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名兼类词论文-周丹丹

动名兼类词论文-周丹丹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名兼类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动名兼类词,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词频,语境

动名兼类词论文文献综述

周丹丹[1](2018)在《现代汉语动名兼类词的心理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词类范畴化研究被誉为语言的“上帝粒子”研究,其中兼类问题尤甚,是各个语言学理论阵营争论的焦点,也是现代汉语词类研究中的难中之难。然而遗憾的是,大多数国内外相关研究集中考察了汉语动词和名词的理解识别机制问题,关于现代汉语社群语言层面词库中规约化的动名兼类词是否在个人心理词库中存在表征情况缺少深入研究,对影响汉语动名兼类词识别的因素尚未进行充分解释。此外,有的学者从分布形态学(Distributed Morphology)视角出发否认现代汉语词库中存在词类知识表征。有鉴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为指导,采用行为实验的方法,对汉语母语者识别动名兼类词的情况做进一步考察。具体研究问题为:(1)汉语母语者是否能够正确识别动名兼类词和非兼类词?(2)汉语母语者在识别动名兼类词和非兼类词时是否会受到概括词词频的影响?(3)汉语母语者在识别动名兼类词和非兼类词时是否会受到语境的影响?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对其进行探讨。实验一为汉语双音节词无语境实验。实验材料由120个双音词组成,其中包含40个单纯动词(如:得到)、40个单纯名词(如:政府)和40个动名兼类词(如:领导)。实验选取四川外国语大学35名研究生作为被试。实验任务是要求被试对屏幕上随机出现的双音节词进行词性判断,实验记录被试对目标词做出判断的反应时和准确率。实验二为汉语双音节词句子语境条件下实验。实验材料由240个启动句子和120个双音节词组成。与实验一相比,实验二在目标词前增加了句子启动。实验二的被试、实验任务与实验一完全相同。上述两个实验均在四川外国语大学词典学研究所完成,实验均通过E-prime 2.0进行编程,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事后多重比较等统计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1)在实验一无语境条件下,动名兼类词和单纯动词、单纯名词在行为数据准确率上具有显着性差异;动名兼类词和单纯名词、单纯动词和单纯名词之间在反应时上存在显着性差异,而动名兼类词和单纯动词在反应时上无显着性差异。这说明在心理词库中存在不同词类的词性概念,被试可以正确区分动名兼类词、单纯动词和单纯名词。此外,高低频动名兼类词对的反应时及准确率具有显着性差异。这表明,概括词词频可以影响动名兼类词的识别。(2)在实验二句子语境(语境1:目标词作谓语;语境2:目标词作主宾语)条件下,被试根据语境不同倾向于将双音节词判断为单纯动词或单纯名词。这表明在言语句法层面,被试判断个体词项的词类归属是根据其命题言语行为功能决定的。此外,高低频动名兼类词对的反应时具有显着性差异,准确率无显着性差异,这表明,在语境启动条件下,概括词的词频可以影响动名兼类词的识别。(3)实验一二结果对比表明,被试在无语境和有语境两种启动条件下反应时和准确率上存在显着性差异。这表明,语境可以影响动名兼类词的识别。本研究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现代汉语社群语言层面词库中概括词的词类属性(包括兼类)是存储在汉语母语者的心理词库中的,影响现代汉语双音节词词类识别的重要因素主要有概括词的词频和个体词的语境。本项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现代汉语等分析语的词类问题研究,而且也有助于解决汉语/汉外词典的词类标注问题和汉语语料库的词性标注问题。(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4-01)

