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转机理论文-任平阳

流转机理论文-任平阳

导读:本文包含了流转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农地流转,形成机理,治理对策

流转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任平阳[1](2019)在《江西农地流转现状、形成机理与治理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中国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岌岌可危,部分资本和投机商在农地流转中利用政策漏洞等转变农地性质。江西省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非农化""非粮化"和"非法化"现象日益增多,且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代表性。为探究其现状和治理办法,本文从江西省土地流转的主体、监管者等"内因"和外部市场环境等"外因"两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完善粮食生产激励机制;健全农地流转监督管理机制。(本文来源于《当代经济》期刊2019年10期)

陈燕[2](2019)在《产权激励对土地流转决策行为的影响机理与实证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先后经历多次历史变迁,每次的制度变迁,都是产权制度和制度环境不断偶合的过程。2016-2019连续四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指出:要放活土地经营权并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完善“叁权分置”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叁权分置”政策是我国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以来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又一极具创新意义的制度改革,该政策赋予了农民更加明晰、稳定和安全的农地产权,通过放活土地经营权来激励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政策实施的这几年来,产权稳定性、产权安全性是否对农户流转决策行为有激励作用?从而促进了农地流转?农户是否扩大了生产投资和经营规模?从而取得了农业增产和增收?这些问题都亟需通过实证研究来得以检验。近年来,许多学者深入研究了该政策的权利内涵、权能关系、作用机制和实现路径,但从农户层面研究其对“叁权分置”政策认可的研究还较少。而推进农地流转不仅需要政府的推动,更取决于农户的流转决策行为。因而找出影响农户“叁权分置”政策认可关键因素,以及政策响应后影响其流转决策行为的关键因素是准确理解我国现行产权制度政策绩效农户流转行的有效手段,也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进一步改革与完善的关键一步。因此,本文在“叁权分置”的大背景下,通过阅读和梳理大量文献,理解各个名词含义,在相关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围绕研究主题设计调查问卷并对湖北省9个区进行大规模农户调查,获取研究所需数据。其次,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从农户视角构建“叁权分置”政策认可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农户政策认可行为内在逻辑机理及影响因素,并通过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不同群组农户在政策认可层面的内在差异性,再次,通过二元Logit模型和Tobit模型找出影响各个类型农户流转决策行为的关键变量,并进行细致地对比分析,探讨产权变量起到了怎样的激励作用。最后,结合本文的研究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叁权分置”政策优化与促进流转的政策意见与研究展望。本文的研究结论概括起来主要为:第一,拥有稳定的农地承包合同会激励农户做出土地流转决策的积极性。土地调整次数(M2)、承包权证书发放年限(M3)、承包地经营规模(M4)对农户政策认可呈显着影响,研究进一步说明,土地调整次数对农户农地流转决策行为影响并不显着,而承包权证书已发放年限却对流转户农地流转决策行为影响显着,并且是否签订农地流转合同还对转出户农地流转决策行为有显着正向影响。第二,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对农户政策认可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假设2和假设3得到验证,其中,行为态度是政策认可的主动因。第叁,不同群组农户政策认可与其流转决策行为影响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户主的受教育程度群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试点区农户相较于非试点区农户、流转户相较于未流转户,均是前者的行为态度对政策认可路径系数更显着;但农户类型群组中,流转户的主观规范对政策认可路径系数没有达到显着水平,而未流转户却达到了1%显着水平。第五章分析进一步对全体农户农地流转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户主年龄、户主性别、户主学历、家庭农业劳动力人数、家庭学生人数、家庭农地经营规模和调查区域变量对全体农户农地流转决策行为有显着影响,户主受教育程度对转出户和农地经营面积对流转户的农地流转率有显着正向影响,而户主年龄、户主性别、家庭农业劳动力人数、学生人数和调查区域对流转户农地流转率并无影响。为了改善农户对“叁权分置”政策认可度,促进农地流转规模,尽快培育与发展现代农经营体系,结合上述结论提出本文的政策意见:首先,通过土地确权登记和规范的合同签约与承包经营权证书的发放,提升农户产权安全感。然后,通过上级政府和基层组织对政策的积极宣传,提高农户对“叁权分置”政策的理解与认同。最后,各部门各组织还需针对不同类型农户采取多元化的农地流转和劳动力扶持政策,提高自身发展能力。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前学者对“叁权分置”政策研究上较多停留在定性层面的局限;有助于增进农户对“叁权分置”政策内涵的理解,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国家农地产权制度的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韩璐,丛林,李玉柳,韩雨辰[3](2019)在《农村土地流转中“非粮化”的生成机理及其规避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土地流转提升了农村土地生产要素的功能,但在各主体经济本位的利益观下,农村土地流转后越来越多被用来进行"非粮化"生产。从土地经营权流出方、流入方、发包方、政府四个主体探析"非粮化"的生成机理,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细化种粮功能区、推行农业现代化、搭建农村土地流转平台、设计"非粮生产权"交易制度、重塑种粮贴补机制等5种规避途径。(本文来源于《安徽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唐星汉,王江波[4](2018)在《农地规模流转中利益相关者绩效生成的内在机理及实现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农地经营权流转与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农地规模流转是一个动态过程,各阶段的利益相关者不尽相同,其利益诉求既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既包含地方政府的监管机制及决策体系,也融合了施工单位对利益均衡的把控,多方的共同影响造就了农地规模流转中的多方利益博弈,导致矛盾及冲突时常发生。鉴于此,以利益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利益相关者博弈论指导下,研究了利益相关者对绩效评估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从地方政府、建设单位、农民等3个视角完成了对利益博弈的相关分析,并最终从完善体制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及构建均等化服务3个层面来完善农地规模流转中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分析,从而可以更加有效地对土地进行宏观规划,并对丰富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内容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9期)

