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叶香茶菜论文-毛思浩,陈碧莲,唐登峰

毛叶香茶菜论文-毛思浩,陈碧莲,唐登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毛叶香茶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毛叶香茶菜,指纹图谱,高效液相色谱法,液质联用

毛叶香茶菜论文文献综述

毛思浩,陈碧莲,唐登峰[1](2018)在《毛叶香茶菜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其液-质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毛叶香茶菜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并通过UPLC-ESI-MS技术对毛叶香茶菜药材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方法采用Kromasil 100-5 C_(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甲醇-0.1%冰醋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 m L·min~(-1),检测波长为239 nm,柱温为30℃。结果建立了毛叶香茶菜药材的指纹图谱,标定了12个共有色谱峰,通过对照品指认、文献比对以及高分辨质谱数据解析,初步鉴定指认了其中7个共有峰化学成分。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较好,科学、有效地对毛叶香茶菜进行了整体评价,为更好地控制毛叶香茶菜内在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期刊2018年04期)

马长兴[2](2017)在《毛叶香茶菜素F对人食管癌EC9706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和目的食管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其死亡率几乎与胃癌相当,治疗效果较差,5年存活率还不足10%,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食管癌分为食管鳞癌和食管腺癌,我国以食管鳞癌居多,食管腺癌较少,尤其是河南安阳、林州等地是食管癌的高发地区。目前食管癌还没有特效治疗药物,而且其治疗方案的选择也与发病时期有关,处于发病早期和部分中期的患者可以采用手术治疗,而晚期患者只能采用放化疗方案,并且效果都不是特别理想。毛叶香茶菜是唇形科植物,主要含有二萜、叁萜、木质素和黄酮类等化合物,已有体内外研究表明,毛叶香茶菜素A、G和E在体外对艾氏腹水癌(ECA)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体内同样表现出一定的抗肿瘤效应,毛叶香茶菜素B对L1210白血病小鼠模型的生命延长表现出可观的效果,毛叶香茶菜素C和D则没有抗肿瘤作用。目前对毛叶香茶菜素F的研究较少,关于其对食管癌的作用文献中尚未见报道,本研的目的在于初步探讨毛叶香茶菜素F对人食管癌EC970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材料和方法1.MTT法粗测样品活性以食管癌EC9706细胞为模型,试验组分别加100、80、50、40、30μg/ml的毛叶香茶菜素F样品,阴性对照组加相同体积的完全培养基,在37℃5%的CO2培养箱中分别培养24h、48h、72h后每孔加20μl MTT溶液,继续培养4h后吸掉上清并每孔加入160μl DMSO,用酶标仪检测吸光度。2.观察样品对细胞生长状态的影响试验组分别加入80、50、40、30μg/ml的毛叶香茶菜素F样品,阴性对照组加相同体积的完全培养基,在37℃5%的CO2培养箱中培养72h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态并拍照。3.细胞划痕试验阴性对照组不加药,试验组分别加入50、40、30μg/ml的毛叶香茶菜素F样品,阳性对照组加入50μg/ml顺铂,作用24h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取样、拍照并测量各划痕区域的面积。4.Hoechst/PI细胞凋亡检测试验组分别加入80、50、40、30μg/ml的毛叶香茶菜素F样品,阴性对照组加相同体积的完全培养基,在37℃5%的CO2培养箱中分别培养24h、48h、72h后加入荧光染料,然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5.细胞周期检测试验组分别加入50、40、30μg/ml的毛叶香茶菜素F样品,阴性对照组加相同体积的完全培养基,在37℃5%的CO2培养箱中分别培养24h、48h、72h后加入荧光染料,然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情况。6.Western blot检测样品对EC9706细胞中5种蛋白表达的影响试验组按照50、40、30μg/ml的浓度加入毛叶香茶菜素F样品,阴性对照组加相同体积的完全培养基,在37℃5%的CO2培养箱中分别培养72h后,提取相关蛋白,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毛叶香茶菜素F作用后Bax、Bcl-2、Caspase-3、m TOR及P53五种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7.SPSS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处理软件SPSS17.0,数据资料采用x±s的表示形式,每组试验均重复叁次以上。结果1.MTT法检测结果显示,毛叶香茶菜素F作用24h、48h和72h后对EC9706细胞的生长均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其IC50分别为46.7μg/ml、25.4μg/ml和20.6μg/ml,且随着浓度的增大和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也呈增强的趋势。2.试验组在不同浓度的毛叶香茶菜素F样品作用72h后与对照组相比,细胞体积变小,细胞质皱缩,呈较小的颗粒状。3.在细胞划痕试验中,毛叶香茶菜素F终浓度为50μg/ml组细胞培养24h后划痕面积约为3.10×105,与对照组2.52×105相比明显增大,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当浓度为50μg/ml时,毛叶香茶菜素F作用24h、48h和72h后细胞凋亡率约分别为20.20%、21.65%和53.21%,当作用时间为72h,随着浓度的增大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0.37%、17.84%、53.21%和86.63%,;当浓度为50μg/ml时,毛叶香茶菜素F作用24h、48h和72h后细胞周期G1期细胞比例分别为58.53%、57.37%和52.37%,S期细胞比例分别为40.06%、41.16%和45.62%,当作用时间为72h,随着浓度的增大G1期细胞比例分别为59.65%、56.43%和52.37%,S期细胞比例分别为39.71%、42.35%和45.62%,均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2期细胞无明显变化。5.毛叶香茶菜素F对EC9706细胞5种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毛叶香茶菜素F作用72h后,随着浓度的增大,Bax蛋白灰度值分别为0.91、1.20和1.26、Caspase-3蛋白灰度值分别为0.77、0.83和1.11,而Bcl-2蛋白灰度值分别为1.01、0.95和0.92,m TOR蛋白灰度值分别为1.08、0.84和0.71,P53(突变型)蛋白的灰度值分别为0.94、0.72和0.58,与对照组相比发现其可以上调Bax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下调Bcl-2、m TOR及P53(突变型)蛋白的表达。结论毛叶香茶菜素F可以上调Bax、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下调Bcl-2、m TOR及P53(突变型)蛋白的表达水平,能够抑制食管癌EC9706细胞的增殖、迁移,将细胞生长阻滞于S期,促进细胞的凋亡,这些可能是毛叶香茶菜素F产生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7-04-01)