肖烨[2](2018)在《『明镜国语辞典』(第二版)日语动名兼类词表征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语言范畴研究中,词类范畴化问题,尤其是兼类问题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重中之重。兼类指一个多义的概括词在社群语言系统层面词库中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类范畴的语法多功能现象,在语文词典中体现为兼类词。日语动名兼类词(亦称サ変动词或动名词)指日语语文词典中兼属名词和动词两个词类范畴的多义词。学界对日语动名兼类的研究始终没有摆脱形态的束缚,从词典学角度进行大数据考察分析的研究很少。有鉴于此,本文以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为指导,以『明镜国语辞典』(第二版)为例,对现代日语动名兼类现状进行系统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明镜国语辞典』(第二版)中所收录的日语动名兼类词条均被标注为?名?サ変动词?,数量共计8112个,占整部词典所收词条的比例为12.78%,约为整部词典所收动词词条的1.73倍。词条内部存在义项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未明确划分动词用法的义项和名词用法的义项,仅有名词释义,动词用法仅体现在配例中。此外,共时层面基于词典的跨语言对比发现动名兼类在作为黏着语的现代日语中的比例远高于作为分析语的现代汉语。部分日汉同形同义词存在词类标注不一致的情况。本文基于『明镜国语辞典』(第二版)研究日语辞典中动名兼类词条的表征策略,不仅调查了现代日语动名兼类现状,深化了现代日语词类范畴化的研究,同时也有助于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和汉语词典词类标注研究。(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4-01)

王炯叶[3](2017)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动名兼类词使用情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兼类词类型复杂,数量众多,一直以来都受到学界的重视,同时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动名兼类词是兼类词中数量最多,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类,在教学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语料库的考察和对留学生的调查,我们发现留学生在使用动名兼类词时,存在较多问题。鉴于此,本文以《汉语水平词汇和汉字等级大纲》和《风光汉语》中收录的动名兼类词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对动名兼类词进行界定,探究其成因,按照胡明扬先生提出的判定标准对动名兼类词进一步考察;并充分利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语料,结合对留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留学生动名兼类词习得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风光汉语》中动名兼类词进行穷尽性考察,从数量、词性标注以及等级分布等角度展开讨论,并与《汉语水平词汇和汉字等级大纲》进行对比,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影响;最后结合问题,提出相关教学建议,以期可以提高动名兼类词的教学效率,帮助留学生掌握动名兼类词的具体用法。全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对动名兼类词进行界定,并分析其典型特征。第叁章,通过语料库考察及问卷调查,发现留学生动名兼类词习得的问题。第四章,对《风光汉语》中的动名兼类词进行考察,并与《汉语水平词汇和汉字等级大纲》进行对比。第五章,根据发现问题,提出关于动名兼类词的教学建议。(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7-04-01)

龙辉[4](2016)在《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动名兼类词偏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兼类词指的是在一定的词类体系中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词类而意义相联的词。动名兼类词作为兼类词的一个小类,指的是既属于名词词类又属于动词词类,且动、名词义间有一定联系的词。动名兼类词在兼类词中所占的比重很大,且因其词类划分的争议性,直是现代汉语词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兼类词出现的几率较大,外国汉语学习者在动名兼类词的学习和使用过程中,经常发生有规律的偏误现象。笔者在研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从《新HSK词汇等级大纲》中整理出230个动名兼类词,并以此为研究对象。借助北京语言大学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对这些动名兼类词的偏误现象进行客观、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本文的研究以中介语理论、对比分析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为指导,运用统计分析法、偏误分析法对动名兼类词的偏误进行研究,归纳整理出动名兼类词的偏误类型有误代其他词语、误加、缺省和兼类偏误这四大类。然后统计每一类偏误发生的数据,对比归纳出每类偏误中的偏误小类,并列出其偏误例句进行分析。文章尤其对动名兼类词误代其他词语的偏误与动名兼类词的兼类偏误做了区分,指出前者是动名兼类词形式和意义上的偏误,是动名兼类词和其他词语之间的混淆和错用;而后者则是动名兼类词内部动、名词性上的混淆和错用。通过对兼类偏误的分析,最后得出其偏误主要是在该用动词词性时,用成了名词词性的结论。通过对动名兼类词偏误类型的分析,进而从汉语本体角度和第二语言习得角度对偏误原因进行分析,并且以对外汉语教材《成功之路》为例,从教材对词语的性质和意义的呈现方面,分析了教材对动名兼类词的处理情况,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些参考资料。(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6-05-05)

