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氨酸转氨酶论文-张永红,朱峰,唐芬芬,邵榆岚,白兴荣

鸟氨酸转氨酶论文-张永红,朱峰,唐芬芬,邵榆岚,白兴荣

导读:本文包含了鸟氨酸转氨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家蚕,鸟氨酸氨基转移酶(Bmoat)基因,表达,BmNPV感染

鸟氨酸转氨酶论文文献综述

张永红,朱峰,唐芬芬,邵榆岚,白兴荣[1](2018)在《家蚕δ-鸟氨酸转氨酶基因Bmoat转录分析及对免疫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家蚕δ-鸟氨酸转氨酶基因Bmoat序列信息,明确其组织转录规律,结合家蚕感染BmNPV对其表达的影响,初步探索该基因功能。克隆家蚕δ-鸟氨酸转氨酶基因Bmoat ORF序列,对该基因编码区的氨基酸序列、分子量、结构域等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Gene Doc与MEGA 5.0软件对Bm OAT与其他物种δ-鸟氨酸转氨酶进行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利用半定量RT-PCR对其组织和时期转录情况进行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家蚕添食BmNPV后Bmoat的表达情况。Bmoat编码407个氨基酸,属非分泌型蛋白,预测分子量为44.7 ku,等电点为6.36。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发现,Bm OAT与棉铃虫转氨酶同源性最高,为84.3%。组织和时期转录特征分析表明,该基因在家蚕幼虫的各个组织均表达,且在家蚕整个幼虫时期持续性表达。Bmoat在家蚕感染BmNPV 3 h表达量基因明显上调,而在12、24 h呈现下调,表明Bmoat的表达受到BmNPV感染的诱导。家蚕δ-鸟氨酸转氨酶Bmoat在家蚕感染BmNPV后发生响应,推测该基因参与家蚕免疫应答,进而形成一定的机体能量补偿机制。(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7期)

姚艳丽,胡小文,徐磊,邢淑莲,高玉尧[2](2018)在《割手密鸟氨酸转氨酶(Ssδ-OAT-2)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鸟氨酸转氨酶是合成脯氨酸的关键酶之一,在植物适应逆境胁迫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割手密为研究材料,克隆得到了鸟氨酸转氨酶基因c DNA序列全长,将该基因命名为Ssδ-OAT-2(Gen Bank登陆号:KX714116)。该序列全长1 373 bp,包含一个1 365 bp的开放读码框(ORF),编码454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49.54 k D。同源比对分析表明,Ssδ-OAT-2基因同其近缘属甘蔗的同源性最高(99%),其次是高粱(98%),与其它禾本科植物的同源性约为92%。通过构建与GFP融合表达载体,转洋葱表皮细胞进行瞬时表达,结果表明,该蛋白质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膜上。Ssδ-OAT-2基因的获得为甘蔗抗逆基因工程提供候选基因资源。(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8年06期)

王伟东,疏再发,杜昱林,黎星辉,王玉花[3](2014)在《的茶树鸟氨酸转氨酶基因CSδ-OAT克隆与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已知鸟氨酸转氨酶(δ-OAT)的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并利用RT-PCR和RACE技术从‘迎霜’茶树中克隆获得鸟氨酸转氨酶基因,命名为Csδ-OAT,其Gen Bank登录号为KJ641844。该基因c DNA全长为1 865 bp,编码473个氨基酸,理论等电点为7.19,推测分子量为52.3 k D。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Csδ-OAT主要功能域保守性较高,存在典型的PLP结合位点;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Csδ-OAT的进化符合传统的生物学分类,与其他双子叶植物具有同一起源。q RT-PCR分析结果表明,Csδ-OAT基因的表达存在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在花中表达最高,其次是叶片,而在其他组织器官中表达较低。此外,Csδ-OAT基因受高盐、低温、干旱、ABA和氧化胁迫处理的诱导,表明其参与了茶树体内各种非生物胁迫响应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4年12期)

