恢复种群数量,以实现抢救性保护。(本文来源于《西部林业科学》期刊2016年02期)

程鸟鸟[2](2010)在《莲座蕨属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DNA是重要的生物信息分子,是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和植物进化研究的重要材料。基因组DNA的提取,则是进行分子研究中最基础、最关键的一步操作。植物干标本因在长期缓慢失水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次生产物,且DNA不同程度地发生了降解,相比新鲜植物材料,其DNA提取比较困难。本研究对储存9年的6种不同的植物干标本——叁种双子叶植物唐松草、黄栌、兔儿伞,单子叶植物重楼,裸子植物银杏和蕨类植物陕西耳蕨,采用TE缓冲液、除酚缓冲液和Tris-HCl缓冲液叁种溶液进行浸泡预处理,CTAB法、SDS法和高盐低pH法提取DNA,并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和PCR扩增叶绿体基因trnL-F检测其质量。结果表明:预处理方法中TE缓冲液浸泡蕨类植物陕西耳蕨的干标本效果好,Tris-HCl缓冲液浸泡其它5种干标本效果好且经济;DNA提取方法中,叁种双子叶植物唐松草、黄栌、兔儿伞用高盐低pH法的提取效果最优,单子叶植物重楼用CTAB法的提取效果最优,裸子植物银杏和蕨类植物陕西耳蕨用高盐低pH法的提取效果最优,建议根据不同的植物材料选择不同的DNA提取方法。莲座蕨科植物(特别是莲座蕨属植物)多为肉质大型蕨类,标本采集、压制困难,长期以来其分类一直是蕨类植物分类中的难点之一,而且迄今为止有关莲座蕨科植物的研究报道大多集中在形态分类方面,分子系统学方面的研究很少。本研究采用CTAB法,对低温储存3个月的9种植物标本——6种莲座蕨属、1种原始莲座蕨属植物及2种外类群植物进行总基因组DNA提取,PCR扩增叶绿体基因trnL-F和atpB部分基因,克隆测序。从Genebank上下载四种植物(包括内类群和近缘外类群植物)的相应基因序列,用CLUSTAL X2软件进行目的基因片段的序列比对,比对后的结果用MEGA4.1软件中的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树,邻接法分析中的遗传距离采用Kimura 2-parameter算法。通过分析构建的trnL-F序列和atpB序列的分子系统树,得出以下结论:多孔蕨属比莲座蕨科和合囊蕨属较早分化出来,而合囊蕨属比莲座蕨科先分化出来;不支持原始观音座莲属由莲座蕨属演化而来的观点;在蕨类植物分类系统中,trnL-F序列可用于属间分类,而atpB序列不仅可以进行科间分类,也可用于属内分类;莲座蕨科下的两个属经历了较近的快速辐射演化过程,很难区分,需要更多的分子系统学数据来确定它们的分类关系。(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0-05-01)

和兆荣[3](2000)在《广西莲座蕨属一新种》一文中研究指出疏脉莲座蕨 新种 图版Ⅰ :1~ 4AngiopterispaucinervisW .M .ChuetZ .R .HeexZ .R .He ,sp .nov .Speciesmirabilis,habituplantaeminoriA .fokiensi(本文来源于《云南植物研究》期刊2000年04期)

程景福[4](1981)在《莲座蕨属一新种——江西莲座蕨》一文中研究指出江西省位于我国季风亚热带中部,气候温暖而湿润,蕨类植物丰富,尤以南岭山地沟谷亚热带雨林内为甚,常有福建莲座蕨(Angiopteris fokiensis Hieron.)生长繁茂,同属的他种植物则少见。然而笔者1964年在江西省安远县进行蕨类植物采集时,发现另一种莲座蕨,其形态与福建莲座蕨相近似。当地群众将它与福建莲座蕨同称为“马蹄基(马蹄(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期刊1981年00期)

