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百四沟方塔出版《吉祥汴直口河本序》译者

贺兰山百四沟方塔出版《吉祥汴直口河本序》译者

一、贺兰山拜寺沟方塔所出《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的译传者(论文文献综述)

孙昌盛[1](2020)在《方塔出土两部西夏文藏传续典源流考》文中研究指明贺兰山方塔出土的西夏文藏传续典《吉祥遍至口合本续之解喜解疏》和《吉祥遍至口合本续之广义文》均有着传译者题款。通过题款考证,两部文献的作者为藏传佛教俄派大德俄·协当多吉,由俄派高僧不动金刚传至西夏。它们的藏文底本为《吉祥三菩怛之注疏文明灯》,是对《三菩怛本续》(《吉祥遍至口合本续》)的注疏性文本,这些西夏语译的藏传佛教俄派传规文献表明俄派噶举僧人在西夏有相当影响。

白乖乖[2](2018)在《西夏与周边民族的佛教关系》文中研究指明西夏,是中国西北由党项民族建立的政权。西夏在吸收周边各民族文化的同时,兼收并蓄,创造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绚丽多彩的西夏文化。而西夏佛教文化,是中国佛教文化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西夏佛教在发展形成的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受到回鹘、宋、辽、金佛教的影响,吐蕃藏传佛教也在西夏广为传布。回鹘地处中西交通要道,很早便接受了佛教,回鹘佛教对西夏佛教影响较深。随着西夏对回鹘的占领,回鹘僧人受到西夏统治者的重视,为西夏文大藏经的翻译做出了贡献,推动了西夏佛教的发展。西夏与宋辽金的佛教关系密切,西夏向宋朝赎取《大藏经》,西夏与辽金官方以及民间的佛教交流,促进了西夏佛教的发展,增进了西夏与辽金的关系往来。西夏时期,吐蕃僧人到西夏传法,藏传佛教也在西夏广泛传播。藏地僧人受到西夏统治者的优待,享有特权;西夏的社会风俗、建筑、绘画、语言词汇等都打上了藏传佛教的烙印。由于西夏地处丝路要道,控制着河西咽喉,同时也对佛教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王龙[3](2018)在《西夏文献中的回鹘——丝绸之路背景下西夏与回鹘关系补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夏与回鹘关系密切,主要体现在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两个方面。文化方面的交流,主要包括佛教文化、语言文化和世俗文化;商业贸易方面,在西夏原创作品《天盛律令》、《亥年新法》、《法则》等文献中可以得到印证,在这些西夏法律文献中,番(西夏)、汉、西番(藏),回鹘、鞑靼大多时候同时连用,证明西夏境内回鹘人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综合考察了存世西夏文献中明确提及回鹘的资料并加以翻译,展现西夏与回鹘的密切关系以及双方奉使往来的方方面面,也为西夏与回鹊关系提供了一些佐证。一方面,自8世纪后期至11世纪前期,回鹘与中原各政权保持着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回鹘又先后与吐蕃、西夏在丝路上展开了激烈的争斗,为疏通和维护丝绸之路,发展中西经济文化联系、开发和建设西北边疆,作出了积极重大的贡献。

孙伯君[4](2017)在《藏传佛教“大手印”法在西夏的流传》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黑水城出土西夏文献的记载,梳理了藏传"大手印"法在西夏的传行情况。指出西夏所传"大手印"法多为12世纪藏传佛教着名经师所传授,这些文献不仅反映了藏传佛教在西夏的传行情况,还是西藏本土各个宗派所传早期教法的一个缩影,从而可以弥补藏文佛教史料记载的缺失。

孙昌盛[5](2017)在《俄藏西夏文藏传密续《胜住仪轨》题记译考——兼论藏传佛教传播西夏的时间》文中指出俄藏西夏文藏传密续《胜住仪轨》标题后题记记载了《胜住仪轨》的梵文着者、藏文译者和西夏文译者。梵文着者"须摩底乞哩底"指印度大班智达Sumatikīrti(善慧称),藏文译者"丕啰纳乞哩底"指西藏译师Praj1ākīrti,即玛觉·洛追扎巴(mal gyo blo gros grags pa,智慧称)。善慧称为1112世纪初人,据藏文文献记载,他曾到西夏弘传了藏传佛教胜乐密法,是目前所知最早到西夏传法的印度上师。结合现存藏传西夏文佛经的译经时代考证,有证据显示,藏传佛教早在惠宗秉常和崇宗乾顺时期就已经开始在西夏传播。