王端[5](2016)在《《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8版)动名兼类词表征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英语、现代汉语等分析语在社群语言层面词库中的概括词因转类而衍生的语法多功能现象自20世纪以来一直饱受争议,并成为各个语言学理论阵营争论的焦点,其中动名兼类尤甚。然而遗憾的是,绝大多数研究都是从形态学或句法学角度出发,对于兼类这种跨越形态学、句法学和词汇学(词典学)的课题难以获得全面的认识,学界对于现代英语兼类尤其是动名兼类现象更是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存在诸多误解。有鉴于此,本文将以“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模型”为理论指导,以《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8版)(OALD-8)为例,对现代英语动名兼类的现状作深入系统的实证研究。本文动名兼类词的表征策略主要包括其数量,比例,义项设置的特点。研究表明,动名兼类现象在现代英语中较为普遍,动名兼类词条占整部词典所收词条的5.8%,接近动词词条的比例;OALD-8所收录的2670个动名兼类词条中,严格意义上的兼类词为2285个,其余385个为同形词;在严格意义上的动名兼类词中,52.12%的词条设置了自指义项,其自指义项的表征呈现多样化特征,有助于满足学习者用户的编码需求。本文基于《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8版)研究词典中动名兼类词条的表征策略,不仅调查了现代英语动名兼类现状,深化了现代英语词类范畴化的研究,而且有助于深化现代汉语词类研究,有助于改善现代汉语词典中动名兼类词条的处理问题。(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6-04-01)

徐汉英[6](2015)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双音节动名兼类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统计《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与第五版中双音节动名兼类词的词性标注出发,在纵向对比的同时,与第叁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进行横向对比,用具体可靠的数据说明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相对于第五版的改进工作,同时也指出其修改不足之处,词典在词性标注方面有明显标准不统一、前后难以一致的地方。本文还将在词典统计的基础上探讨现代汉语双音节动名兼类词的形成方式和原由,文章最后将联系对外汉语教材,即《新实用汉语课本》(刘珣2006),对比分析教材与词典中动名兼类词词性标注的异同点,以教学实际为依据,从语言本体和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的角度阐释对双音节动名兼类词的看法,以期对汉语词典和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词性标注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5-05-01)

夏全胜,彭刚,石锋[7](2014)在《汉语名词、动词和动名兼类词语义加工的偏侧化现象——来自ERP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ERP技术和半视野技术相结合,采用词汇判断任务,对汉语名词、动词和动名兼类词在左脑和右脑中的加工机制进行了考察。实验结果显示,名词和动词的N400仅在左视野/右脑存在差异,名词和动词的N400在左视野/右脑和右视野/左脑中都比偏(动)和偏(名)更负。不同词类的LPC在右视野/左脑中没有显着差异;偏(名)和偏(动)的LPC在左视野/右脑中比名词和动词更正。实验结果表明,在没有语境条件下,汉语名词和动词的差异主要在具体性上,动名兼类词体现出不同于名词、动词的加工机制。(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4年06期)

韩冰[8](2014)在《HSK甲级动名兼类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论元结构理论和物性结构理论建构的语义知识体系为基础,采用描写、归纳、演绎、统计等研究方法,分析45个HSK甲级动名兼类词的动词性和名词性的语义特征及句法特征。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简要概述了选题的目的、意义,研究对象的范围及语料的来源。其次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最后说明了汉语兼类词及汉语语义知识体系的研究现状。第二章考察了甲级动名兼类词动词性语义特征和句法特征。我们以甲级动名兼类词的论元结构为基础,根据其所支配的原型施事角色,将甲级动名兼类词分动作动词、致使动词、心理动词、关系动词。然后在甲级动名兼类词动词性语义分类的基础上,从能否作带宾语、能否带“着、了、过”表时态、是否有ABAB重迭形式分析它们的动词性句法特征。第叁章考察了甲级动名兼类词名词性语义特征及分类。分析了动名兼类词动词性自指或转指名词性成分所充当的论元角色,并以此为基础,结合甲级动名兼类词自指或转指后所体现的实体性、可感知性、空间性、时间性等语义特征,对甲级动名兼类词名词性用法进行语义分类。甲级动名兼类词的动词义转化名词义可以分为转指原型施事、原型受事、时间、工具和自指动作本身。其中转指原型受事可分为对言语内容、心理内容、对象、抽象内容四类。第四章考察了甲级动名兼类词名词性句法特征。参照第叁章甲级动名兼类词名词性语义特征及分类,结合动名兼类词物性结构的描写,从是否能受名量词修饰、是否能作宾语、是否能作定语中心语叁个方面考察HSK甲级动名兼类词名词性句法特征。第五章为结论。归纳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所得结论,对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加以阐释说明。(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4-05-28)

