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诗学论文-孙纪文

西汉诗学论文-孙纪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西汉诗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淮南子》,《诗经》,《诗》学旨趣,离合关系

西汉诗学论文文献综述

孙纪文[1](2018)在《《淮南子》引《诗》说《诗》与西汉前期《诗》学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淮南子》与西汉前期《诗》学之间存在话语对应的关联。《淮南子》引《诗》论理之中蕴含着西汉前期开放性的《诗》学旨趣;《淮南子》说《诗》与齐、鲁、韩、毛四家《诗》之间构成复杂的离合关系;而《淮南子》引《诗》说《诗》的背后更折射出西汉前期《诗》学思想的复合结构。在对《淮南子》的《诗》学语境进行知识溯源的过程中,大略可见西汉前期各《诗》学派别既有独立的说《诗》空间,又有孔门一系互相会通的"风人之旨"。(本文来源于《齐鲁学刊》期刊2018年03期)

黄锋[2](2017)在《唯探本方能求源——评张树国《楚骚·谶纬·易占与仪式乐歌——西汉诗歌创作形态与<诗>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断代文学,往往须从前朝入手,方见其流变之轨迹。西汉诗歌,上接战国,下启魏晋,研究其创作风貌,不仅需要着眼于两汉,更应该从先秦入手。秦汉之际,先秦古籍经过"隶古定",文字形态起了很大变化,加之先秦两汉作品"不题撰人",使相关文学作品的作者尤不清晰,如《楚辞》中《悲回风》《远游》的归属权,就成了文学(本文来源于《中国诗歌研究动态》期刊2017年02期)

田胜利[3](2015)在《《易林》用《诗》与西汉末年“诗”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代术数易学发展迅猛,《焦氏易林》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这部易学着作内保存不少的引诗论诗材料,是研究西汉末年诗学发展演变走势的语料。《焦氏易林》对《诗》的征引,于使用目的上是取象以言吉凶,手法上彰显的是象征对比兴的融通。清人陈氏父子、王先谦、冯登府等已经注意到《焦氏易林》用《诗》,但未将用《诗》放置到西汉末年《诗》学的学理层面去解读,故而也未能更好地还原出西汉末年诗学的面貌。一、西汉末年《易林》用《诗》形态与诗体式(本文来源于《文艺评论》期刊2015年02期)

冯倩[4](2014)在《西汉宣元时期萧望之、匡衡诗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齐诗》以解说阴阳在西汉《诗》学传统中独树一帜,萧望之和匡衡两位解诗学者将阴阳灾异说配合《诗经》探论君臣之道,迎合政治需要,将《诗经》解说附予匡扶国政的经学意味。二人因才华、政见得到皇帝赏识而官居重位,从侧面对宣帝和元帝知识结构和文化政策有一定影响,从疏奏、诏书中频引《诗》表述天人关系中可见。以时代政治为背景考察萧望之、匡衡诗学,能够深层了解《诗经》在西汉中后期的实用价值,展现儒士在政治变迁中被利用、牺牲的命运。(本文来源于《衡水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田胜利[5](2013)在《西汉“诗”学发展的两个截点及其演变走势——以《韩诗外传》与《焦氏易林》引诗的比较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汉"诗"学流传至今的着作不多,《韩诗外传》和《焦氏易林》(以下简称《易林》)是迄今为止保存比较完好的两部,《韩诗外传》属于韩诗派,《易林》属于齐诗派,亦杂取诸家之说。《韩诗外传》成书在西汉初年,《易林》成书于西汉末年,二者时间相距上百年。通过涉诗语料的比较,有助于了解《易林》引诗的特征,以及西汉"诗学"发展的基本走势,对于西汉"诗学"发展脉络的认识能从模糊走向清晰,本文试对此略作梳理。(本文来源于《文艺评论》期刊2013年12期)

肖赛璐[6](2012)在《西汉赋与《诗》学传统》一文中研究指出赋、《诗》与经学叁者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汉人崇经,《诗经》被列为五经之首,《诗经》学因此兴起,经学意义随之被强化,造成诗歌创作的萎缩;汉人好赋,赋体因此大盛,成为“一代文学”之典型代表。经学之士鄙薄赋作,认为其乃“雕虫小技”,但往往技痒,时有间作;赋家感叹其地位低下犹如俳优,为了改变尴尬的境地努力向经学靠拢,却常常受到经生的攻击;经学家以“美刺、讽谏”作为其创作指导思想,竭力想以自己的经学观规范赋家的创作,但在赋家实际的创作中却不能不受文学规律的支配,外在形态上表现为与经学的对抗,这种复杂、纠结的现象反映了汉赋与《诗经》、经学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诗经》的经学化虽然造成了汉代文人诗歌的凋敝和中国诗体在汉代发展的缓慢,但与之相对的赋体文学却得到了繁盛,赋家不仅用精美的文字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独特的想象空间,更重要的是汉赋以其对称美、韵律美、词汇美和广阔的社会生活题材、浪漫主义文学思想来对抗经学,最终成为一代文学之盛。本文以西汉赋为研究对象,从叁个部分来探讨西汉赋与《诗》学的关系。第一章经学背景下的西汉《诗》学。从西汉《诗》经学化过程与四家诗的形成,西汉四家诗说《诗》传《诗》的特点,四家诗说诗、传诗影响下西汉赋引《诗》思维方式叁个方面来探讨西汉《诗》学产生的背景以及对西汉赋引《诗》的内在影响。西汉《诗经》学在西汉儒家解《诗》传《诗》、注经传经的学术背景中产生,说诗以称说大义为宗旨的特点使汉儒更加注意把握《诗》的全篇意,传诗更注重征引史实来发明经义,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下西汉赋的引《诗》一方面更注重《诗》与赋的融合,另一方面更注重引诗致用的功能。第二章西汉赋与《诗》学。从西汉赋的引《诗》用《诗》,西汉赋家与《诗经》学两方面来探讨赋文本及赋创作主体的引《诗》用《诗》。从统计材料中我们发现西汉赋中有大量的引《诗》材料,这些丰富多彩的引《诗》材料不仅说明了赋家对《诗》学观点的服膺,更说明了西汉赋家希望把赋纳入经学的范围,并以《诗》学理论来规范赋创作的强烈愿望。第叁章《诗》学传统影响下西汉赋的创作与批评。从创作与批评这两个方面来探讨西汉赋创作与《诗》学传统的内在关系。在创作方面,《诗》的“言志”传统、美刺讽谏的内在精神、礼乐教化的作用影响了西汉赋的创作实践。在批评方面,由《诗》学引发出的“依经立意”的理论批评原则也影响了西汉赋论的发展轨迹。(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2-05-30)

