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体异代换系论文-刘宏魁,李世鹏,吴颖,苏胜忠,单晓辉

二体异代换系论文-刘宏魁,李世鹏,吴颖,苏胜忠,单晓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二体异代换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麦,大麦,代换系,补偿能力

二体异代换系论文文献综述

刘宏魁,李世鹏,吴颖,苏胜忠,单晓辉[1](2018)在《叁个小麦-大麦2H二体异代换系的细胞学及补偿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给小麦-大麦异代换系的进一步利用奠定基础,观察分析了叁个小麦-大麦2H二体异代换系2H(A)、2H(B)和2H(D)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构型。结果表明,叁个代换系的染色体构型均为2n=21Ⅱ,含有一对大麦Betzes 2H染色体,在细胞学上是稳定的;叁个代换系具有21Ⅱ的频率依次为92.56%、94.12%和95.41%。同时,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后期观察到了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及不同步分裂等现象,其出现的频率为2H(A)大于2H(B)和2H(D)。从各代换系的生活力、不育率和其他农艺性状看,大麦2H染色体导入小麦背景后,对小麦2B、2D的补偿能力好于2A。(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申二巧[2](2012)在《芥蓝—菜薹单体异附加系的传递率测定及其二体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的选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是用于遗传研究和品种改良的重要基础材料。本研究在获得芥蓝-菜薹系列单体异附加系的基础上,测定了附加染色体通过雌、雄配子的传递率,并进行了二体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的选育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对测交子代的染色体数目鉴定表明,芥蓝-菜薹各单体异附加系n+1雌配子的传递率在11.46%~37.35%,平均21.71%;n+1雄配子的传递率在3.70%~12.90%,平均9.67%。2、相关分析显示,n+1配子传递率与终变期叁价体形成频率、后期Ⅰ染色体9/10分离频率、花粉生活力、花粉量和染色体大小均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均未达到显着水平。其相关程度依次为9/10分离频率,叁价体频率,花粉生活力,染色体相对长度和花粉量,表明附加染色体在后期Ⅰ能否分配到细胞的一极是影响芥蓝-菜薹单体异附加系n+1雄配子传递率的最重要因素。3、经核型分析、减数分裂观察、SSR鉴定和形态特征比较,从各单体异附加系的自交子代中初步筛选出了5个二体异附加系:CC+2A2、CC+2A3、CC+2A6、CC+2A8和CC+2A9。二体异附加系的基本特征特性与其单体异附加系的基本相同,但育性得到明显改善。4、基于芸薹属A-C基因组间存在部分同源性的特点,利用叁价体频率较高的单体异附加系CC+A9为材料,从其自交子代中初步筛选出了一个异代换系,经鉴定表明为菜薹的A9染色体替换了芥蓝的C1染色体。该异代换系是国内外迄今在芸薹属植物中获得的首个异代换系。5、从10号单体异附加系的自交子代中获得了1个芥蓝的随体染色体-初级叁体。(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2)

王黎明,林小虎,张平杰,张志雯,王玉海[3](2005)在《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异代换系山农0095的选育及其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小麦品种烟农15与中间偃麦草直接杂交,以烟农15为回交亲本对其杂种F1回交2次,再经自交3次,从BC2F4中选出种质系山农0095。利用形态学、细胞学、种子醇溶蛋白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RAPD和GISH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山农0095平均株高78cm,穗长17.3cm,穗粒数74个,旗叶长36.3cm,旗叶宽3.03cm,茎秆粗壮,多花多实,繁茂性好;其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PMCMⅠ)染色体构型为2n=21Ⅱ;它与烟农15的杂种F1在减数分裂中期Ⅰ的大多数花粉母细胞能观察到2个单价体,平均染色体构型为2n=20.08Ⅱ+1.84Ⅰ。A-PAGE鉴定结果表明,山农0095在β区出现一条中间偃麦草的特异带;从180个RAPD引物中筛选出一个特异引物S186(5′-GATACCTCGG-3′),能够在山农0095中扩增出一条约900bp中间偃麦草的特异带,标记为S186900;以中间偃麦草基因组DNA为标记探针、中国春基因组DNA为封阻的原位杂交结果进一步表明,山农0095的42条染色体中含有2条完整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是小麦-中间偃麦草的二体异代换系。(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05年10期)