毛思浩,陈碧莲,李文庭,唐登峰[3](2016)在《HPLC测定毛叶香茶菜中迷迭香酸和冬凌草甲素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毛叶香茶菜中迷迭香酸和冬凌草甲素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Kroma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甲醇-0.1%磷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 m L·min?1,检测波长:239 nm,柱温30℃。结果迷迭香酸和冬凌草甲素的线性范围分别为9.53~4 765 ng和13.66~6 830 ng,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3.3%和95.8%,RSD%分别为1.4%和1.9%。结论该法简便、稳定、可靠、耐用性良好,可用于毛叶香茶菜的质量控制。(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期刊2016年07期)

底雪梅[4](2015)在《毛叶香茶菜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对毛叶香茶菜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分析、总结。毛叶香茶菜中分离得到的百余种单体化合物,主要是二萜类化合物,另外有叁萜类、黄酮类、木脂素类化合物等;毛叶香茶菜的体内和体外试验表明其具有抗肿瘤、抑菌、抗炎等作用。毛叶香茶菜是一种具有开发前景的植物,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本文来源于《安徽医药》期刊2015年12期)

底雪梅,范洁,黄小萍,王凯[5](2015)在《毛叶香茶菜提取物体内外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毛叶香茶菜提取物乙酸乙酯部分(IJE)在体内外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的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检测IJE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应用裸鼠Skov-3卵巢癌移植瘤模型,以移植瘤生长曲线,计算腹腔注射IJE后的移植瘤瘤重抑制率。结果 MTT检测显示,IJE对卵巢癌Skov-3细胞有较强增殖抑制作用,其48和72 h的IC_50分别为48.17和34.75μg/ml;IJE的3个剂量组(100,200,300 mg/kg)对Skov-3裸鼠肿瘤抑制率分别为24.71%、59.92%和64.61%,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 IJE在体内体外对Skov-3细胞的生长增殖均有抑制作用,相关机制及有效成分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世界临床药物》期刊2015年11期)

底雪梅,闫福林[6](2013)在《毛叶香茶菜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毛叶香茶菜Isodon japonica(Burm.f.)Hara叶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反复硅胶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毛叶香茶菜叶的70%丙酮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鉴定12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6个为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即:Enmein(1),Hebeirubescensin K(2),冬凌草甲素(3),Parvifoline G(4),Maoyecrystal A(5),Maoyecrystal L(6);四个叁萜即:2α-羟基乌苏酸(7),委菱菜酸(8),Hyptadienic acid(9),2α,3α-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10);一个黄酮:Ladanetin(11);另外一个为β-胡萝卜苷(12)。结论化合物4,8,10,11均为首次从毛叶香茶菜叶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属首次从香茶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安徽医药》期刊2013年09期)