唐南洪,王燕,王晓茜,张飞媛,李秀金[4](2011)在《过表达精氨酸酶1和鸟氨酸转氨酶提高HepG2细胞的降氨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双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将人精氨酸酶1基因(hArgI)和人鸟氨酸转氨酶基因(hOTC)导入人肝癌细胞株HepG2,从而获得具有强降氨能力的细胞株。方法:扩增hArgI和hOTC全长cDNA片段,构建载体pBudCE4.1/hArgI、pBudCE4.1/hOTC和pBudCE4.1/hArgI+hOTC;通过脂质体转染筛选稳定表达hArgI和/或hOTC的细胞株;用RT-PCR或Western-Blot检测hArgI和hOTC表达以及人精氨酸酶2(hArgII)、人谷氨酰胺合成酶(hGS)、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1(CPSl)、精氨酸酶代琥珀酸合成酶(hASS)和精氨酸代琥珀酸裂解酶(hASL)的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新建细胞株的增殖能力和降氨能力;生化法检测酶活力和尿素合成量;商品化试剂盒检测谷氨酰胺产量。另外,还通过与原代培养的人正常肝细胞的比较,评估HepG2/hArgI+hOTC的耐氨和降氨能力。结果:HepG2/hArgIl、HepG2/hOTC2和HepG2/(hArgI+hOTC)4细胞成功建立并证实过表达hArgI和/或hOTC;hArgI过表达以及hArgI和hOTC的共同过表达对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P>0.05);HepG2/hArgIl和HepG2/(hArgI+hOTC)4细胞的MrgI酶活力以及HepG2/(hArgI+hOTC)4细胞的hOTC酶活力均高于对照细胞(P<0.05);hArgI和/或hOTC的过表达还促进了氨代谢相关蛋白(包括hGS、kArgII、hASS和hASL)的表达。HepG2/(hArgI+hOTC)4细胞的耐氨能力显着提高,是HepG2的3倍,达到人原代肝细胞的3/8;降氨能力上,在NH4C1浓度达180mM浓度时,尿素生成量是HepG2的3.1倍,达到人原代肝细胞的63.1%;在NH4C1浓度为120mM和G1u浓度为15mM时,G1n生成量是HepG2的3.1倍,达到人原代肝细胞的36.0%。结论:建立的过表达精氨酸酶和鸟氨酸转氨酶的细胞株HepG2/(hArgI+hOTC)4在体外培养时具有强降氨能力,这可能为寻找人工肝中合适的肝细胞来源提供材料,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第6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论文集》期刊2011-09-14)

徐美娟,张显,饶志明,杨娟,窦文芳[5](2011)在《钝齿棒杆菌N-乙酰鸟氨酸转氨酶的克隆表达分析及其重组菌的精氨酸发酵》一文中研究指出N-乙酰鸟氨酸转氨酶(EC 2.6.1.11,ACOAT)是钝齿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crenatum精氨酸合成途径中的第4个酶,催化底物N-乙酰谷氨酸半醛生成产物N-乙酰鸟氨酸。为研究N-乙酰鸟氨酸转氨酶在钝齿棒杆菌中精氨酸合成中的作用,考察其酶学性质,对培养基成分和发酵过程工艺条件的优化提高精氨酸产量提供依据。从精氨酸高产菌株钝齿棒杆菌SYPA 5-5染色体扩增获得ACOAT编码基因argD,全长1 176 bp,编码390个氨基酸,在Escherichia coli BL21(DE3)及C.crenatum SYPA中成功表达。采用Ni柱亲和层析纯化后获得的重组蛋白比酶活达108.2 U/g,对其部分酶学性质进行初步研究。构建重组钝齿棒杆菌C.crenatum SYPA(pJCtac-CcargD),加强精氨酸合成途径ACOAT蛋白表达量,对重组菌产精氨酸进行初步发酵分析。多次发酵结果表明重组钝齿棒杆菌与出发菌株相比胞内ACOAT酶活得以增强;重组菌CCD1精氨酸平均产量为39.7 g/L,产酸提高14.7%。结果还表明在重组菌发酵精氨酸的同时不仅ACOAT得到了加强表达,同时还提高了重组菌在发酵过程中菌体自身的氧利用率。(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11年07期)