赵科印[7](2010)在《经学视野下西汉《诗》学的审美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汉作为经学意识的深化期和经学的完成期,儒家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要转变,即形成了经学化的思维方式。这决定了西汉《诗》学阐释主体的思想视野,其实就是一种经学视野,即从经学角度对《诗》进行符合礼教及其意识形态的阐释。正是在这一历史与现实交织的经学视野中,西汉《诗》学呈现出自己独特的审美精神。(本文来源于《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赵科印[8](2009)在《经学视野下西汉《诗》学的意识形态特质》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汉作为经学意识的深化期和经学的完成期,在先秦诸子经学意识的基础上,儒家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要转变,即形成经学化的思维方式。这决定了西汉《诗》学阐释主体的思想视野,即从经学的角度对《诗》进行符合礼教及其政治意识形态需求的阐释。正是在这一历史与现实交织的经学视野中,西汉《诗》学呈现出自己的意识形态特质。我们要真正理解西汉《诗》学的基本原则,也必须从这个视野着眼。(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09年11期)

赵科印[9](2009)在《西汉《诗》学精神烛照下的诗赋创作与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现代意义上的诗不是同一层次的概念,但《诗》在天然上又是中国诗歌的鼻祖。因此,《诗》学在某种意义上就具有了诗学的意味。特别是西汉《诗》学的文化精神,开始向西汉诗歌的创作和评论渗透,真正意义上的诗学就出现了。(本文来源于《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2期)

赵科印[10](2009)在《论西汉“以《诗》为谏”的《诗》学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诗》为谏的《诗》学精神,是在经学视野观照下,贯穿西汉《诗》学的一条重要精神线索。以《诗》为谏可分两种方式:一以"忠臣孝子之篇",示之以为君之道,称为"美";一以"危亡失道之君"为镜,示之以为君之戒,称为"刺"。以《诗》为谏的《诗》学精神,与《诗》本身有很大关系。《诗》305篇中,不少作品谈到作诗的目的时,都已涉及到美、刺两端。程廷祚言道:《葛屦》之诗曰:"维是褊心,是以为刺。"然则诗人自不讳刺,而诗之本教,盖在于是矣。(本文来源于《山东文学》期刊2009年03期)

西汉诗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断代文学,往往须从前朝入手,方见其流变之轨迹。西汉诗歌,上接战国,下启魏晋,研究其创作风貌,不仅需要着眼于两汉,更应该从先秦入手。秦汉之际,先秦古籍经过"隶古定",文字形态起了很大变化,加之先秦两汉作品"不题撰人",使相关文学作品的作者尤不清晰,如《楚辞》中《悲回风》《远游》的归属权,就成了文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西汉诗学论文参考文献

[1].孙纪文.《淮南子》引《诗》说《诗》与西汉前期《诗》学思想[J].齐鲁学刊.2018

[2].黄锋.唯探本方能求源——评张树国《楚骚·谶纬·易占与仪式乐歌——西汉诗歌创作形态与<诗>学研究》[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17

[3].田胜利.《易林》用《诗》与西汉末年“诗”学[J].文艺评论.2015

[4].冯倩.西汉宣元时期萧望之、匡衡诗学研究[J].衡水学院学报.2014

[5].田胜利.西汉“诗”学发展的两个截点及其演变走势——以《韩诗外传》与《焦氏易林》引诗的比较为中心[J].文艺评论.2013

[6].肖赛璐.西汉赋与《诗》学传统[D].河北师范大学.2012

[7].赵科印.经学视野下西汉《诗》学的审美精神[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8].赵科印.经学视野下西汉《诗》学的意识形态特质[J].语文学刊.2009

[9].赵科印.西汉《诗》学精神烛照下的诗赋创作与批评[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10].赵科印.论西汉“以《诗》为谏”的《诗》学精神[J].山东文学.2009

标签:;  ;  ;  ;  

西汉诗学论文-孙纪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