芴类衍生物论文-张冬梅

芴类衍生物论文-张冬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芴类衍生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主体材料,能量转移机制

芴类衍生物论文文献综述

张冬梅[1](2017)在《基于咔唑及螺芴类衍生物的双极性主体材料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在固态照明领域以及信息显示领域得到广泛关注。传统的荧光材料仅能利用单重态发光,因此效率较低。对于以重金属为基础的磷光材料而言,由于重金属原子(例如铂,铱)可以增强过渡金属配合物的自旋-轨道耦合作用(SOC),大大提高了系间窜越,理论上可以达到100%内量子产率的磷光发射。但是在电流密度较高的情况下,聚集在磷光发光材料上的叁重态激子,磷光寿命较长,容易产生浓度淬灭和叁重态-叁重态湮灭这种不利的现象,使得磷光量子产率降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将重金属磷光客体发光材料以较低浓度掺杂到有机主体基质中,形成主客体体系。主体材料作为发光层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尤其是具有高叁线态ET的蓝光主体材料,目前依然比较匮乏,并成为制约全色显示发展的重要因素。研发者对合成高效率和高色纯度蓝色磷光主体材料投入了大量精力。本文基于计算化学的基本理论,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研究了一系列磷光主体材料,详细讨论了其作为磷光主体材料的潜在性能,从本质上探讨了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同时我们还构建了主客体模型,研究主客体之间的匹配性。本论文将从以下五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进展、器件的构成及其工作原理,同时也对常见磷光主体材料、客体材料作了简单介绍。另外,我们还阐述了本论文研究工作的意义。第二部分,详细介绍本文研究所使用的相关理论计算方法—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还介绍了一些其它的理论分析方法(例如,自然成键轨道(NBO)分析、Marcus电荷转移理论等。第叁部分,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对一系列咔唑、磷酰基类衍生物双极性主体材料的电子结构和光物理性能进行了详细的理论研究。计算结构表明,苯环的临位取代这种连接方式能有效地抑制叁线态激子的离域,进而提高ET。同时,中间苯环的个数减少时,降低了?-?*共轭能力,叁重态能也会提高。与二苯醚桥系列主体分子相比,二苯胺桥系列主体分子呈现较差的光物理性能能,因此不具备作为高性能OLED主体材料的潜能。同时我们构建了主-客体体系,研究了主客体间能量、电荷转移情况。第四部分,以D-A构型为基础的叁苯胺螺芴主体材料POSTF为实验分子。通过芴环上引入不同的缺电子基团设计了一系列双极性主体材料,我们同时也研究了供电子基团(D)与吸电子基团(A)的比率对主体材料性能的影响。通过前线分子轨道(FMOs)、电离势(IP)、电子亲和能(EA)以及重组能(λ)方面性能方能的表征发现:不论D/A比例为何,当吸电子基团用二苯基硼单元取代实验分子的二苯基磷酰基时空穴/电子重组能都降低了,而且空穴、电子重组能的大小很接近,因此二苯基硼系列主体材料具有较好的空穴/电子传输性能,空穴电子传输也比较平衡。第五部分,我们继续研究了叁苯胺螺芴衍生物材料。用N-苯咔唑基团取代了叁苯胺基团,同时我们在芴环上引入不同的缺电子单元设计了一系列双极性主体材料,并对其电子结构和光物理性能进行了详细的理论研究。计算结构表明,螺芴叁苯胺/N-苯咔唑结构的分子由于其所具有的特殊正交结构使得其呈现较高的ET,满足构建双极性主体材料的基本条件。与N-苯咔唑(CzSTF)系列主体分子相比,叁苯胺(STF)系列单叁重劈裂能差ΔEST较小。较小的?EST更有利于叁线态激子的产生同时也可以降低设备的开启电压。缺电子单元是二苯基硫酰基主体材料SOSTF呈现了较高的叁重态能ET、较小的ΔEST、平衡的空穴—电子传输性能、较低的电荷注入势垒等特征,因此可以作为合适的蓝光主体材料。(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4-18)

