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杂改性论文-姜锦磊

混杂改性论文-姜锦磊

导读:本文包含了混杂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纤维混凝土,锈蚀钢筋,拉拔试验,粘结性能

混杂改性论文文献综述

姜锦磊[1](2019)在《海水腐蚀对改性碳纳米管-PVA混杂纤维混凝土与钢筋粘结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在钢筋混凝土工程中普遍存在着耐久性不足的问题,而耐久性不足引发的工程破坏也越来越严重。随着建筑物老化和环境污染的加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腐蚀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钢筋与混凝土粘结作用能否发挥出良好的效果,首先需要有足够的粘结力。近些年,许多学者发现可以通过在混凝土中添加纤维,纤维的添加不仅使内部钢筋不易遭受腐蚀侵害,而且能增强钢筋与混凝土粘结强度。本文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通过研究单掺入纤维到混杂纤维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测试的内容包括:立方体抗压强度、轴心抗压强度、抗折强度。研究表明,单掺聚乙烯醇(PVA)会导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降低,而单掺碳纳米管(CNT)的增强效果比较明显,当碳纳米管(CNT)和聚乙烯醇(PVA)混杂后,抗压强度仍然保持一定量的增强。添加纤维后的混凝土的抗折性能普遍优于普通混凝土,其中混杂纤维的抗折性能最好,对混凝土的韧性提升更加突出。(2)对各类混凝土进行模拟海水腐蚀,通过电化学加速腐蚀,然后进行中心拉拔试验,研究不同锈蚀率对钢筋混凝土粘结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纤维的加入能够起到一定的耐腐作用,混杂纤维的耐腐效果更佳突出,粘结强度值变化最小。(3)结合试验与理论分析,基于试验的实测粘结滑移曲线,从初始滑移到破坏端提取粘结滑移曲线对应的特征值,通过应用特征性模型,推导出锈蚀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滑移的本构关系。(4)通过应用ABAQUS模拟不同锈蚀率的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引用非线性弹簧单元作为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方式,将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进行比较,试验与模拟的误差率在合理范围内。(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朱亮[2](2019)在《混杂纤维改性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与微观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土木工程领域中,混凝土具备抗压强度高、耐久性好、便于施工等优点,在建筑行业内用量最大,占据了极重要的地位,但它也存在诸如自重大、延性差、抗裂性能差及抗拉强度低等缺点。当前,建筑结构向着轻型、大跨、超高等方向发展,对混凝土的性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改善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提高其强度,以满足现代工程对混凝土的需求。在混凝土中添加多种纤维,取长补短,可进一步改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本文结合纤维混凝土己有的研究成果,开展碳-聚丙烯-芳纶叁元混杂纤维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及微观机理的一系列研究,分析混杂纤维对混凝土的增强增韧作用、本构关系以及对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通过310个尺寸为100mm×100mm×100mm混凝土试件的抗压试验、劈裂抗拉试验和155个尺寸为100mm×100mm×400mm混凝土试件的抗折试验,分别研究纤维长径比、体积掺量、混掺比对混杂纤维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抗折强度的影响规律、破坏特征和增强机理;建立了混杂纤维掺量对混凝土强度影响的强度模型。(2)通过25个尺寸为100mm×100mm×300mm棱柱体混凝土试件的单轴压缩试验,研究了普通混凝土、单一纤维混凝土以及混杂纤维混凝土的本构关系,绘制并分析了纤维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建立了单轴压缩条件下纤维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本构关系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了验证,拟合效果较好。(3)采用SEM电镜对受压破坏后的混凝土浆体以及过渡区界面的微观形貌进行了观测,从水化生成物的数量、裂缝数量及发展情况以及纤维阻裂方面分析了纤维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微观结构的差异,纤维增强混凝土的破坏机理,建立了纤维混凝土的微观结构模型。(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20)