陈振,郭杰,欧名豪,费罗成,程久苗[5](2018)在《资本下乡过程中农地流转风险识别、形成机理与管控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资本下乡介入农地流转可以实现农村地区人、地、资本的协调发展,但同时也可能引发复杂多样的风险问题,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两难选择。为此,运用归纳演绎法和风险系统分析法,系统剖析了资本下乡过程中农地流转风险及其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资本下乡过程中农户农地流转风险可以分为土地权益风险、社会保障风险和土地利用风险3个方面;风险受体为农户、社会经济子系统和土地生态子系统;风险源存在流转阶段差异,约定阶段风险源包括产权边界不清、制度规则模糊、信息不对称、激励政策不合理、政策执行主体能力偏低和准入机制缺失,执行阶段风险源为监管机制缺失和配套措施不完善;各类风险源通过"聚合反应"释放"产权公共领域"、"行为空间"、"合谋"、"选择行为"及"负外部性"等逆境胁迫因子作用于风险受体,引发各类流转风险。因此,通过一系列措施避免产权处于"公共领域"、缩小强势集团"行为空间"、防止权力与资本走向"合谋"、防范利益集团"选择行为"、降低流转"负外部性"可以有效管控资本下乡介入农地流转过程中的各类风险。研究成果可以为引导农地有序流转、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8年05期)

