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类锻件论文-薛永盛,杨晓荣

轴类锻件论文-薛永盛,杨晓荣

导读:本文包含了轴类锻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42CrMoA,轴类锻件,裂纹,夹杂物

轴类锻件论文文献综述

薛永盛,杨晓荣[1](2019)在《42CrMoA大型轴类锻件R面埋藏缺陷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某大型轴类锻件在制造过程中经无损检测发现的面状延续性缺陷,通过解剖取样、宏观观察、金相分析、化学成分分析以及扫描电镜分析等手段对该缺陷的成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在轴身与法兰的过渡区截面存在硫化物的聚集型夹杂缺陷;另外该位置在随后的加工过程中由于存在结构不连续,导致应力集中,缺陷处形成裂纹源,并扩展。(本文来源于《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吴瀚崚,刘延俊,李世振,薛钢[2](2018)在《大型轴类锻件矫直机液压系统的设计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型机械中的轴类零件在高温锻造后需要进行矫直处理,以满足实际使用要求。综合现有的机械矫直和检测方法,设计大型轴类零件矫直设备的主机和液压控制系统。介绍矫直设备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矫直机的数控系统和控制方案;提出矫直、检测、清理氧化层的液压控制方案,并且对检测系统的稳定性进行理论分析和AMESim仿真,最后分析了矫直机的伺服系统,它提高了矫直机的精度。该矫直机设计有氧化皮清理机构,提高了矫直和检测的精度,减小了误差,检测矫直处于同一工位并形成反馈系统,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大型轴类零件的矫直提供了一种实用高效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机床与液压》期刊2018年20期)

潘伟平,王中钰,郑志强,刘东明[3](2018)在《轴类锻件热处理过程数值模拟及实验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热处理数值模拟软件Deform-3D对42Cr Mo+Ni轴类锻件的淬火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了其温度场、组织转变、应力场的变化,并进行了实验验证,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结果表明:淬火过程中,温度从表面到心部逐渐降低,表面温度下降得最快,心部下降得最慢,最后都降至室温;水冷的温差高于油冷;表面最先开始马氏体转变,心部最晚开始马氏体转变;从表面到心部马氏体含量逐渐减少,贝氏体含量逐渐增多;油冷冷却速度比水冷慢,形成马氏体的时间比水冷慢;在热应力和组织应力的共同作用下,无论水淬还是油淬,淬火初期表面为拉应力,中期为压应力,末期又变为拉应力,最后趋于平缓;心部应力的变化趋势与表面完全相反。从边缘位置到中心的硬度逐渐降低且在同一位置水淬的硬度要高于油淬的。(本文来源于《热处理技术与装备》期刊2018年04期)

李七平,潘强[4](2018)在《大型轴类锻件锻透压实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轴类锻件是大型锻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其锻造工艺有其特殊性,锻造过程控制难度较大,容易导致锻件横向力学性能不合格、超声波探伤不合格及粗晶、混晶现象的发生从而导致废品。尽管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工艺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并不是太好,其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定性的原则多,缺少具有可执行性的定量标准。本文采用任猛提出的"有效压实工艺准则",使得轴类锻件的工艺编制有了定量标准,能够指导制定详细的、具有很强操作性的锻造工艺,用来指导生产,确保了锻件生产的高质量和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四川冶金》期刊2018年04期)

吴玉忠[5](2018)在《大型轴类锻件倒棱滚圆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钛合金长方体锻件的锻造中,倒棱滚圆长方体锻件是最后一道成形工序,也是整个锻造工艺过程中非常重要一道工序。利用Dform软件,研究钛合金长方体锻件的倒棱滚圆过程,不同的砧形对锻件尺寸精度及其内部应力、应变大小分布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模具制造》期刊2018年06期)

朱明飞[6](2018)在《水雾冷却在轴类锻件热处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介绍了水雾冷却在50Mn传动轴锻件锻后热处理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风机雾化的水雾冷却法,能够有效提高传动轴的强度及冲击性能,在保障锻件不产生裂纹的情况下提高锻件质量。(本文来源于《热处理技术与装备》期刊2018年02期)

