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耕地演替论文-王春燕,燕霞,顾梦鹤

弃耕地演替论文-王春燕,燕霞,顾梦鹤

导读:本文包含了弃耕地演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土高原,弃耕地,地上生物量,土壤有机质

弃耕地演替论文文献综述

王春燕,燕霞,顾梦鹤[1](2018)在《黄土高原弃耕地植被演替及其对土壤养分动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弃耕地演替过程中植被和土壤的互动效应对于植被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黄土高原不同演替阶段的弃耕地(弃耕时间分别为1、6、12、22年),连续2年调查各弃耕地的物种丰富度、群落地上生物量,测定0~60cm土层的土壤容重、pH值、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析弃耕地演替过程中群落地上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过程和趋势以及植被土壤之间的互动效应。结果表明:1)弃耕地演替过程中,弃耕早期(1~6年)为茵陈蒿+白莲蒿的杂草群落,演替中期(6~12年)为赖草群落,演替中后期(12~22年)为无芒隐子草+短花针茅群落。随着弃耕时间的增加,物种丰富度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地上生物量持续增加。2)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在0~10cm土层中最高,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效应;弃耕时间和土层深度对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产生极显着的影响,弃耕时间与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之间均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具有较为明显的时间效应。3)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弃耕时间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二者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弃耕时间对群落生物量产生正效应,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对群落生物量产生负效应。(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欧为友,谢久祥[2](2016)在《高寒农区不同恢复年限弃耕地的植物群落演替》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弃耕地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对于指导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有重大意义,但目前关于高寒农区退耕还草地植物群落演替规律的报道还很少,为此,我们研究了青海省大通县高寒农区弃耕地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结果发现:在退耕年限为3a、5a、10a、30a的四组弃耕地和两组原生植被之间,物种数和生物量都有极显着变化。在退耕初期,植被稀疏,生物量极低;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物种数发生了很大变化。从退耕开始到撂荒后的30a,群落组分由一年生逐渐向多年生发展,到第30a时开始出现高寒草甸特有植物,但物种数和植被生物量与原生植物群落相比,还有明显差距,说明高寒农区弃耕地植被恢复时间很长。基于本研究的结果,我们对高寒农区弃耕地植被合理迅速恢复的人为干预策略作了适当探讨。(本文来源于《青海草业》期刊2016年02期)

于明茜,方向文,姚广前,赵伟男,毕敏慧[3](2015)在《榆中北山弃耕地五种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种子根特征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凝胶根系观测装置对榆中北山弃耕地演替前期的黄花蒿,中期的阿尔泰狗娃花、冷蒿、赖草和后期的短花针茅的种子根生长进行了为期2周的观测,比较了种间种子根特征以及种子根特征与千粒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演替前期的黄花蒿萌发起始时间为6 d,中期的阿尔泰狗娃花、冷蒿、赖草为6—9 d,后期的短花针茅为14 d。演替前期的黄花蒿主根较短,但侧根数较多,侧根较长,侧根生长速率较高,侧根总长与主根长比率较大,主侧根夹角较大;演替后期的短花针茅主根较长,但侧根数少,侧根短,侧根生长速率小,侧根总长与主根长比率低,主侧根夹角小;演替中期的阿尔泰狗娃花、冷蒿、赖草的上述各指标值介于黄花蒿和短花针茅之间。主根长、侧根数、侧根总长、主侧根夹角与植物种子千粒重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从演替前期到演替后期,植物种子根投入向增加主根生长,减少侧根生长的方向演变,这是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对演替过程中土壤逐渐旱化长期适应的结果。(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李强[4](2014)在《松嫩平原弃耕地演替过程中枯落物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上枯落物是指由植物地上部分产生并归还到地表的所有有机物质的总称。地上枯落物不仅通过分解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也通过对土壤微气候,包括温、水、光的调控间接作用于植物、动物和土壤微生物,并影响生态系统过程。在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开垦草地的弃耕频繁发生。农田弃耕导致地表枯落物数量增加,其生态学效应对弃耕地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有重要意义。为揭示初始枯落物在弃耕地演替过程中的生态学作用,本文在补播(种植羊草)和非补播(自然演替)的弃耕地中进行枯落物添加实验,研究初始枯落物水平对不同恢复管理下弃耕地演替初期植被、土壤和生态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枯落物添加和补播处理显着影响土壤温度和湿度,并且枯落物对土壤温、水的调控作用依赖于年际和季节间的气候条件。初始枯落物数量的增加降低土壤温度,但增加土壤湿度。初始枯落物数量显着影响0-40cm层土壤盐碱特性,枯落物添加数量的增加降低土壤盐碱程度。增加的枯落物数量延迟幼苗出土时间和出土速率。由于改善的土壤温水和盐碱条件,低于600g/m2的枯落物添加能够促进物种的幼苗出土和建植。600g/m2以上的枯落物数量对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和虎尾草(Chloris virgata)的出土和建植更加有利,这是因为二者的幼苗形态更有利于穿透枯落物层。考虑幼苗出土表现和种子特征,可以预见随着枯落物累积的增加,虎尾草将在这个自然演替的弃耕地生态系统中进一步占据优势。星星草种子的人工添加有潜力加速这个弃耕地生态系统向多年生草地的演替。自然恢复下,弃耕地群落植被盖度随初始枯落物数量的增加而降低。无论补播或自然恢复,群落植物密度均随初始枯落物数量的增加而降低;群落物种数目均随演替年限逐渐增加,随枯落物数量增加而降低;地上生物量和禾草生物量均随初始枯落物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反,杂草生物量随随枯落物数量增加而降低。无论补播与否,增加的初始枯落物数量提高地表枯落物量,但降低群落地下生物量。初始枯落物添加显着影响0-10cm和10-20cm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含量随初始枯落物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增加的初始枯落物数量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初始枯落物数量显着影响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并且在年际尺度上,枯落物对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作用依赖于植被恢复方式。增加的地表枯落物数量降低生长季土壤根呼吸平均速率,然而提高土壤微生物呼吸和总呼吸平均速率。初始的枯落物数量显着影响根呼吸和微生物呼吸的温度敏感性,但不影响土壤总呼吸温度敏感性。增加的初始枯落物数量降低土壤根呼吸的温度敏感性。2011年,自然演替下,增加的初始枯落物数量降低土壤微生物呼吸的温度敏感性。2012年,增加的初始枯落物数量能够提高微生物呼吸的温度敏感性。两个生长季下,增加的枯落物数量均降低土壤总呼吸的温度敏感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期刊2014-05-01)