张芝玉[5](1973)在《原始莲座蕨属(Archangiopteris)的形态研究及其与莲座蕨属(Angiopteris)的关系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原始莲座蕨属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特征进行了观察,指出本属与莲座蕨属的不同之点是:在外部形态上,整个形体较小,较简化;根状茎横走,呈背腹型;叶二列状排列;叶柄中部有一个(有时多至五个)肉质膝状膨大,下部被宽披针形、边缘疏具不规则粗齿牙的薄鳞片;叶片通常为一回羽状,有羽片2—6对;子囊群长线形至短线形,一般由20—260个孢子囊组成,生于中肋与叶边之间,下面有节状分枝的夹丝密生;每一孢子囊产1800—1900个孢子;孢子外壁具短刺状雕纹。在内部结构上。本属植物茎内的中柱系统为单环式的网状中柱,有背腹之分;叶迹为单叶迹,由网状中柱的背面伸出;根迹由腹面发生;叶柄和茎内的原生木质部均为内始式。但通过比较和分析表明,原始莲座蕨属与莲座蕨属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从现有材料看,本属大致由莲座蕨属经一回羽叶的莲座蕨到越南原始莲座蕨这样一条演化路线直接发展起来的,并且前者比后者为进步。其次,对本属叶柄中部以下存在的肉质膝状膨大的观察,认为这一结构是与本属植物终年生活于阴湿的生境条件下有密切联系的。它们可能作为帮助叶面随时校正对光照关系的一种机制。另外,对原始莲座蕨属与莲座蕨属的幼年植株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上的一致性这个问题,作者以幼态成熟的现象来说明。最后,应当指出,Chris和Giesenbagen在1899年建立原始莲座蕨属时,认为这是代表莲座蕨目的原始类型的蕨类植物。现在,从形态解剖和组织学的观点,证明这种说法是完全缺乏根据的。作者认为原始莲座蕨属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均较莲座蕨属为简单,但这种简化可能是幼态成熟的结果,并且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又获得了自己特有的一系列的进步特征。因而不是原始性的表现。秦仁昌根据本属植物的分类-地理的研究,曾提出原始莲座蕨属在历史演化的阶段上并不比莲座蕨属为原始,相反地,它应该被认为是后出的和派生的一支的观点,作者观察分析的结果支持这一结论。(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期刊1973年02期)

莲座蕨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DNA是重要的生物信息分子,是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和植物进化研究的重要材料。基因组DNA的提取,则是进行分子研究中最基础、最关键的一步操作。植物干标本因在长期缓慢失水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次生产物,且DNA不同程度地发生了降解,相比新鲜植物材料,其DNA提取比较困难。本研究对储存9年的6种不同的植物干标本——叁种双子叶植物唐松草、黄栌、兔儿伞,单子叶植物重楼,裸子植物银杏和蕨类植物陕西耳蕨,采用TE缓冲液、除酚缓冲液和Tris-HCl缓冲液叁种溶液进行浸泡预处理,CTAB法、SDS法和高盐低pH法提取DNA,并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和PCR扩增叶绿体基因trnL-F检测其质量。结果表明:预处理方法中TE缓冲液浸泡蕨类植物陕西耳蕨的干标本效果好,Tris-HCl缓冲液浸泡其它5种干标本效果好且经济;DNA提取方法中,叁种双子叶植物唐松草、黄栌、兔儿伞用高盐低pH法的提取效果最优,单子叶植物重楼用CTAB法的提取效果最优,裸子植物银杏和蕨类植物陕西耳蕨用高盐低pH法的提取效果最优,建议根据不同的植物材料选择不同的DNA提取方法。莲座蕨科植物(特别是莲座蕨属植物)多为肉质大型蕨类,标本采集、压制困难,长期以来其分类一直是蕨类植物分类中的难点之一,而且迄今为止有关莲座蕨科植物的研究报道大多集中在形态分类方面,分子系统学方面的研究很少。本研究采用CTAB法,对低温储存3个月的9种植物标本——6种莲座蕨属、1种原始莲座蕨属植物及2种外类群植物进行总基因组DNA提取,PCR扩增叶绿体基因trnL-F和atpB部分基因,克隆测序。从Genebank上下载四种植物(包括内类群和近缘外类群植物)的相应基因序列,用CLUSTAL X2软件进行目的基因片段的序列比对,比对后的结果用MEGA4.1软件中的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树,邻接法分析中的遗传距离采用Kimura 2-parameter算法。通过分析构建的trnL-F序列和atpB序列的分子系统树,得出以下结论:多孔蕨属比莲座蕨科和合囊蕨属较早分化出来,而合囊蕨属比莲座蕨科先分化出来;不支持原始观音座莲属由莲座蕨属演化而来的观点;在蕨类植物分类系统中,trnL-F序列可用于属间分类,而atpB序列不仅可以进行科间分类,也可用于属内分类;莲座蕨科下的两个属经历了较近的快速辐射演化过程,很难区分,需要更多的分子系统学数据来确定它们的分类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莲座蕨属论文参考文献

[1].信金伟,王佳冠,姜立举,王崇云,和兆荣.莲座蕨属五种珍稀濒危植物种群特征[J].西部林业科学.2016

[2].程鸟鸟.莲座蕨属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3].和兆荣.广西莲座蕨属一新种[J].云南植物研究.2000

[4].程景福.莲座蕨属一新种——江西莲座蕨[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1981

[5].张芝玉.原始莲座蕨属(Archangiopteris)的形态研究及其与莲座蕨属(Angiopteris)的关系的探讨[J].JournalofIntegrativePlantBiology.1973

标签:;  ;  ;  ;  

莲座蕨属论文-信金伟,王佳冠,姜立举,王崇云,和兆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