孔凡晶,马有志,陈孝,辛志勇[4](2001)在《簇毛麦端体6VS端体异代换系的鉴定、显微切割和微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组合CA9211/RW15(6D/6V异代换系)杂种幼胚组培后代中,应用细胞遗传学方法、抗病性鉴定获得6VS端体异代换系T240-6。该端体异代换系抗小麦白粉病,染色体组成为41+1t。以此为材料,采用微细玻璃针切割法及“单管反应”技术体系,对6VS进行切割分离及LA-PCR扩增,扩增片段在:100-3000bp之间,大部分集中在600-1500bp之间。并利用32P标记的簇毛麦基因组为探针进行Southem杂交,证明了其扩增产物来源于簇毛麦。扩增产物纯化后,连接到pGEM-T载体上,构建了6VS质粒文库。对文库的分析表明,文库大约有17000个白色克隆;插入片段分布在100-1500bp之间,平均600bp。点杂交结果表明,37%克隆有中度到强烈的杂交信号,证明含有中度或高度重复序列;63%有较弱的信号及没有信号,为单/低拷贝序列克隆。(本文来源于《Advances in Chromosome Sciences Volume1》期刊2001-09-01)

唐顺学,李义文,梁辉,曲乐庆,白建荣[5](2000)在《抗大麦黄矮病毒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异代换系的选育和细胞、生化、分子生物学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花药培养和常规选育 ,从 77_5 433×中 5杂交组合后代中选育出 6个抗大麦黄矮病毒 (barleyyellowdwarfvirus ,BYDV)、染色体数目为 42的小麦 (TriticumaestivumL .)新种质 ,并用减数分裂配对分析、单体小麦测交法、基因组原位杂交、C分带、同工酶等电聚焦和RAPD对上述材料进行了综合鉴定 ;表明这些材料都是小麦_中间偃麦草(AgropyronintermediumGarten)二体异代换系 ,其抗病性来自其携带的一对中间偃麦草染色体 (来源于中 5 )。(本文来源于《植物学报》期刊2000年09期)

二体异代换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是用于遗传研究和品种改良的重要基础材料。本研究在获得芥蓝-菜薹系列单体异附加系的基础上,测定了附加染色体通过雌、雄配子的传递率,并进行了二体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的选育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对测交子代的染色体数目鉴定表明,芥蓝-菜薹各单体异附加系n+1雌配子的传递率在11.46%~37.35%,平均21.71%;n+1雄配子的传递率在3.70%~12.90%,平均9.67%。2、相关分析显示,n+1配子传递率与终变期叁价体形成频率、后期Ⅰ染色体9/10分离频率、花粉生活力、花粉量和染色体大小均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均未达到显着水平。其相关程度依次为9/10分离频率,叁价体频率,花粉生活力,染色体相对长度和花粉量,表明附加染色体在后期Ⅰ能否分配到细胞的一极是影响芥蓝-菜薹单体异附加系n+1雄配子传递率的最重要因素。3、经核型分析、减数分裂观察、SSR鉴定和形态特征比较,从各单体异附加系的自交子代中初步筛选出了5个二体异附加系:CC+2A2、CC+2A3、CC+2A6、CC+2A8和CC+2A9。二体异附加系的基本特征特性与其单体异附加系的基本相同,但育性得到明显改善。4、基于芸薹属A-C基因组间存在部分同源性的特点,利用叁价体频率较高的单体异附加系CC+A9为材料,从其自交子代中初步筛选出了一个异代换系,经鉴定表明为菜薹的A9染色体替换了芥蓝的C1染色体。该异代换系是国内外迄今在芸薹属植物中获得的首个异代换系。5、从10号单体异附加系的自交子代中获得了1个芥蓝的随体染色体-初级叁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体异代换系论文参考文献

[1].刘宏魁,李世鹏,吴颖,苏胜忠,单晓辉.叁个小麦-大麦2H二体异代换系的细胞学及补偿能力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18

[2].申二巧.芥蓝—菜薹单体异附加系的传递率测定及其二体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的选育[D].河北农业大学.2012

[3].王黎明,林小虎,张平杰,张志雯,王玉海.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异代换系山农0095的选育及其鉴定[J].中国农业科学.2005

[4].孔凡晶,马有志,陈孝,辛志勇.簇毛麦端体6VS端体异代换系的鉴定、显微切割和微克隆[C].AdvancesinChromosomeSciencesVolume1.2001

[5].唐顺学,李义文,梁辉,曲乐庆,白建荣.抗大麦黄矮病毒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异代换系的选育和细胞、生化、分子生物学鉴定[J].植物学报.2000

标签:;  ;  ;  ;  

二体异代换系论文-刘宏魁,李世鹏,吴颖,苏胜忠,单晓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