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胶表面接枝论文-胡伟民,高保娇,曹林交

硅胶表面接枝论文-胡伟民,高保娇,曹林交

导读:本文包含了硅胶表面接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氨基,铈盐,表面引发接枝聚合,对苯乙烯磺酸钠

硅胶表面接枝论文文献综述

胡伟民,高保娇,曹林交[1](2013)在《氨基-铈盐氧化还原体系引发对苯乙烯磺酸钠在硅胶微粒表面的接枝聚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偶联剂γ-氨丙基叁甲氧基硅烷(AMPS)对微米级硅胶微粒进行表面化学改性,将氨基引入硅胶微粒表面,构成氨基-Ce(Ⅳ)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研究了在其作用下对苯乙烯磺酸钠(SSS)在硅胶微粒表面的接枝聚合,制得了具有较高接枝度(18g/100g)的接枝微粒PSSS/SiO2。采用FTIR、SEM及TGA等方法对接枝微粒进行表征。考察了对该表面引发接枝聚合体系接枝度影响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氨基-Ce(Ⅳ)盐体系可以有效地引发乙烯基单体在固体微粒表面的接枝聚合,氨基的质子化对产生自由基的引发步骤具有负影响;为提高PSSS的接枝度,引发剂溶液(铈盐+硫酸)宜采用滴加的方式加入;适宜的单体浓度为14(wt)%;接枝聚合宜在50℃下进行。接枝微粒PSSS/SiO2是一种功能复合微粒,凭借离子交换作用,对重金属离子和稀土离子均可产生强的吸附作用。(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3年12期)

施雪军,高保娇,赵兴龙,马园[2](2012)在《采用巯基-BPO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实现GMA在硅胶微粒表面的高效接枝聚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偶联剂γ-巯丙基叁甲氧基硅烷(MPMS,KH-590),对微米级硅胶微粒进行了表面化学改性,制得了表面带有巯基的改性微粒MPMS-SiO2.使改性微粒MPMS-SiO2表面的巯基与溶液中的BPO构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实现了油溶性单体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在硅胶微粒表面的引发接枝聚合,制得了接枝度为26g/100g的接枝微粒PGMA/SiO2.采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及热重分析(TGA)等方法对接枝微粒PGMA/SiO2进行了表征。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主要因素对巯基-BPO体系引发GMA接枝聚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巯基-BPO体系引发的接枝聚合,由于活性位点位于固体表面,因此也是一种表面引发接枝法。与在固体微粒表面引入可聚合双键的"穿过接枝"("grafting through")法相比,巯基-BPO引发体系可更有效地实现油溶性单体的接枝聚合.为制得高接枝度的接枝微粒PGMA/SiO2,适宜的温度为55℃,适宜的BPO用量为单体的1wt%左右,适宜的单体浓度为10 wt%。(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12年10期)

范洪涛,李晶,李展超,阎峰,孙挺[3](2012)在《水热辅助表面接枝印迹法制备Cd(Ⅱ)离子印迹硅胶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热辅助表面接枝印迹技术,以Cd(Ⅱ)离子作为模板,巯基丙基叁甲氧基硅烷为功能分子,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在硅胶表面制备出高容量的Cd(Ⅱ)离子印迹硅胶材料,利用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热重分析仪等进行了表征,采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印迹硅胶材料的吸附性能和选择识别能力。结果表明,印迹硅胶材料和非印迹硅胶材料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42.5和22.1mg/g;印迹硅胶材料对Cd(Ⅱ)离子具有较强的选择识别能力,对Cd(Ⅱ)离子的吸附行为更符合Langmuir模型,20min即可达到吸附平衡,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pH值在4~8范围内,保持了较好的吸附容量;重复使用时性能较好。(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2年15期)

