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学指纹论文-张齐

动力学指纹论文-张齐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力学指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海带,硫酸杂多糖,指纹图谱,荧光标记

动力学指纹论文文献综述

张齐[1](2018)在《海带低硫酸化杂多糖(UF)的指纹图谱及药代动力学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褐藻硫酸多糖组分因其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炎、抗凝血等多种生物活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中的褐藻多糖硫酸酯组分研究较多,但对硫酸杂多糖组分关注较少。本实验室在前期实验中通过对数十种海藻多糖神经保护作用筛选,得到一种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具有显着作用的海带低硫酸化杂多糖(Sulfated Hetero-Polysaccharides,UF)。UF是一种硫酸根含量较低、单糖组成复杂的杂多糖。由于其组成复杂,质量控制困难,药物代谢动力学进展缓慢,已成为制约UF药物开发过程中的瓶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初步建立了海带低硫酸化杂多糖的指纹图谱质量控制技术,对UF水解后的单糖组成色谱图进行分析,共鉴定出甘露糖、甘露糖醛酸、鼠李糖、岩藻糖等8个主要共有特征峰,且全谱相似度评价进一步证实了该方法应用于UF样品质量控制的可行性。针对低硫酸化杂多糖的结构特征,以异硫氰基荧光素(FITC)为标签,制备得到荧光标记多糖FITC-UF。通过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等分析方法,对制备得到的FITC-UF样品进行分析,表明FITC已经成功连接到了UF样品上,荧光强度较强且稳定。CCK-8法测定细胞活力实验表明荧光标记样品FITC-UF对PC12细胞无细胞毒性,可用于后续动物实验。方法学实验表明该方法可准确、快速、灵敏的对海带低硫酸化杂多糖样品进行微量、定量检测,为后续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中大量生物样本的检测奠定了基础。经腹腔注射单次给药后,在小鼠的血液及各脏器中均检测到了海带低硫酸化杂多糖。药物代谢动力学数据分析可得,药物在体内吸收较快,达峰非常迅速;在体内吸收程度较好,但代谢较快。海带低硫酸化杂多糖在各器官中的分布比例较大,且能透过血脑屏障,在脑组织中有一定的蓄积。海带低硫酸化杂多糖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与初步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为解决制约UF成药过程中的瓶颈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UF作为创新型药物的研发进程。(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8-06-01)

徐双枝[2](2017)在《补骨脂—肉豆蔻药对的血清指纹图谱和指标成分药物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补骨脂-肉豆蔻药对为中医临床常用药对,两药合用具有温肾暖脾,涩肠止泻之功效。本课题以补骨脂-肉豆蔻药对为研究对象,建立补骨脂-肉豆蔻药对含药血清指纹图谱,探讨药效物质基础;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快速分析补骨脂-肉豆蔻药对配伍对移行成分的影响;采用UPLC-MS/MS技术探究口服补骨脂-肉豆蔻药对配伍前后对指标成分药物动力学过程的影响。方法1.对20只SD大鼠分别灌胃10个不同批次的补骨脂-肉豆蔻药对提取物,采用UPLC法比较体外供试品、含药血清和空白血清指纹图谱,分析其入血成分。2.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快速分析补骨脂-肉豆蔻药对提取物在大鼠体内移行成分,并结合Peakview软件进行分析。3.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叁组(A组、B组、C组)并分别灌胃补骨脂提取液、补骨脂-肉豆蔻药对提取液、肉豆蔻提取液,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浆样品。采用UPLC-MS/MS多反应监测(MRM)定量分析,以氯霉素为内标物在正离子模式下建立血浆中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补骨脂酚及氢二异丁香酚药物浓度的测定方法,研究口服补骨脂-肉豆蔻药对配伍前后指标成分的药物动力学过程。结果1.建立10个不同批次的补骨脂-肉豆蔻药对的UPLC血清指纹图谱(相似度>0.90),标出13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在0.90以上),其中10个峰来源于体外供试品中原型成分,3个峰为代谢产物。2.补骨脂-肉豆蔻药对配伍前后移行成分结果如下:与体外补骨脂提取物相比,有17个原型成分入血;与体外补骨脂-肉豆蔻药对提取物相比,有28个原型成分入血;与肉豆蔻药材提取物相比,有6个原型成分入血。3.采用UPLC-MS/MS多反应监测(MRM)定量分析,血浆样品中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补骨脂酚和去氢二异丁香酚分别在39.25~0.098125μg/m L、33.75~0.084375μg/m L、18.75~0.046875μg/m L、2.2~0.11μ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稳定性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类成分的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稳定可靠。四种指标成分吸收迅速,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具有双峰现象,配伍后Tmax明显缩短,Cmax和AUC0-t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结论采用血清药物化学方法,建立补骨脂-肉豆蔻药对血清指纹图谱,反映补骨脂-肉豆蔻药对口服给药吸收入血情况,并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补骨脂-肉豆蔻药对配伍前后血清移行成分进行定性分析,为其体内药效物质研究奠定基础。采用UPLC-MS/MS技术考察配伍对补骨脂-肉豆蔻药对指标成分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根据DAS 2.0计算所得药物动力学参数在配伍前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说明补骨脂和肉豆蔻配伍能影响指标成分在体内的药动学过程,使分布更广泛,代谢消除更快。(本文来源于《安徽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3-24)

