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强度论文-李雪刚,李真炎,黄啸林,欧阳小生

点强度论文-李雪刚,李真炎,黄啸林,欧阳小生

导读:本文包含了点强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白车身,固定点,强度,美标

点强度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刚,李真炎,黄啸林,欧阳小生[1](2019)在《我国安全带及儿童座椅固定点强度与美标法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出口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文章基于实际项目的测试经验,对白车身安全带及儿童座椅固定点强度的美标与国标进行了对比,并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为国内车企出口认证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汽车实用技术》期刊2019年21期)

符大兴,李登云,刘华官,莫先培,韦晶晶[2](2019)在《汽车座椅安全带固定点强度分析及骨架轻量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某款乘用车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其中排独立座椅安全带固定点的强度及座椅骨架的轻量化。根据安全带固定点的强度试验要求,本文建立了中排座椅安全带固定点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CAE分析;并对满足法规要求的中排座椅骨架进行轻量化设计,减轻了座椅骨架的重量;最后对优化后的座椅骨架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减重后的座椅骨架满足强度要求,此减重方案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时代汽车》期刊2019年12期)

郭晶晶,钟利萍,郭鹏程,许玄,刘颖[3](2019)在《汽车座椅抖动及安全带固定点强度改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某商用车座椅与车身匹配在整车道路试验中出现的座椅抖动及安全带固定点试验中强度不足的问题,首先利用台架扫频试验分析得出了座椅靠背的振动特性;其次建立整车有限元模型进行振动传递函数(VTF)分析,通过比较仿真与试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精度,并采用振动传递路径分析方法找出了引起振幅过大的传递路径为右前悬架激励→地板安装孔Z向→座椅滑轨Z向→座椅靠背X向,进一步借助传递函数分析间接地预测出最终的响应;再次采用受力路径分析方法对安全带固定点试验进行仿真分析,得出安全带固定点力学性能薄弱位置为地板;最后提出了座椅地板结构加强方案,改进后的座椅振动峰值降低了67%,主观评价抖动现象消除;并且该方案在安全带固定点强度试验中增强效果较明显,改进后靠背前向位移减小146 mm,未超过RC平面,试验结果满足法规要求。(本文来源于《现代制造工程》期刊2019年08期)

李仲奎,舒培超,刘俊辉,赵锴锴,王强[4](2019)在《汽车安全带固定点强度分析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有针对性地达成M1类车前后排各安全带固定点强度设计,文章根据新法规GB 14167—2013全车座椅都配备叁点式安全带的要求,分析了前、后排各安全带固定点需承受的最大载荷,并指出需着重关注后排中间座椅叁点式安全带3个固定点的强度设计和前排安全带座椅端固定点的强度设计。进一步举例说明某车型上安全带固定点在法规变更后带来的开裂现状,从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以期为新车型正向设计开发提供参考意见。(本文来源于《上海汽车》期刊2019年06期)

刘继宇[5](2019)在《某汽车儿童安全座椅连接点强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多,国家对乘员的安全问题一直严格监督,儿童安全座椅的采用是保证儿童乘员安全的重要方式。然而儿童座椅本身的结构设计只是保证安全性能的其中一个因素,汽车上对应的儿童约束系统连接点的强度也是儿童安全问题的重点和核心。然而目前很多汽车厂商为只是为了满足国家制定的连接点相关标准,对连接点的结构做了简单的设计和制造,以致可能无法达到应有的安全性能。因此,基于以上现状和国家标准GB14167规定,本课题使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某汽车的儿童安全座椅连接点强度进行研究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对比美标FMVSS225,欧标ECER14和国标GB14167的区别和优缺点,并根据标准使用叁维建模软件CATIA对某汽车局部车身模型和ISOFIX连接点几何模型进行构建和参数的规划,从而为有限元模型的仿真工作提供研究基础和依据。(2)为了更加精确地仿真出某车型儿童座椅连接点的试验条件和工况,使用有限元前处理软件HyperMesh对模型进行搭建,通过Ls-Dyna求解,在HyperView中分析仿真结果,并参照国标对连接点结构在变形,应力集中,塑性应变和加载点最大位移量等重要方面进行评估。(3)针对此车型的连接点仿真结果的不合理之处,结合具体结构和现代优化理论,对连接点结构进行改进,并对新改进的结构再次仿真,通过仿真结果来验证是否满足国家标准,并使得新改进的结构在安全性上得到提升。本次对某汽车儿童安全座椅连接点的为例进行的实验仿真,并提出结构改进方案,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案在满足了国家GB14167标准的前提下,有效的提高了连接点结构的强度和安全质量,对其他车型的相关结构设计方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见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沈阳工业大学》期刊2019-05-25)