白意晓[7](2013)在《高翅果菊与毛叶香茶菜化学成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高翅果菊Pterocypsela elatt(Hemsl.)Shihin Act为菊科翅果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河南、陕西、江苏等十几个省份均有分布,资源丰富,也可人工栽培。通常其根部入药,性苦,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在民间高翅果菊还作为一种防治脑血管病的植物被使用。然而,目前国内外对高翅果菊的研究报道甚少。毛叶香茶菜Isodon japonica(Burm f.)Hara属于唇形科(Labiatae)香茶菜属(Isodon),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全草入药,主治肝炎、胃炎、乳腺炎、关节疼痛等。毛叶香茶菜同时也具有显着的抗癌活性。为进一步发现它的活性成分,国内外学者研究了不同产地的毛叶香茶菜的化学成分,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二萜类化合物500多个,而对分布于山西省晋城六泉的毛叶香茶菜的植物化学研究未见文献报道。目的:(1)研究高翅果菊Pterocypsela elata(Hemsl.)Shihin Act根茎的化学成分。(2)研究毛叶香茶菜Isodon japonica(Burm f.)Hara叶的化学成分。方法:(1)高翅果菊的阴干根茎36 kg用无水乙醇提取后,乙酸乙酯萃取得浸膏。(2)毛叶香茶菜叶粉碎后11.5 kg用70%丙酮/水(V/V)提取,用乙酸乙酯萃取得浸膏,除去色素。两者均采用反复硅胶柱层析(CC),制备薄层层析,葡聚糖凝胶,以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将得到的单体化合物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IR,UV,1H-NMR,13C-NMR,DEPT,HMQC,HMBC,1H-1H COSY,NOESY,EI-MS,HRESI-MS)或者与标准品对照来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高翅果菊的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11-Methoxycarbonyl-guaiane-1(10),5(6),7(11),8(9)-tetraene-12,6-olide(1*),8-Acetoxy-15β-O-β-D-glucopyra nosyl-guaiane-1(10),3(4)-dien-2-one-6,12-olide(2*),11β,13-二氢莴苣内酯乙酸酯(3),9α-Hydroxyleucodin-9-O-β-xylopyranoside(4),11β,13-Dihydrolactucin(5),Lactuside B(6),熊果垸-12-烯-11-羰基-3-醇正二十八酸酯(7),木栓酮(8),豆甾醇(9),β-谷甾醇(10),胡萝卜苷(11),(2S,3S,4R,10E)-2-[(2R)-2-hydroxytetracosano-ylamino-10-octadecene-1,3,4-triol(12),Aralia cerebroside(13),2,6-二氧甲基-1,4-苯醌(14),软脂酸单甘油酯(15),正二十六醇(16),丁二酸(17),蔗糖(18)。从毛叶香茶菜的乙酸乙酯部分分离并鉴定出24个化合物,它包括Epinodosin(1),Sodoponin(2),Taihangexcisoidesin C(3),Robdoternin A(4),Enmein(5),Isodonoiol(6),Lasiokaurin(7),Lasiodonin(8),Rabdoepigibberellolide(9),Rabdosinate(10),Rabdosin B(11),Rabdosin A(12),Rubescensin A(13),Isodonal(14),Dayecrystal A(15),Shikokianin(16),Hyptadienic-acid(17),Rabdoternin H(18),Rabdosichuanin D(19),Shikokianal acetate(20),1-O-β-D-glucopyanosyl-enmenol(21),Lasiokaurinol(22),水杨酸(23),Nodosin(24)。结论:(1)高翅果菊根茎的乙醇提取物中鉴定出的18个化合物中有两个新化合物1*和2*,其中除化合物3,6,11,12外均为首次从该属分离得到。(2)毛叶香茶菜中分离鉴定的24个化合物中有2个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为化合物3和15。(本文来源于《新乡医学院》期刊2013-04-01)