阚丽莉,宋惠珠,严国俊[3](2015)在《指纹图谱整体释放动力学评价陈白清肝微丸缓释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陈白清肝微丸缓释制剂的体外释放行为,建立其质量评价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进行释放介质指纹图谱分析,选择陈白清肝微丸内柚皮苷为参照峰,分别求出其他指纹峰与对照峰面积的线性相关方程,计算相对释放度。结果:陈白清肝微丸不是同步释放的缓释制剂,每个成分的释放情况均不一致,释药过程符合零级、一级、Higuchi和Ritger-Peppas释药模型。结论:以指纹图谱相关峰为指标可以更加科学全面地评价陈白清肝微丸缓释制剂的体外释放行为。(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刊》期刊2015年08期)

吴桐[4](2015)在《清肝化瘀颗粒制剂工艺、指纹图谱及药代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发性肝癌是指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为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仅次于食管癌与胃癌。其发病后进展迅速,临床确诊时多数患者属中晚期,失去了最佳治疗机会,无法手术切除,多以姑息性治疗为主,其中中医药疗法不仅可以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减轻转移复发,还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故对中医药复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越来越重视。本研究来源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课题:清肝化瘀胶囊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候选药物研究(2012ZX09103201-021)。清肝化瘀方是导师姚树坤教授集叁十余年临床用药经验而形成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有效经验方,由黄芩、苦参、白术、莪术、叁棱、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甘草等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健脾祛湿,活血化瘀,软坚消症等功效。前期研究显示清肝化瘀方可应用于临床上大多数原发性肝癌患者,疗效确切。具有多环节、多靶点的网络作用特点,能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具有极高的进一步开发研究价值。本课题优化清肝化瘀方的提取工艺,制成颗粒剂,方便患者服用,采用TCL定性鉴别、有效成分含量测定进行质量控制,结合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建立清肝化瘀颗粒的标准指纹图谱,对主要色谱峰进行归属,并进行初步药代动力学研究,了解清肝化瘀颗粒主要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情况。一、清肝化瘀颗粒的提取、制剂工艺研究根据方中中药君臣佐使特点及各中药理化性质、主要有效成分,优选提取工艺如下:黄芩、苦参为方中君药,单独行水提与醇提;莪术、白术两药以挥发油为主要成分,两药合并提取挥发油,并与倍他环糊精进行包合;叁棱、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甘草4药与莪术、白术提取挥发油后药渣混合后水煎提取,水提液行醇沉精制工艺;各提取液浓缩、干燥,以糊精为辅料,90%乙醇为润湿剂制备颗粒。分别对水提工艺、醇提工艺、挥发油提取工艺、包合工艺、水提醇沉工艺、颗粒剂成型工艺进行优选。二、清肝化瘀颗粒的质量控制研究1、本课题对方中黄芩、苦参、叁棱、半枝莲等4味中药进行了TCL定性鉴别,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TCL鉴别方法简单易行,斑点清晰,重现性高,可以对清肝化瘀颗粒的4味中药进行有效鉴别。2、采用高效液相方法建立了黄芩苷含量测定方法,色谱条件为: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Kromasil C18色谱柱(250mm × 4.6mm,5 μm);流动相:甲醇—水—磷酸(43:57:0.2);柱温:28℃;检测波长:280nm;流速:1mL/min;进样量:10uL。黄芩苷在1.6-9.6μg进样范围内进样量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5,其6个样品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88%,RSD=0.71%。3、采用高效液相方法建立了氧化苦参碱及苦参碱含量测定方法,色谱条件为: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Kromasil C18色谱柱(250mm × 4.6mm,5 μm);流动相:有机相,甲醇-乙腈(1:1);水相,0.1%氨水溶液;梯度洗脱程序:有机相,O-40min(10%-60%),40-41min(60%-10%),41-50min(10%);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10nm;进样量为10μL。氧化苦参碱及苦参碱分别在0.44-1.54 μ g及0.11-0.66μg浓度范围内进样量与峰面积呈线性关系,r=0.9995,氧化苦参碱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00%,RSD=2.40%,苦参碱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84%,RSD=1.45%。叁、清肝化瘀颗粒的指纹图谱研究本研究对比了不同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等条件,最终确定了清肝化瘀颗粒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色谱条件为: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Kromasil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0.2%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00nm;流速:0.8mL/min;进样量:10uL;柱温:28℃。在该条件下选定了25个共有峰为指纹图谱特征峰,通过与方中单味药材指纹图谱的比对,对共有峰进行了鉴别,归纳了共有峰的具体来源,进一步提高了清肝化瘀颗粒的质量控制标准。四、清肝化瘀颗粒的初步药代动力学研究本课题初步研究了清肝化瘀颗粒中有效成分之一氧化苦参碱的药代动力学,其色谱分析方法为: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Kromasil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有机相甲醇-乙腈(1:1);水相,0.1%氨水溶液;梯度洗脱程序:有机相,0-40min(10%-60%),40-41min(60%-10%),41-50min(10%);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10nm;进样量为20μL。血浆样品以乙腈行蛋白沉淀萃取。经方法学研究提示,氧化苦参碱在0.55-55.0 μg/mL浓度范围内进样量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低、中、高3个浓度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56%、100.07%、102.13%,RSD分别为2.36%、2.60%、1.05%,日内精密度RSD分别为2.60%、2.66%、1.06%,血浆内源性物质对氧化苦参碱的测定无干扰。应用上述高效液相检测方法,SD大鼠经灌胃给药后,药代动力学相关参数为:Cmax为31.6733±1.3512μg/mL, T1/2为2.589786±0.2604h,Tmax为1.5h,Ke为0.2690±0.02591/h, AUCO-10为138.6983±5.1950 μ g/mL*h,AUC0-∞为146.1711±5.6706μg/mL*h。(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5-05-01)

