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油改性论文-梁孝林,刘文毅,章丰凯,杨雯迪,施冬健

大豆油改性论文-梁孝林,刘文毅,章丰凯,杨雯迪,施冬健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豆油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马来酸酐,改性木质素,聚乳酸,环氧大豆油

大豆油改性论文文献综述

梁孝林,刘文毅,章丰凯,杨雯迪,施冬健[1](2019)在《马来酸酐改性木质素对聚乳酸/环氧大豆油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了一种基于马来酸酐改性木质素(LM)、环氧大豆油(ESO)与聚乳酸(PLA)的全生物基复合材料(PLA/ESO/LM)。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对LM进行测试与分析,确认马来酸酐改性木质素的结构;以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偏光显微镜等研究复合材料的热学性能及内部结构。结果表明,与PLA相比,PLA/ESO/LM复合材料冷结晶温度降低,结晶行为增强,结晶度提高;同时PLA/ESO/LM复合材料的初始热分解温度比PLA提高了35℃,表现出更高的热稳定性。通过优化复合材料的比例得出PLA/20ESO/0.5LM的复合材料具有最优的综合性能,拉伸强度为55 MPa,断裂伸长率提升到198%,约为PLA的20倍,PLA材料的综合性能得到极大提高。(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林跃华,邱国平,李吉昌,龙清平[2](2019)在《大豆油与松香联合化学改性酚醛树脂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对叔丁基酚与特辛基酚摩尔比、环氧大豆油用量、酚醛浆用量、多元胺催化剂N,N-二甲基-1,3-丙二胺用量、大豆油基多元醇用量、酯化催化剂用量等对大豆油与松香联合化学改性酚醛树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原料配比:甲阶酚醛预聚体酚醛浆25.00 phr,环氧大豆油20.00 phr,松香30.00 phr,多元胺催化剂0.15 phr,大豆油基多元醇25.00 phr,酯化催化剂Li_2O 0.60 phr,在酯化温度280℃,酯化时间12 h时,合成的改性酚醛树脂黏度为0.040 2 m~2/s,软化温度为188℃,正庚烷值为15.5 mL/2 g,酸值为4.7 mg/g。(本文来源于《合成树脂及塑料》期刊2019年03期)

张宇东,张小平,阎杰,赵新,张潇[3](2019)在《废弃大豆油环氧改性制备多元醇及其表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大豆油多元醇的合成具有反应温度高、时间久、需要添加溶剂等缺点。为了使其合成方法简单易行、节能环保,对传统多元醇合成方法进行了优化改进。以废弃大豆油(SBO)自制的环氧大豆油(ESO)为主体,以异丙醇、正丁醇、正戊醇3种一元醇为原料,四氟硼酸(HBF4)为催化剂,在室温下,不添加水和其他溶剂,通过开环反应快速生成3种羟值不同的环氧大豆油多元醇低聚物。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法、热重分析法、核磁共振氢谱等对聚合产物进行表征,并对产物结构和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需添加溶剂,室温下环氧大豆油开环聚合,反应时间不超过1 min,产物羟值达406 mg/(KOH) g,环氧大豆油转化率达95. 5%。(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9年05期)

陈凯骏,黄裕中,申华,卞冬明,汤继俊[4](2019)在《臭氧氧化改性热稠化大豆油基聚氨酯合成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豆油为初始原料,通过配合运用热稠化和臭氧氧化/还原技术,成功制备出了生物基多元醇。系统研究了热稠化时间对多元醇性质的影响。大豆油所含亚麻酸和亚油酸具有双烯丙基结构,它们所含有的大量碳碳双键在高温下发生迁移生成共轭结构,继而发生分子内或分子间的Diels-Alder反应。随热稠化时间延长,碳碳双键的含量逐渐变少,臭氧氧化/还原后所得多元醇的羟值由220. 4 mg KOH/g降低为94. 3 mg KOH/g,从而影响所得聚氨酯薄膜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聚氨酯薄膜样品由生物基多元醇与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发生聚合反应制备得到。分别应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失重(TGA)、拉伸测试考察了聚氨酯薄膜的性能,并与大豆油直接臭氧氧化所得聚氨酯薄膜的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经过臭氧氧化,聚氨酯薄膜的韧性和断裂伸长率大幅度提高了。但是当热稠化时间达到3 h,所得多元醇的羟值大幅度降低,使得聚氨酯薄膜的力学性能劣化。为通过大豆油制备含有高反应活性伯羟基的生物基多元醇提供了一种简便、实用的方法,并有望应用于其他具有高含量亚麻酸或亚油酸的植物油。(本文来源于《塑料工业》期刊2019年02期)