赵丽云,张玉瑾,马红,冷建材[2](2016)在《末端基团对芴类衍生物分子非线性光学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内容简介:通过采用预估矫正的时域有限差分方法数值求解速率方程-光场强度方程,研究了纳秒激光脉冲在具有不同末端基团的对称性芴类衍生物分子2,7-双(4’-(二甲基氨基)苯乙烯基)-9-氢-芴(F1分子)和2,7-双(4’-硝基苯乙烯基)-9-氢-芴(F2分子)中的动力学传播过程以及光限幅效应,分析了两种分子的光限幅特性随传播距离、粒子数密度以及脉冲宽度的变化情况,并且拟合了两种分子的动态双光子(本文来源于《第六届全国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6-08-05)

赵丽云,张玉瑾,马红,冷建材[3](2016)在《末端基团对芴类衍生物分子非线性光学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采用预估矫正的时域有限差分方法数值求解速率方程-光场强度方程,研究了纳秒激光脉冲在具有不同末端基团的对称性芴类衍生物分子2,7-双(4′-(二甲基氨基)苯乙烯基)-9-氢-芴(F1分子)和2,7-双(4′-硝基苯乙烯基)-9-氢-芴(F2分子)中的动力学传播过程以及光限幅效应,分析了两种分子的光限幅特性随传播距离(z)、粒子数密度(N)以及脉冲宽度(τ)的变化情况,并且拟合了两种分子的动态双光子吸收(TPA)截面。计算结果表明,该系列分子具有较大的双光子吸收截面以及较好的光限幅效应。此外,F2分子的末端基团―NO_2与F1分子的末端基团―N(CH_3)_2相比具有更强的得电子能力,因而使得F2分子具有更大的跃迁偶极矩,双光子吸收截面增大,光限幅效应更为明显。(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汪俊,孙新,黄建民,冯燕,汪新[4](2016)在《对称型长共轭芴类衍生物的溶致变色效应及光限幅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Heck反应得到3个含有不同末端基团的对称型长共轭芴类衍生物(M1-M3),化合物结构通过NMR、IR和元素分析表征。测试了3个化合物THF溶液的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荧光量子产率,同时研究了它们在不同极性溶剂中的溶致变色效应。通过Z-扫描技术,得到3个化合物在不同入射激光能量下对应的非线性吸收系数β和双光子吸收截面σ。并对它们的皮秒光限幅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M2和M3具有较好的光限幅性能。通过限幅机制分析,M2和M3的光限幅性能主要来源于双光子吸收机理。(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6年01期)

褚建波,沈群,陈启云[5](2015)在《芴类衍生物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芴类衍生物的研究进展。方法参照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献,对芴类衍生物的应用及合成方法进行概述。结果芴类衍生物在应用及合成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结论芴类衍生物在材料、化工、医药等领域有着较好的潜在的应用前景,将仍然是未来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李高楠,王鹏江,夏东,李达超,高成威[6](2015)在《新型9-丙二腈芴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光谱性质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Suzuki偶联反应,合成了2个新型的以吡啶环为端基的9-丙二腈芴类衍生物2a-2b,其结构经1 H NMR、13C NMR、MS分析确定.同时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光致发光光谱研究了其光物理性质.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对2a-2b进行了结构优化,同时通过含时密度泛函(TDDFT)方法对吸收光谱进行了计算,发现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观察到的吸收峰数据相符合.(本文来源于《分子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李道学,冯燕,汪俊,王奇,吕奇[7](2015)在《具有双光子荧光的芴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光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具有不同烷基链的2-溴烷基芴和不同末端基团的取代苯乙烯为原料,利用Heck反应合成了五个新型的芴类衍生物(M1~M5)。通过IR、1H NMR和元素分析对目标分子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它们的紫外吸收,单、双光子荧光光谱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末端基团的给电子能力越强,紫外和荧光光谱的红移程度越大,而且双光子吸收截面也越大;通过改变芴环9位的柔性链长度可以对化合物的溶解性进行调节,但对化合物的光学性能不会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5年06期)