陶野,张贝贝,付梅红,许海玉,方婧[5](2013)在《基于色谱指纹图谱的苍术挥发油多成分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了茅苍术挥发油中7个成分的体内分析方法。方法:采用内标法测定了给药后不同时间点7个化合物的血药浓度,并通过DAS 3.0软件计算出药代动力学参数,以自定义各成分的权重系数进行茅苍术挥发油整合药代动力学研究,分别获得化合物1~7及其整合的血浆浓度-时间曲线,化合物2~7和整合的药动学参数。结果:整合药动学参数T1/2,Tmax,Cmax,AUC(0-∞)和MRT(0-∞)分别为8.01,4.00 h,3.84 mg.L-1,42.31 mg.L-1.h-1,11.65 h。结论:研究思路符合中医药作用特点,对多组分苍术挥发油的药代动力学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3年11期)

段林瑞[6](2012)在《蟾皮的质量标准和指纹图谱及药代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蟾皮是中医临床常用中药。本课题就蟾皮的质量标准和指纹图谱及药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建立蟾皮的中药材标准,明确蟾皮中的活性成分,阐明蟾皮的药代动力学规律,为蟾皮的开发和应用以及物效基础研究提供依据。方法:(1)蟾皮质量标准研究:通过理化性质、薄层鉴别等试验研究方法,检测水分、灰分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蟾皮中脂蟾毒配基和华蟾酥毒基含量,为制定蟾皮质量标准提供方法学支持。(2)蟾皮指纹图谱的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对10个不同产地蟾皮药材进行成分分析,结合9种已知的蟾蜍二烯羟酸内酯类对照品进行对照比较,分析各产地药材的共有峰,计算其相对保留时间(RRT)与相对峰面积(RPA),结果运用相关系数法进行相似度评价,建立蟾皮药材的指纹图谱。(3)蟾皮抗肿瘤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分别对蟾皮中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单体物质和蟾皮提取物进行药代动力学试验,灌胃给予大鼠适量脂蟾毒配基、华蟾酥毒基、蟾毒灵和蟾皮提取物,在给药后不同时间采集血液样本,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药浓度,结果用药代动力学软件处理,拟合药时曲线并得到相应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1)参照《中国药典》标准和要求,蟾皮药材质量标准的主要指标确定为,【水分】不超过12.0%;【总灰分】不超过14.5%;【酸不溶性灰分】不超过5.0%;【含量测定】华蟾酥毒基含量不低于0.02%,脂蟾毒配基含量不低于0.01%。(2)建立了蟾皮药材指纹图谱的检测方法,筛查出29个共有色谱峰,其中包括9种蟾蜍二烯羟酸内酯类化合物,分别为日蟾毒它灵(GBT)、沙蟾毒精(ABG)、远华蟾毒精(TCB)、去乙酰华蟾毒它灵(DCB)、蟾毒它灵(BFT)、华蟾毒它灵(CBG)、蟾毒灵(BFL)、华蟾酥毒基(CBG)、脂蟾毒配基(RBG);发现不同产地蟾皮药材的主要成分相似度较高,但其含量却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陕西西安所产蟾皮药材中9种成分总含量最高(19.0μg/g),山东济南所产蟾皮药材中9种成分总含量最低(5.2μg/g),各地药材中,华蟾酥毒基的平均含量最高(2.13μg/g),其余依次分别为蟾毒灵(1.45μg/g)、脂蟾毒配基(1.18μg/g)、蟾毒它灵(0.96μg/g)、日蟾毒它灵(0.82μg/g)、华蟾毒它灵(0.82μg/g)、去乙酰华蟾毒它灵(0.62μg/g)、沙蟾毒精(0.43μg/g)、远华蟾毒精(0.26μg/g)。