张鹏远,方虹,付春青[3](2019)在《聚乙烯醇改性混杂纤维水泥土强度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聚乙烯醇(PVA)对纤维水泥土强度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将占水泥质量2%,5%,10%的PVA分别与聚丙烯纤维水泥土、玻璃纤维水泥土及二者混杂纤维水泥土混合均匀,共配制16组试样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并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PVA掺入后水泥土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掺入2种纤维均可显着提高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PVA掺量对纤维水泥土的强度有重要影响,随PVA掺量的增加,纤维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先增加后减小。在PVA掺量为5%时纤维的加筋作用达到最优,此时无侧限抗压强度最大。水泥及PVA的水化产物使纤维表面粗糙,从而改善界面的黏结特性; 2种纤维的混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泥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表现出一定的混杂效应,掺入PVA会对混杂系数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施工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张小博[4](2018)在《树枝状聚酰胺改性纳米Al_2O_3/SiO_2混杂材料的制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3,5-二氨基苯甲酸、苯甲酰氯和KH550为主要原料,通过缩聚反应制备得到改性Al_2O_3/SiO_2混杂颗粒。采用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和扫描电镜(SEM),对改性产物的结构、微观形貌和热稳定性能进行了表征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PAMAM改性的纳米混杂材料,分散相分布均匀且尺寸较小,平均粒径在110nm左右,热稳定性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化工技术与开发》期刊2018年10期)

李婷[5](2018)在《混杂纤维改性高强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密实混凝土在自身重力的影响下,通过流动,不需额外振动即可密实并成型的优势,解决了实际工程中薄壁、复杂形体、过密配筋等结构引起的建造问题,同时,降低了施工噪音,响应了国家对于绿色建筑的呼吁。由此,自密实混凝土逐渐被广泛应用。而混凝土低抗拉强度、低抗拉应变、韧性差、抗裂性差等弱点随着现代建筑对混凝土等级要求的提高愈加明显。研究表明:纤维的掺入,可提高水泥基复合材料的韧性、强度和抗裂性能,使得纤维改性高强自密实混凝土发展为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方向之一。然而,单一纤维的掺入只能在某一尺寸上改善混凝土某一方面的性能,而不同尺度的混杂纤维能在不同结构层次上改善混凝土多方面的性能。钢纤维作为增强、增韧纤维己在混凝土领域广泛应用,镀铜微丝钢纤维是亚毫米级尺寸的钢纤维,较普通钢纤维更适合对工作性能有严格要求的自密实混凝土。纳米碳纤维是亚微米级尺寸的石墨纤维,具有高强度、高弹性模量、良好的韧性和优异的导电、导热性能。因而,本文考虑研究镀铜微丝钢纤维和纳米碳纤维混掺下对高强自密实混凝土的改性作用。主要完成以下几方面工作:(1)以镀铜微丝钢纤维和纳米碳纤维的体积掺量为试验参数,制备混杂纤维改性高强自密实混凝土,并保证此类混凝土满足相关工作性能及力学性能指标。(2)研究混杂纤维对高强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弯曲韧性及抗裂性能的改性作用。通过坍落扩展度试验及J环试验衡量混杂纤维改性高强自密实混凝土填充性和间隙通过性这两个工作性能指标。其后,由力学性能试验获得混杂纤维改性混凝土的相关力学表现。再通过弯曲韧性试验得到的荷载-位移曲线,经计算得到初始弯曲韧度比及弯曲韧度比,以衡量混杂纤维对混凝土韧性的改性情况。最后进行平板抗裂试验,综合分析两纤维对裂缝的总长度、裂缝平均宽度、裂缝名义面积作用机理,评估混杂纤维对早龄期混凝土抗裂性能的改性作用。(3)为深度剖析混杂纤维对混凝土力学性能、韧性、早期抗裂性能的改性机理,根据混杂纤维力学性能实测值建立BP神经网络,并对其准确度进行分析,验证是否可通过该数值分析算法进行合理预测。通过神经网络预测,细化自变量刻度,并结合二次非线性拟合的方法,得到混凝土力学性能、韧性、早期抗裂性能随两纤维掺量变化曲面图,进而获知混杂纤维的最优掺量配比范围。(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8-04-01)