丁明明[8](2013)在《糙苏和毛叶香茶菜化学成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糙苏(Phlomis umbrosa Trucz.)为唇型科(Labiatae)糙苏属(Phlomis)植物。分布于地中海与亚洲的中部和东部,全世界有100种以上,我国有41种,全国各地均有分布,西南地区种类最多。糙苏的根或全草,均可入药,其性味温辛,可祛风,是一种常用的药用植物。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对糙苏属植物做过不同程度的化学成分研究,但对分布于山西省灵空山的糙苏植物化学研究未见文献报道。毛叶香茶菜(Isodon japonica)为唇形科(Labiatae)香茶菜属(Isodon)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全草均可入药,在民间常用作抗菌消炎、健胃驱虫药等。到目前为止,对本属植物研究品种已达80多种,发现二萜化合物500多个,但对分布于河南省灵宝的毛叶香茶菜的植物化学研究未见文献报道。目的:研究糙苏(Phlomis umbrosa Trucz.)和毛叶香茶菜(Isodon japonica)两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CC)、制备薄层层析(PTLC)及高效液相(HPLC)等现代分离手段进行化学成分提取和分离,运用现代波谱技术(IR,UV,1H-NMR,13C-NMR,DEPT,1H-1HCOSY,HMQC,HMBC,NOESY,EI-MS,HR-ESI-MS)及其它物理和化学方法对单体化合物进行分析鉴定,最终确认化合物的结构。采用RSB法对糙苏和毛叶香茶菜中分离到的部分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从糙苏地上部分分离并鉴定出25个化合物,其中2个达玛烷型叁萜皂苷类化合物,7个黄酮及其苷类化合物,10个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其他类化合物6个。它们分别为:3β,23S*,25-trihydroxy-20S*,24S*-epoxydammarane 3-O-[β-D-glucopyranosyl(21)-α-L-rhamnopyranosyl]-23-O-β-D-glucopyranoside(1)、3β,23S*,24R*-trihydroxy-20S*25-epoxydammarane 3-O-[β-D-glucopyranosyl(2→1)-α-L-rhamno pyranosyl]-23-O-β-D-glucopyranoside(2)、(1S*,3R*,4S*,5S*,6R*,7R*,8S*,9S*)-3,8-epoxy-1-hydroxy-4-methoxycarbonyl-10-methyl-6,7-acetonide-cis-2-oxabicyclo[4.3.0]non ane(3)、(1R*,3R*,4S*,5S*,6R*,7R*,8S*,9S*)-3,8-epoxy-1-hydroxy-4-methoxy-carbon yl-10-methyl-6,7-acetonide-cis-2-oxabicyclo[4.3.0]nonane(4)、独一味素 A(5)、独一味素 B(6)、8-acetylshanzhigenin methyl ester(7)、8-acetyl-1-epi-shanzhigenin methyl ester(8)、shanzhigenin methyl ester(9)、1-epishanzhigenin methyl ester(10)、1α-hydroxy-dihydrocomin aglycone(11)、1β-hydroxy-di-hydro-cornin aglycone(12)、毛地黄内酯(13)、芹菜素(14)、木犀草素(15)、芹菜素-7-O-β-葡萄糖苷(16)、木犀草素-7-O-β-葡萄糖苷(17)、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18)、芹菜素-7-O-β-D-(6"-p-香豆酰基)葡萄糖苷(19)、芹菜素-7-O-β-D-(3"-p-香豆酰基)葡萄糖苷(20)、琥珀酸(21)、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22)、3,4-二甲氧基-苯甲酸(23)、水杨酸(24)、methyl β-D-glucoside(25)。从毛叶香茶菜叶中分离鉴定了 15个化合物,分别为:Oridion(1)、Acetonide of maoyecrystal F(2)、Effusanin A(3)、Lasiodonin(4)、Enmenol(5)、Enmein(6)、Nodosin(7)、Eriocaside A(8)、齐墩果酸(9)、2α,3β-二羟基齐墩果烷-12-烯-28-酸(10)、3β-Hydroxy-5α-cholesta-6,8(14)-diene(11)、豆甾醇(12)、β-谷甾醇(13)、β-胡萝卜苷(14)、琥珀酸(15)。细胞毒活性试验显示,Effusanin A(3)、Enmein(6)和Nodosin(7)对人体白血病细胞(HL-60),人肝癌细胞(SMMC-7721)和人宫颈癌细胞(HeLa)的增殖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结论:从糙苏中分离得到的25个化合物中,4个为新化合物,7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毛叶香茶菜中的疏展香茶菜素A(3)、Enmein(6)和Nodosin(7)具有潜在的抗肿瘤作用。(本文来源于《新乡医学院》期刊2013-04-01)

