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烟色棒束孢论文-邢培翔,刁红亮,韩志慧,田晶,王从林

玫烟色棒束孢论文-邢培翔,刁红亮,韩志慧,田晶,王从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玫烟色棒束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玫烟色棒束孢,梨黄粉蚜,桃粉蚜,致病力

玫烟色棒束孢论文文献综述

邢培翔,刁红亮,韩志慧,田晶,王从林[1](2019)在《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对2种果树蚜虫的致病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室内条件下,采用孢子悬浮液喷雾生测法,以4个浓度供试菌株孢子悬浮液处理梨黄粉蚜和桃粉蚜成蚜,测定生防菌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对梨黄粉蚜与桃粉蚜的致病力,旨在明确该菌株作为生防资源防治以上2种蚜虫的可能性。结果表明,梨黄粉蚜、桃粉蚜2种蚜虫死亡率与孢子悬浮液浓度有关,随着浓度的提高,蚜虫死亡率随之增加,即死亡速度加快,同时2种蚜虫的时间-死亡率曲线均符合Logistic方程,侵染死亡模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995,0.996。经1.0×108个/m L的孢子悬浮液处理梨黄粉蚜成蚜,LT50为2.55 d,LT90为4.50 d,7 d校正死亡率为97.24%;处理桃粉蚜成蚜,LT50为1.36 d,LT90为2.83 d,7 d校正死亡率为100%。在室内条件下,玫烟色棒束孢IF-1106菌株对梨黄粉蚜和桃粉蚜具有较高的致病能力,具有作为防治以上2种蚜虫生防资源的潜力。(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赵建华,王宏民,张天浩,张仙红[2](2019)在《玫烟色棒束孢耐热菌株的筛选及对麦长管蚜的致病力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48℃恒温水浴热胁迫法对玫烟色棒束孢7个菌株进行了耐热性测定。结果表明,热胁迫45 min后,不同菌株的残存活孢率差异显着,其中IF-502、IF-904和IF-9606菌株耐热性较强,残存活孢率均达50%以上;IF-7606菌株耐热性最差,残存活孢率仅为28.70%;IF-14、IF-511和IF-609菌株耐热性居中,残存活孢率34.72%~36.00%。对耐热性强的IF-502、IF-904和IF-9606叁个菌株对麦长管蚜若蚜的致病力测定表明, IF-904菌株在1×10~7孢子/mL时对麦长管蚜的致病力最高,校正死亡率达88.20%,致死中时最短,为2.67 d。(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9年01期)

王宏民,李赫,张天浩,张仙红[3](2019)在《玫烟色棒束孢Pr1酶活力、Pr1酶基因表达量与其毒力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丝氨酸弹性凝乳蛋白酶Pr1是一类能高效降解昆虫体壁蛋白的重要酶,其活力与虫生真菌的毒力有很大的关系。探索玫烟色棒束孢不同菌株Pr1酶活力、Pr1蛋白酶基因表达量与毒力的相关性对该菌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采用专一性短肽底物Suc-Ala-Ala-Pro-Phe-pNA和荧光定量PCR分别测定了玫烟色棒束孢不同菌株的Pr1酶活和Pr1基因的表达量,并采用坡塔喷雾法测定了供试菌株对桃蚜的毒力。结果表明:不同供试菌株Pr1蛋白酶活力与其毒力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3.64x+0.62,R~2=0.432,两者呈正相关;供试菌株Pr1酶活力、Pr1基因表达量与毒力的回归方程为y=0.236+10.833x_1–0.039x_2 (x_1=Pr1酶活力,x_2=Pr1基因表达量),R~2=0.568,说明线性拟合方程能很好地反映原始数据;序列相关系数D-W为2.444,在0.05水平上相关显着,表明Pr1酶活力、Pr1基因表达量对毒力有显着影响;VIF=12.705表明Pr1酶活力、Pr1基因表达量存在中度多重共线性。因此建议将Pr1蛋白酶的酶活力和Pr1基因表达量作为菌株毒力筛选时的重要指标。(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韩志慧,邢培翔,刁红亮,胡军,田晶[4](2018)在《生防菌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对梨小食心虫杀虫活性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室内条件下,测定玫烟色棒束孢IF-1106菌株对梨小食心虫的致病力。[方法]使用玫烟色棒束孢孢子悬浮液处理梨小食心虫的各个虫态,分别记录其孵化率、死亡率及羽化率。[结果]玫烟色棒束孢孢子悬浮液对梨小食心虫的各个虫态都具有一定的致病力,且随着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增加毒力逐渐增强。梨小食心虫的卵和蛹对玫烟色棒束孢的敏感性较高,经高浓度(1.0×108孢子·mL~(-1))孢子悬浮液处理后,卵的孵化抑制率为79.61%,LC50值为6.10×106孢子·mL~(-1);蛹的羽化抑制率为100%,LC50值为1.15×107孢子·mL~(-1)。梨小食心虫幼虫和成虫对玫烟色棒束孢的敏感性较低,经高浓度(1.0×108孢子·mL~(-1))孢子悬浮液处理后,幼虫的死亡率为58.89%,成虫的死亡率为48.89%。[结论]玫烟色棒束孢IF-1106菌株可作为防治梨小食心虫的潜力菌株。(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7期)

