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的显性论文-吴雨缙,罗旋

译者的显性论文-吴雨缙,罗旋

导读:本文包含了译者的显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华夏集》,庞德,译者的显性,选材

译者的显性论文文献综述

吴雨缙,罗旋[1](2015)在《论《华夏集》中选材的译者显性(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翻译活动中,最重要是活动的主体,即译者。但当今译坛中,译者的地位从属于原作者甚至原作品。为了改革当时诗歌写作模式,呼吁人们认识战争带来的危害,庞德精心翻译16首诗歌纳入《华夏集》。读者们不难从选材上看出译者的显性。而该本诗集也证实译者的显性在译文中存在的合理价值。(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期刊2015年06期)

赖鹏[2](2015)在《基于福柯的微观权力论看《牡丹亭》译者对隐性情态意义的显性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微观权力的非物化和去中心化等特征,本文对翻译语篇(《牡丹亭》许渊冲、许明译本)中的情态显化翻译行为进行人际权力距离角度的阐释,以原文与译文情态动词类型分布、量值分布和使用频率的数据对比为基础,从译者对情态动词的选择和添加分析情态的显性重构对中国传统家庭中"长幼辈分、男女性别和主仆阶层"叁方面的人际微观权力关系的突显。译者对隐性情态意义的显性重构体现了翻译过程中以及中国传统家庭作为微观社会中权力与话语的互动。戏剧文学英译过程中译者对隐性情态的显性重构行为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基层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微观权力关系,对提高跨文化可接受度并推动中国古典戏剧和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海外英语国家具有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15年04期)

吴雨缙[3](2013)在《论庞德《华夏集》中译者的显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翻译活动中,最重要就是活动的主体,即译者。但是从古到今,特别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译者的地位从属于原作者甚至原作品。在翻译《华夏集》时,庞德为了达到理想的诗歌翻译效果,在翻译手法上,大胆采用了英语读者不熟悉的类似汉语语法结构的句法及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抒情方式处理汉语诗歌英译。本文以翻译家韦努蒂译者的显性为理论支持,从译者的显性分析庞德《华夏集》中意象和句子翻译方法。(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3年13期)

张文英,訾岩[4](2011)在《对本雅明与傅雷译者显性翻译观的解读与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译者显性翻译观的研究成为翻译界一个受到高度关注的问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译者作为原文和译文的中介者,在翻译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一过程中,中外翻译家们对译者显性作用的认识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本文首先阐释了译者显性翻译观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然后对本雅明和傅雷的译者显性翻译观的异同点进行了解读和对比分析,以便对译者显性翻译观理论提供更系统、更深入的解读。(本文来源于《当代外语研究》期刊2011年02期)

吴静[5](2009)在《论艾兹拉·庞德《华夏集》中译者的显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艾兹拉庞德是一位赫赫有名的翻译家,同时也是美国现代诗坛上的杰出诗人。1915年庞德发表了一本名为《华夏集》的中国古典诗歌的译本,在当时收到了许多诗人和学者的欢迎。作为诗人兼翻译家,庞德在翻译这些中国古典诗歌时采用了一些有别于前人的翻译方法。在他看来,翻译不仅仅是一种翻译理念,更重要的是服务于诗学。作为意象派的主要代表诗人,庞德推崇突出意象,注重呈现事物而不妄加评论的新诗风格。巧合的是,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找到了与自己意象主义的契合点。因此,他将中国古诗翻译和英语诗歌创作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并且对当时意象派诗歌创作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一般说来,在翻译活动中,最重要就是活动的主体,即译者。但是从古到今,特别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译者的地位是从属于原作者甚至原作品。在翻译《华夏集》时,庞德为了达到理想的诗歌翻译效果,他精心挑选了一些反映战争,离愁等题材;在翻译手法上,他大胆地采用了英语读者不熟悉的类似汉语语法结构的句法以及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抒情方式来处理汉语诗歌。尽管庞德翻译的《华夏集》并非完全忠实于原文而且一些学者认为庞德的翻译没有将原文中的全部意思传达出来,但这并不妨碍《华夏集》在西方文学界大受欢迎。在某种程度上,《华夏集》的出版改变了西方人眼中的东方意象,特别是中国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作为诗人兼译者,庞德通过翻译这部诗集将自己译者的地位上升到了与原作几乎相同的地位。本文以意大利翻译学家韦努蒂的翻译观点(译者的显性)为理论支持,试图从译者主体性来分析庞德《华夏集》翻译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合理性及其价值。这一新的尝试为重新认识庞德的翻译提供新的视角,从而对诗歌翻译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探索有所裨益。(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09-04-25)

译者的显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微观权力的非物化和去中心化等特征,本文对翻译语篇(《牡丹亭》许渊冲、许明译本)中的情态显化翻译行为进行人际权力距离角度的阐释,以原文与译文情态动词类型分布、量值分布和使用频率的数据对比为基础,从译者对情态动词的选择和添加分析情态的显性重构对中国传统家庭中"长幼辈分、男女性别和主仆阶层"叁方面的人际微观权力关系的突显。译者对隐性情态意义的显性重构体现了翻译过程中以及中国传统家庭作为微观社会中权力与话语的互动。戏剧文学英译过程中译者对隐性情态的显性重构行为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基层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微观权力关系,对提高跨文化可接受度并推动中国古典戏剧和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海外英语国家具有促进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译者的显性论文参考文献

[1].吴雨缙,罗旋.论《华夏集》中选材的译者显性(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5

[2].赖鹏.基于福柯的微观权力论看《牡丹亭》译者对隐性情态意义的显性重构[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5

[3].吴雨缙.论庞德《华夏集》中译者的显性[J].文教资料.2013

[4].张文英,訾岩.对本雅明与傅雷译者显性翻译观的解读与对比[J].当代外语研究.2011

[5].吴静.论艾兹拉·庞德《华夏集》中译者的显性[D].云南师范大学.2009

标签:;  ;  ;  ;  

译者的显性论文-吴雨缙,罗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