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次级代谢产物论文-吴紫薇,刘东,王斌

真菌次级代谢产物论文-吴紫薇,刘东,王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真菌次级代谢产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海绵共生真菌,Beauveria,felina,次级代谢产物,抗氧化

真菌次级代谢产物论文文献综述

吴紫薇,刘东,王斌[1](2019)在《杯状海绵共生真菌Beauveria felina SX-6-22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海绵共生真菌Beauveria felina SX-6-22的次级代谢产物。方法采用硅胶、ODS、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菌株固体发酵物提取物分离纯化,运用NMR、MS等现代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通过X-ray单晶衍射技术确定了新化合物1的绝对构型。结果分离得到9个次级代谢产物,包括4个新化合物beauverins A~D(1~4),以及已知化合物1,9-dimethyl-3,7-dibenzofurandiol(5),diorcinol(6),cordyol C(7),violaceolⅠ(8)和violaceolⅡ(9)。化合物5,7,8和9具有抗氧化活性,DPPH的IC_(50)分别为(9. 62±0. 12),(11. 11±0. 02)和(8. 44±0. 08)μg·mL~(-1)。结论从海绵内生真菌SX-6-22中发现了4个新颖化合物,以及4个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的化合物。(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22期)

冯昭,张旭,徐静[2](2019)在《红树林植物海莲内生真菌活性菌株筛选及次级代谢产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化学与生物学活性结合的二级组合筛选模型对红树林植物海莲内生真菌进行筛选,得到优势菌株Pestalotiopsis sp.,从中分离得到4个甾体化合物,通过~1H NMR、~(13)C NMR及MS等现代波谱技术对其进行结构解析,并结合相关文献数据,鉴定化合物分别为:3β-(E)-feruloyllupeol、stigmastan-3-one、β-sitosterol和sitost-5-en-3β-ol acetate,其中化合物分别3β-(E)-feruloyllupeol为首次从红树林内生真菌中分离得到。对4个化合物进行清除DPPH、ABTS自由基以及抗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所有化合物均无抗菌、抗氧化活性。(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馨蕊,马川,郭力,刘娟,熊亮[3](2019)在《川芎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中1个新的内酯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川芎内生真菌Alternaria sp. IS275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和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反相中压液相色谱、制备薄层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对川芎内生真菌发酵液的醋酸乙酯提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现代波谱学手段对分离的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川芎内生真菌Alternaria sp. IS275代谢产物的醋酸乙酯提取部位分离得到1个新的内酯类化合物,鉴定为(+)-4,11-二羟基-2-十二烯-5-内酯。结论化合物1为首次从川芎内真菌中分离得到的新内酯化合物,命名为芎孢内酯A。(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9年20期)

张会,石绵绵,李伟,吴水生,王明兹[4](2019)在《闽浙马尾杉内生真菌Hypoxylon investiens NX9的次级代谢产物与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闽浙马尾杉内生真菌炭团菌Hypoxylon investiens NX9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活性.将菌株H.investiens NX9进行液体发酵20 L,用乙酸乙酯萃取得到4.448 g有机粗提物,采用色谱技术从中分离到6个萘酮衍生物和1个倍半萜类化合物,根据核磁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S)-regiolone (1)、3,4-dihydro-3,6,8-trihydroxy-3-methyl-naphthalenone (2)、xylarenone (3)、(3S,4R)-3,4-dihydro-3,4,5-trihydroxynaphthalen-1(2H)-one (4)、4,5-dihydroxy--tetralone (5)、3,4-dihydro-3,4,8-trihydr-oxy-1-naphthalenone (6)和xylaranol B (7).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实验显示化合物3具有一定的活性,ρ_(IC50)为5.23 mg·mL~(-1).研究表明以药用植物的内生菌为资源,是发现活性药物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甘琪,徐旭,张晓敏,顾谦群,李德海[5](2019)在《红树林植物内生真菌Stachybotrys chartarum HDN16-358次级代谢产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红树林植物内生真菌Stachybotrys chartarum(HDN16-358)进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方法利用薄层色谱层析(TLC)、反相ODS、Sephadex LH-20、半制备型HPLC等色谱学方法对菌株的乙酸乙酯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NMR、MS、UV等波谱学技术手段,解析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并对化合物1进行了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分离鉴定了5个单体化合物:(2S)-5-Hydroxy-2,7-dimethyl-2-(4,8-dimethyl-3E,7-nonadienyl)-2H-chromene-6-carbaldehyde(1)、BR-011 (2)、LL-Z 1272β(3)、stachybotrylactone (4)、5-Methylbenzene-1,3-diol(5)。结论红树林植物内生真菌是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从红树林植物内生真菌Stachybotrys chartarum HDN16-358中分离得化合物1~5,其中化合物1首次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其具有中等强度的细胞毒活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药物》期刊2019年04期)