刘艳玲,谢敏,钟晴,凌瑶,韩立志[8](2014)在《芴类衍生物TFDPA光谱性质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众多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中,许多实验已证明芴具有良好的电致发光性能。近日,Wang等科学家设计合成了一种新的含芴衍生物TFDPA(图1)。本文即在此实验基础上,采用量子化学方法,对化合物TDFPA的结构和荧光特性进行了针对性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这种化合物具有高度非平面结构,可限制分子间的作用力,增加化合物的热力学稳定性;电子跃迁时,伴随着电荷迁移,即从叁苯胺基团迁移到叁个芴环,并且其具有很强的空穴和电子的注入能力;发射光谱位于可见光蓝光区域。总之,这在理论上进一步证明其有很大潜能作为多功能蓝光材料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5分会:理论化学方法和应用》期刊2014-08-04)

朱文赛[9](2014)在《直接芳基化制备聚芴类衍生物及其光电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芴类及其衍生物半导体材料由于具备易加工处理、热稳定性高、波谱范围的易调控性、器件荧光效率高和电荷传输性能强等优点,成为了有机功能化材料发光器件材料中的明星分子。有机功能化材料在发光领域相对于红绿光发射材料的制备,高性能、高稳定性的蓝光材料的制备是极具挑战性和商业潜力的。然而芴类寡聚物和高聚物及其衍生物作为发光器件材料存在一定缺陷,如芴类分子9位的碳原子易被氧化形成羰基,该羰基会对器件内空穴、电子复合而成的激子存在猝灭作用,降低发光材料器件的发光稳定性能和发光效率等器件性能;未经芳基化修饰的聚芴材料还易形成聚集态或激基缔合物,导致电致发光光谱红移,产生黄绿光带发射。因此,芴类材料的后修饰显得格外重要。本论文制备了一系列的螺芴、二芳基芴以及叔醇的芴类小分子化合物。论文采用近年来热门的异于传统过渡金属催化的碳碳键偶联反应(Suzuki反应、Stille反应等)的直接芳基化方法,合成了芳基芴与四氟苯的共聚物和寡聚物半导体材料。经过测试研究,我们发现SFX-TP-SFX是一种深蓝光发射的高效率的器件材料;PODPF-TP、PCzODPF-TP和PPhOC8PF-TP以及PPFOH-TP和OPPFOH-TP相对于其单体的共聚化合物,其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发生了大范围的蓝移,HOMO能级和LUMO能级降低了。(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4-05-01)