张梁[6](2018)在《基于农户视角的农地流转机理与治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逐步深入、农地流转速度不断加快、农地经营规模有所扩大、农民收入有所增加,然而,农地流转过程中也存在着农户利益受损、农户参与积极性不高等现象,基于此,本文从农户视角研究农地流转问题,以期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国家粮食安全的实现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本文研究内容共分七章:第一章是绪论,简要概括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二章是农地流转的相关概念界定,论文首先对农地、农地流转和农地流转基本参与主体进行概念界定,然后对农地流转的特征和类型分别进行阐述。第叁章是农户视角下的农地流转机理阐释,农地流转机理在于:农业比较利益低下诱发了农民的职业分化;农民的职业分化又引发了潜在的农地供求;外部环境的不断优化促使潜在农地供求向现实农地供求转化。第四章是农地流转的DEA分析,论文选取2010——2016年连续7年的农地流转的相关数据指标,运用DEA模型实证分析了这7个年份农地流转的规模效益,分析结果显示:在2010年至2016年中有3个年份是DEA有效,投入规模有效、投入要素组合达到优化状态;有4个年份是非DEA有效,其中除2011年是处于规模收益递增状态外,其他叁个年份都处于规模收益递减状态,即农地流转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其投入增加的比例,这表明对农地流转各输入要素进行科学规划、避免盲目流转、调整输入要素的数量、提升输入要素的质量,是提高农地流转综合效率的关键。第五章是农户视角下农地流转案例分析及启示,论文分别以邓州市孟楼镇和淮阳县安岭镇的农地流转为例,对农地流转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比较分析,案例分析给予的启示是:加快推进农地流转需要充分尊重农户意愿、采用切实可行的流转模式、保障农户的根本利益以调动农户的参与积极性。第六章是农户视角下农地流转有效治理路径选择,农户视角下农地流转有效治理的路径在于:完善征信立法以降低农地转入方违约可能性;完善农村农地治权结构以保障农户农地流转合法利益;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以解决农民后顾之忧等。第七章是结论与展望。(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李灿[7](2017)在《土地流转背景下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绩效形成机理分析——基于本量利(CVP)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其目的在于通过规模流转绩效提升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对农地规模流转绩效产生原理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本量利分析模型,规模经营净收益与流转规模、产量、价格、变动性成本、固定性成本5个变量之间具有确定的函数关系,并可以此模型来确定流转规模的盈亏临界点和最适度点,从而发现农地规模流转绩效的形成机理。(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7年11期)

陈阵[8](2017)在《基于汽车绕流转捩与分离机理的LRN湍流模型研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国内外针对汽车绕流的数值求解精度问题,气动阻力值已接近工程需求,但尚有一定的提升空间,而气动升力值尚不能满足工程需求。研究表明,不合理的湍流模型是数值求解误差的最主要来源,所占比重达15%。当前,尚没有一个湍流模型是普适的,还须以具体流动特性的深入了解为基础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模型。