侯瑞杰[9](2012)在《毛叶香茶菜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毛叶香茶菜[Isodon Japonica (Burman f.) hara]系唇形科香茶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香茶菜属植物在我国除青海及内蒙古外分布甚是广泛,但在西南地区分布的种类最多。到目前为止,对本属植物研究品种已达80多种,发现二萜化合物500多个。而陕西省灵空山的毛叶香茶菜研究还未见报道。目的(1)研究采自山西灵空山的毛叶香茶菜[Isodon japonica (Burm f.) Hara]叶的化学成分。(2)研究采自河南桐柏的毛叶香茶菜[Isodon japonica (Burm f.) Hara]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阴干的采自不同产地的毛叶香茶菜叶粉碎后分别经70%丙酮/水室温浸泡提取,提取液减压浓缩至无丙酮味,放置,过滤除去色素,滤液用乙酸乙酯萃取,萃取液减压浓缩得浸膏。浸膏采用硅胶柱层析、制备薄层色谱以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IR, UV,1H-NMR,13C-NMR, HMQC, HMBC,1H-1H NOESY, EI-MS, HRESI-MS)或直接与标准样品对照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1)从采自山西灵空山的毛叶香茶菜的乙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31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29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有两个是新化合物,15α,20-dihydroxy-6,7-seco-ent-kaur-16-en-1,7a(6,11a)-diolide (1*)和6β-butanoxy-3β-hydroxy-6,7-seco-6,20-epoxy-1α,7-olide-ent-kaur-16-en-15-one(2*),另外的27个化合物经鉴定均为已知,其中25个为二萜类,另外两个分别是糖苷类。(2)从产自河南桐柏的乙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12个化合物的结构。结论(1)采自山西灵空山的毛叶香茶菜叶的提取物中分离鉴定的29个化合物有两个新化合物和六个个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2)采自河南桐柏的毛叶香茶菜叶的提取物种鉴定分离的12个化合物都为已知化合物,其中有一个化合物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新乡医学院》期刊2012-04-01)