曹娜[5](2018)在《玫烟色棒束孢发酵条件及对刺吸式口器害虫控制潜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刺吸式口器害虫是农业和林业中的重要害虫。这些害虫通常具有繁殖力快,世代多,虫口易反弹,抗药性强和分布广。昆虫病原真菌从昆虫体壁直接侵入的方式,使得其被认为在刺吸式口器害虫的防治上可作为化学杀虫剂的替代物。本文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微生物防治重点实验室菌种库中筛选出一株昆虫病原真菌玫烟色棒束孢菌株Ifu-13-a,通过双相发酵研究其发酵技术。每8h定期取样,检测其菌丝生物量和生长状态。结果显示,该菌株在SDY液体培养基中于25℃下液体发酵,在第104h菌丝生物量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下降。此时显微形态观察也证实此时发酵液中出现大量形态清晰的长菌丝体及大量芽生孢子,因此确定Ifu-13-a在该培养条件下的最佳液体发酵时间为104h,并且此时的发酵液可以在随后的固体发酵中用作液体种子。在固体发酵工艺研究中,前期通过罐头瓶发酵对培养基配方进行了筛选,筛选获得的最优基础培养基为11%麦麸、76%棉籽壳,其产孢量可达2.15×10~9孢子/g。在后继的浅盘发酵工艺中,增加了江西天人生态的企业发酵生产培养基进行对照比较,结果表明,筛选得到的最优固体培养基其在产孢能力上要高于企业生产培养基,单位面积的固体发酵效率提高了21.8%。另外,研究发现固体培养的堆量极大影响着培养基的料温,2cm和4cm堆量有着完全不同的料温曲线。在环境温度18℃下,4cm堆量的浅盘发酵工艺中,其发酵温度最高上升了5-6℃。从室内生物测定结果来看,Ifu-13-a菌株对多目标刺吸式口器害虫具有很高的毒力水平,但仍存在较明显的寄主专化性。在1.0×10~6孢子/ml接种浓度下,Ifu-13-a菌株对温室白粉虱、棉蚜和小绿叶蝉成虫的累积死亡率均达100%,显示出了Ifu-13-a菌株对这3种目标害虫的高致病力;从致死中时LT_(50)来看,Ifu-13-a菌株对温室白粉虱、小绿叶蝉和棉蚜成虫的致死中时均在4-5d;而梨冠网蝽、绣线菊蚜和紫薇长斑蚜在1.0×10~8孢子/ml浓度下,累积死亡率才达到81.25%、61.4%和86.36%,致死中时在6-8d。在环境相对湿度低的温室试验中,采用1.0×10~7个孢子/ml的施用量通过低量喷雾来控制两种目标害虫:温室白粉虱和棉蚜。试验期间对照区的棉蚜的虫口密度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初始虫口密度为40头/株,到第13d时,增长至118头/株,而处理区虫口密度则从40头/株下降至36头/株,校正防效为46.39%。与棉蚜不同,Ifu-13-a菌株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治使得虫口密度下降明显。温室白粉虱在喷雾防治第4d时,其虫口密度由150头/株下降到36头/株,然后就处于一定的虫口波动状态;在第13d,其虫口密度为78头/株,校正防效为92.86%。玫烟色棒束孢Ifu-13-a菌株在环境相对湿度较高的的田间试验中,在1.0×10~7孢子/ml浓度下喷雾防治棉蚜,棉蚜种群在第10d时的虫口减退率和校正防效分别达到96.2%和95.9%,表现出优异的田间防治效果。温室试验与田间开放地试验的不同防治效果进一步确证了环境湿度是影响真菌侵染过程与防治效率的重要性。室内生测和田间试验验证了玫烟色棒束孢Ifu-13-a菌株在对多种刺吸式害虫表现出的高毒力水平,证明了其对粉虱、叶蝉、蚜虫等多目标害虫的巨大控制潜力,适合作为生物杀虫剂开发。(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周鹏飞,张婧,张博文,胡琼波[6](2018)在《玫烟色棒束孢的遗传地理差异及对B型烟粉虱的致病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地区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的遗传地理差异,探讨其对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的致病性。【方法】从广东、福建和青海地区土壤分离得到16株玫烟色棒束孢菌株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供试菌株ITS序列的相似性,并构建系统发育树;采用浸渍法测定供试菌株分生孢子对B型烟粉虱2龄若虫的生物活性。【结果】供试菌株与参考菌株(KX057373.1、KX057375.1)ITS序列的相似性高于97.7%;9株广东菌株与6株福建菌株的ITS序列没有地理差异;青海菌株If TS01与参考菌株KX057375.1的ITS序列几乎相同,且与福建菌株If FJ02、If FJ06及广东菌株If GD17的ITS序列高度相似。16株菌株均以孢子剂量10~7 mL~(-1)处理B型烟粉虱2龄若虫,处理后第10天若虫的病死率为47%~86%;其中,菌株If FJ06、If GD02和If TS01处理后的B型烟粉虱2龄若虫病死率达80%以上。【结论】不同地区的玫烟色棒束孢菌株ITS序列没有明显的地理差异,其对烟粉虱的致病力与ITS序列及地理分布没有关系。研究发现3株对烟粉虱致病力较高的菌株,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朱丽梅,严慧,方慧子,徐敏,张波[7](2018)在《玫烟色棒束孢QH4对蚜虫和烟粉虱杀虫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测定了玫烟色棒束孢QH4对烟粉虱和蚜虫的杀虫效果,结果如下:1)玫烟色棒束孢QH4 2.19×107 cfu·mL~(-1)浓度处理瓜蚜120h的死亡率为70.43%,处理金针瘤蚜120h的死亡率为44.93%,处理桃粉蚜120h的死亡率为100%;2)烟粉虱成虫对玫烟色棒束孢较为敏感,处理120h时烟粉虱成虫死亡率为100%;3)田间施用浓度为3.08×107 cfu·mL~(-1)的QH4孢子悬液,烟粉虱成虫10d的死亡率为51.87%,说明田间施用玫烟色棒束孢孢子悬液对烟粉虱有一定的杀虫活性。