康锴,卢滇楠,刘铮[4](2012)在《蛋白质在温度响应性PNIPAAm接枝硅胶表面吸附和解吸过程:分子模拟和实验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Poly(N-isopropylacrylamide)(PNIPAAm) grafted onto silica,which may be used for reverse phase chromatography(RPC),was simulated and synthesized for protein separation with temperature-triggered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at an all-atom level was performed to illustrate the adsorption/desorption behavior of cytochrome c,the model protein,on PNIPAAm-grafted-silica,a temperature responsive adsorbent.At a temperature above the lower critical solution temperature(LCST),the PNIPAAm chains aggregate on the silica surface,forming a hydrophobic surface that is favorable for the hydrophobic adsorption of cytochrome c,which has a high exposure of hydrophobic patches.At temperatures below the LCST,the PNIPAAm chains stretch,forming hydrophilic surface due to hydrogen bonding between PNIPAAm and surrounding water.Desorption of cytochrome c on the PNIPAAm-grafted-silica surface occurs as a result of competition with water,which forms hydrogen bonds with the protein.The conformational transitions of both cytochrome c and PNIPAAm are monitored,providing molecular insight into this temperature-responsive RPC technique.PNIPAAm-grafted-silica beads were synthesized and used for the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of cytochrome c at approximately 313 K and 290 K,respectively.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validate the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In comparison to conventional RPC,using temperature as a driving force for RPC reduces the risk of protein denaturation caused by exposure to chaotropic solvents.Moreover,it simplifies the separation process by avoiding the buffer exchange operations between the steps.(本文来源于《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期刊2012年02期)

王晓华,高保娇,王明娟,房晓琳[5](2012)在《构建巯基-Ce(Ⅳ)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实现丙烯腈在硅胶微粒表面的高效接枝聚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偶联剂γ-巯丙基叁甲氧基硅烷(MPMS,KH-590),对微米级硅胶微粒进行了表面化学改性,将巯基引入硅胶微粒表面(SiO2-MPMS),构成巯基-Ce(Ⅳ)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探索研究了丙烯腈在硅胶微粒表面的引发接枝聚合,制得了高接枝度(30 g/100g)的接枝微粒SiO2-MPMS-g-PAN.采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及热重分析(TGA)等方法对接枝微粒SiO2-MPMS-g-PAN进行了表征.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主要因素对巯基-Ce(Ⅳ)盐体系引发AN接枝聚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类似于羟基-Ce(Ⅳ)盐体系,巯基-Ce(Ⅳ)盐体系也可以有效地引发乙烯基单体在固体微粒表面接枝聚合.与在固体微粒表面引入可聚合双键的"grafting through"接枝聚合法相比,铈盐引发的接枝聚合,由于活性位点居于载体表面,故具有高的接枝度,是一种高效率的表面引发接枝法.为制得高接枝度的接枝微粒SiO2-MPMS-g-PAN,本研究体系适宜的酸浓度为0.25 mol/L;Ce(Ⅳ)盐浓度为5.0×10-3 mol/L;接枝聚合宜在50℃下进行.(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张妍妍,高保娇,顾来沅,赵兴龙[6](2012)在《构建芳叔胺-BPO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实现苯乙烯在硅胶微粒表面的高效接枝聚合》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使用偶联剂γ-氨丙基叁甲氧基硅烷(AMPS)对微米级硅胶微粒进行了表面改性,制得表面带有伯胺基的改性微粒SiO2-AMPS,接着使4-(二乙氨基)水杨醛(DEAS)与微球SiO2-AMPS发生席夫碱反应,制得表面含有芳叔胺基的改性微粒SiO2-DEAS.使改性微粒SiO2-DEAS表面的芳叔胺基团与溶液中的BPO构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实现了油溶性单体苯乙烯(St)在硅胶微粒表面的引发接枝聚合,制得了高接枝度(27 g/100g)的接枝微粒SiO2-DEAS-g-PSt.采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及热重分析(TGA)等方法对接枝微粒SiO2-DEAS-g-PSt进行了表征.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主要因素对芳叔胺-BPO体系引发St接枝聚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在固体微粒表面引入可聚合双键的"穿过接枝"(grafting through)法相比,芳叔胺-BPO体系引发的接枝聚合,由于活性位点位于载体表面,故具有高的接枝度,是油溶性单体的一种高效率的表面引发接枝法.为制得高接枝度的接枝微粒SiO2-DEAS-g-PSt,适宜的温度为50℃,适宜的BPO用量为单体的3 wt%左右,适宜的单体浓度为10 wt%.(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贾竞夫,于学雷,孙向军,赵大云[7](2011)在《采用替代模板硅胶表面接枝制备棒曲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棒曲霉素为目标分子,5-羟甲基糠醛为干扰物,6-羟基烟酸为替代模板分子,通过对硅胶表面进行硅烷化并接枝后共聚,制备基于硅胶表面修饰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借助红外检测和元素分析对聚合物的制备进行评价,并通过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联用以及振荡吸附法对所得聚合物的吸附特性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这种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棒曲霉素表现出特异性吸附,而对干扰物5-羟甲基糠醛吸附较少:在固相萃取中两者吸附率分别为93.97%和76.89%,振荡吸附中吸附量分别为0.654μg/mg和0.496μg/mg。该聚合物能被有效地应用于SPE-HPLC法测定苹果汁和相关苹果产品中的棒曲霉素。(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1年08期)

