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所介词论文-郑继娥

方所介词论文-郑继娥

导读:本文包含了方所介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方所介词,在,今文尚书,甲骨文

方所介词论文文献综述

郑继娥[1](2019)在《上古汉语方所介词“在”的对比研究——以《今文尚书》、甲骨文和金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在"字词组与谓语中心语动词的相对位置,《今文尚书》、甲骨文、金文中介词"在"表方所的辞例,可分"在+宾+VP""VP+在+宾""在+宾+NP"叁类进行定量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在"字的宾语、所修饰和补充的谓语中心语成分以及定语中心语成分可知,"在"字方所结构的语法功能、位置是相同的,但"在"字的宾语在甲骨文中最具体;句中谓语中心动词语义各有特点,据此可以看出上古汉语"在"表方所结构的传承和发展变化。(本文来源于《汉字汉语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王用源[2](2016)在《道书《太平经》的方所介词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太平经》方所介词进行了定量统计,将其与上古和中古时期其他专书的方所介词系统进行比较,观察方所介词系统的变化,方所介词系统的功能是逐渐完备的。"一个介词兼有多种功能,一种功能由多个介词承担"的特点正在淡化。常用介词"于"的使用频率大幅下降,其介引所从处、所在处、终到处的功能逐渐被新兴介词侵蚀,"在"、"从"逐渐成为常用介词。中古新兴介词用例不多,使用频率也不高,但其功能单一的优势让它们在竞争中逐渐占据上风。(本文来源于《新余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张颖[3](2015)在《方所介词与单双音方位词组配的不对称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中单双音节的不对称问题涉及词类、句法、语义、韵律、语体等多个层面。从韵律角度的研究可以解释大多数情况,而单双音方位词与介词组配表现出的不对称却具有方所表达自身的独特属性。以"从/往"类方所介词与单双音方位词组配的不对称性为例:介词与方位词本身语义属性的差异是其不对称的直接动因;介词与方位词组配中的"有界""无界"的匹配性是其不对称的认知动因;汉语的韵律竞争和语体选择是其不对称的语用动因。其中,认知语义和谐是根本性动因。(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蒋利[4](2015)在《现代汉语方所介词的语义功能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界对现代汉语方所介词的个案研究成果众多,但关于方所介词的系统性研究较少。文章以现代汉语的方所介词为研究对象,并从历史演变、语体色彩、语义特征、音节数量等方面分析每类方所介词内部的细微差异,考察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中方所介词的系统性。(本文来源于《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史冬青[5](2010)在《对先秦至魏晋时期方所介词“以”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至魏晋时期方所介词"以"可以表示动作发生的方所、动作行为的起点、终点以及动作的方向,相对于其他方所介词的同类用法,"以"的使用频率不是太高,且所在句子的核心动词也比较有限;另外"以"还可以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方面或范围以及观察事物的角度,这两类用法是其方所用法的进一步拓展。(本文来源于《菏泽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于娟娟[6](2010)在《唐五代至现代汉语方所介词历时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方所介词是按照意义划分出来的一个介词小类,在汉语介词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当前学术界对介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对方所介词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空白和不足。本文选取了17个方所介词作为考察对象,调查、统计这些方所介词在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通过具体描写、专书比较描述了介词概貌,对这些介词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比较。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从总体上对汉语方所介词进行考察,包括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语料来源、考察对象、研究方法、划分标准等方面。第二章则重点考察了唐五代至现代汉语方所介词的语法功能、介词位置、出现年代及具体使用情况。第叁章选取了几本不同时期的文献进行专书比较,从介词数量、位置、使用频率等方面比较近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方所介词系统的差异。第四章分析了影响介词选用和介词短语位置的因素。最后是结语,总结全文。(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0-05-01)

史冬青[7](2010)在《先秦至魏晋时期的方所介词“于”》一文中研究指出商周时期的"于"通常作连动结构的后项,同时也可用于非"去到"义的动词之后,这意味着"于"逐渐虚化为表行为方所的标志,由动词转化为介词。"于"除了可介引具体地点的名词,还可介引表抽象事物的名词或形容词。正是由于所涉及的参与者角色的更换,使得具有典型运动特征的语义场中相关联的、有限的几个题元角色关系可以向其它更多的语义场转移。谓语动词的改变,是"于"语法意义变化的主要动因,此外上下文语境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1期)