段志伟[6](2018)在《混杂改性树脂及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强度高,可设计性强,制备工艺简单,易于工业生产等诸多优点,在航空航天、船舶、汽车、建筑以及生活用品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树脂基复合材料通常由基体和增强相两部分组成,环氧基体复合材料是目前在众多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基体,由于其高度交联结构导致其韧性较差,因此这就进一步造成了纤维增强环氧基复合材料层间韧性较差,进而限制了其承载能力。另一方面,树脂基复合材料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因材料的组分的不同而导致在不同的应变率载荷条件以及不同的环境温度中表现出不同的力学特性。因此,论文首先针对单一、混杂形式的颗粒增强环氧树脂基体在准静态载荷下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其次,基于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技术对单一、混杂形式的颗粒增强环氧树脂基体的动态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最后,对单一、混杂形式的颗粒改性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层间增韧以及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纳米颗粒改性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论文的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方面:(1)针对不同类型的颗粒改性基体以及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采用纳米颗粒分散工艺、真空辅助成型工艺、真空热压成型工艺等制备了相应的力学性能测试试样。根据国标以及ASTM标准对相关试样进行了力学性能表征,同时基于二维数字图像相关技术以及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技术对所制备的颗粒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2)通过实验研究了50nm、100nm、200nmAl_2O_3颗粒改性环氧树脂的在准静态载荷下的拉伸、断裂性能。结合细观力学连续渐进损伤模型,对颗粒的尺寸效应引起的增韧机理的不同进行了探讨。同时基于分离式霍普金斯压杆及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对叁种颗粒的动态断裂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对冲击在下颗粒的尺寸效应以及增韧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纳米Al_2O_3颗粒改性环氧树脂的拉伸强度和断裂韧性值可以提高80%以上,在准静态载荷下,颗粒尺寸越小,拉伸强度和断裂韧性值越大,而在动载荷作用下,断裂韧性随着颗粒尺寸的增大而增加。(3)对通过偶联剂改性的50nm、1μm Al_2O_3颗粒和多壁碳纳米管以单一及混杂的方式改性环氧树脂的准静态拉伸、断裂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发现,通过颗粒的尺寸混杂,可以更加有效提高环氧树脂的准静态断裂韧性。(4)基于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对偶联剂改性的50nm、1μm Al_2O_3颗粒和多壁碳纳米管以单一及混杂的方式改性环氧树脂,在800/s,1200/s,1500/s叁种应变率下的动态压缩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加载应变率的提升,不同类型环氧树脂的动态压缩的应力-应变曲线中,非线性阶段会变小;在不同应变率下,对于同一试样其动态压缩强度和失效应变都会有一定的差异。(5)对采用50nm,1μm Al_2O_3,短切碳纤维叁种不同尺度的颗粒以单一及混杂的方式改性环氧乙烯基树脂的拉伸、压缩及弯曲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发现采用微米Al_2O_3/短切碳纤维改性树脂,其拉伸、弯曲及压缩性能均能够得到有效提升,采用混杂方式改性树脂,通过颗粒尺寸混杂增韧效果明显。(6)对采用纳米颗粒附着在碳纤维表面增强热塑性基体及多尺度颗粒改性玻璃纤维环氧基体的层合板的力学性能及层间断裂性能进行了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发现当纳米颗粒在纤维表面分散均匀时,可以有效提高界面强度,若在纤维表面存在颗粒团聚,则会降低界面强度,同时颗粒在纤维表面的分散程度会影响试样在失效过程中的能量耗散机制。(7)纳米Al_2O_3颗粒改性玻璃纤维在低温服役环境以及高低温循环服役环境下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采用模量损伤系数、强度衰减系数来表征环境温度对层合板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发现当纳米颗粒质量分数控制1%以内,GFRP在低温服役环境的力学性能有较大的提升。在高低温循环温度条件下,改性和未改性的GFRP的拉伸和弯曲性能会随着温度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降低,但在循环次数较小时(小于25次),可以消除其材料在制备过程形成的内部残余应力,从而能提高力学性能。(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8-03-28)