(3)脂蟾毒配基、华蟾酥毒基灌胃给药后,大鼠体内未检测到原型,均以代谢产物的形式存在;蟾毒灵单体给药后药代动力学参数分别为AUC_(0-t)=975.89mg/L·min,AUC_(0-∞)=1067.69mg/L·min, MRT_(0-t)=234.21min, MRT_(0-∞)=608.08min,t_(1/2z)=375.76min, Tmax=22.50min, CL_(z/F)=0.008L/min/kg, V(z/F)=3.51L/kg,C_(max)=4.66mg/L;蟾皮提取物给药后药代动力学参数分别为AUC_(0-t)=476.87mg/L·min,AUC_(0-∞)=518.43mg/L·min,MRT_(0-t)=160.69min,MRT_(0-∞)=221.46min,t_(1/2z)=146.76min,T_(max)=26.25min,CL_(z/F)=0.023L/min/kg,Vz/F=4.56L/kg,Cmax=3.00mg/L;单体组与提取物组比较后得出AUC_(0-t)、AUC_(0-∞)、MRT_(0-t)、MRT_(0-∞)、t_(1/2z)、T_(max)、CL_(z/F)、V_(z/F)、C_(max)等参数的P值分别为0.0279、0.0021、0.0045、0.0201、0.0246、0.5536、0.0029、0.3251、0.1894,可见两组在T_max、V_(z/F)和C_(max)方面无差异,而在AUC_(0-t)、AUC_(0-∞)、MRT_(0-t)、MRT_(0-∞)、t_(1/2z)和CL_(z/F)方面有显着性差异。结论:蟾皮药材具有显着的地域性特点,不同产地药材中各蟾蜍二烯羟酸内酯类成分的含量存在较大差异;蟾皮提取物给药与蟾毒灵单体给药相比,能够有效地加快蟾毒灵在大鼠体内的代谢速率,缩短药物半衰期与平均滞留时间,减少曲线下面积,最终影响蟾毒灵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12-05-01)

聂彦彦[7](2010)在《复方血塞通滴丸指纹图谱与药代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复方血塞通滴丸是由叁七、葛根与山楂提取、纯化的有效部位,滴制而成的现代中药制剂。具有治疗中风偏瘫、淤血阻络证的作用,主治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脑栓塞等。本实验首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葛根素、芦丁为参照峰,分析10批样品,确定了22个共有峰,并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国家药典委员会2004A版)》评价了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建立了该制剂的HPLC指纹图谱;然后对通过单味药材,阴性对照液及对照品与全方指纹图谱的比较研究,对全方22个共有峰进行了归属分析,并对其中5个色谱峰进行了确认,明确了该方的药效物质基础。本文还对复方血塞通滴丸进行了药代动力学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叁七中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为检测指标,分别测定灌胃给予复方血塞通滴丸、叁七总皂苷粉、叁七与葛根配伍组、叁七与山楂配伍组后大鼠血浆中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的血药浓度变化规律,考察两种指标成分在大鼠体内的吸收。所得数据经DAS2.1.1软件拟合均为二室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全方配伍后人参皂苷Rg1的AUC、Cmax与t1 / 2β值均高于单味三七总皂苷;人参皂苷Rb1的Cmax、AUC值也均高于单味叁七总皂苷,证实了复方滴丸的作用优于单味药,具有提高疗效的作用,为复方血塞通滴丸的临床应用以及从药代动力学角度阐明方剂配伍的合理性与整体性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期刊2010-06-01)