潘伟平[7](2018)在《轴类锻件热处理工艺的数值模拟与试验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热处理是金属热加工过程中的一道重要工序,对提高材料性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热处理过程是一个多场耦合的复杂过程,有很多现象难以用单纯的理论解析或试验来处理。例如在淬火过程中,工件内部温度分布不均匀、相变不同时等会产生不同的组织和应力分布,不仅会影响到零部件的性能,甚至可产生淬火裂纹致使报废。所以对淬火过程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控制对于提高机械零件的产品质量有着重要意义。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热处理相关学科的发展为热处理过程的数值模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以传热学和相变动力学为基础,建立了描述轴类锻件淬火过程的数学物理模型,用有限元模拟软件Deform-3D分析了 42CrMo和42CrMo+Ni两种钢淬火过程的温度场、组织转变、应力场、硬度变化,并对两者的热处理过程进行了比较。选择这两种材料的原因是:42CrMo具有比较完整的热处理数据库,作为模拟的验证材料。42CrMo+Ni是在42CrMo钢基础上添加少量Ni以提高淬透性和综合力学性能,用于大型轴类锻件(如风电主轴等)的一种新型钢材,但基础的热处理数据和工艺模拟工作匮乏,通过计算模拟建立其热处理数据库,并进行工艺模拟。这些工作将为42CrMo+Ni这种新型钢材的热处理工艺优化和性能优化打下良好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利用JMatPro软件计算了 42CrMo钢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TTT图)、马氏体转变开始点(Ms)、热物性参数和力学性能参数如泊松比、弹性模量、热膨胀系数,与已有的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计算了42CrMo+Ni钢的TTT图、Ms点以及力学性能参数,建立了较完善的42CrMo+Ni钢热处理数据库。模拟了 42CrMo和42CrMo+Ni的顶端淬火过程并进行了试验验证,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建立了 42CrMo+Ni的淬透性曲线。结果表明:喷水端温度下降最快,随着距喷水端距离的增大,温度下降的越来越慢。随着距喷水端距离的增大,马氏体转变开始时间延后,转变量也逐渐减少。端淬初期未开始相变前,近喷水端表现为拉应力,当近喷水端首先开始马氏体转变时,体积膨胀使拉应力状态变为压应力状态,继续冷却,近喷水端变成拉应力,组织应力与热应力的共同作用又使拉应力逐渐减小,最后又变为压应力。在相同的淬火条件下,工件相同位置处,42CrMo+Ni的硬度高于42CrMo。模拟了轴类锻件的水淬和油淬过程,并结合金相组织和硬度进行了验证,建立了组织与硬度对应曲线,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分析表明:工件表面和内部的冷却速度不同。换热系数越大,工件冷却的越快。试样尺寸不大时(Φ≤60mm),42CrMo+Ni钢水淬以及油淬过程中均没有珠光体和铁素体的转变,只有少量贝氏体产生,大部分为马氏体,油淬产生的贝氏体的含量高于水淬的。在淬火开始阶段(相变开始前),表面承受拉应力心部受压应力,随后表面开始发生马氏体转变,使表面的应力状态迅速由拉应力转变为压应力,随着温度的降低,转变区开始向内部推移,近表面到达马氏体转变开始点,近表面的相变削弱了表层的压应力,心部也由于近表面的体积膨胀,受到的拉应力也迅速升高。随着温度的持续降低,心部也开始马氏体转变,使心部所受的拉应力逐渐降低,并转变为压应力。组织转变完成后,应力的变化基本只受温度的影响,应力值大小有所变化。(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4-15)