史冬青[8](2009)在《先秦至魏晋时期方所介词“由”的历史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至魏晋时期,"由"所在的句子结构日益复杂,涵盖的信息量加大,"由+N"由二连动、叁连动关系中的一项向修饰关系的转化,导致"由"从动词虚化为介词;由它套合的结构不仅可以作施事主语,还可以作类似于紧缩句内的成分,或者复句的一个分句;"由+N"语序的由前至后,直接关系到表述者的语言心理、语义意图;"由"介引的N语义概念可表抽象意义的场所,或表示人物、官职、地位的起点,或表示范围、状态,这些都是方所类用法的隐喻或引申。(本文来源于《菏泽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余云峰[9](2009)在《空间识解对中国学生方所介词习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大多数的英语学习者来说,空间介词难以掌握,并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空间介词的语义内容是人脑对客观物体的多种空间关系的概念化反映。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是认知现象,是人脑概念化过程中的产物。人们通过在现实世界中的身体经验形成了基本的意象图式,然后我们就用这些基本意象图式来组织较为抽象的思维,从而逐步形成了我们的语义结构。由于人类有着共同和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及赖以生存的客观外在环境,因此各语言社团在空间识解上存在着异同。英、汉属于两大不同的语系,它们对空间识解的异同必然体现于其对空间位置表达的方所介词和方位词。因此,研究英语中方所介词和汉语中的位置词体现的空间识解异同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方所介词的影响将有利于英语方所介词的教与学。为了实现研究目标,我们首先运用复合空间识解模式分析并比较了英语介词in、on和它们所对应的汉语方位词里、上的异同,将英汉的异同划分为叁类对应:对应,准对应及不对应。因此,本研究设计了两份问卷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拟解决以下叁个问题:(1)不同的对应是否会对中国英语学习者方所介词习得造成不同程度影响?(2)学习者的水平对空间介词习得影响程度是否不同?(3) L2学习者通常会采取什么识解策略来识解目标语空间场景?本研究通过定性、定量的实证测试完成数据收集。受试由叁组不同水平的中国学生组成。初级组为湖北省黄石市第16中学初叁年级的42位同学;中级组为湖北省黄石市第叁中学高二年级的55位同学;高级组为湖北省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二年级的45位同学。所得的原始数据经SPSS软件处理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叁组受试的叁类对应情况下的介词平均分之间有显着差异,被调查的受试对于准对应和不对应的介词语义掌握情况普遍不好,统计结果表明,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对应最容易,不对应最难,难度从对应、准对应到不对应逐渐上升。(2)受试的语言水平对其方所介词的习得有明显的影响。高水平的受试在叁类对应平均值上高于中、低水平的受试。高、中水平受试之间,高、低水平受试之间平均值的差异都达到显着水平,但中、低水平的受试在平均值上差异没有达到显着水平。(3)大多数高级受试能够或基本能够用目标语的机制进行空间识解,但初级水平的受试容易受到英汉不同因素的影响;相对于高级受试而言,初级和中级受试更容易采取L1和L2双重机制进行空间识解。本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对英语的教学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首先,分析和比较英、汉空间识解的异同有助于学习者不断调整自己的中介空间识解机制,从而有利于学习者尽快接近或达到目标语的空间识解机制;其次,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从认知的角度分析学生在运用方所介词时所出现的错误,更能科学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最后,通过分析比较英、汉空间识解的异同可以有利于教师找出重点,突破难点。(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1)

史冬青[10](2008)在《方所介词“至”的历史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表示动作终到点的介词"至"是由动词"至"虚化而来,它来源于"V1+至+N(方所)"格式,句法成分语义角色的转移促使了"至"的虚化。表示到达某种程度或者某种官职地位的介词"至",是由表方所的用法发展而来。句子信息量的增容使得"至"所在的句法结构日益复杂,"至"成为连动式中的次要动词,只具有伴随特征,表示某种次要或附加的语义,词义的进一步虚化导致"至"的语法化。(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学术研究)》期刊2008年27期)

方所介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太平经》方所介词进行了定量统计,将其与上古和中古时期其他专书的方所介词系统进行比较,观察方所介词系统的变化,方所介词系统的功能是逐渐完备的。"一个介词兼有多种功能,一种功能由多个介词承担"的特点正在淡化。常用介词"于"的使用频率大幅下降,其介引所从处、所在处、终到处的功能逐渐被新兴介词侵蚀,"在"、"从"逐渐成为常用介词。中古新兴介词用例不多,使用频率也不高,但其功能单一的优势让它们在竞争中逐渐占据上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方所介词论文参考文献

[1].郑继娥.上古汉语方所介词“在”的对比研究——以《今文尚书》、甲骨文和金文为例[J].汉字汉语研究.2019

[2].王用源.道书《太平经》的方所介词系统[J].新余学院学报.2016

[3].张颖.方所介词与单双音方位词组配的不对称性[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4].蒋利.现代汉语方所介词的语义功能比较[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5].史冬青.对先秦至魏晋时期方所介词“以”的考察[J].菏泽学院学报.2010

[6].于娟娟.唐五代至现代汉语方所介词历时考察[D].苏州大学.2010

[7].史冬青.先秦至魏晋时期的方所介词“于”[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8].史冬青.先秦至魏晋时期方所介词“由”的历史演变[J].菏泽学院学报.2009

[9].余云峰.空间识解对中国学生方所介词习得的影响[D].贵州师范大学.2009

[10].史冬青.方所介词“至”的历史演变[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

标签:;  ;  ;  ;  

方所介词论文-郑继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