焦蓉,刘贯山,刘好宝,王树林,侯娜[6](2011)在《普通烟草鸟氨酸转氨酶基因Ntδ-OAT的克隆与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鸟氨酸转氨酶是以鸟氨酸为前体合成脯氨酸的关键酶,对植物适应逆境胁迫起关键作用。本研究根据其已知保守序列设计兼并引物,从普通烟草品种中烟14中克隆到一条425bp的中间片段,应用RACE方法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得到5′末端和3′末端cDNA序列,经BLAST验证,首次从普通烟草中克隆到了鸟氨酸转氨酶基因,命名为Ntδ-OAT,其GenBank登录号为GU144571。该基因cDNA全长为1781bp,共编码477个氨基酸。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Ntδ-OAT基因的进化符合传统的生物学分类,主要功能域在生物进化中保守性较高。Real-time PCR分析表明,Ntδ-OAT基因受干旱、高盐、低温、ABA等多种胁迫处理的诱导表达,可能参与普通烟草体内抗渗透胁迫过程。(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张积森,陈由强,郭春芳,李伟,阙友雄[7](2009)在《甘蔗水分胁迫响应的δ-鸟氨酸转氨酶基因克隆及分子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消减文库技术,结合cDNA芯片技术筛选到1个明显受水分胁迫诱导的EST序列(Ratio值为8.1),比对分析推测其为δ-OAT基因的片段,进而通过RACE结合PCR技术获得该基因全长cDNA序列为1782bp,其中5′端非编码区150bp,开放阅读框为1362bp,3′端非编码区为270bp且存在2个终止加A信号AATAA。预测其编码的蛋白质分子量为49.5ku,等电点为6.5,为一个跨膜蛋白。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δ-OAT基因家族N末端和C末端相对不保守,而主要功能区均表现保守。基因进化分析显示,单子叶禾本科植物和双子叶植物鸟氨酸转氨酶编码基因分别由各自祖先进化而来,而微生物的鸟氨酸转氨酶编码基因表现出复杂的进化关系。荧光实时PCR分析δ-OAT在根、茎、叶的表达,该基因在茎的表达较高,其次是叶而后为根,但没有明显的组织表达特异性。本文首次报道甘蔗δ-OAT基因克隆研究结果,为该基因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奠定一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09年08期)

刘传爱,肖建华,刘彦,廖力,曾谷清[8](2005)在《日本血吸虫鸟氨酸转氨酶基因的获得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sequencetag,EST)技术,从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中筛选和鉴定日本血吸虫新基因鸟氨酸转氨酶。方法转化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随机挑取重组阳性克隆进行测序,获得EST;用NCBI站点的GenBank对所获得的新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检索;利用BLAST程序对同源性高的基因进行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的同源性比较;并利用pc-gene软件对其蛋白质结构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获得了1个日本血吸虫新基因鸟氨酸转氨酶基因(GenBank登录号AY336497)。该cDNA序列长1677bp,编码424个氨基酸,与Xenopuslaevis鸟氨酸转氨酶同源性为66%;编码蛋白的理论等电点为8.52;抗原表位可能位于cDNA序列795~846处。结论用EST寻找日本血吸虫新基因是一种可行的方法,所筛选到的日本血吸虫新基因与Xenopuslaevis鸟氨酸转氨酶基因同源,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全序列及功能作准备。(本文来源于《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期刊2005年01期)

许廷森,朱菊红,林浩,郭柏祥[9](1980)在《蚕氨基酸代谢的研究:精氨酸酶、鸟氨酸-δ转氨酶和支链氨基酸转氨酶》一文中研究指出精氨酸酶广泛存在于生物界(Meister,1965)。在高等动物中,它是尿素循环中的重要环节(Ratner,1977)。关于昆虫界是否存在鸟氨酸循环问题一直未有定论(Candy,1965)。在尿素循环的几个环节中,Inokuchi等观察到一些个别的酶和代谢环节(Inokuchi等1969;Powles等1972),但仅仅根据这些材料推断尿素循环在昆虫体内的存在尚嫌证据(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1980年01期)