然而,汽车叁维绕流特性尤为复杂,一方面缺少完备的实验手段能够准确还原并测量汽车周边流场,揭示其机理;另一方面尚无足够的计算资源可对其进行直接数值求解,因此至今人们还没能全面、深入地掌握其规律,并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湍流模型。传统汽车绕流数值求解所应用的湍流模型大多基于“通常”条件推导而成,计算结果难免差强人意。为此,本文在对汽车绕流内在机理和结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炼精准湍流模型,构造高精度数值求解体系,为提高数值模拟的准确度,改善汽车气动特性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及有效的研究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汽车绕流典型局部流动,揭示其内在流动机理。考虑流体力学基本理论及常用湍流模型的构造思想和特点,总结常用湍流模型模拟汽车绕流时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流动分离模拟的不足,并提出假设:湍流模型对转捩的捕捉能力是准确模拟汽车绕流的关键。之后,通过构造合理计算模型及求解环境,将汽车各局部流动等效为若干近似简易模型,并利用大涡模拟方法对其典型流动机理进行数值研究,揭示汽车绕流各部位真实流动信息,并通过对比常用湍流模型计算结果,验证假设,做出结论。2.针对汽车绕流稳态问题,提出了一种能够准确捕捉转捩现象的Modified LRN(Low-Reynolds-Number)-ε湍流模型。理论分析汽车周边流动转捩的类型,总结数值研究现状,将流线曲率因子及响应阈值引入LRN k-ε(Jones和Launder)模型,以改进该模型对湍流耗散率的过强依赖性及全应力发展预测不足等问题,进而获得一种能够准确预测转捩的改进低雷诺数湍流模型(Modified LRN k-ε)。利用该模型计算涡轮叶栅流、类车身T3系列平板流、类车体叁维圆柱绕流及汽车绕流典型局部流动,结果表明Modified LRNk-ε模型对不同雷诺数下,各种类型转捩的预测值与实验较为接近。3.针对汽车绕流瞬态问题,提出了一种能够准确捕捉转捩现象的CLES(Constrained Large-Eddy Simulation)湍流模型。针对汽车绕流瞬态求解,通过分析常用分区法与非分区法 RANS(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 Equations)/LES(Large Eddy Simulation)混合湍流模型的构造思想及特点,引入约束大涡模拟思想,结合Modified LRNk-ε湍流模型,提出一种能准确捕捉转捩现象的约束大涡模拟方法(转捩LRNCLES)。引入类车体叁维圆柱绕流、典型管道流动及类车身二维机翼绕流,全面验证转捩LRN CLES模型对各种类型流动的转捩预测能力。最后利用该模型数值研究自由剪切作用下的空腔流,并引入流场及声场实验结果评估转捩LRN CLES模型对复杂自由剪切流的模拟能力。4.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汽车绕流的标准化高精度数值求解体系。介绍计算流体力学的误差来源,重点阐述汽车绕流数值计算中的经验误差及离散误差。考虑汽车绕流机理,针对数值计算中各个求解策略,包括计算模型、计算域、边界条件、网格策略、离散格式,对比计算效率及精度,最大程度减少离散误差及经验误差,最终建立了一套基于Modified LRN k-ε模型及转捩LRN CLES模型的高精度标准化数值求解体系。5.实车模型验证。考虑汽车是一种外型高度复杂的模型,车身附件相互干扰,同时,被重点关注的通常都是整车气动特性,流场的复杂性及计算量均大为增加。为此,Ahmed类车体、某实车模型及雨刮器模型被引入以验证标准化高精度数值求解体系的准确性,常用湍流模型也被引入作为对比。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数值求解体系能够准确模拟复杂实车的绕流特性,特别是对气动升力的数值计算,精度高于常用湍流模型。综上所述,本文考虑汽车绕流分离及转捩机理提出的基于Modified LRNk-ε模型及转捩LRN CLES模型的标准化高精度数值求解体系能为汽车气动特性的研究提供可靠理论依据及有效数值解决方法。(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7-06-28)