高荣庆[5](2012)在《亚高山草甸弃耕地恢复演替过程中植物-土壤反馈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可以改变土壤的生物和非生物特性以及产生过程,反过来,土壤的生物和非生物特性也会影响植物的生长、生产力以及竞争力,植物和土壤间的这种反馈作用影响植物群落的演替和生态系统的功能。本研究在青藏高原东部亚高山草甸选择一个弃耕地演替梯度,分析了不同演替梯度上各个群落的物种总的丰富度、各个功能群的丰富度以及它们的生物量,以及土壤碳、氮等各项指标的变化,同时,通过在青藏高原东部亚高山草甸的一个野外植物土壤反馈作用盆栽实验,结合演替过程中土壤氮的形态变化及其与植物种的相互作用,进一步验证土壤氮成分是否控制着亚高山草甸弃耕地植物群落的演替。研究结果表明:(1)在弃耕地恢复演替过程中,随着弃耕时间的增加,群落中总的物种丰富度增加,在弃耕22年已经接近天然亚高山草甸的水平;豆科功能群的物种丰富度及生物量与总的物种丰富度和生物量表现为一定的正相关,土壤中氨氮含量、硝氮含量和植物地上总的生物量以及豆科生物量也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在低氮水平下,随着弃耕时间的增加,土壤氮成分可能控制着植物群落的演替。(2)在弃耕地恢复演替过程中,随着弃耕时间的增加,土壤中全氮、有机碳、氨氮和硝氮含量没有呈现一直增加的趋势,而是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即使弃耕37年的弃耕地也没有到达天然草甸的水平。在弃耕地恢复演替过程中,相比于地上植被,土壤养分的恢复具有滞后性。(3)不管是在弃耕地区域还是在亚高山草甸区域,各个植物斑块下的土壤中生物和非生物的特性有显着差异。全氮含量和有机碳含量在弃耕地区和亚高山草甸区差异不显着,但是禾草类(弃耕地区的垂穗披碱草和亚高山草甸区的矮嵩草)比非禾本草本类全氮含量更丰富;氨氮和全磷含量在弃耕地区域明显高于亚高山草甸区域;硝氮以及微生物碳氮含量在弃耕地物种的凤毛菊以及亚高山草甸物种珠牙蓼中明显高于其它物种。(4)在反馈实验中,比较了植物生物量的变化以及土壤特性的差异。与移栽前相比,移栽了五种植物的土壤中,其氨氮含量出现了明显的减少,硝氮含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全磷、全氮以及有机碳含量变化则不大,进一步得出在亚高山草甸弃耕地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中氮的成分可能控制着群落的演替,植物-土壤反馈在弃耕地显示出一定的正反馈,植物-土壤反馈在同源与异源土中表现出因物种而异的正、负反馈。(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2-05-01)

