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民间文学论文-卢柳媚

壮族民间文学论文-卢柳媚

导读:本文包含了壮族民间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壮族,民间文学,生态意识

壮族民间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卢柳媚[1](2018)在《论壮族民间文学中的生态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壮族的文化历史悠久,民间文学更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精髓,其中的生态意识对于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形成壮族民间文学中生态意识的根源,并详细介绍了生态意识在壮族民间文学中的体现。(本文来源于《文存阅刊》期刊2018年20期)

余佳丽[2](2018)在《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法律保护探究——以广西壮族歌圩文化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蕴含于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可胜举。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保存着着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是中华民族子孙的生命之源泉,同时它更饱含着着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元价值。但随着近年来席卷而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人们生活方式,思维观念的巨大转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关注和重视,以至于它在我们身边逐渐消失。所以,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机制,发挥法律的强有力的底线作用。这对于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促进文化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8年27期)

刘亲荣[3](2018)在《“非遗”视阈下壮族民间文学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壮族民间文学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应用,分析壮族民间文学在高职语文课程教学中的知识传授、思想教育、文化熏陶、素质提升等作用,提出借助壮族民间歌谣的"诗律美"特点与近体诗作对比阅读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依托柳州为山歌文化"圣地",开展山歌创作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开展调研实践活动,搜集壮族民间文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征文比赛活动,创建"广西壮族民间文学"文化长廊,营造"文化育人"氛围。(本文来源于《广西教育》期刊2018年35期)

金乾伟[4](2018)在《壮族花婆生育神话与民间文学创造主体间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祈求新的生命来到新的家庭、存活现世、健康长寿、死后亡魂回归是花婆神话的主旨所归,这种合现实的目的性成为民间文学创造的源动力,壮族创世大神姆六甲又称为花婆圣母,二者名讳不同、身份担当不同,之所以出现合体为一的文化想象,就在于民间文学创造主体间性从世俗生活需要出发,表现出明晰的差异性和创新性;此外,还有床头婆的称呼,缘于其神像设立在母子卧房床头一侧,直接呈现了主体间性逻辑运行的民间在场性。由此,对姆六甲到花婆再到床头婆叁者进行深入研究,可以窥见民间文学创作的生成规律。(本文来源于《文山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钟红艳[5](2018)在《壮族民间文学中的传统管理意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壮族传统管理意识往往蕴含在壮族人民的生活之中,而在诗歌、故事、传说等民间文学中有突出表现,展现出壮族人民积极进取的目标管理意识、集体至上的组织意识和注重民主的领导意识等主要内容。它们不仅是壮族文化思想宝库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华管理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能有效地推进壮族地区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国家统一。(本文来源于《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李丞[6](2017)在《壮族民间文学文化的闪光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各民族关于始祖和祖先英雄的神话源远流长,壮族神话曾不断地唤起人们对民族根脉的追思,鞭策人们前进的步伐。壮族民间文学文化中,姆六甲和布洛陀神话是尤为古老而珍贵的,是壮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来源于《参花(上)》期刊2017年07期)

金乾伟[7](2016)在《壮族花婆生育神话与刘叁姐崇拜同构——论民间文学创造自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歌仙刘叁姐在壮族流传之地,被赋予了主宰生育职责的神祇角色,因崇拜创造了刘叁姐送子的信仰文本,与花婆生育神话相关的信仰系统自动衔接,以繁衍族群生命为主旨,二者因而生发了身份、功能等维度上的同构,壮族族群建构了完整的刘叁姐崇拜文化,不仅保佑造歌传情、以歌择偶,还对男女恋爱、婚配生子担负全部责任,彰显了民间文学创造的自生性。(本文来源于《昌吉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金乾伟[8](2015)在《生命本位与壮族民间文学生态审美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壮族民间文学形态多样,千百年来体现了壮族族群文化的精神和要义,表现出族群立足生命本位的诗性思辨:主要有追求阴阳合德、天人合一的哲学意蕴、向往灵性境界、轮回永生的宗教意蕴、祈求子孙繁衍、幸福平安的民俗意蕴、执着幸福爱情、美满婚姻的真情诉求、敢于抗争、向往自由的审美品行。其情感、精神的体验等已成为壮族人的生存智慧、生活方式和文化精神的审美表达和象征。(本文来源于《景德镇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谢莉[9](2014)在《壮族民间文学对舞蹈创作发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民间文学和舞蹈有着壮民族鲜明的特色。由于社会劳动、文化进步、社会发展,壮族民间文学对舞蹈创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两相提携发展与繁荣。但是在舞蹈创编利用民间文学元素创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问题,影响了壮族舞蹈创作的发展。本文从壮族的民间文学和舞蹈的历史渊源入手,分析壮族民间文学对舞蹈的积极促进作用和当前应用创作发展出现的问题,提出壮族民间文学在舞蹈创作发展中的建议,为促进壮族民间文学在舞蹈创作中的合理应用提出措施,希望创作出更具生命力的壮族民间舞蹈作品。(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14年20期)

金乾伟,杨树喆[10](2014)在《壮族民间文学中的“那[na~2]”文化生态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视域设置了过去凭啥活着、现在怎样活着、未来如何活得更好叁个时段的维度问题,壮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散文体和韵文体结合,对于族群起源有着自身特有的生态想象;活态仪式的善待万物展现了和谐的生态实践;诉求自由、探求真知为未来向好的生态建构——将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诗意生活感性的、审美的呈现为民间文学的艺术创造,以其特有的神话、传说、歌谣、仪式等成就了稻作文明——"那[na2]"文化生态叙事。(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壮族民间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蕴含于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可胜举。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保存着着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是中华民族子孙的生命之源泉,同时它更饱含着着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元价值。但随着近年来席卷而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人们生活方式,思维观念的巨大转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关注和重视,以至于它在我们身边逐渐消失。所以,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机制,发挥法律的强有力的底线作用。这对于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促进文化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壮族民间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1].卢柳媚.论壮族民间文学中的生态意识[J].文存阅刊.2018

[2].余佳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法律保护探究——以广西壮族歌圩文化为例[J].青年与社会.2018

[3].刘亲荣.“非遗”视阈下壮族民间文学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18

[4].金乾伟.壮族花婆生育神话与民间文学创造主体间性[J].文山学院学报.2018

[5].钟红艳.壮族民间文学中的传统管理意识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

[6].李丞.壮族民间文学文化的闪光点[J].参花(上).2017

[7].金乾伟.壮族花婆生育神话与刘叁姐崇拜同构——论民间文学创造自生性[J].昌吉学院学报.2016

[8].金乾伟.生命本位与壮族民间文学生态审美意蕴[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5

[9].谢莉.壮族民间文学对舞蹈创作发展的影响[J].作家.2014

[10].金乾伟,杨树喆.壮族民间文学中的“那[na~2]”文化生态叙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标签:;  ;  ;  

壮族民间文学论文-卢柳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