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汉学论文-梁燕华

海外汉学论文-梁燕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海外汉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化记忆,海外汉学,回译

海外汉学论文文献综述

梁燕华[1](2019)在《文化记忆视域下的海外汉学回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回译是一种以译文为翻译对象的逆向翻译过程,属于一种特殊的翻译现象。从文化记忆理论视角,对海外汉学回译的本质、记忆复原程度和影响因素叁个方面进行探讨。研究认为,海外汉学本质是一种符号媒介和文化记忆双重转换的过程;时空迁移过程中文化记忆流变会导致记忆再现、记忆残缺和记忆消亡叁种不同程度的回译效果。符号媒介转换能力、中华文化认知能力和文化记忆再生产能力是影响海外汉学回译的主要因素。文化记忆视域下海外汉学回译的探讨可为我国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提升中华文化价值,并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民族身份建构。(本文来源于《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郭恒[2](2019)在《从马王堆帛画到泰山阎王——海外汉学对早期中国来世观的探寻》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早期中国来世的信仰进行讨论的学术论文在国内数量很少,已经发表的也多是从艺术和考古的角度出发,阐发比较细微和具象,缺少一种整体视野,理论深度显得不足。海外汉学家对这方面关注较早,已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他们通过研究,基本上推翻了这一论点,即一向认为的早期中国没有来世观念,佛教传入后才有的观点。笔者对英国学者鲁惟一和美籍华人余英时关于这个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展现了这一研究的逐步深入过程。对这一问题的探索有助于理解早期中国的民间信仰,同时也可以看到这种早期的灵魂观念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绵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福树人,罗慧玲[3](2019)在《明朝宫廷的耶稣会士——文化适应策略与海外汉学的开端》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16世纪耶稣会士到达中国以后,西方传教活动就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早期的耶稣会士通过实行"适应策略",逐渐接近中国文化,结交儒家知识分子,并在系统学习中文的过程中,实地接触了中国社会,获得了关于这个东方大国的第一手资料,成为欧洲了解中国的重要信息来源。毫无疑问,利玛窦、谢务禄、卫匡国等传教士为欧洲早期汉学和中国研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来源于《华夏文化论坛》期刊2019年01期)

[4](2019)在《关于征集海外汉学名着翻译与研究书稿的通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推动国内海外汉学的研究,大象出版社与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合作,向学术界征集汉学名着的翻译和研究书稿。大象出版社是国内最早出版海外汉学研究着作的出版社,所出版的"国际汉学研究书系"尤其是西方早期汉学着作已经成为学界必读书籍,《马礼逊全集》《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丛刊》成为汉学文献整理的典范,"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域外传播研究书系"成为近年来关(本文来源于《国际汉学》期刊2019年02期)

陈仙[5](2019)在《海外汉学书院论着的英译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外英文汉学书院论着的翻译能拓展中国书院学研究视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与学术繁荣。目前我国翻译的英文书院译着有2部,译文15篇,其中重译论文1篇。汉学书院论着的英译汉翻译具有鲜明的特点,具体表现在:译作数量少,且都是零散译介;没有国外译者的参与,翻译人员以国内书院研究学者为主,译作水平参差不齐;包含大量需要回译的内容,兼具中西语言与文化特征,深刻考验译者的英文与国学功底。当前的翻译现状与特点引发我们对未来翻译工作的思考。今后我们应该培养更多复合型的优秀翻译人才,启发和引导更多学者对这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应用多种翻译策略与技巧,不断提高翻译水平,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的译本。(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11期)