郑中[8](2006)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动力学指纹》一文中研究指出峨眉山大陆溢流玄武岩省(ECFB)是中国国内唯一被国际学术界认可的大火成岩省,其独特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完整的岩浆演化序列,日渐引起了地学界的关注。但总体研究程度还很低,随着研究的推进,需要探讨以下问题:(1)对比ELIP各岩区的地球化学特征;(2)探讨ELIP岩浆岩演化趋势及其地球化学特征;(3)探索更多地幔柱成因证据;(4)分析其化学储库特征及其地球动力学指纹。本文从岩石地球化学、PGE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动力地球化学等方面作了较系统的探讨。 本文除了对峨眉山玄武岩活动时段、S不饱和特征、叁大趋势及其氧逸度、两大序列、高镁岩浆岩等作了探讨外,还建立了一些新的微量元素、PGE和热动力熔融模拟图解,系统对REE、蛛网配分模式图进行了孔隙度动力熔融模拟,通过Sr—Nd—Pb同位素混合模拟较细致的研究了ELIP源区DM与EM组份比例。首次对ECFB的PGE含最作了定量模拟,表明ELIP起源于0.3—1%的外核物质+50%亏损上地幔+50—49.7%下部原始地幔的混合源区。 模拟还表明ELIP西岩区熔融源区在Gt橄榄岩到Sp二辉橄榄岩地幔内(熔融压力3.0~1.8GPa),部分熔融度2—8%,部分小于<2%;中岩区熔融源区在Gt—Sp二辉橄榄岩地幔内(熔融压力3.0—2.5GPa),熔融度主要<2%;东岩区熔融源区在Gt—Sp二辉橄榄岩内(熔融压力2.9~2.4GPa),部分熔融小于1%。笔者认为从西到东,上覆岩石圈从薄的特提斯大洋盖层变为厚的扬子克拉通盖层环境,这导致熔融压力/深度的增加而平均熔融度降低,这与根据EFB中的La/Yb比值推测的岩石圈下熔融面地图基本一致。 通过Sr-Nd同位素动力学模式探讨了ELIP的组份异质性,认为亏损的镁铁质大洋板片携带泛古陆上地壳陆源沉积物,俯冲脱水后长期(约1Ga)储积在热边界层,沉积物与亏损古洋壳发生交代混合形成富集地幔(EM2),并被峨眉山地幔柱捕获夹带入头部,并在P/Tr冲击登陆于扬子克拉通西缘,从而产出含有UCC(或TS或GLOSS)组份特征的ECFB。(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期刊2006-05-01)

江冬英[9](2004)在《灯盏花素药代动力学及指纹图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灯盏花素是从菊科植物短葶飞蓬中分离得到的黄酮类有效成分,临床主要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病及其后遗症,疗效显着,应用前景广阔。但有关其药动学研究的文献报道甚少。为此,本文建立了灯盏花素血浓测定方法,考察灯盏花素在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规律,并探讨灯盏花素磷脂复合物对提高其生物利用度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结果。本文还建立了灯盏花素注射液和灯盏花药材的指纹图谱HPLC 检测方法,对影响其图谱的因素作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 研究灯盏花素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测定小鼠灌胃灯盏花素粉和灯盏花素磷脂复合物(按灯盏花素计为 100 mg · kg-1)后血浆中灯盏乙素的浓度。结果表明,小鼠 ig 灯盏花素后,吸收较快,血药浓度-时间变化符合一室开放模型。灯盏花素磷脂复合物相对生物利用度 Fr(复-粉)为 345%,极大地提高了灯盏花素在小鼠体内的胃肠道吸收。 2. 研究灯盏花素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在高剂量(400 mg · kg-1)时,灯盏花素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与中、低剂量时相比,有了显着改变(P<0.05),为非线性消除过程。灯盏花素磷脂复合物在大鼠体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 Fr(复-粉)和Fr(复-混)分别为 274%和 150%。由此可见,灯盏花素磷脂复合物不同于原药和磷脂的混合物,提高了灯盏花素的口服生物利用度。灯盏花素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较低,在 24% ~ 26%之间。大鼠灌胃灯盏花素后,41.2%的药物通过粪便排泄。 3. 研究灯盏花素注射液和灯盏花药材的指纹图谱,建立了灯盏花提取液和注射液指纹图谱检测的 HPLC 方法。不同生产批次和不同厂家的注射液指纹图谱虽然在主成分灯盏乙素的含量上差异不大,但在微量成分的含量上则有较大差别。 I<WP=4>产地和提取工艺对灯盏花指纹图谱均有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4-05-01)