汪俊龙[10](2014)在《含共轭基团芴类衍生物荧光分子性能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芴及其衍生物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有机荧光材料。芴及其衍生物因其卓越的电学性能和光学性能,同时在结构上极易被改造,可以得到我们的目标性能分子,使其广泛应用于在电致发光、光致发光、激光器件、催化材料、磁性材料、光伏电池、发光二极管、生物传感器器件、生物医学和吸附等方面。当前,改善和提高芴及其衍生物的综合光电性能,主要采用制备小分子的芴类衍生物。其中,结构明确的小分子芴类衍生物发光材料,其性能与结构之间呈现直接正交关系,也比较容易控制其实验过程。与此同时,锂电池的负极材料采用有机化合物是比较新颖的研究方向。芴类衍生物基于较好的稳定性与能隙带,可作为负极材料的一类可用材料。本文以2,7-二溴芴有机化合物为原料,合成出中间体,然后选择合适的含有拉电子基的硼酸化合物与中间体合成出了一系列的新型大环芴类衍生物。利用红外,核磁共振等表征手段,确定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并利用各种方法对目标有机物进行性能测试和作为锂电池负极材料进行了研究。本研究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发光材料的前生今世以及芴及其衍生物荧光材料的发展与应用,着重对含吸电子基团的芴类衍生物研究现状与应用进行了简要的阐述。最后对所选课题的选题意义和技术路线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第二章,成功合成了叁种芴类衍生物,但9,9-二乙基-2,7-二(5-嘧啶基)芴合成失败。实验以Suzuki反应为合成实验的桥梁,用已购得有机原料2,7-二溴芴,在前人成熟的实验合成方法,得到所要的进一步合成物质的中间体9,9-二乙基-2,7-二溴芴,将中间体分别于四种含有不同拉电子基的硼酸化合物进行反应合成新的大环芴类衍生物,成功合成出9,9-二乙基-2,7-二(3,4,5-叁氟基苯基)芴;9,9-二乙基-2,7-二(4-氰基苯基)芴;9,9-二乙基-2,7-二(4-叁氟甲基苯基)芴。此外还得到9,9-二乙基-2,7-二(3,4,5-叁氟基苯基)芴的单晶。利用红外,核磁共振确定所合成的物质皆为目标产物。第叁章,将目标产物进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试,荧光发射光谱测试,热性能测试,X-射线粉末衍射测试,电化学性能测试以及作为锂电池负极材料性能测试进行了讨论。部分产物进行单晶衍射测试结构。在极性溶剂中它们均可以发生双荧光行为。热重测试与X-射线粉末衍射测试证明目标产物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作为锂电池负极材料,显示较高充放电电比容量,尤其是目标产物2即9,9-二乙基-2,7-二(4-氰基苯基)芴拥有稳定的效率和充电比容量。第四章,对论文的内容进行逐章概括总结,然后完善的课题衍生出的研究工作,最后展望了叁种新型含共轭基团芴类衍生物潜在的应用领域。(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14-04-15)

芴类衍生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内容简介:通过采用预估矫正的时域有限差分方法数值求解速率方程-光场强度方程,研究了纳秒激光脉冲在具有不同末端基团的对称性芴类衍生物分子2,7-双(4’-(二甲基氨基)苯乙烯基)-9-氢-芴(F1分子)和2,7-双(4’-硝基苯乙烯基)-9-氢-芴(F2分子)中的动力学传播过程以及光限幅效应,分析了两种分子的光限幅特性随传播距离、粒子数密度以及脉冲宽度的变化情况,并且拟合了两种分子的动态双光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芴类衍生物论文参考文献

[1].张冬梅.基于咔唑及螺芴类衍生物的双极性主体材料的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7

[2].赵丽云,张玉瑾,马红,冷建材.末端基团对芴类衍生物分子非线性光学性质的影响[C].第六届全国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2016

[3].赵丽云,张玉瑾,马红,冷建材.末端基团对芴类衍生物分子非线性光学性质的影响[J].物理化学学报.2016

[4].汪俊,孙新,黄建民,冯燕,汪新.对称型长共轭芴类衍生物的溶致变色效应及光限幅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16

[5].褚建波,沈群,陈启云.芴类衍生物的研究进展[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

[6].李高楠,王鹏江,夏东,李达超,高成威.新型9-丙二腈芴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光谱性质的理论研究[J].分子科学学报.2015

[7].李道学,冯燕,汪俊,王奇,吕奇.具有双光子荧光的芴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光学性能[J].功能材料.2015

[8].刘艳玲,谢敏,钟晴,凌瑶,韩立志.芴类衍生物TFDPA光谱性质的理论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5分会:理论化学方法和应用.2014

[9].朱文赛.直接芳基化制备聚芴类衍生物及其光电性质[D].南京邮电大学.2014

[10].汪俊龙.含共轭基团芴类衍生物荧光分子性能调控[D].宁波大学.2014

标签:;  ;  ;  ;  

芴类衍生物论文-张冬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