丁兰,景宏伟,王涛,李静,马超[10](2010)在《甘肃产毛叶香茶菜二萜成分及其化感潜能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对甘肃产毛叶香茶菜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通过波谱学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共鉴定出5个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化合物:RabdosinB(Ⅰ),Rabdosinate(Ⅱ),Epinodosin(Ⅲ),Epinodosinol(Ⅳ)和Lasiokaurin(Ⅴ);并对其粗提物及单体化合物Epinodosin进行了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粗提物对莴苣和黑麦草种子的萌发表现为延迟作用,对苗高和根长表现出较强的生长抑制作用.化合物Epinodosin对莴苣幼苗根生长有显着的"低促高抑"作用.根尖压片技术显示:低浓度(25-100μmol.L-1)的促进作用与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活性成正相关;高浓度(150-200μmol.L-1)的抑制作用与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成负相关.该类化合物很有可能作为一种潜在的化感物质在其自然生境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学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毛叶香茶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和目的食管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其死亡率几乎与胃癌相当,治疗效果较差,5年存活率还不足10%,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食管癌分为食管鳞癌和食管腺癌,我国以食管鳞癌居多,食管腺癌较少,尤其是河南安阳、林州等地是食管癌的高发地区。目前食管癌还没有特效治疗药物,而且其治疗方案的选择也与发病时期有关,处于发病早期和部分中期的患者可以采用手术治疗,而晚期患者只能采用放化疗方案,并且效果都不是特别理想。毛叶香茶菜是唇形科植物,主要含有二萜、叁萜、木质素和黄酮类等化合物,已有体内外研究表明,毛叶香茶菜素A、G和E在体外对艾氏腹水癌(ECA)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体内同样表现出一定的抗肿瘤效应,毛叶香茶菜素B对L1210白血病小鼠模型的生命延长表现出可观的效果,毛叶香茶菜素C和D则没有抗肿瘤作用。目前对毛叶香茶菜素F的研究较少,关于其对食管癌的作用文献中尚未见报道,本研的目的在于初步探讨毛叶香茶菜素F对人食管癌EC970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材料和方法1.MTT法粗测样品活性以食管癌EC9706细胞为模型,试验组分别加100、80、50、40、30μg/ml的毛叶香茶菜素F样品,阴性对照组加相同体积的完全培养基,在37℃5%的CO2培养箱中分别培养24h、48h、72h后每孔加20μl MTT溶液,继续培养4h后吸掉上清并每孔加入160μl DMSO,用酶标仪检测吸光度。2.观察样品对细胞生长状态的影响试验组分别加入80、50、40、30μg/ml的毛叶香茶菜素F样品,阴性对照组加相同体积的完全培养基,在37℃5%的CO2培养箱中培养72h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态并拍照。3.细胞划痕试验阴性对照组不加药,试验组分别加入50、40、30μg/ml的毛叶香茶菜素F样品,阳性对照组加入50μg/ml顺铂,作用24h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取样、拍照并测量各划痕区域的面积。4.Hoechst/PI细胞凋亡检测试验组分别加入80、50、40、30μg/ml的毛叶香茶菜素F样品,阴性对照组加相同体积的完全培养基,在37℃5%的CO2培养箱中分别培养24h、48h、72h后加入荧光染料,然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5.细胞周期检测试验组分别加入50、40、30μg/ml的毛叶香茶菜素F样品,阴性对照组加相同体积的完全培养基,在37℃5%的CO2培养箱中分别培养24h、48h、72h后加入荧光染料,然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情况。