魏淑霞[6](2016)在《西夏职官制度若干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更多的西夏文书史料的释读,从西夏官僚政治制度的视角入手,把西夏职官制度纳入到整个中国职官制度发展嬗变的历史空间中进行研究,十分有必要。本文拟以专题形式,对西夏职官制度中的几个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和研究,在展现西夏职官制度概貌的过程中探讨其在多大程度上承袭了中原职官制度,以及其与周边各民族政权间的制度文化的交融状况;探求西夏职官制度运行中各利益群体的协调;体察西夏法律政令文本与实际执行之间的关系。文章主体共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主要涉及选题缘由、研究内容、运用方法、学术史回顾及重难点;第二部分:官吏的培养与选叙;第三部分:官吏酬劳之官品、官阶、封爵、俸禄及致仕情况;第四部分:西夏考课奖惩制的探讨;第五部分:对西夏中央及地方监察体系进行考察;第六部分:探讨西夏宰相的设置、职掌及相权与皇权的斗争;第七部分:西夏的僧官制度;第八部分:总体梳理西夏职官制度的历史变迁、影响因素及其特点。主要结论如下:西夏对官吏的培养政策导向上,前期倡导“蕃化”,后期又倡导“儒化”,西夏官吏的选叙在保留旧有世袭制的基础上借鉴了中原的恩荫、征辟、科举制。从文献记载看,西夏设有十二品官,又有“未及御印”、“及御印”和“及授”官的划分,但这些官的划分与官品之间不存在完全的对应关系。在西夏,官阶数量众多,超过历代官阶数量。西夏的封爵对象也是宗室子弟和功臣,以宗室子弟封王为主,大致可划分为王/公/侯/伯,4级10等。在整体的封爵框架上承袭了中原传统封爵制实行分级分等的制度,但在具体的封爵名号、封爵分等上,西夏与中原有所不同。西夏的官俸由三司、群牧司负责,三司出钱,群牧司出牲畜,而禄食由分给官吏的口粮田中出。西夏因位得官的人在致仕后,离职不离官,享有特权,但致仕后是否还能领取俸禄,不得而知。西夏采用循资考绩法——磨勘制,在总体磨勘迁转政策下,又根据官吏任职部门的不同,身份地位的不同分类制定磨勘迁转政策,体现了统治者既想从整体上把握对官吏的考课,又想对官吏的考课有所区分。西夏的磨勘在参考年资的同时更注重个人业绩。磨勘奖惩方式分为物质、司法、行政手段,基本上遵循了擢优进贤,裁顽汰劣的原则。从史料记载看,西夏对官吏的监察系统可分为中央与地方两级制,中央监察分为御史台和谏官,两者各有分工,又互相配合,发挥了对官吏的监察作用。地方有刺史、经略使、转运使、巡检、检视人等,以实现对不同级别官吏的监督,共同构成西夏监察系统。宰相是官僚政治的核心人物,西夏宰相一职常设,应设有左、右宰相之职。与宋比较,西夏宰相权力较大,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这一方面可能是其受回鹘政权影响,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西夏民族割据政权的性质及当时的政治环境决定的。西夏曾出现过四次宰相专权,对其政治及职官制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且宰相专权与后党宗族关系密切、相权与皇权的斗争中伴随着蕃汉两种文化和统治方式的斗争。西夏崇尚佛教,设僧官制辅政,但僧人的政治参与性并不强烈。总体而言,西夏职官制度形成于我国职官制度发展的成熟期,从无到有,再到完善,是民族经济、文化、政治交流的结果。在部分保留本民族旧有制度的基础上,主要取法于宋,同时杂糅吐蕃、回鹘等其他民族政治文化,呈现出内容较为完整、杂糅并蓄的特点。

魏淑霞,胡明[7](2016)在《西夏塔寺研究述评》文中指出西夏崇信佛教,广修塔寺,目前学界对西夏塔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其数量和名称的考订;二是对单独个体展开研究;三是从整体上进行探讨;四是分区域进行研究。本文分类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回顾梳理,并对未来西夏塔寺研究作了简单展望。

孙昌盛[8](2015)在《西夏文藏传佛经《吉祥遍至口合本续》勘误》文中研究指明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合本续》是西夏译自藏文的藏传佛教密宗经典,涉及大量西夏语和西夏藏传佛教资料。但是,其中的印刷错误颇多,最常见的错误为形近字混淆,如(门)误为(苦);其次为文字重复;再就是文字前后颠倒。《吉祥遍至口合本续》这些错误的特点,完全可以作为该文献是活字印刷品的证据之一。