(本文来源于《金陵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王滨,曹娜,GHULAM,Ali,Bugti[8](2018)在《玫烟色棒束孢对多种刺吸式口器害虫防治潜力的室内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刺吸式口器昆虫常发生严重且抗药性强。本文室内测定了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 Ifu13a对梨冠网蝽、小绿叶蝉和温室白粉虱等多种刺吸式口器害虫的控制潜力。在1.0×10~8、1.0×10~7和1.0×10~6孢子/mL接种浓度下,在处理后初始2 d保持RH(95±5)%,随后8 d保持RH(78±5)%的条件下,小绿叶蝉和温室白粉虱成虫的累积死亡率均达到100%,其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4.12、4.11、5.43和4.77、5.55、5.32 d,而梨冠网蝽的致死中时为7.32、8.22、9.79 d。在1.0×10~8和1.0×10~7孢子/mL浓度下,小绿叶蝉和温室白粉虱累计死亡率均在5 d内即达到100%,2种害虫的致死中浓度LC_(50)分别为3.90×10~3和3.03×10~4孢子/mL;而梨冠网蝽第10 d在2种浓度下的累计死亡率分别达到了81.25%、77.5%,其LC_(50)为6.88×10~5孢子/mL。菌株Ifu13a显示出一定的寄主专化性,菌株Ifu13a显现了对多种刺吸式口器害虫的高控制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王成[9](2017)在《玫烟色棒束孢的遗传多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在全球分布广泛,寄主多样,致病力强,是一种已开发为微生物杀虫剂的重要昆虫病原真菌,在生物防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相同种内的不同菌株间,通常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态性。通过对遗传多态性的研究,能从本质上揭示物种多样性的起源、变异和进化。本文将从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以及分子水平上对玫烟色棒束孢的遗传多态性进行研究,其研究结果不仅对高性能菌株的采集分离、生产育种以及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监控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而且还为今后利用该菌进行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玫烟色棒束孢的生物学特性11株所试玫烟色棒束孢菌株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宏观培养形态特征呈现极大的差异,尤其是在PDA培养基,其菌落特征差别最明显,其中产孢梗束的菌株为H3。此外,玫烟色棒束孢的分生孢子梗、瓶梗、分生孢子等显微特征、产孢量以及萌发率也显示极大差异,产孢量最多的是菌株H5,萌发率最高的是菌株H4。2、玫烟色棒束孢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的致病力玫烟色棒束孢全部所试菌株对二斑叶螨均有致死现象,不同菌株在相同浓度条件下对同一种害虫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致死率。其中菌株H4表现出致死时间短、致死率高的特点。产孢量也较大,接近1.08×107个/ml,此外,菌株H8、H9和H11在产孢量与致病率方面也表现不错,半致死时间也较短,产孢量分别为0.958×107个/ml、0.82×107个/ml和0.762×107个/ml。由此看出,产孢量与致病性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3、基因序列分析及其与生物特性和致病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对玫烟色棒束孢进行ITS序列分析,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玫烟色棒束孢全部被试序列都分离为两个完全独立的支系,分别为聚在分支I-1中且支持率为98%的菌株和聚在分支II-1内且支持率为81%的菌株;为了确定上述两支系的真正分类地位,对所试玫烟色棒束孢与爪哇棒束孢菌株进行了多态性研究,获得7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d=0.605,核苷酸多样性Pi=0.04,种群遗传分化指数Fst=0.78,基因流Nm=0.07,以及2个不同的DNA序列保守区等。通过系统发育及多态性研究结果表明,将收集自国内外以及于Genbank下载的玫烟色棒束孢菌株看成一个种时,它们无论在种的水平上或假定的种群水平上,其遗传多样性都较大、分化明显,它们的差异已超出了种的边界,分支I-1中的菌株是典型的玫烟色棒束孢,而II-1中的玫烟色棒束孢菌株可能是被误定的爪哇棒束孢。对玫烟色棒束孢进行多基因序列聚类树构建,并对所试菌株(H1-H11)间进行比较,结果证明多基因树间存在一定的分支差异。其中,分支I的菌株来源相同;分支II的多数成员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极厚,菌丝浓密,并且其分生孢子的萌发率都较低;菌株H2、H5和H7对二斑叶螨的致病力较低。而分支III的菌株菌落主要含孢梗束,除了H6外,其余菌株分生孢子萌发率较高,这些菌株致病性都较好,且H3与H9致病率相当,以100%支持率聚在一起。由此可见,玫烟色棒束孢对二斑叶螨致病性的高低,在分子系统树上通过聚类展示了一定的相关性。分别独立成一个分支的菌株H1、H4也无论从形态特征还是孢子萌发率方面都存在极大差异。(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7-06-01)