6.Western blot检测样品对EC9706细胞中5种蛋白表达的影响试验组按照50、40、30μg/ml的浓度加入毛叶香茶菜素F样品,阴性对照组加相同体积的完全培养基,在37℃5%的CO2培养箱中分别培养72h后,提取相关蛋白,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毛叶香茶菜素F作用后Bax、Bcl-2、Caspase-3、m TOR及P53五种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7.SPSS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处理软件SPSS17.0,数据资料采用x±s的表示形式,每组试验均重复叁次以上。结果1.MTT法检测结果显示,毛叶香茶菜素F作用24h、48h和72h后对EC9706细胞的生长均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其IC50分别为46.7μg/ml、25.4μg/ml和20.6μg/ml,且随着浓度的增大和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也呈增强的趋势。2.试验组在不同浓度的毛叶香茶菜素F样品作用72h后与对照组相比,细胞体积变小,细胞质皱缩,呈较小的颗粒状。3.在细胞划痕试验中,毛叶香茶菜素F终浓度为50μg/ml组细胞培养24h后划痕面积约为3.10×105,与对照组2.52×105相比明显增大,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当浓度为50μg/ml时,毛叶香茶菜素F作用24h、48h和72h后细胞凋亡率约分别为20.20%、21.65%和53.21%,当作用时间为72h,随着浓度的增大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0.37%、17.84%、53.21%和86.63%,;当浓度为50μg/ml时,毛叶香茶菜素F作用24h、48h和72h后细胞周期G1期细胞比例分别为58.53%、57.37%和52.37%,S期细胞比例分别为40.06%、41.16%和45.62%,当作用时间为72h,随着浓度的增大G1期细胞比例分别为59.65%、56.43%和52.37%,S期细胞比例分别为39.71%、42.35%和45.62%,均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2期细胞无明显变化。5.毛叶香茶菜素F对EC9706细胞5种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毛叶香茶菜素F作用72h后,随着浓度的增大,Bax蛋白灰度值分别为0.91、1.20和1.26、Caspase-3蛋白灰度值分别为0.77、0.83和1.11,而Bcl-2蛋白灰度值分别为1.01、0.95和0.92,m TOR蛋白灰度值分别为1.08、0.84和0.71,P53(突变型)蛋白的灰度值分别为0.94、0.72和0.58,与对照组相比发现其可以上调Bax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下调Bcl-2、m TOR及P53(突变型)蛋白的表达。结论毛叶香茶菜素F可以上调Bax、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下调Bcl-2、m TOR及P53(突变型)蛋白的表达水平,能够抑制食管癌EC9706细胞的增殖、迁移,将细胞生长阻滞于S期,促进细胞的凋亡,这些可能是毛叶香茶菜素F产生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毛叶香茶菜论文参考文献

[1].毛思浩,陈碧莲,唐登峰.毛叶香茶菜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其液-质联用分析[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8

[2].马长兴.毛叶香茶菜素F对人食管癌EC9706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初步研究[D].郑州大学.2017

[3].毛思浩,陈碧莲,李文庭,唐登峰.HPLC测定毛叶香茶菜中迷迭香酸和冬凌草甲素含量[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6

[4].底雪梅.毛叶香茶菜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15

[5].底雪梅,范洁,黄小萍,王凯.毛叶香茶菜提取物体内外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作用的研究[J].世界临床药物.2015

[6].底雪梅,闫福林.毛叶香茶菜化学成分研究[J].安徽医药.2013

[7].白意晓.高翅果菊与毛叶香茶菜化学成分的研究[D].新乡医学院.2013

[8].丁明明.糙苏和毛叶香茶菜化学成分的研究[D].新乡医学院.2013

[9].侯瑞杰.毛叶香茶菜化学成分研究[D].新乡医学院.2012

[10].丁兰,景宏伟,王涛,李静,马超.甘肃产毛叶香茶菜二萜成分及其化感潜能评估[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标签:;  ;  ;  ;  

毛叶香茶菜论文-毛思浩,陈碧莲,唐登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