贾维维[9](2014)在《榆林窟第3窟壁画研究》文中指出榆林窟第3窟位于甘肃瓜州踏实河冲刷而成的河谷东岸,窟内壁画为西夏时期作品,是研究11-13世纪河西地区石窟艺术面貌、佛教信仰特征和多民族艺术交流史的重要遗存,因文献、碑铭、题记等材料欠缺,暂时无法判定确切的绘制年代。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榆林3窟壁画的题材内容、文本依据和配置内涵,主要运用图像学和艺术史的方法分析图像构成与特点,运用历史文献学的方法挖掘梵、藏、汉、西夏文文献或出土文书中隐藏的关键信息,注重对榆林窟第3窟图像来源及传播路径的分析,并将其与河西走廊地区的其他一些西夏石窟壁画和佛教版画、卷轴画、雕塑作品作细致比较,试图构架起从整体上审视西夏石窟造像体系的理论框架。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10世纪末至13世纪党项民族和西夏政权时期佛教的发展盛况,追溯10世纪末中印之间开展的频繁佛教文化交流活动,分析党项西夏与宋、辽、回鹘等政权之间的佛教交流关系,将西夏佛教艺术放置到10-13世纪中国多民族文化交流史中加以理解。第二章至第四章是本文的主体内容。通过分析图像的构成内容和特征,仔细梳理汉、藏、梵文佛教经典中与榆林3窟图像密切相关的文本(陀罗尼、仪轨、成就法等),并检索西夏其他同题材造像与榆林3窟进行比对,可以看到榆林3窟的大多数密教题材是随着宋代中印之间频繁的佛教文化交流活动所带来的成就法的传译、仪轨的推行和带有东印度帕拉风格插图的梵文贝叶经的流通而传入河西走廊,在西夏石窟壁画中形成较为稳定的发展序列。第五章是从整体上把握榆林3窟壁画的图像特征,密教题材图像遵循的是以《巴哩成就百法》为代表的东印度波罗佛教造像传统,“显/密”两类图像在统一的建筑实体空间内得到“圆融”,传统佛教观念(辽代华严“圆教”、“净土”信仰)和新译密续主题并存,反映了西夏佛教发展的基本形态。榆林3窟壁画在图像志方面基本选择沿用东印度佛教造像传统,但在图像配置内涵方面则是遵循敦煌本地图像传承和信仰模式,浓缩体现了汉地早期大乘佛教信仰、唐代密宗信仰、吐蕃占领敦煌时期引入的带有东印度波罗艺术风格的造像传统以及11世纪梵藏文密续经典所记录的全新的图像体系,并受到回鹘、辽等少数民族政权宗教信仰的影响,是11-13世纪多民族跨地域文化交流史的浓缩体现。

邓如萍,聂鸿音[10](2009)在《西夏佛典中的翻译史料》文中认为本文开头提出了理解西夏文佛典史料的十条预置规则,希望能得到学界对这些初步规则的修正或者反驳。随後,根据从黑水城所出西夏佛典中收集的资料,本文提供了12世纪下半叶和13世纪初活跃在西夏佛教界的八个僧人的小传。最後,文章重新考虑了西夏帝师的问题,并且根据新近介绍的汉译藏传佛典《大乘要道密集》再次探讨了有关大乘玄密帝师的情况。

二、贺兰山拜寺沟方塔所出《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的译传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贺兰山拜寺沟方塔所出《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的译传者(论文提纲范文)

(1)方塔出土两部西夏文藏传续典源流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吉祥遍至口合本续之解喜解疏》《吉祥遍至口合本续之广义文》的着者、传者
二、《吉祥遍至口合本续之解喜解疏》《吉祥遍至口合本续之广义文》与《吉祥三菩怛之注疏文明灯》
三、《吉祥遍至口合本续之解喜解疏》《吉祥遍至口合本续之广义文》密意

(2)西夏与周边民族的佛教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回鹘佛教对西夏佛教的影响
    第一节 回鹘佛教
    第二节 回鹘佛教对西夏佛教的影响
第二章 西夏与宋辽金佛教关系
    第一节 西夏与宋的佛教文化交流
    第二节 西夏与辽、金的佛教文化交流
第三章 西夏与藏传佛教
    第一节 党项与吐蕃的早期交往
    第二节 藏传佛教在西夏的传播
    第三节 西夏藏传佛教特点和藏传佛教对西夏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俄藏西夏文藏传密续《胜住仪轨》题记译考——兼论藏传佛教传播西夏的时间(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天五明大师须摩底乞哩底造
二、座前路赞瓦丕啰纳乞哩底蕃译
三、五明生现寺释迦比丘慧照番译
四、结语