张兰[9](2017)在《农地流转模式分化:机理及绩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农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而且越来越多的规模经营主体参与其中,使得农地流转逐步分化为传统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农地流转(简称传统农地流转模式)以及农户与规模经营主体之间的农地流转(简称新型农地流转模式)。已有研究主要围绕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农地流转,考察了农地流转的形成机理、效率和公平绩效等,对农户与规模经营主体之间农地流转的相关研究较为欠缺。因此,本研究利用江苏省的经验证据,在整体把握农地流转模式分化现状及特征的基础上,揭示农地流转模式分化的形成机理,检验农地流转模式分化的效率(农业增效)和公平(农民增收)绩效,以期为政府制定引导和规范农地流转(尤其是承包土地向规模经营主体流转)的政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以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供参考和依据,并对丰富农地流转相关的理论研究有所贡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江苏省农地流转及其模式分化的现状与特征。①从农地流转及其模式分化现状来看,江苏省农地流转市场较为活跃且流转主体多元化,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已成为重要的流转参与主体;而且,江苏省农户与规模经营主体之间的农地流转已占主导,规模经营主体参与农地流转有效缓解了各地区传统农户之间农地流转中的土地供需矛盾(如苏南地区供大于求,而苏北地区供不应求)。②农地流转模式分化呈现出以下特征:与传统农地流转模式相比,新型农地流转模式所涉及的农地流转范围更广、规模更大,主要农地流转方式由出租、代耕、转包转变为出租和反租倒包,流转期限更为固定、且流转年限以中长期为主,农地流转租金集中分布的价格区间明显提高,农地流转租金支付形式差异不大、普遍采用现金支付,农地流转合同签订率和规范化程度提高,农地流转对中介服务组织的依赖程度提高。(2)农地流转模式分化的形成机理。①经济因素是影响农地流转模式分化的重要因素,如村庄人均纯收入对村庄农地规模经营面积占比(用以表征新型农地流转模式发展状况)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以及规模经营主体支付的土地流转租金相对越高,农户越倾向于将农地转给规模经营主体;②非农劳动力市场(非农就业)是农地流转模式分化的重要驱动因素,村庄农地规模经营面积占比与村庄整体非农就业水平显着正相关,但与当地非农就业机会显着负相关,而村庄非农劳动力工资水平越高,农户将土地转给规模经营主体的概率越高;③流转管理制度和中介服务会促进农地流转模式分化,如村庄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委员会能显着提高村庄农地规模经营面积比重,村庄建立土地流转合同和相关文件档案的日常管理制度、提供土地流转中介服务以及事先规定违约的惩罚或赔偿则能显着提高农户将土地转给规模经营主体的概率;④行政干预也会对农地流转模式分化产生一定影响,虽然基层政府劝说和推动农户流转土地能够促进农地向规模经营主体流转,但行政推动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对提高村庄农地规模经营面积比重的效果并不显着。(3)农地流转模式分化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与转入土地的传统小农户相比,规模经营主体参与农地流转并不必然获得更优的生产效率,仅有经营规模为40~60亩的经营主体实现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具体地,与小规模农户(经营规模为1~20亩)相比,经营规模为当地户均承包地面积10~15倍(40~60亩)的经营主体能够获得显着更高的土地生产率、成本利润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而经营规模在40~60亩、60~120亩、120~500亩的经营主体的劳动生产率都显着更高。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规模经营主体转入土地和扩大规模应遵循适度原则,40~60亩的经营规模是经营主体的农业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配比达到最优时所对应的经营规模。(4)农地流转模式分化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与传统小农户之间的农地流转相比,农户与规模经营主体之间农地流转的增收效果有限。具体地,相较于传统小农户间自发的农地流转,农地向规模经营主体流转对转出户的增收效果仅限于土地租金(进而农业收入),其中部分租金的提高归因于农业补贴资本化为地租,从而参与农地规模流转的转出户的转移性收入反而更低;而且,农地向规模经营主体流转虽有利于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但并未起到促进转出户非农收入和总收入增长的作用,这可能是因为样本转出户整体非农就业较为充分且非农收入占比普遍较高以及部分地区地方政府行政推动农地规模流转。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为政府合理引导和规范农地流转(尤其是承包土地向规模经营主体流转)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参考:(1)充分尊重经营主体土地流转的自主权;(2)明确农地流转中政府的职能定位;(3)建立和完善其他要素市场。(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王颜齐,王福林[10](2016)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议价机理及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微观议价角度揭示农地流转交易价格的形成,分析交易费用条件下农地流转议价机理。议价在农地流转交易中具有突出作用,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农地流转市场分割性,包括农用地位置不可移性、农用地用途专属性、农村社会封闭性及地区经济发展和政策实施差异性;二是农地产权交易异质性,包括农地异质性和交易者异质性。研究认为,交易价格因交易标的质量与位置、交易者谈判能力、预期效用等因素差异而不同,交易价格线在市场价格线周围波动。研究发现,在某一交易量水平下,交易费用为正的交易价格线波动幅度小于交易费用为零的交易价格线,当交易量出现递增时,前者波动幅度减弱,但交易量对后者无影响。(本文来源于《农业经济与管理》期刊2016年04期)