安慧,杨新国,刘秉儒,李学斌,何秀珍[6](2011)在《荒漠草原区弃耕地植被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生物量及土壤养分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变化的方法,以荒漠草原区不同年限(1、4、9、12和20年)弃耕地为对象,研究弃耕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弃耕年限的增加,弃耕地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0~60cm土层的土壤全氮、全磷和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均呈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4年和20年弃耕地的土壤全氮、全磷含量达到峰值.弃耕演替过程中土壤全氮和有机碳含量对植物群落生物量的影响大于土壤容重和土壤全磷.(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1年12期)

王萍[7](2011)在《亚高山草甸弃耕地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在养分转化与分解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运用BIOLOG法进行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研究,旨在探讨弃耕时间和火烧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亚高山草甸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氯仿熏蒸法和BIOLOG-ECO技术,分别研究中国青藏高原东部亚高山草甸2009年与2010年弃耕地演替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弃耕时间和火烧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有很大影响。2009年的数据表明,弃耕时间为11年时,土壤的含水量和容重达到最大值,土壤微生物对全部碳源的利用能力最强,生理代谢活性最高,在0-168 h内其平均每孔吸光值(Average Well Colour Development, AWCD)变化最显着;土壤微生物碳的质量分数及有机碳的质量分数相对较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均匀度、多样性指数也相对较高,说明弃耕11年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影响最大;利用BIOLOG鉴定系统,本实验共鉴定22种细菌的种类,其中有5个种的SIM值是不可信的结果;2010年的数据表明,弃耕时间为9年时(火烧处理),土壤的含水量达到最大值(除对照外)以及pH也达到最大值(除7年外),土壤微生物对全部碳源的利用能力最强,生理代谢活性最高,在0-168 h内其平均每孔吸光值(Average Well Colour Development, AWCD)变化最显着;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均匀度、多样性指数也相对较高,说明火烧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也有重大影响。(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1-05-01)

寇淑娴[8](2011)在《亚高寒草甸弃耕地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呼吸动态与影响因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呼吸是生态系统生态学和全球变化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青藏高原东部亚高寒草甸选择一个弃耕地演替梯度,研究了弃耕地在自然演替过程中土壤呼吸的时空变化规律,同时分析了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地上生物量、群落功能组指数、土壤微生物、土壤碳、放牧干扰等因素对弃耕地恢复过程中土壤呼吸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恢复演替的进行,地上植物多样性、丰富度及均匀度均逐渐增大,恢复的第21年达到最大,随后有所降低,植被盖度随弃耕时间显着增加;豆科功能组,无论是功能丰富度、多样性,还是地上生物量,随着弃耕时间增加有着最为显着的增加。(2)对14:00-16:00这一时段的土壤呼吸的研究发现,在弃耕地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呼吸速率随弃耕年限的增加表现为上升的趋势,天然草甸的土壤呼吸速率明显高于任何年限弃耕地的土壤呼吸速率,弃耕地的自然恢复有利于土壤呼吸速率的提高。(3)与土壤呼吸速率同步测定的土壤温度随弃耕年限的增加表现出降低的趋势,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呈负相关。温度是影响亚高寒草甸弃耕地土壤呼吸速率的一个限制因子。(4)地上生物量与土壤呼吸二者是显着正相关的。这说明在弃耕地演替过程中,随弃耕年限的增加,地上生物量的增加是影响土壤呼吸速率增加的一个关键因子。(5)土壤微生物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随着弃耕年限拟合曲线的计算得出,其最大值分别出现在24年和27年,说明在弃耕后期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达到了最大值,微生物活性最高。同时研究表明,土壤微生物丰富度与土壤呼吸速率有显着正相关水平,说明弃耕管理有助于土壤微生物的恢复。(6)在弃耕地恢复过程中,土壤水分的8:00-16:00的8小时动态研究表明,不同弃耕地土壤水分的日变化不大,土壤含水量大小排序为:天然草甸>11年>7年>9年>放牧>36年>21年,其中天然草甸土壤的含水量明显高于任何弃耕地的水分含量。土壤水分与土壤C02释放速率相关关系不显着。(7)在整个弃耕恢复过程中,Corg (20-40cm)、MBC (0-1 Ocm)及MBC/Corg(0-10cm)随着弃耕时间表现出一个“U”形模式,Corg (0-1 Ocm)、MBC (10-20cm)及MBC/Corg(10-20cm)随弃耕时间表现出一个“n”形模式,微生物碳及MBC/Corg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总体上是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土壤呼吸速率增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二者之间的相关性逐渐下降。(8)豆科植物的丰富度及生物量随恢复年限与土壤呼吸速率表现出显着的正相关,在氮受限的生态系统中,豆科植物相比禾草及非禾本科草本植物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更为显着。(9)放牧降低了地上生物量及土壤含水量,而对其他因子影响不是非常明显。天然草地的土壤呼吸速率明显高于放牧地土壤呼吸速率高,弃耕围封减少干扰有利于土壤呼吸速率的提高。地上生物量、土壤微生物丰富度、土壤有机碳、豆科植物生物量协同影响着亚高寒草甸恢复过程中土壤的呼吸状况,是影响弃耕地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因素。土壤呼吸速率随弃耕时间的提高标志着土壤有机碳利用状况的改善,微生物数量及活性的增加,植物根系对养分吸收的提高,这些因素的改善与提高直接促进了植被及土壤的恢复,决定着自然演替的进程。(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1-05-01)