陶义训,黄左钺,冯正,杭省嘉[10](1966)在《日本血吸虫精氨酸转氨酶及鸟氨酸转氨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人工感染的家兎中取得日本血吸虫成虫,制成匀浆后在37℃测定鸟氨酸转氨酶活力,底物L-鸟氨酸及α-酮戊二酸的浓度各为0.017M,pH8.O。测定结果用微克分子/ 毫克氮/小时表示,测得酶活力的平均值雄虫为33.9,雌虫为29.0。此酶的最适pH为8.O—8.2。在对此测定中合抱虫的鸟氨酸转氨酶活力为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酸活力的1.5倍,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活力的2.4倍。当用鸟氨酸分别与α-酮戊二酸、丙酮酸、草酰乙酸及乙醛酸进行测定时,测得的酶活力比值依次为100:6.2:1.8:4.2。磷酸吡哆醛能增高酶活力,羟胺则使之降低。氯化铜及对氯汞苯甲酸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在2×10~(-5)M的浓度下前者抑制78.5%,后者抑制31.6%。正缬氨酸及缬氨酸对此酶的抑制作用是竞争性的,当底物鸟氨酸的浓度减低时,抑制作用增强。南瓜子氨酸的抑制是非竞争性的,在O.017M的浓度下抑制酶活力29.5%。酒石酸锑钾(10~(-3)M)及呋喃丙胺(10~(-4)M)对酶活力无影响。在日本血吸虫中测不出精氨酸转氨酶的存在,以精氨酸为底物作转氨酶测定时所产生的谷氨酸是由于精氨酸酶和鸟氨酸转氨酶相继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期刊1966年03期)

鸟氨酸转氨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鸟氨酸转氨酶是合成脯氨酸的关键酶之一,在植物适应逆境胁迫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割手密为研究材料,克隆得到了鸟氨酸转氨酶基因c DNA序列全长,将该基因命名为Ssδ-OAT-2(Gen Bank登陆号:KX714116)。该序列全长1 373 bp,包含一个1 365 bp的开放读码框(ORF),编码454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49.54 k D。同源比对分析表明,Ssδ-OAT-2基因同其近缘属甘蔗的同源性最高(99%),其次是高粱(98%),与其它禾本科植物的同源性约为92%。通过构建与GFP融合表达载体,转洋葱表皮细胞进行瞬时表达,结果表明,该蛋白质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膜上。Ssδ-OAT-2基因的获得为甘蔗抗逆基因工程提供候选基因资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鸟氨酸转氨酶论文参考文献

[1].张永红,朱峰,唐芬芬,邵榆岚,白兴荣.家蚕δ-鸟氨酸转氨酶基因Bmoat转录分析及对免疫的响应[J].江苏农业科学.2018

[2].姚艳丽,胡小文,徐磊,邢淑莲,高玉尧.割手密鸟氨酸转氨酶(Ssδ-OAT-2)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8

[3].王伟东,疏再发,杜昱林,黎星辉,王玉花.的茶树鸟氨酸转氨酶基因CSδ-OAT克隆与表达分析[J].园艺学报.2014

[4].唐南洪,王燕,王晓茜,张飞媛,李秀金.过表达精氨酸酶1和鸟氨酸转氨酶提高HepG2细胞的降氨能力[C].第6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论文集.2011

[5].徐美娟,张显,饶志明,杨娟,窦文芳.钝齿棒杆菌N-乙酰鸟氨酸转氨酶的克隆表达分析及其重组菌的精氨酸发酵[J].生物工程学报.2011

[6].焦蓉,刘贯山,刘好宝,王树林,侯娜.普通烟草鸟氨酸转氨酶基因Ntδ-OAT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1

[7].张积森,陈由强,郭春芳,李伟,阙友雄.甘蔗水分胁迫响应的δ-鸟氨酸转氨酶基因克隆及分子特征分析[J].热带作物学报.2009

[8].刘传爱,肖建华,刘彦,廖力,曾谷清.日本血吸虫鸟氨酸转氨酶基因的获得和分析[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5

[9].许廷森,朱菊红,林浩,郭柏祥.蚕氨基酸代谢的研究:精氨酸酶、鸟氨酸-δ转氨酶和支链氨基酸转氨酶[J].昆虫学报.1980

[10].陶义训,黄左钺,冯正,杭省嘉.日本血吸虫精氨酸转氨酶及鸟氨酸转氨酶的研究[J].ActaBiochimicaetBiophysicaSinica.1966

标签:;  ;  ;  ;  

鸟氨酸转氨酶论文-张永红,朱峰,唐芬芬,邵榆岚,白兴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