宁振鑫,苏立强[8](2011)在《硅胶表面接枝引发转移终止剂制备牛血红蛋白分子印迹聚合物及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牛血红蛋白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通过固定在硅胶表面的引发转移终止剂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引发聚合反应,应用表面印迹法制备了牛血红蛋白(BHb)印迹聚合物。通过平衡吸附和选择性实验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印迹聚合物具有高吸附效率和选择性。(本文来源于《化工时刊》期刊2011年10期)

贾竞夫[9](2011)在《采用替代模板硅胶表面接枝制备棒曲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棒曲霉素(Patulin)又称为展青霉素,是青霉属、曲霉属、裸囊菌属和丝衣霉属中某些真菌的内酯代谢产物,其中扩展青霉菌占主要地位。其化学名称是:4-羟基-4H-呋喃(3,2C)骈吡喃-2(6H)酮。棒曲霉素是一种具有神经毒性的真菌代谢产物,具有潜在的致癌性和诱变性,人类饮食中的棒曲霉素主要来源于被霉菌污染的苹果和苹果汁,棒曲霉素在苹果汁中稳定时间最长,亦是判断苹果汁质量安全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对棒曲霉素的检测和控制一直受到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的极大关注。目前棒曲霉素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微生物方法、薄层色谱法(TLC)、气相色谱法(G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以及免疫检测法等。但是,目前市场上还未见ELISA试剂盒的出现。其中,HPLC结合紫外检测器分析检测棒曲霉素已经逐渐成为常规的方法。然而,在以往的HPLC方法样品处理过程中,常由于干扰物5-羟甲基糠醛(HMF)的存在而大大影响了检测的速度和准确性。因此,寻找一种能够快速准确并具有高特异性的棒曲霉素样品处理方法来供HPLC分析检测显得越来越重要。与已有的薄层色谱法(TLC)、GC/MS法和HPLC/MS法相比,分子印迹聚合物处理样品后结合HPLC检测分析方法有可能使棒曲霉素的检测更为准确、简便、快速,对全面准确的评价苹果汁的安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产业应用前景。本论文实验尝试采用与棒曲霉素结构相似并在市场上有商品销售的其他分子作为替代模板参与分子印迹聚合反应。经过挑选,初步选择了2-羟基烟酸(2-Hydroxynicotinic Acid, 2-HNA)、6-羟基烟酸(6-Hydroxynicotinic Acid, 6-HNA)和香豆酸(Coumalic Acid, CA)叁种物质。借助于Hyperchem 7.5软件分析和初步实验分析,最后优选6-羟基烟酸为替代模板分子。以棒曲霉素为目标分子,5-羟甲基糠醛为干扰物,6-羟基烟酸为替代模板分子,通过对硅胶表面进行硅烷化并接枝后共聚,制备了基于硅胶表面修饰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借助电镜扫描、红外检测和元素分析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通过元素分析可知,硅胶表面接枝APTS时羟基反应率约为26.73%。以每个ACPA基团接枝在一个硅烷基团上为条件, APTS硅胶进行ACPA接枝时基团反应率约为27.18%;而以每个ACPA基团接枝在两个硅烷基团上为条件,反应率约为68.17%。通过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联用以及振荡吸附法对所得聚合物的吸附特性进行了评价,绘制了印迹聚合物对Patulin等的吸附等温线、吸附速率曲线以及Scatchard曲线。实验表明,这种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棒曲霉素表现了特异性吸附,而对干扰物5-羟甲基糠醛吸附较少:在固相萃取中两者吸附率分别为93.97%和76.89%,振荡吸附中吸附量分别为0.654μg/mg和0.496μg/mg。等温滴定量热法(ITC)和Scatchard曲线都显示,功能单体丙烯酰胺对棒曲霉素分子的氢键作用有两个强弱不同的作用位点,离解常数分别为0.005 mg/mL和0.032 mg/mL。此外,利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联用法对分子印迹聚合反应条件进行了择优选择,从替代模板的选择、功能单体的用量、交联剂的用量、聚合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几方面进行了研究,最终确定了最为合宜的反应条件——即以6-羟基烟酸为替代模板分子、模板:单体:交联剂量为1:2:38、聚合温度为65±2℃、反应时间为12h。(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1-01-01)