(6)西夏职官制度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资料运用、研究内容、方法及主要观点
    三、学术史回顾
    四、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西夏官吏的培养与选叙
    第一节 蕃学、汉学
        一、从倡导“蕃化”到倡导“儒化”
        二、两种文化的交融
    第二节 西夏的多种选官制
        一、西夏选官制的形成与发展
        二、西夏官吏的选叙方式
第二章 西夏官吏的酬劳制度
    第一节 西夏的品阶制
        一、十二品官,及授、及御印、未及御印官的划分
        二、黑水城出土《官阶封号表》的数列化、礼制化特点
        三、官品、官阶衍生的特权、礼遇
    第二节 西夏官吏的封爵、俸禄及致仕
        一、西夏的封爵制
        二、西夏官俸
        三、“离职不失官”
第三章 西夏官吏的考课奖惩制
    第一节 考课机构的设置
    第二节 循资考绩法——磨勘制在西夏的应用
        一、磨勘地方郡县官员
        二、库局部门官吏的磨勘
    第三节 磨勘后的奖惩形式及原则
        一、经济、司法、行政三位一体的奖惩形式
        二、擢优进贤、裁顽汰劣的奖惩原则
    结语
第四章 西夏监察制考述
    第一节 台谏制考察
        一、御史台的设置及职掌
        二、谏官推测
    第二节 完备的地方监察体系
        一、经略司
        二、刺史
        三、转运司
        四、巡检
        五、提刑
        六、检视人
第五章 西夏宰相及其专权
    第一节 西夏宰相及其专权
    第二节 皇权与相权:两种统治方式的角逐
第六章 西夏的僧官制
    第一节 佛教在西夏的兴起与僧官制的产生
        一、佛教在西夏的兴起
        二、佛教管理机构的设立
    第二节 西夏的僧署及寺院僧职
        一、西夏的佛教管理机构
        二、地方寺院的僧职
    第三节 西夏僧官的选叙及管理
        一、西夏僧官的选叙
        二、西夏对僧众的管理
    第四节 西夏僧侣的政治参与性
        一、说法、译经、组织法会息灾
        二、参与寺院经济活动
        三、参与政治活动
第七章 西夏职官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其特点
    第一节 西夏职官制度的历史变迁
        一、从“受封袭职”到“依事设职”
        二、仿宋初立官制
        三、出土文献文物反映的西夏中后期官制
        四、行政机构演变的特点
        五、职、官分离及差遣制
        附:西夏各司职部口的官吏派遣
    第二节 西夏职官制度变迁之影响因素
        一、生态地理环境及生产力水平
        二、政治生态环境
        三、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四、本民族历史传统及习俗
    第三节 传承中的变异——西夏职官制度的特点
        一、中原官制文化在西夏职官制度中的主导性作用
        二、参政群体多元化
        三、“德治”、“礼治”与西夏官法的结合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7)西夏塔寺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西夏塔寺数量和名称的考订
二、对单独个体展开研究
三、从整体上对西夏塔寺进行探讨
四、分区域对西夏塔寺进行研究
五、结束语

