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土通窍论文-郑美凤,罗彩云,何芙蓉

补土通窍论文-郑美凤,罗彩云,何芙蓉

导读:本文包含了补土通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变应性鼻炎,哮喘,肺功能,补土通窍针法

补土通窍论文文献综述

郑美凤,罗彩云,何芙蓉[1](2012)在《补土通窍针法对变应性鼻炎—哮喘综合征患者肺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补土通窍针法对变应性鼻炎-哮喘综合征(CARAS)患者症状体征积分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CARAS患者随机分为补土通窍针法治疗组和药物对照组,比较2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同时检测其肺功能并进行分析。结果补土通窍针法治疗组对CARAS患者症状体征积分的影响比药物治疗更明显(P<0.05),但对肺功能的影响无显着差异。结论补土通窍针法治疗能改善CARAS症候,但对其肺功能的影响需进一步深入探讨。(本文来源于《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黄志源[2](2009)在《“补土通窍”针法对肺脾虚型鼻鼽患者血清P物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在“补土通窍”思想指导下,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法和针刺配合艾灸法对肺脾虚型鼻鼽患者症状、体征和血清P物质(SP)的影响,从神经免疫学角度探讨“补土通窍”针法治疗该病的效应机理,为后期鼻鼽分型的针灸辨治方案提供参考。方法:1.在确立“鼻鼽”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的基础上,将40例符合标准的肺脾虚型鼻鼽患者随机分为针刺配合穴位注射组和针刺配合艾灸组。针刺配合穴位注射组采用针刺双迎香、双合谷、印堂、蝶腭穴,配合黄芪注射液于双足叁里穴位注射,每穴注射1.5ml。针刺配合艾灸组与针刺配合穴位注射组选穴相同,足叁里采用温针灸,并以清艾条灸迎香至印堂处。每次治疗30min,隔日一次,10次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共观察两疗程。2.本研究作以下项目的观察评定:①中医伴随症候评定;②临床症状的评定;③体征的评定;④治疗前及两个疗程结束后当天清晨空腹抽取患者肘静脉血4ml离心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血清P物质的值。结果:1.纳入统计的39个病例治疗前中医伴随症候评定,最常出现的10种肺脾两虚症状为易感冒为33例(占85%)、恶冷怕风为20例(占51%)、易出汗为18例(占46%)、食欲不振为11例(占28%)、倦怠懒言为10例(占26%)、气短声低为9例(占23%)、大便溏薄为9例(占23%)、四肢困倦为7例(占18%)、头昏头重为6例(占15%)。2.两组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第一疗程后针刺配合穴位注射组的显效率是15%,有效率为55%,总有效率70%,而针刺配合艾灸组分别是47.37%、36.79%、84.21%。第二疗程后针刺配合穴位注射组的显效率是50%,有效率为40%,总有效率90%,而针刺配合艾灸组分别是68.42%、21.05%、89.47%。3.两组第一疗程后的症状体征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性降低(P<0.05),第一疗程后两组的症状体征总积分互相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针刺配合艾灸组的积分比针刺配合穴位注射组明显降低。第二疗程结束后,同第一疗程后的症状体征总积分相比,两组均有下降,但针刺配合艾灸组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针刺配合穴位注射组较第一疗程后相比较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5),改善情况较大,但两组相互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结束叁个月后两组的症状体征总积分同第二疗程后相比都有一定反弹,与两个疗程后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与治疗前相比仍有显着性意义(P<0.05),此时两组的症状体征总积分相互比较没有显着性意义。治疗结束叁个月后两组的总有效率相互比较没有显着性意义(P>0.05)。4.从血清神经肽指标上看,两治疗组治疗前血清神经肽P物质的含量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个疗程后,两组血清神经肽P物质含量同自身治疗前相比都有明显降低(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均可降低该病证患者的血清P物质含量,而且针刺配合艾灸组比针刺配合穴位注射组更为明显。结论:1.针刺配合艾灸在消除鼻部症状方面比针刺配合穴位注射起效更快,可能与鼻周的艾灸作用有关,在下阶段研究中有必要对单纯局部穴位艾灸进行疗效评价和机制研究。两种治疗方法治疗结束叁个月后的疗效相同,但针刺配合穴位注射组的显效率、有效率均比针刺配合艾灸组高。2.在临床应用中,针刺配合黄芪注射液可取得针刺配合艾灸法用于肺脾虚型鼻鼽的治疗相应效果,尤其对于畏惧灸烟,反复发作的患者,可能有助于控制鼻鼽症候的复发,以期维持更持久的疗效。3.“补土通窍”针法能降低患者体内的P物质含量,且局部穴位艾灸刺激比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更能明显降低血清P物质的水平,提示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黄芪可能影响鼻鼽患者的神经调控,而配合局部穴位艾灸更能明显降低鼻鼽患者血清P物质水平可能与鼻部的神经分布有关。4.基于“补土通窍法”的两种治法均能有效的缓解肺脾虚型鼻鼽患者的症状与体征,如喷嚏、鼻塞、流清涕及鼻粘膜苍白水肿。根据“异病同治”的理论,“补土通窍法”同样适用于之如感冒、哮喘、咳嗽等病证的治疗。5.结合前期的研究结果,“补土通窍”针法治疗鼻鼽的效应机制可能在于其影响包括P物质等神经肽、免疫因子在内的神经免疫调控的整体环节,针刺配合艾灸和针刺配合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均能显着降低血清P物质,但两者可能通过不同途径来起到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福建中医学院》期刊2009-05-01)