吴兆圆,方伟,张志刚,张亚妮,万中义[6](2019)在《真菌NBERC_49006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除草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除草活性真菌NBERC_49006中的活性物质基础,对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通过对菌株大量发酵,采用乙酸乙酯提取,凝胶柱色谱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得到7个化合物,并通过理化性质、LC-MS及NMR鉴定为trichothecin(1)、8-deoxy-trichothecin(2)、engleromycenolic acid a(3)、engleromycenolic acid b(4)、rosololactone(5)、rosenonolactone(6)、2α-hydroxy-cis-communic acid(7)。其中,化合物3、4和7首次从该菌种中得到,而且化合物7是首次从微生物中得到。除草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1和2对拟南芥具有较强的除草活性,LC_(50)值分别为9.30和28.98μg/mL。该研究可为真菌源除草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提供良好的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10期)

尹彩萍,张应烙[7](2019)在《昆虫共生真菌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29年弗来明从青霉菌中发现青霉素以来,人们一直试图从微生物中寻找人类急需的新药源分子,但研究的微生物长期集中于来自土壤、水体等环境微生物,从中所分离纯化到的微生物一般是与以往相同或类似的微生物,从这些生境微生物中所分离得到的次级代谢产物往往也是与以前一样或相似的化合物。因此,为了发现新型天然药源先导化合物,寻找新的特境微生物资源显得尤为必要。昆虫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物种最多的一类生物,真菌与昆虫的共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昆虫的多样性意味着昆虫共生菌的多样性,昆虫共生菌是一类研究较少的特境微生物,是新型药源分子的广泛来源[1]。我们对螳螂、蜻蜓、蝗虫和白蚁共生在真菌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分离到多个新骨架和新活性化合物,部分化合物具有很好的免疫抑制、抗菌或除草活性[2-15]。目前人们对昆虫共生真菌研究较少,对其代谢产物研究更少,亟待加强研究。(本文来源于《多彩菌物 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期刊2019-08-03)

郭龙芳,刘玲,刘述春,姜学军[8](2019)在《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及抗肿瘤活性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真菌是生物界中一个庞大的类群,在自然界分布极广,可以产生许多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其中包括抗菌、抗肿瘤、抗虫和抗氧化活性。这受到越来越多天然产物学家和生物学家的关注。在本课题中,我们分离到27个化合物,其中9个为新结构化合物,我们对分离纯化的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检测以及确定它们是否可以引起自噬、凋亡、程序性坏死,以期为开发新的药物进行肿瘤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RN56-6和RN56-49来源于杭州郊区茶树枝条的内生真菌无花果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fici菌株中。刘玲研究员对该菌株进行固体发酵,从发酵产物中分离纯化制备出RN56-6和RN56-49[1,2]。我们通过MTS实验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表明RN56-6、RN56-49可引起宫颈癌细胞(human cervical carcinoma,He La)活性的丢失,并抑制细胞增殖。通过免疫印迹检测LC3-II蛋白含量,透射电镜观察自噬泡形成等方法,我们确认RN56-6、 RN56-49能够在Hela细胞中诱导自噬的发生。同时RN56-6、RN56-49也能够抑制H2O2诱导的自噬通过下调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MPK)的磷酸化水平。有趣的是AMPKβ1和AMPKβ2上调RN56-6、RN56-49诱导的自噬,实验室前期的结论表明:AMPK是通过糖酵解途径调节细胞自噬的[3]。于是我们检测糖酵解限速酶己糖激酶(HK2)对RN56-6、RN56-49诱导自噬的影响,结果发现RN56-6上调HK2的表达,而RN56-49下调了它的表达水平。3-溴丙酮酸(3-Br)是HK2的一种抑制剂,在氯喹(Chloroquine,CQ)存在的情况下,用3-Br和RN56-6一起处理细胞,LC3-II水平降低;而3-Br和RN56-49一起处理时,LC3-II水平明显上升。另外,我们又用磷酸果糖激酶-2/果糖-2,6-二磷酸激酶(PFKFB3)的抑制剂3PO分别和RN56-6、RN56-49一起处理细胞,得到结果与3-Br处理一致,这表明RN56-6、RN56-49诱导自噬可能与糖酵解途径有关。(本文来源于《多彩菌物 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期刊2019-08-03)