李昌龙,肖斌,王多泽,魏林源,郭树江[9](2011)在《石羊河下游盐渍化弃耕地植被演替与土壤养分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石羊河下游不同年代盐渍化弃耕地自然群落为对象,利用优势种群的消长和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退耕地群落演替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动态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植被类型一般经历3个阶段:田间杂草→荒漠草本→荒漠灌木,但群落演替可分为4个阶段:藜+田旋花群落(1~2年)→骆驼蒿群落(3~10年)→苏枸杞+黄毛头群落(10~40年)→黄毛头群落(顶极群落);2)土壤养分在整个植被演替过程中一般经历消耗-积累-消耗3个阶段,但速效钾不存在初期消耗阶段,演替后期土壤养分处于消耗状态,并逐渐接近本区域自然植被土壤养分;3)由于前期土壤养分处于消耗阶段,骆驼蒿种群对土壤养分的贡献不明显,其中与速效磷之间呈显着负相关,与速效钾呈显着正相关;苏枸杞种群与土壤养分呈正相关,其中与有机质、全氮、30~60cm速效钾相关性显着;而黄毛头种群与土壤养分之间呈显着负相关。黄毛头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作为盐渍化弃耕地上的适宜引种物种,以调控和加速植物群落演替。(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1年02期)

高贤明,胡传中[10](2010)在《弃耕地上的生命故事——弃耕地植物群落演替及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的物种在一定区域内共同生活,就构成了生物群落。动态变化是群落的基本特征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环境本身以及生物生活所引起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生物群落中就会发生一些物种移入(侵入)(本文来源于《生命世界》期刊2010年11期)

弃耕地演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弃耕地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对于指导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有重大意义,但目前关于高寒农区退耕还草地植物群落演替规律的报道还很少,为此,我们研究了青海省大通县高寒农区弃耕地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结果发现:在退耕年限为3a、5a、10a、30a的四组弃耕地和两组原生植被之间,物种数和生物量都有极显着变化。在退耕初期,植被稀疏,生物量极低;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物种数发生了很大变化。从退耕开始到撂荒后的30a,群落组分由一年生逐渐向多年生发展,到第30a时开始出现高寒草甸特有植物,但物种数和植被生物量与原生植物群落相比,还有明显差距,说明高寒农区弃耕地植被恢复时间很长。基于本研究的结果,我们对高寒农区弃耕地植被合理迅速恢复的人为干预策略作了适当探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弃耕地演替论文参考文献

[1].王春燕,燕霞,顾梦鹤.黄土高原弃耕地植被演替及其对土壤养分动态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8

[2].欧为友,谢久祥.高寒农区不同恢复年限弃耕地的植物群落演替[J].青海草业.2016

[3].于明茜,方向文,姚广前,赵伟男,毕敏慧.榆中北山弃耕地五种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种子根特征比较[J].生态学报.2015

[4].李强.松嫩平原弃耕地演替过程中枯落物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4

[5].高荣庆.亚高山草甸弃耕地恢复演替过程中植物-土壤反馈作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2

[6].安慧,杨新国,刘秉儒,李学斌,何秀珍.荒漠草原区弃耕地植被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生物量及土壤养分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11

[7].王萍.亚高山草甸弃耕地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1

[8].寇淑娴.亚高寒草甸弃耕地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呼吸动态与影响因子研究[D].兰州大学.2011

[9].李昌龙,肖斌,王多泽,魏林源,郭树江.石羊河下游盐渍化弃耕地植被演替与土壤养分相关性分析[J].生态学杂志.2011

[10].高贤明,胡传中.弃耕地上的生命故事——弃耕地植物群落演替及管理[J].生命世界.2010

标签:;  ;  ;  ;  

弃耕地演替论文-王春燕,燕霞,顾梦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