乔森,史永刚,林科宇,贺越康,文昊[5](2018)在《大豆油衍生物的硼氮化改性及润滑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环氧大豆油为改性原料,通过甲酯化反应、环氧开环反应对大豆油甲酯的环氧基团进行改性,制备了一种硼氮化改性大豆油甲酯润滑油添加剂,并以叁羟甲基丙烷油酸酯(TMPTO)、矿物基润滑油200DN和聚α-烯烃PAO25为基础油,考察硼氮化大豆油甲酯添加剂的极压减摩性能。结果表明:硼氮化大豆油甲酯是一种具有良好极压性能和减摩性能的润滑油添加剂,对3种基础油承载能力的提高以及对减磨性能改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TMPTO>200DN>PAO25。(本文来源于《石油炼制与化工》期刊2018年10期)

刘洪杰,陆文超,刘少杰[6](2018)在《丙烯酸酯接枝改性大豆油基水性聚氨酯乳液》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环氧大豆油(ESO)为原料合成了环氧大豆油丙烯酸酯(AESO)跟氯化大豆油多元醇(SOL),再把它们按不同比例混合,制得混合多元醇,进而与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以及2,2-二羟甲基丙酸合成了一系列含有乙烯基的大豆油基水性聚氨酯(AESO–WPU)。以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丁酯为共聚单体,通过AESO–WPU中的乙烯基,进行乳液接枝共聚制备出丙烯酸酯接枝改性大豆油基水性聚氨酯(AESO–PUA)乳液。讨论了AESO和SOL的质量比对AESO–WPU和AESO–PUA乳液稳定性和胶膜性能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热重分析仪对AESO–WPU和AESO–PUA进行表征并测试了它们的性能。结果表明:AESO质量分数为10%和30%时,所制乳液稳定且成膜性好。在AESO同为30%的情况下,与AESO–WPU胶膜相比,AESO–PUA胶膜失重率为5%时的热分解温度从148℃提高至225℃,吸水率从接近50%降至15%,阻尼硬度为0.497,冲击强度为50 kg·cm,附着力为2级。(本文来源于《电镀与涂饰》期刊2018年02期)

管述哲,刘宣池,张乐涛,马朝伟,史云晶[7](2017)在《改性大豆油硅胶吸附脱色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硅胶、活性白土、活性炭作为脱色剂对改性大豆油的脱色效果。从硅胶用量、脱色时间以及脱色温度方面系统考察了硅胶对改性大豆油脱色的最佳条件;此外,还考察了脱色后改性大豆油的运动黏度、酸值、倾点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硅胶脱色效果最好;在硅胶用量1.0%、脱色温度60℃、脱色时间3 h的条件下,以硅胶为脱色剂对改性大豆油进行吸附脱色,脱色率可达37.5%;脱色后改性大豆油运动黏度(40℃)由123.7 mm~2/s降至117.3 mm~2/s,运动黏度(100℃)由20.9 mm~2/s降至16.8 mm~2/s,倾点由34.3℃降至26.5℃,酸值(KOH)由9.9 mg/g降至9.0 mg/g。(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7年12期)

张群,张立群,王益庆[8](2017)在《环氧大豆油改性白炭黑对天然橡胶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环氧大豆油(ESO)对白炭黑进行改性,研究ESO改性白炭黑对天然橡胶(NR)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ESO对白炭黑进行改性,ESO分子成功接枝到白炭黑粒子上;ESO改性白炭黑可以降低NR混炼胶的门尼粘度和动态模量,改善其加工性能;提高NR硫化胶的物理性能,降低NR硫化胶60℃时的损耗因子(tanδ)值、提高0℃时的tanδ值,从而降低动态生热、提高抗湿滑性能。(本文来源于《橡胶工业》期刊2017年12期)