孟令君[9](2014)在《对外汉语教材动名兼类词的英译可接受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词汇是语言中的建筑材料,每一种语言都是通过词汇来表示客观世界的相关事物,因此词汇在语言中也就占据有着重要的地位。词汇教学在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中有着重要影响,而目前国内的大多数对外汉语教程的词汇注释都采取英文注释的方法,但是很多词类的英文注释往往忽视了英译的可接受性。特别是在经过笔者实践调查后发现,对外汉语教材中动名兼类词的英文翻译注释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以《汉语教程》、《博雅汉语》系列教材中的动名兼类词为例,结合教材课文等语料库对对外汉语教材中动名兼类词的英文翻译注释情况作了详细的考察,并探讨了对外汉语教材中动名兼类词的英译可接受性研究。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分为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还有研究现状综述以及研究范围和方法、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主要介绍《汉语教程》、《博雅汉语》动名兼类词的英文翻译注释现状,对两套对外汉语教材的动名兼类词数量进行了统计,并对两套教材中动名兼类词的注释模式进行了对比。第叁章主要是教材中动名兼类词的英译可接受性调查,找出动名兼类词的翻译注释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类,包括:动词语素的注释不准确;注释中出现脱离课文语境的义项;英文翻译注释与标注的词性不一致;英文翻译注释与原词意义有差距,不完全准确;没有词性、词义注释;注释没有体现词语的文化内涵等问题。第四章主要是针对第叁章总结出来的问题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策略。(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4-05-10)

李彤,李姝姝[10](2014)在《动名兼类词的动词意义与名词意义关系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词汇表一年级词汇中的84个标注为动名兼类词的双音节词为研究对象,对动名兼类词的动词意义与名词意义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动名兼类词的名词意义大多是动词经过"转指"和"自指"后获得的,"转指"是动词获得名词意义的重要方式,主要有8种情况;动名兼类词的名词意义显着度存在着差异。意义标准在判定动名兼类词时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渭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动名兼类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语言范畴研究中,词类范畴化问题,尤其是兼类问题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重中之重。兼类指一个多义的概括词在社群语言系统层面词库中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类范畴的语法多功能现象,在语文词典中体现为兼类词。日语动名兼类词(亦称サ変动词或动名词)指日语语文词典中兼属名词和动词两个词类范畴的多义词。学界对日语动名兼类的研究始终没有摆脱形态的束缚,从词典学角度进行大数据考察分析的研究很少。有鉴于此,本文以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为指导,以『明镜国语辞典』(第二版)为例,对现代日语动名兼类现状进行系统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明镜国语辞典』(第二版)中所收录的日语动名兼类词条均被标注为?名?サ変动词?,数量共计8112个,占整部词典所收词条的比例为12.78%,约为整部词典所收动词词条的1.73倍。词条内部存在义项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未明确划分动词用法的义项和名词用法的义项,仅有名词释义,动词用法仅体现在配例中。此外,共时层面基于词典的跨语言对比发现动名兼类在作为黏着语的现代日语中的比例远高于作为分析语的现代汉语。部分日汉同形同义词存在词类标注不一致的情况。本文基于『明镜国语辞典』(第二版)研究日语辞典中动名兼类词条的表征策略,不仅调查了现代日语动名兼类现状,深化了现代日语词类范畴化的研究,同时也有助于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和汉语词典词类标注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名兼类词论文参考文献

[1].周丹丹.现代汉语动名兼类词的心理表征[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8

[2].肖烨.『明镜国语辞典』(第二版)日语动名兼类词表征策略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8

[3].王炯叶.对外汉语教学中动名兼类词使用情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

[4].龙辉.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动名兼类词偏误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6

[5].王端.《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8版)动名兼类词表征策略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6

[6].徐汉英.《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双音节动名兼类词研究[D].南昌大学.2015

[7].夏全胜,彭刚,石锋.汉语名词、动词和动名兼类词语义加工的偏侧化现象——来自ERP的研究[J].心理科学.2014

[8].韩冰.HSK甲级动名兼类词研究[D].延边大学.2014

[9].孟令君.对外汉语教材动名兼类词的英译可接受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10].李彤,李姝姝.动名兼类词的动词意义与名词意义关系初探[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

标签:;  ;  ;  ;  

动名兼类词论文-周丹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