李峥[3](2008)在《补土通窍法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肺功能多项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运用补土通窍法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肺功能及其对临床症状、体征变化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补土通窍法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理,从而更好地指导针灸临床治疗。方法:1.本研究在确立严格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的基础上,将30例符合标准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纳为治疗组,并设30例健康人为健康对照组。2.治疗组采用针刺迎香(双)、合谷(双)、足叁里(双),足叁里配合温针灸,留针时以清艾条灸迎香至及印堂处,肾阳虚者,加温和灸关元穴30分钟。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疗程间隔3天。3.治疗组在治疗前、两个疗程结束后分别进行以下项目的观察:①临床症状的评定:治疗前及两个疗程结束后当天对患者鼻塞、鼻痒、流涕、喷嚏症状的程度进行评分;②体征的评定:治疗前及两个疗程结束后当天采用鼻额镜肉眼观察患者下鼻甲鼻粘膜颜色、肿胀情况,及中鼻甲是否可见,有否息肉样变等;③治疗前及两个疗程结束后即刻予以检测肺功能。4.选取30例健康人为健康对照组,予以检测肺功能。结果:1.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主要症状与体征为喷嚏、流清涕、鼻塞、鼻痒和鼻粘膜苍白水肿。2.两个疗程结束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以及总分的分值较治疗前有所下降,治疗后症状较前有显着性差异(P<0.01),体征较前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临床疗效的统计结果显示其显效率为60.00%,有效率为36.67%,总有效率为96.67%。3.两个疗程结束后患者的肺功能相关指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治疗后肺功能相关指标较前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补土通窍法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症状及体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通过临床少数病例的随访,该法能够增强患者的抗病能力,从而取得标本兼治的效果。2.补土通窍法在改善患者鼻部症状的同时也能改善患者的基础肺功能的相关指标。3.变应性鼻炎患者虽不伴有哮喘症状,但其肺功能的相关指标也可伴有明显改变。4.本研究的结果从一个侧面证实了中医传统理论鼻-肺-中焦(脾胃)的关系,这对今后探讨中医传统理论与现代医学的契合点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本文来源于《福建中医学院》期刊2008-05-01)