陈飞,刘建生,马越[8](2018)在《关于轴类锻件拔长过程中组织均匀性控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轮机低压转子的终锻成型通常使用上平下V砧进行拔长,锻件变形很不均匀且晶粒分布均匀性较差,为后续热处理增加了难度。通过拔长缩比试验结合DEFORM-3D数值模拟,以30Cr2Ni4MoV低压转子钢为研究对象,将控制轴类锻件组织不均匀性作为目标,对不同拔长工艺进行对比,探究变形量和变形温度对锻件微观组织均匀性的影响。数值模拟与物理模拟结果表明,变形量和温度对锻件内部晶粒度影响较大,通过增加变形量,提高锻造温度,能够较为有效地控制锻件组织均匀性;当锻造温度为1 250℃,锻比为1.2~1.3时,锻件组织均匀性最佳。研究结果可为汽轮机转子终锻成形工艺的制定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陈飞[9](2017)在《轴类锻件拔长过程中组织均匀性控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锻件内部微观组织均匀性是决定锻件综合力学性能的重要因素。大型锻件的生产过程主要包括锻造和热处理等重要环节,锻造成形通常采用自由锻工艺。自由锻具有锻造工艺冗长、局部变形、不连续变形等特点,导致锻件变形和温度的不均匀,从而引起锻件内部微观组织不均匀,增大后续热处理的难度。因此,研究大型锻件在锻造过程中变形均匀性和微观组织演变规律,对提高锻件组织均匀性,为锻后热处理做准备具有重要意义。以锻态30Cr2Ni4MoV钢为研究对象,利用Gleeble-1500D热/力模拟试验机,使用双道次热压缩的方法,在变形温度为900~1000oC、应变速率为0.01~1s-1、道次间隔时间为5~60s的实验条件下,研究其高温变形时的静态再结晶行为,绘制出应力—应变曲线,并采用2%的补偿法确定了静态再结晶体积分数,讨论了不同变形参数对其静态再结晶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建立了锻态30Cr2Ni4MoV钢静态再结晶动力学模型和再结晶晶粒尺寸模型。利用DEFORM-3D软件,分析了上平下V型砧的拔长变形过程中,应变、温度、静态再结晶体积分数、动态再结晶体积分数以及晶粒分布规律,并结合缩比实验对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得到当锻比在1.1~1.3、锻造温度在1050~1250℃范围内,随着锻比和锻造温度的增大,变形和晶粒的不均匀程度增加。(本文来源于《太原科技大学》期刊2017-04-01)

苗垒[10](2016)在《浅谈小角度纵波直探头在轴类锻件探伤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明确了在役主轴产生疲劳裂纹的位置,具体介绍了小角度纵波直探头的应用及其对主轴进行超声波探伤的检测方法。(本文来源于《机电信息》期刊2016年27期)

轴类锻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重型机械中的轴类零件在高温锻造后需要进行矫直处理,以满足实际使用要求。综合现有的机械矫直和检测方法,设计大型轴类零件矫直设备的主机和液压控制系统。介绍矫直设备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矫直机的数控系统和控制方案;提出矫直、检测、清理氧化层的液压控制方案,并且对检测系统的稳定性进行理论分析和AMESim仿真,最后分析了矫直机的伺服系统,它提高了矫直机的精度。该矫直机设计有氧化皮清理机构,提高了矫直和检测的精度,减小了误差,检测矫直处于同一工位并形成反馈系统,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大型轴类零件的矫直提供了一种实用高效的新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轴类锻件论文参考文献

[1].薛永盛,杨晓荣.42CrMoA大型轴类锻件R面埋藏缺陷分析[J].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2019

[2].吴瀚崚,刘延俊,李世振,薛钢.大型轴类锻件矫直机液压系统的设计与分析[J].机床与液压.2018

[3].潘伟平,王中钰,郑志强,刘东明.轴类锻件热处理过程数值模拟及实验验证[J].热处理技术与装备.2018

[4].李七平,潘强.大型轴类锻件锻透压实技术的研究[J].四川冶金.2018

[5].吴玉忠.大型轴类锻件倒棱滚圆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J].模具制造.2018

[6].朱明飞.水雾冷却在轴类锻件热处理中的应用[J].热处理技术与装备.2018

[7].潘伟平.轴类锻件热处理工艺的数值模拟与试验验证[D].山东大学.2018

[8].陈飞,刘建生,马越.关于轴类锻件拔长过程中组织均匀性控制的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8

[9].陈飞.轴类锻件拔长过程中组织均匀性控制的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7

[10].苗垒.浅谈小角度纵波直探头在轴类锻件探伤中的应用[J].机电信息.2016

标签:;  ;  ;  ;  

轴类锻件论文-薛永盛,杨晓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