杨一[6](2019)在《文明互鉴:海外汉学五四运动学术路径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明互鉴"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同时也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我们不仅要让世界进一步认识中国,同时亦须放眼寰宇,在破除西方中心主义迷思的前提下,借助他者的视域重新认识自己。按海外汉学五四运动研究主潮演化发展的时间线,从华裔学者的引领开辟到西方研究者的积极参与,有针对性地重温百年来国际汉学界有关五四运动的奠基性着作及一系列新近的成果,尤其关注新时期中国学术界在国际舞台上的互动与"反哺",中国历史走出去所经历的由"事件"到"思想"之转变。力图以爬梳海外五四运动学术史为契机,展开海外汉学五四运动学术路径变化研究,树立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互鉴。(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张西平,郭景红[7](2019)在《海外汉学(中国学)研究模式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海外汉学研究的叁种模式海外汉学的研究从清末、民国时期就开始了,20世纪80年代,这个学科又重新受到重视,大量海外汉学的着作翻译出版。为何海外汉学这样"热"起来呢?究其原因有叁:其一,"文革"后开始恢复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尽管20世纪80年以西学热为主,但国学也(本文来源于《国际汉学》期刊2019年01期)

李海军,李钢[8](2019)在《“全国首届海外汉学研究博士论坛”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老一辈学者的辛勤开拓与努力推动,新世纪以来,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海外汉学研究在国内渐渐由冷门变为显学,越来越多的高校青年学者加入到海外汉学研究队伍,海外汉学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为了给从事海外汉学研究的青年学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学(本文来源于《国际汉学》期刊2019年01期)

任大援[9](2019)在《编后记:海外汉学研究者需具备“兼擅”素养》一文中研究指出编完这期稿件,已经过了元旦,2019年如期而至。掩卷而思,《国际汉学》期刊的稿件质量,从2018年以来处于稳步上升的态势。优秀的作者增多了,有理论思考深度的好文章也多了。2018年的来稿量比2017年增加了38.4%。2018年12月份,《国际汉学》也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新刊核心期刊"。这些表现算是我们的一些进步,但不足以过分乐观。汉学,自耶稣会士东来,已有400余年的历(本文来源于《国际汉学》期刊2019年01期)

卢婕[10](2019)在《从海外汉学与文旅整合看扬雄的历史名人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扬雄作为四川历史文化名人,对四川的文化和经济建设具有不容小觑的影响。在利用扬雄的名人效应促进四川文化和经济建设之时,一方面要注重本土学者和海外汉学界对扬雄研究的视界融合;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扬雄的名人效应与旅游经济的融合,从而提升旅游文化的内涵。(本文来源于《内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海外汉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于早期中国来世的信仰进行讨论的学术论文在国内数量很少,已经发表的也多是从艺术和考古的角度出发,阐发比较细微和具象,缺少一种整体视野,理论深度显得不足。海外汉学家对这方面关注较早,已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他们通过研究,基本上推翻了这一论点,即一向认为的早期中国没有来世观念,佛教传入后才有的观点。笔者对英国学者鲁惟一和美籍华人余英时关于这个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展现了这一研究的逐步深入过程。对这一问题的探索有助于理解早期中国的民间信仰,同时也可以看到这种早期的灵魂观念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外汉学论文参考文献

[1].梁燕华.文化记忆视域下的海外汉学回译研究[J].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2019

[2].郭恒.从马王堆帛画到泰山阎王——海外汉学对早期中国来世观的探寻[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

[3].福树人,罗慧玲.明朝宫廷的耶稣会士——文化适应策略与海外汉学的开端[J].华夏文化论坛.2019

[4]..关于征集海外汉学名着翻译与研究书稿的通知[J].国际汉学.2019

[5].陈仙.海外汉学书院论着的英译汉研究[J].海外英语.2019

[6].杨一.文明互鉴:海外汉学五四运动学术路径变化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7].张西平,郭景红.海外汉学(中国学)研究模式探究[J].国际汉学.2019

[8].李海军,李钢.“全国首届海外汉学研究博士论坛”综述[J].国际汉学.2019

[9].任大援.编后记:海外汉学研究者需具备“兼擅”素养[J].国际汉学.2019

[10].卢婕.从海外汉学与文旅整合看扬雄的历史名人效应[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

标签:;  ;  ;  

海外汉学论文-梁燕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