补土通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在“补土通窍”思想指导下,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法和针刺配合艾灸法对肺脾虚型鼻鼽患者症状、体征和血清P物质(SP)的影响,从神经免疫学角度探讨“补土通窍”针法治疗该病的效应机理,为后期鼻鼽分型的针灸辨治方案提供参考。方法:1.在确立“鼻鼽”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的基础上,将40例符合标准的肺脾虚型鼻鼽患者随机分为针刺配合穴位注射组和针刺配合艾灸组。针刺配合穴位注射组采用针刺双迎香、双合谷、印堂、蝶腭穴,配合黄芪注射液于双足叁里穴位注射,每穴注射1.5ml。针刺配合艾灸组与针刺配合穴位注射组选穴相同,足叁里采用温针灸,并以清艾条灸迎香至印堂处。每次治疗30min,隔日一次,10次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共观察两疗程。2.本研究作以下项目的观察评定:①中医伴随症候评定;②临床症状的评定;③体征的评定;④治疗前及两个疗程结束后当天清晨空腹抽取患者肘静脉血4ml离心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血清P物质的值。结果:1.纳入统计的39个病例治疗前中医伴随症候评定,最常出现的10种肺脾两虚症状为易感冒为33例(占85%)、恶冷怕风为20例(占51%)、易出汗为18例(占46%)、食欲不振为11例(占28%)、倦怠懒言为10例(占26%)、气短声低为9例(占23%)、大便溏薄为9例(占23%)、四肢困倦为7例(占18%)、头昏头重为6例(占15%)。2.两组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第一疗程后针刺配合穴位注射组的显效率是15%,有效率为55%,总有效率70%,而针刺配合艾灸组分别是47.37%、36.79%、84.21%。第二疗程后针刺配合穴位注射组的显效率是50%,有效率为40%,总有效率90%,而针刺配合艾灸组分别是68.42%、21.05%、89.47%。3.两组第一疗程后的症状体征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性降低(P<0.05),第一疗程后两组的症状体征总积分互相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针刺配合艾灸组的积分比针刺配合穴位注射组明显降低。第二疗程结束后,同第一疗程后的症状体征总积分相比,两组均有下降,但针刺配合艾灸组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针刺配合穴位注射组较第一疗程后相比较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5),改善情况较大,但两组相互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结束叁个月后两组的症状体征总积分同第二疗程后相比都有一定反弹,与两个疗程后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与治疗前相比仍有显着性意义(P<0.05),此时两组的症状体征总积分相互比较没有显着性意义。治疗结束叁个月后两组的总有效率相互比较没有显着性意义(P>0.05)。4.从血清神经肽指标上看,两治疗组治疗前血清神经肽P物质的含量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个疗程后,两组血清神经肽P物质含量同自身治疗前相比都有明显降低(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均可降低该病证患者的血清P物质含量,而且针刺配合艾灸组比针刺配合穴位注射组更为明显。结论:1.针刺配合艾灸在消除鼻部症状方面比针刺配合穴位注射起效更快,可能与鼻周的艾灸作用有关,在下阶段研究中有必要对单纯局部穴位艾灸进行疗效评价和机制研究。两种治疗方法治疗结束叁个月后的疗效相同,但针刺配合穴位注射组的显效率、有效率均比针刺配合艾灸组高。2.在临床应用中,针刺配合黄芪注射液可取得针刺配合艾灸法用于肺脾虚型鼻鼽的治疗相应效果,尤其对于畏惧灸烟,反复发作的患者,可能有助于控制鼻鼽症候的复发,以期维持更持久的疗效。3.“补土通窍”针法能降低患者体内的P物质含量,且局部穴位艾灸刺激比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更能明显降低血清P物质的水平,提示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黄芪可能影响鼻鼽患者的神经调控,而配合局部穴位艾灸更能明显降低鼻鼽患者血清P物质水平可能与鼻部的神经分布有关。4.基于“补土通窍法”的两种治法均能有效的缓解肺脾虚型鼻鼽患者的症状与体征,如喷嚏、鼻塞、流清涕及鼻粘膜苍白水肿。根据“异病同治”的理论,“补土通窍法”同样适用于之如感冒、哮喘、咳嗽等病证的治疗。5.结合前期的研究结果,“补土通窍”针法治疗鼻鼽的效应机制可能在于其影响包括P物质等神经肽、免疫因子在内的神经免疫调控的整体环节,针刺配合艾灸和针刺配合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均能显着降低血清P物质,但两者可能通过不同途径来起到调节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补土通窍论文参考文献

[1].郑美凤,罗彩云,何芙蓉.补土通窍针法对变应性鼻炎—哮喘综合征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

[2].黄志源.“补土通窍”针法对肺脾虚型鼻鼽患者血清P物质的影响[D].福建中医学院.2009

[3].李峥.补土通窍法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肺功能多项指标的影响[D].福建中医学院.2008

标签:;  ;  ;  ;  

补土通窍论文-郑美凤,罗彩云,何芙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