(9)榆林窟第3窟壁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史回顾
    三、研究材料和方法
    四、“显教”与“密教”图像的划分
第一章 西夏社会佛教信仰的特征与11-13世纪多民族艺术交流
    第一节 党项民族和西夏政权时期的佛教信仰
        一、党项民族时期的佛教信仰
        二、西夏建国后的佛教信仰
    第二节 十世纪末的佛教复兴及西夏与周边各民族的佛教交流
        一、十世纪末的佛教复兴——继唐代之后的另一个取经热潮
        二、西夏与周边各民族的佛教交流
    第三节 榆林窟第3窟壁画
        一、榆林窟的西夏石窟
        二、榆林窟第3窟窟室结构与壁画内容
第二章 榆林窟第3窟显教图像研究
    第一节 东壁中铺:八塔变
        一、榆林窟第3窟“八塔变”图像辨识与分析
        二、汉、藏文典籍中的“八塔”
        三、从印度到西夏——“八塔变”图像的流变和传播
        四、榆林窟第3窟“八塔变”与西夏时期的八塔信仰
        五、小结
    第二节 南、北壁中铺:净土变
        一、西方净土变的相关经典
        二、榆林窟第3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
        三、榆林窟第3窟北壁“观无量寿经变”或“药师经变”
        四、从榆林3窟净土变中的建筑样式看宋夏之间的文化交流
        五、小结
    第三节 西壁窟门南、北两侧:文殊、普贤菩萨并侍从像
        一、榆林窟第3窟的文殊、普贤菩萨并侍从像
        二、西夏其他文殊、普贤菩萨并侍从像
        三、小结
第三章 榆林窟第3窟密教图像研究(上)
    第一节 千手观音
        一、十一面千手观音
        二、五十一面千手观音
        三、小结
    第二节 南壁东铺:顶髻尊胜佛母曼荼罗
        一、榆林窟第3窟顶髻尊胜佛母曼荼罗的相关仪轨文书
        二、西夏其他顶髻尊胜佛母曼茶罗图像
        三、榆林窟第3窟顶髻尊胜佛母佛母曼荼罗绘制年代分析
        四、小结
    第三节 北壁东铺:摩利支天曼荼罗
        一、摩利支天曼茶罗的相关经典与图像
        二、榆林窟第3窟的摩利支天曼茶罗及其文本依据
        三、小结
第四章 榆林窟第3窟密教图像研究(下)
    第一节 北壁西铺:金刚界曼茶罗
        一、金刚界曼荼罗的相关经典及其图像构成
        二、榆林3窟的金刚界曼茶罗
        三、西夏金刚界仪轨坛法与曼荼罗图像的盛行
        四、榆林3窟北壁西侧金刚界曼荼罗下方的多闻天王并八大马王
        五、小结
    第二节 南壁西铺:恶趣清净曼荼罗
        一、恶趣清净曼荼罗的相关经典及其图像构成
        二、榆林窟第3窟的恶趣清净曼茶罗
        三、恶趣清净曼荼罗下方的财续佛母与“七政宝”
        四、小结
    第三节 北壁西铺上方:不空羂索观音五尊像
        一、榆林窟第3窟不空羂索五尊曼荼罗的相关经典
        二、西夏其他不空羂索五尊像
        三、小结
    第四节 南壁西铺上方:五护陀罗尼佛母
        一、五护陀罗尼佛母成就法及其图像体系
        二、榆林窟第3窟五护陀罗尼佛母的文本依据和图像来源
        三、榆林窟第3窟五护陀罗尼佛母相关问题探讨
        四、小结
第五章 榆林窟第3窟图像来源与配置内涵
    第一节 巴哩系成就法对西夏佛教造像的影响
        一、巴哩译师及其《巴哩成就百法》
        二、巴哩系成就法在西夏流传的路径
        三、小结
    第二节 榆林窟第3窟的图像配置内涵:传统佛教观念与新译密续主题
        一、“华严信仰”
        二、“净土信仰”
        三、新译密续主题
结语
附录
图版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贺兰山拜寺沟方塔所出《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的译传者(论文参考文献)

  • [1]方塔出土两部西夏文藏传续典源流考[J]. 孙昌盛.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0(04)
  • [2]西夏与周边民族的佛教关系[D]. 白乖乖. 北方民族大学, 2018(02)
  • [3]西夏文献中的回鹘——丝绸之路背景下西夏与回鹘关系补证[J]. 王龙. 宁夏社会科学, 2018(01)
  • [4]藏传佛教“大手印”法在西夏的流传[J]. 孙伯君. 西夏学, 2017(01)
  • [5]俄藏西夏文藏传密续《胜住仪轨》题记译考——兼论藏传佛教传播西夏的时间[J]. 孙昌盛.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 [6]西夏职官制度若干问题研究[D]. 魏淑霞. 宁夏大学, 2016(12)
  • [7]西夏塔寺研究述评[J]. 魏淑霞,胡明. 西夏研究, 2016(01)
  • [8]西夏文藏传佛经《吉祥遍至口合本续》勘误[J]. 孙昌盛.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5)
  • [9]榆林窟第3窟壁画研究[D]. 贾维维. 首都师范大学, 2014(11)
  • [10]西夏佛典中的翻译史料[J]. 邓如萍,聂鸿音. 中华文史论丛, 2009(03)

标签:;  ;  ;  ;  ;  

贺兰山百四沟方塔出版《吉祥汴直口河本序》译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