张军帅[7](2017)在《混杂钢纤维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特殊铺装材料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合物改性混凝土与钢纤维混凝土是两种优异的路面材料,有很多优点,但也有不足。本文运用复合材料设计思想,将聚合物改性混凝土与钢纤维混凝土复合化,把聚合物改性混凝土良好的变形能力、抗渗性、耐磨抗滑性、低收缩性与钢纤维混凝土优异的抗弯拉、抗冲击、抗疲劳性集于一体,形成混杂钢纤维聚合物改性混凝土。利用扫描电镜从微观角度研究了聚合物改性机理,运用复合力学理论、纤维间距理论、裂纹尖端闭合力模型从理论角度分析了钢纤维阻裂机理;建立钢纤维阻裂有限元模型,从有限元模拟角度分析了钢纤维对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和最大拉应力影响。研究了混杂钢纤维聚合物改性混凝土在不同钢纤维掺量下多个方面的性能,并设置素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聚合物改性混凝土作为对照。这些性能包括:工作性、收缩性和抗压、抗折、断裂韧性与断裂能、抗冲击等基本力学性能以及抗高温、抗高温+水、抗硫酸盐、抗冻等耐久性能。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混杂钢纤维聚合物改性混凝土中聚合物网状薄膜、超短超细钢纤维与波纹型钢纤维一起组成多层次的阻裂网络,聚合物网状薄膜、超短超细钢纤维阻止或延缓混凝土内部微小裂缝的产生与扩展,波纹型钢纤维则进一步阻止宏观裂缝的发展,引起裂缝扩展的能量被大量消耗在克服这个多层次的阻裂网中。聚合物的加入能提高混凝土保水性,改善其工作性。聚合物与钢纤维能有效减小混凝土收缩,减小因收缩应力引起的混凝土内部损伤。当钢纤维掺量较低时,一般总体积掺量小于3%,钢纤维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略有提高,而当钢纤维掺量较高,一般4%以上,抗压强度会略有降低。相对素混凝土,混杂钢纤维聚合物改性混凝土抗压峰值力略小,但其弹性模量更小,试件破坏时竖向位移更大,消耗压力机做功更多。钢纤维的加入能明显提高混凝土的抗折强度,提高幅度为22%~62%,且波纹型钢纤维对混凝土试件抗折强度贡献大于超短超细钢纤维。混杂钢纤维聚合物改性混凝土荷载-挠度曲线峰值过后,会出现明显的齿状形状,曲线上一个个较大的锯齿是一根根波纹型钢纤维被拔出,大锯齿上升段表示钢纤维被拔出的过程,下降段则为对应钢纤维被拔出后,承载力下降。混杂钢纤维聚合物改性混凝土具有优异的变形能力,极限拉应变是素混凝土的4-6倍。相对钢纤维混凝土,混杂钢纤维聚合物改性混凝土具有更大的断裂韧性与断裂能以及更好的延性,其中断裂韧性提高幅度为5.3%~33.8%,断裂能提高幅度为9.8%~107.2%。随钢纤维体积掺量提高,混杂钢纤维聚合物改性混凝土发生初裂、破坏对应冲击次数增多,混凝土冲击韧性增大,且破坏时主裂缝由一条变为多条。相对钢纤维混凝土,混杂钢纤维聚合物改性混凝土具有更好的抗高温、抗高温+水、抗硫酸盐、抗冻性能。混杂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60℃条件下抗折强度比常温下有所提高,提高幅度为0.88%~8.78%。混杂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在60℃水中下养护28天抗折强度较常温养护均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7-06-12)