江宏,苏永生[6](2019)在《一种汽车座椅ISOFIX固定点强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汽车座椅为研究对象,利用Hypermesh建立含静态加载装置的座椅系统有限元模型,根据法规规定的试验方法对其进行了仿真,对比分析了4种工况下座椅的评价指标.结果表明:该座椅评价指标满足法规要求,具有较好的被动安全性;含静态加载装置的座椅ISOFIX固定点强度计算机仿真,能预测座椅强度薄弱区域,对工程设计具有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鞍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章晓伟,覃亚丽,任宏亮,薛林林[7](2019)在《Lieb晶格相对格点强度对异相八极光束传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最小周期单元包含5个格点的新型Lieb晶格(Lieb-5)为平台,将Lieb-5晶格的格点根据其空间位置分成中心格点和边缘格点,用光束传输法研究具有不同强度值的两组格点对异相八极光束传输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无论是采用格点入射还是非格点入射,当中心格点的强度小于边缘格点的强度(两组格点强度为2∶3)时,光束在传输过程中始终保持八峰形状,呈现出强局域性;否则,光束在传播过程中无法始终保持八峰结构,入射格点之间的能量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而呈周期性地相互耦合,呈现出一种弱局域性;原因是Lieb-5晶格特有的拓扑结构产生的几何阻挫性能抑制了光束的离散衍射,若晶格的束缚性、光束的衍射效应和异相光束的相互作用达到平衡,则能保持八峰结构,否则光束不能始终保持八峰结构。(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秦海,朱灯宏[8](2019)在《基于安全带固定点强度的车身结构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结合CAE理论分析,以及实车试验的结果,寻求一种能够提高安全带上固定点强度的低成本的车身结构设计方案。应用这些方案,有效地解决某车型安全带上固定点拉力试验失效问题,并通过国家安全带试验法规要求。(本文来源于《时代汽车》期刊2019年05期)

陈坤,黄美华,张俊,高彦超,蒋成约[9](2019)在《HyperMesh二次开发在汽车座椅安全带固定点强度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座椅CAE分析优化操作经常需要对不同型号座椅开展安全带固定点强度分析,此类分析涉及的有限元模型搭建繁琐、重复操作多,但后处理过程基本相同。为此,以某项目中某一款座椅为例,运用TCL语言,对汽车座椅安全带固定点强度分析的前、后处理进行二次开发。实际应用显示:基于二次开发程序不仅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仿真的规范性,也减少了工作中由人为疏忽和遗漏产生的不当操作。(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刘海涛[10](2018)在《某车型安全带固定点强度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座椅安全带是汽车被动安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安全带固定点是安全带与白车身连接的位置。如何通过优化设计保证安全带固定点的强度是汽车安全带总成及车身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某车型的前排安全带在强度试验中B柱固定点发生断裂,针对该问题,本文对此车型的安全带固定点强度进行了有限元建模及分析,对固定点的强度进行了改进设计,提出了3种改进方案并对其设计进行了分析对比,找出最优方案,试验证明改进方案达到了要求。(本文来源于《汽车与配件》期刊2018年35期)

点强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某款乘用车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其中排独立座椅安全带固定点的强度及座椅骨架的轻量化。根据安全带固定点的强度试验要求,本文建立了中排座椅安全带固定点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CAE分析;并对满足法规要求的中排座椅骨架进行轻量化设计,减轻了座椅骨架的重量;最后对优化后的座椅骨架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减重后的座椅骨架满足强度要求,此减重方案是可行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点强度论文参考文献

[1].李雪刚,李真炎,黄啸林,欧阳小生.我国安全带及儿童座椅固定点强度与美标法规对比研究[J].汽车实用技术.2019

[2].符大兴,李登云,刘华官,莫先培,韦晶晶.汽车座椅安全带固定点强度分析及骨架轻量化设计[J].时代汽车.2019

[3].郭晶晶,钟利萍,郭鹏程,许玄,刘颖.汽车座椅抖动及安全带固定点强度改善研究[J].现代制造工程.2019

[4].李仲奎,舒培超,刘俊辉,赵锴锴,王强.汽车安全带固定点强度分析与研究[J].上海汽车.2019

[5].刘继宇.某汽车儿童安全座椅连接点强度分析[D].沈阳工业大学.2019

[6].江宏,苏永生.一种汽车座椅ISOFIX固定点强度分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

[7].章晓伟,覃亚丽,任宏亮,薛林林.Lieb晶格相对格点强度对异相八极光束传输的影响[J].光学学报.2019

[8].秦海,朱灯宏.基于安全带固定点强度的车身结构优化设计[J].时代汽车.2019

[9].陈坤,黄美华,张俊,高彦超,蒋成约.HyperMesh二次开发在汽车座椅安全带固定点强度分析中的应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10].刘海涛.某车型安全带固定点强度优化设计[J].汽车与配件.2018

标签:;  ;  ;  ;  

点强度论文-李雪刚,李真炎,黄啸林,欧阳小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