流转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先后经历多次历史变迁,每次的制度变迁,都是产权制度和制度环境不断偶合的过程。2016-2019连续四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指出:要放活土地经营权并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完善“叁权分置”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叁权分置”政策是我国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以来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又一极具创新意义的制度改革,该政策赋予了农民更加明晰、稳定和安全的农地产权,通过放活土地经营权来激励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政策实施的这几年来,产权稳定性、产权安全性是否对农户流转决策行为有激励作用?从而促进了农地流转?农户是否扩大了生产投资和经营规模?从而取得了农业增产和增收?这些问题都亟需通过实证研究来得以检验。近年来,许多学者深入研究了该政策的权利内涵、权能关系、作用机制和实现路径,但从农户层面研究其对“叁权分置”政策认可的研究还较少。而推进农地流转不仅需要政府的推动,更取决于农户的流转决策行为。因而找出影响农户“叁权分置”政策认可关键因素,以及政策响应后影响其流转决策行为的关键因素是准确理解我国现行产权制度政策绩效农户流转行的有效手段,也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进一步改革与完善的关键一步。因此,本文在“叁权分置”的大背景下,通过阅读和梳理大量文献,理解各个名词含义,在相关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围绕研究主题设计调查问卷并对湖北省9个区进行大规模农户调查,获取研究所需数据。其次,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从农户视角构建“叁权分置”政策认可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农户政策认可行为内在逻辑机理及影响因素,并通过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不同群组农户在政策认可层面的内在差异性,再次,通过二元Logit模型和Tobit模型找出影响各个类型农户流转决策行为的关键变量,并进行细致地对比分析,探讨产权变量起到了怎样的激励作用。最后,结合本文的研究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叁权分置”政策优化与促进流转的政策意见与研究展望。本文的研究结论概括起来主要为:第一,拥有稳定的农地承包合同会激励农户做出土地流转决策的积极性。土地调整次数(M2)、承包权证书发放年限(M3)、承包地经营规模(M4)对农户政策认可呈显着影响,研究进一步说明,土地调整次数对农户农地流转决策行为影响并不显着,而承包权证书已发放年限却对流转户农地流转决策行为影响显着,并且是否签订农地流转合同还对转出户农地流转决策行为有显着正向影响。第二,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对农户政策认可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假设2和假设3得到验证,其中,行为态度是政策认可的主动因。第叁,不同群组农户政策认可与其流转决策行为影响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户主的受教育程度群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试点区农户相较于非试点区农户、流转户相较于未流转户,均是前者的行为态度对政策认可路径系数更显着;但农户类型群组中,流转户的主观规范对政策认可路径系数没有达到显着水平,而未流转户却达到了1%显着水平。第五章分析进一步对全体农户农地流转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户主年龄、户主性别、户主学历、家庭农业劳动力人数、家庭学生人数、家庭农地经营规模和调查区域变量对全体农户农地流转决策行为有显着影响,户主受教育程度对转出户和农地经营面积对流转户的农地流转率有显着正向影响,而户主年龄、户主性别、家庭农业劳动力人数、学生人数和调查区域对流转户农地流转率并无影响。为了改善农户对“叁权分置”政策认可度,促进农地流转规模,尽快培育与发展现代农经营体系,结合上述结论提出本文的政策意见:首先,通过土地确权登记和规范的合同签约与承包经营权证书的发放,提升农户产权安全感。然后,通过上级政府和基层组织对政策的积极宣传,提高农户对“叁权分置”政策的理解与认同。最后,各部门各组织还需针对不同类型农户采取多元化的农地流转和劳动力扶持政策,提高自身发展能力。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前学者对“叁权分置”政策研究上较多停留在定性层面的局限;有助于增进农户对“叁权分置”政策内涵的理解,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国家农地产权制度的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转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任平阳.江西农地流转现状、形成机理与治理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19

[2].陈燕.产权激励对土地流转决策行为的影响机理与实证检验[D].华中农业大学.2019

[3].韩璐,丛林,李玉柳,韩雨辰.农村土地流转中“非粮化”的生成机理及其规避路径[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9

[4].唐星汉,王江波.农地规模流转中利益相关者绩效生成的内在机理及实现路径[J].江苏农业科学.2018

[5].陈振,郭杰,欧名豪,费罗成,程久苗.资本下乡过程中农地流转风险识别、形成机理与管控策略[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

[6].张梁.基于农户视角的农地流转机理与治理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8

[7].李灿.土地流转背景下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绩效形成机理分析——基于本量利(CVP)模型[J].经济地理.2017

[8].陈阵.基于汽车绕流转捩与分离机理的LRN湍流模型研究及应用[D].湖南大学.2017

[9].张兰.农地流转模式分化:机理及绩效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

[10].王颜齐,王福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议价机理及成因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6

标签:;  ;  ;  

流转机理论文-任平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