刘俊鹏[8](2017)在《纤维混杂改性聚甲醛/泡沫铝互穿复合材料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工程机械对材料性能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节能环保、物美价廉、高性能和轻量化材料炙手可热。为此,国内外学者都在对天然植物纤维进行着各种研究,它们不仅来源丰富,质量轻且可降解,最重要的是性价比高、绿色环保。合理的将这些植物纤维用到复合材料中不仅提升了资源利用率,变废为宝,而且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本文采用熔融挤出和注射成型的方法,以泡沫铝(AF)为基体,漆籽壳纤维(LSSF)和玄武岩纤维(BF)增强聚甲醛(POM)复合材料为填充相制备了 AF/POM/BF/LSSF互穿复合材料。深入研究了 LSSF含量对复合材料熔体流动性、力学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FTIR),光电子能谱(EDS)和扫描电镜(SEM)分别表征了纤维及复合材料的结构、界面结合及摩擦磨损等情况;在简单滑块滑动模型下,分别对尼龙和AF/POM/BF/LSSF互穿复合材料的应力、应变以及摩擦生热进行了 ANSYS有限元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及成果如下:1)采用挤出-注射成型法制备了添加不同含量LSSF的POM/BF/LSSF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含量的LSSF对复合材料流动、导热、力学以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各方面性能受LSSF含量变化影响。添加LSSF后,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显着上升,但其力学性能下降明显;随着LSSF含量的升高,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导热性、熔体流动性能和摩擦性能得到明显改善,但其拉伸和弯曲性能均呈现下降趋势;当摩擦副分别为GCr15,不锈钢和45钢时,随着摩擦副硬度上升,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和磨损量呈现下降趋势。2)当LSSF含量为10wt%时,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和磨损量降低明显,且其综合性能较好。因此,将此配方的复合材料和未添加LSSF的复合材料分别填充入AF中制备成互穿复合材料,并分别对两种互穿复合材料的冲击、弯曲、导热和摩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纯AF相比,互穿复合材料的弯曲、冲击、导热和摩擦性能均得到了显着的改善。互穿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也与对偶件的材质有密切的关系,即随着摩擦副硬度上升,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和磨损量呈下降趋势。LSSF/BF/POM复合材料的流动性能优于BF/POM复合材料,与AF之间界面结合更紧密,过度界面平稳。3)通过简化滑动模型,对滑动过程中滑块的应力场和温度场进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温度增量与所加载荷和滑动速度成正比。同时以45钢为滑动平面的滑块滑动模型进行了仿真计算,仿真结果为AF/POM/BF/LSSF复合材料的应力、应变及稳态最高温度均明显低于尼龙材料,具有替代尼龙滑块材料的潜力。(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期刊2017-04-01)

王春红,刘胜凯,任子龙,叶张龙[9](2016)在《表面改性对竹纤维与聚丙烯纤维混杂毡平铺复合材料湿热老化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碱处理以及碱-偶联剂处理竹纤维,利用非织造和热压工艺制备了竹纤维(BF)与聚丙烯纤维(PP)混杂毡平铺复合材料。研究了改性前后竹纤维与聚丙烯纤维混杂毡平铺复合材料的湿热老化行为的变化,并用SEM研究了复合材料界面结合状况。结果表明:竹纤维与聚丙烯纤维混杂毡平铺复合材料的吸湿规律符合Fick吸湿定律,和竹纤维含量无关,复合材料的吸湿行为不仅与竹纤维含量有关,还与材料内部孔洞密切相关。湿热老化对复合材料拉伸性能影响不显着,经过碱处理或者碱-偶联剂处理后,竹纤维与聚丙烯纤维混杂毡平铺复合材料耐湿热老化性能有较明显的提升效果,综合考虑湿热老化后复合材料的性能,碱-偶联剂处理后复合材料耐湿热老化性能最优,当湿热老化60 d后,复合材料的弯曲和拉伸强度分别为60.55、33.10 MPa,较未处理分别提高了49.51%、18.06%,弯曲和拉伸模量分别为3.91、3.58 GPa,较未处理分别提高了64.7%、7.28%。SEM结果显示:经过碱-偶联剂处理后,竹纤维与聚丙烯树脂之间的黏结得到了提升,复合材料内部孔隙减少,阻碍了水分在材料内的扩散,从而提升了复合材料的耐湿热老化性能。(本文来源于《塑料》期刊2016年04期)