动力学指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补骨脂-肉豆蔻药对为中医临床常用药对,两药合用具有温肾暖脾,涩肠止泻之功效。本课题以补骨脂-肉豆蔻药对为研究对象,建立补骨脂-肉豆蔻药对含药血清指纹图谱,探讨药效物质基础;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快速分析补骨脂-肉豆蔻药对配伍对移行成分的影响;采用UPLC-MS/MS技术探究口服补骨脂-肉豆蔻药对配伍前后对指标成分药物动力学过程的影响。方法1.对20只SD大鼠分别灌胃10个不同批次的补骨脂-肉豆蔻药对提取物,采用UPLC法比较体外供试品、含药血清和空白血清指纹图谱,分析其入血成分。2.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快速分析补骨脂-肉豆蔻药对提取物在大鼠体内移行成分,并结合Peakview软件进行分析。3.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叁组(A组、B组、C组)并分别灌胃补骨脂提取液、补骨脂-肉豆蔻药对提取液、肉豆蔻提取液,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浆样品。采用UPLC-MS/MS多反应监测(MRM)定量分析,以氯霉素为内标物在正离子模式下建立血浆中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补骨脂酚及氢二异丁香酚药物浓度的测定方法,研究口服补骨脂-肉豆蔻药对配伍前后指标成分的药物动力学过程。结果1.建立10个不同批次的补骨脂-肉豆蔻药对的UPLC血清指纹图谱(相似度>0.90),标出13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在0.90以上),其中10个峰来源于体外供试品中原型成分,3个峰为代谢产物。2.补骨脂-肉豆蔻药对配伍前后移行成分结果如下:与体外补骨脂提取物相比,有17个原型成分入血;与体外补骨脂-肉豆蔻药对提取物相比,有28个原型成分入血;与肉豆蔻药材提取物相比,有6个原型成分入血。3.采用UPLC-MS/MS多反应监测(MRM)定量分析,血浆样品中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补骨脂酚和去氢二异丁香酚分别在39.25~0.098125μg/m L、33.75~0.084375μg/m L、18.75~0.046875μg/m L、2.2~0.11μ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稳定性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类成分的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稳定可靠。四种指标成分吸收迅速,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具有双峰现象,配伍后Tmax明显缩短,Cmax和AUC0-t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结论采用血清药物化学方法,建立补骨脂-肉豆蔻药对血清指纹图谱,反映补骨脂-肉豆蔻药对口服给药吸收入血情况,并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补骨脂-肉豆蔻药对配伍前后血清移行成分进行定性分析,为其体内药效物质研究奠定基础。采用UPLC-MS/MS技术考察配伍对补骨脂-肉豆蔻药对指标成分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根据DAS 2.0计算所得药物动力学参数在配伍前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说明补骨脂和肉豆蔻配伍能影响指标成分在体内的药动学过程,使分布更广泛,代谢消除更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力学指纹论文参考文献

[1].张齐.海带低硫酸化杂多糖(UF)的指纹图谱及药代动力学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8

[2].徐双枝.补骨脂—肉豆蔻药对的血清指纹图谱和指标成分药物动力学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7

[3].阚丽莉,宋惠珠,严国俊.指纹图谱整体释放动力学评价陈白清肝微丸缓释特性[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

[4].吴桐.清肝化瘀颗粒制剂工艺、指纹图谱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

[5].陶野,张贝贝,付梅红,许海玉,方婧.基于色谱指纹图谱的苍术挥发油多成分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

[6].段林瑞.蟾皮的质量标准和指纹图谱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2

[7].聂彦彦.复方血塞通滴丸指纹图谱与药代动力学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

[8].郑中.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动力学指纹[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

[9].江冬英.灯盏花素药代动力学及指纹图谱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

标签:;  ;  ;  ;  

动力学指纹论文-张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