王成,陈万浩,韩燕峰[10](2016)在《重要昆虫病原真菌玫烟色棒束孢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是一种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在生物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从生物学特性、代谢产物、致病力及其致病机理和遗传变异等方面对国内外有关玫烟色棒束孢的研究进行概述,旨在为玫烟色棒束孢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及开发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10期)

玫烟色棒束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48℃恒温水浴热胁迫法对玫烟色棒束孢7个菌株进行了耐热性测定。结果表明,热胁迫45 min后,不同菌株的残存活孢率差异显着,其中IF-502、IF-904和IF-9606菌株耐热性较强,残存活孢率均达50%以上;IF-7606菌株耐热性最差,残存活孢率仅为28.70%;IF-14、IF-511和IF-609菌株耐热性居中,残存活孢率34.72%~36.00%。对耐热性强的IF-502、IF-904和IF-9606叁个菌株对麦长管蚜若蚜的致病力测定表明, IF-904菌株在1×10~7孢子/mL时对麦长管蚜的致病力最高,校正死亡率达88.20%,致死中时最短,为2.67 d。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玫烟色棒束孢论文参考文献

[1].邢培翔,刁红亮,韩志慧,田晶,王从林.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对2种果树蚜虫的致病力[J].山西农业科学.2019

[2].赵建华,王宏民,张天浩,张仙红.玫烟色棒束孢耐热菌株的筛选及对麦长管蚜的致病力测定[J].植物保护.2019

[3].王宏民,李赫,张天浩,张仙红.玫烟色棒束孢Pr1酶活力、Pr1酶基因表达量与其毒力的相关性[J].生物工程学报.2019

[4].韩志慧,邢培翔,刁红亮,胡军,田晶.生防菌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对梨小食心虫杀虫活性的测定[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5].曹娜.玫烟色棒束孢发酵条件及对刺吸式口器害虫控制潜力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8

[6].周鹏飞,张婧,张博文,胡琼波.玫烟色棒束孢的遗传地理差异及对B型烟粉虱的致病性[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8

[7].朱丽梅,严慧,方慧子,徐敏,张波.玫烟色棒束孢QH4对蚜虫和烟粉虱杀虫活性的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8

[8].王滨,曹娜,GHULAM,Ali,Bugti.玫烟色棒束孢对多种刺吸式口器害虫防治潜力的室内评测[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8

[9].王成.玫烟色棒束孢的遗传多态性[D].贵州大学.2017

[10].王成,陈万浩,韩燕峰.重要昆虫病原真菌玫烟色棒束孢的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16

标签:;  ;  ;  ;  

玫烟色棒束孢论文-邢培翔,刁红亮,韩志慧,田晶,王从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