孟慧,许勇[9](2019)在《真菌Chaetomium sp.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海洋毛壳属真菌Chaetomium sp.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方法运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HPLC等现代色谱方法对Chaetomium sp.的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现代波谱技术结合文献报道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分离得到4个十元环内酯化合物,botryolides A、botryolides B、botryolides D和decarestrictine I,1个倍半萜类化合物trichothecolone。结论本研究是对海洋真菌Chaetomium sp.次级代谢产物的首次报道,5种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真菌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药学实践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安昶亮,孔凡栋,马青云,谢晴宜,葛亚哲[10](2019)在《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p.SCS-KFD66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p. SCS-KFD66发酵液中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鉴定,并测定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凝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多种波谱方法对分离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分别采用DPPH法、Ellman比色法和PNPG法对化合物的自由基清除能力、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测试;采用96孔板微量法测定所得化合物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monocytogenes的抑制活性及最小抑菌浓度。结果从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p. SCS-KFD66发酵液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epi-trans-4-hydroxylinalool-3,6-oxide(1)、trans-4-hydroxylinalool-3,6-oxide(2)、芦荟大黄素(3)、大黄素(4)、6-羟基芦荟大黄素(5)、原儿茶醛(6)、2,5-二羟基苯甲醛(7)、对羟基苯乙酸甲酯(8)、对羟基苯甲酸(9)、对羟基苯乙酸(10)、2-(4-羟苯基)乙醇(11)、对羟基反式肉桂酸(12)、反式阿魏酸(13)。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6、7、9~13都具有清除自由基活性,化合物4和6具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化合物6和7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化合物4具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抑制活性,MIC值分别为16、64μg/m L;化合物6具有抑制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单增李斯特菌活性,MIC值分别为64、128和128μg/m L。结论分离得到12个已知化合物和1个新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曲霉呋喃醇。(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9年13期)

真菌次级代谢产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化学与生物学活性结合的二级组合筛选模型对红树林植物海莲内生真菌进行筛选,得到优势菌株Pestalotiopsis sp.,从中分离得到4个甾体化合物,通过~1H NMR、~(13)C NMR及MS等现代波谱技术对其进行结构解析,并结合相关文献数据,鉴定化合物分别为:3β-(E)-feruloyllupeol、stigmastan-3-one、β-sitosterol和sitost-5-en-3β-ol acetate,其中化合物分别3β-(E)-feruloyllupeol为首次从红树林内生真菌中分离得到。对4个化合物进行清除DPPH、ABTS自由基以及抗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所有化合物均无抗菌、抗氧化活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真菌次级代谢产物论文参考文献

[1].吴紫薇,刘东,王斌.杯状海绵共生真菌BeauveriafelinaSX-6-22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9

[2].冯昭,张旭,徐静.红树林植物海莲内生真菌活性菌株筛选及次级代谢产物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9

[3].李馨蕊,马川,郭力,刘娟,熊亮.川芎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中1个新的内酯化合物[J].中草药.2019

[4].张会,石绵绵,李伟,吴水生,王明兹.闽浙马尾杉内生真菌HypoxyloninvestiensNX9的次级代谢产物与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甘琪,徐旭,张晓敏,顾谦群,李德海.红树林植物内生真菌StachybotryschartarumHDN16-358次级代谢产物研究[J].中国海洋药物.2019

[6].吴兆圆,方伟,张志刚,张亚妮,万中义.真菌NBERC_49006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除草活性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9

[7].尹彩萍,张应烙.昆虫共生真菌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研究[C].多彩菌物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2019

[8].郭龙芳,刘玲,刘述春,姜学军.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及抗肿瘤活性的机理研究[C].多彩菌物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2019

[9].孟慧,许勇.真菌Chaetomiumsp.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J].药学实践杂志.2019

[10].安昶亮,孔凡栋,马青云,谢晴宜,葛亚哲.海洋真菌Aspergillussp.SCS-KFD66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J].中草药.2019

标签:;  ;  ;  ;  ;  

真菌次级代谢产物论文-吴紫薇,刘东,王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