李辉波,叶国安,林灿生,苏哲,王孝荣[10](2010)在《硅胶表面季铵功能化接枝过程的~(29)Si CP/MS NMR和XPS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工作采用29Si CP/MS NMR和XPS测试方法对硅胶表面接枝季铵功能基团的过程和机理进行了分析。XPS光谱分析结果表明,硅基季铵化产品的XPS谱中含有Si、O、C、N元素,并出现了以R4N+形式存在的401.26eV结合能峰,表明硅胶表面已被季铵化。TGA-DTA分析其接枝率为0.46mmol/g,同时,本工作采用29Si CP/MS NMR法对接枝机理进行探索研究,得出了接枝的可能反应途径和产品分子结构。(本文来源于《第六届(2010年)北京核学会核技术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0-10-17)

硅胶表面接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使用偶联剂γ-巯丙基叁甲氧基硅烷(MPMS,KH-590),对微米级硅胶微粒进行了表面化学改性,制得了表面带有巯基的改性微粒MPMS-SiO2.使改性微粒MPMS-SiO2表面的巯基与溶液中的BPO构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实现了油溶性单体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在硅胶微粒表面的引发接枝聚合,制得了接枝度为26g/100g的接枝微粒PGMA/SiO2.采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及热重分析(TGA)等方法对接枝微粒PGMA/SiO2进行了表征。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主要因素对巯基-BPO体系引发GMA接枝聚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巯基-BPO体系引发的接枝聚合,由于活性位点位于固体表面,因此也是一种表面引发接枝法。与在固体微粒表面引入可聚合双键的"穿过接枝"("grafting through")法相比,巯基-BPO引发体系可更有效地实现油溶性单体的接枝聚合.为制得高接枝度的接枝微粒PGMA/SiO2,适宜的温度为55℃,适宜的BPO用量为单体的1wt%左右,适宜的单体浓度为10 wt%。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硅胶表面接枝论文参考文献

[1].胡伟民,高保娇,曹林交.氨基-铈盐氧化还原体系引发对苯乙烯磺酸钠在硅胶微粒表面的接枝聚合[J].化学通报.2013

[2].施雪军,高保娇,赵兴龙,马园.采用巯基-BPO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实现GMA在硅胶微粒表面的高效接枝聚合[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2

[3].范洪涛,李晶,李展超,阎峰,孙挺.水热辅助表面接枝印迹法制备Cd(Ⅱ)离子印迹硅胶及其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12

[4].康锴,卢滇楠,刘铮.蛋白质在温度响应性PNIPAAm接枝硅胶表面吸附和解吸过程:分子模拟和实验研究(英文)[J].ChineseJournalofChemicalEngineering.2012

[5].王晓华,高保娇,王明娟,房晓琳.构建巯基-Ce(Ⅳ)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实现丙烯腈在硅胶微粒表面的高效接枝聚合[J].高分子学报.2012

[6].张妍妍,高保娇,顾来沅,赵兴龙.构建芳叔胺-BPO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实现苯乙烯在硅胶微粒表面的高效接枝聚合[J].高分子学报.2012

[7].贾竞夫,于学雷,孙向军,赵大云.采用替代模板硅胶表面接枝制备棒曲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及其性能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11

[8].宁振鑫,苏立强.硅胶表面接枝引发转移终止剂制备牛血红蛋白分子印迹聚合物及性能评价[J].化工时刊.2011

[9].贾竞夫.采用替代模板硅胶表面接枝制备棒曲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及其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

[10].李辉波,叶国安,林灿生,苏哲,王孝荣.硅胶表面季铵功能化接枝过程的~(29)SiCP/MSNMR和XPS法研究[C].第六届(2010年)北京核学会核技术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0

标签:;  ;  ;  ;  

硅胶表面接枝论文-胡伟民,高保娇,曹林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