曾邵[10](2016)在《碳纳米材料改性树脂/纤维/陶瓷超混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碳纳米材料改性高交联环氧乙烯基树脂为基体、以短切无碱无氟无硼玻璃纤维(ECR玻纤)为增强材料、以非纤维状陶瓷为填料制备出纳米改性树脂/陶瓷/纤维超混杂复合材料(SHCM),研究了非纤维陶瓷和ECR玻纤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本文还介绍了以碳纳米改性树脂/陶瓷/纤维超混杂复合材料为基础的UFC材料在烟囱防腐方面的工程实际应用,为工业烟囱防腐改造的材料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山东工业技术》期刊2016年15期)

混杂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代土木工程领域中,混凝土具备抗压强度高、耐久性好、便于施工等优点,在建筑行业内用量最大,占据了极重要的地位,但它也存在诸如自重大、延性差、抗裂性能差及抗拉强度低等缺点。当前,建筑结构向着轻型、大跨、超高等方向发展,对混凝土的性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改善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提高其强度,以满足现代工程对混凝土的需求。在混凝土中添加多种纤维,取长补短,可进一步改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本文结合纤维混凝土己有的研究成果,开展碳-聚丙烯-芳纶叁元混杂纤维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及微观机理的一系列研究,分析混杂纤维对混凝土的增强增韧作用、本构关系以及对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通过310个尺寸为100mm×100mm×100mm混凝土试件的抗压试验、劈裂抗拉试验和155个尺寸为100mm×100mm×400mm混凝土试件的抗折试验,分别研究纤维长径比、体积掺量、混掺比对混杂纤维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抗折强度的影响规律、破坏特征和增强机理;建立了混杂纤维掺量对混凝土强度影响的强度模型。(2)通过25个尺寸为100mm×100mm×300mm棱柱体混凝土试件的单轴压缩试验,研究了普通混凝土、单一纤维混凝土以及混杂纤维混凝土的本构关系,绘制并分析了纤维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建立了单轴压缩条件下纤维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本构关系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了验证,拟合效果较好。(3)采用SEM电镜对受压破坏后的混凝土浆体以及过渡区界面的微观形貌进行了观测,从水化生成物的数量、裂缝数量及发展情况以及纤维阻裂方面分析了纤维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微观结构的差异,纤维增强混凝土的破坏机理,建立了纤维混凝土的微观结构模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杂改性论文参考文献

[1].姜锦磊.海水腐蚀对改性碳纳米管-PVA混杂纤维混凝土与钢筋粘结性能的影响[D].苏州科技大学.2019

[2].朱亮.混杂纤维改性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与微观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9

[3].张鹏远,方虹,付春青.聚乙烯醇改性混杂纤维水泥土强度特性分析[J].施工技术.2019

[4].张小博.树枝状聚酰胺改性纳米Al_2O_3/SiO_2混杂材料的制备研究[J].化工技术与开发.2018

[5].李婷.混杂纤维改性高强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8

[6].段志伟.混杂改性树脂及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

[7].张军帅.混杂钢纤维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特殊铺装材料性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7

[8].刘俊鹏.纤维混杂改性聚甲醛/泡沫铝互穿复合材料的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7

[9].王春红,刘胜凯,任子龙,叶张龙.表面改性对竹纤维与聚丙烯纤维混杂毡平铺复合材料湿热老化影响[J].塑料.2016

[10].曾邵.碳纳米材料改性树脂/纤维/陶瓷超混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及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6

标签:;  ;  ;  ;  

混杂改性论文-姜锦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