盛松松,蒋平平,张萍波,高学文,唐敏艳[9](2016)在《环氧大豆油多元醇改性磺酸型水性聚氨酯合成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2-乙基己醇(异辛醇)对环氧大豆油进行开环,生成环氧大豆油多元醇,并利用其对由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己内酯二元醇(PCL)和乙二胺基乙磺酸钠(AAS)为主要合成原料的磺酸型水性聚氨酯(SWPU)进行改性,考察了不同多元醇含量对磺酸型水性聚氨酯乳液以及胶膜性能的影响.首先,通过FTIR和1H-NMR证实了环氧大豆油多元醇的合成;然后经过粒径测试、耐水性测试、接触角测试、机械性能测试、TG测试等检测表明:磺酸型水性聚氨酯成功合成,随着多元醇含量的增加,水性聚氨酯乳液粒径逐渐增大;胶膜的吸水率逐渐减小,并趋于平缓;力学性能拉伸强度逐渐增强,而断裂伸长率下降.但当环氧大豆油多元醇添加量过大时,导致最后乳液无法分散,乳化失败.当多元醇含量与PCL质量比为0.2时,胶膜吸水率由50.14%减小至12.27%,接触角为103.3°,拉伸强度由8.16 MPa增至21.77 MPa.通过TG表明,分子结构中多元醇的引入,胶膜的耐热性有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王宇奇,葛硕硕,张萍波,蒋平平,唐敏艳[10](2016)在《大豆油基多元醇改性水性聚氨酯胶黏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以自制大豆油基多元醇(P-OA-ESBO)、聚己二酸-1,4-丁二醇酯二醇(PBA)、聚ε-己内酯二醇(PCL)为原料制备了不同结构的脂肪族水性聚氨酯胶黏剂,在相同的R(NCO/OH)比和亲水基含量下对不同聚氨酯乳液进行了红外光谱、粒径、透射电镜、热重和差示热量表征及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与以传统的石油类多元醇制备的水性聚氨酯相比,大豆油基多元醇改性的聚氨酯乳液粒径稍有增大,粘接强度有所下降,同时也展现出了良好的拉伸性能和较好的耐水性,且原料绿色可再生。(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6年10期)

大豆油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对叔丁基酚与特辛基酚摩尔比、环氧大豆油用量、酚醛浆用量、多元胺催化剂N,N-二甲基-1,3-丙二胺用量、大豆油基多元醇用量、酯化催化剂用量等对大豆油与松香联合化学改性酚醛树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原料配比:甲阶酚醛预聚体酚醛浆25.00 phr,环氧大豆油20.00 phr,松香30.00 phr,多元胺催化剂0.15 phr,大豆油基多元醇25.00 phr,酯化催化剂Li_2O 0.60 phr,在酯化温度280℃,酯化时间12 h时,合成的改性酚醛树脂黏度为0.040 2 m~2/s,软化温度为188℃,正庚烷值为15.5 mL/2 g,酸值为4.7 mg/g。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豆油改性论文参考文献

[1].梁孝林,刘文毅,章丰凯,杨雯迪,施冬健.马来酸酐改性木质素对聚乳酸/环氧大豆油性能的影响[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9

[2].林跃华,邱国平,李吉昌,龙清平.大豆油与松香联合化学改性酚醛树脂的合成[J].合成树脂及塑料.2019

[3].张宇东,张小平,阎杰,赵新,张潇.废弃大豆油环氧改性制备多元醇及其表征分析[J].现代化工.2019

[4].陈凯骏,黄裕中,申华,卞冬明,汤继俊.臭氧氧化改性热稠化大豆油基聚氨酯合成及其性能研究[J].塑料工业.2019

[5].乔森,史永刚,林科宇,贺越康,文昊.大豆油衍生物的硼氮化改性及润滑性能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8

[6].刘洪杰,陆文超,刘少杰.丙烯酸酯接枝改性大豆油基水性聚氨酯乳液[J].电镀与涂饰.2018

[7].管述哲,刘宣池,张乐涛,马朝伟,史云晶.改性大豆油硅胶吸附脱色工艺研究[J].中国油脂.2017

[8].张群,张立群,王益庆.环氧大豆油改性白炭黑对天然橡胶性能的影响[J].橡胶工业.2017

[9].盛松松,蒋平平,张萍波,高学文,唐敏艳.环氧大豆油多元醇改性磺酸型水性聚氨酯合成与性能研究[J].高分子学报.2016

[10].王宇奇,葛硕硕,张萍波,蒋平平,唐敏艳.大豆油基多元醇改性水性聚氨酯胶黏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6

标签:;  ;  ;  ;  

大豆油改性论文-梁孝林,刘文毅,章丰凯,杨雯迪,施冬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