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生栅列藻论文-朱歆莹,高为,钟运建

斜生栅列藻论文-朱歆莹,高为,钟运建

导读:本文包含了斜生栅列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重金属化合物,斜生栅列藻,急性毒性

斜生栅列藻论文文献综述

朱歆莹,高为,钟运建[1](2010)在《重金属离子对斜生栅列藻毒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斜生栅列藻作为生物指示物,对16种重金属化合物的单一毒性进行毒性评价,并分别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分析了重金属的致毒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它们的毒性大小顺序为Ag+>Cd2+>Cu2+>Zn2+>Sr2+>Pb2+>Hg2+>Sn4+>Al3+>Cr+>Ni2+>Mn2+>Ba2+>Fe3+>Co2+>Li+。(本文来源于《环境监控与预警》期刊2010年05期)

顾云兰,陶建清,费正皓,张根成[2](2009)在《硝基芳烃对斜生栅列藻毒性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DFT-B3LYP方法分别在STO-3G,6-31G*,6-311G**基组水平上对25种硝基芳烃化合物进行全优化计算获得了相应量子化学参数,利用线性逐步回归法(LSR)建立硝基芳烃对斜生栅列藻毒性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采用内部及外部双重验证的办法深入分析和检验模型的稳健性,选出最佳模型.与此同时,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误差反传算法(BP网络)建立了非线性QSAR模型.LSR和BP建模的复相关系数(R2),去一法(LOO)交互检验复相关系数(R2cv),外部预测样本复相关系数(R2ext)分别为0.926,0.866,0.843和0.938,0.763,0.843,表明所建立的QSAR模型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良好.结果表明:硝基芳烃对斜生栅列藻的毒性与次最低空轨道能、最正的硝基净电荷和前沿轨道能级差的相关性较好.(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郭小玲[3](2007)在《卤代芳烃对斜生栅列藻的毒性及其QSAR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卤代芳烃作为有机工业中的重要物质,被广泛地用作染料、杀虫剂等。这些化合物在生产、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残留于环境中,对环境特别是水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影响了生物生长和人体健康。本文以斜生栅列藻为受试生物,分别以藻细胞数和光合放氧量作为测试指标,测定了21种卤代芳烃的48h急性毒性和8d慢性毒性,根据浓度—效应曲线得到了相应半数抑制浓度的负对数值。21个受试化合物的急性毒性值-lgEC_(50(48h))在2.61(苯胺)~4.57(甲萘酚)内,慢性毒性值-lgEC_(50(8d))在2.75(苯胺)~4.76(甲萘酚)内。实验结果表明:卤代芳烃对斜生栅列藻的毒性与苯环上取代基的种类、数目和位置有关。从Biobyte软件查得21个化合物的辛醇/水分配系数(lgP),采用Chem Office2004软件计算了各化合物的电性参数和空间参数,根据定义计算了其多阶价分子连接性指数。以实验数据和计算的结构参数为基础,应用SPSS10.0 for windows软件,采用辛醇/水分配系数法、量子化学法、分子连接性指数法和基团贡献法对21个化合物的急、慢性毒性数据进行了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研究,得到了相应的预测模型,所得模型对卤代芳烃对斜生栅列藻的毒性有很好的预测能力。利用分子轨道能隙(△E)与lgP描述卤代芳烃的急、慢性毒性,得到急性毒性预测模型(R~2=0.880)及慢性毒性预测模型(R~2=0.892)。结果表明:疏水性和电性参数是影响所研究化合物毒性的主要因素。对所研究化合物的毒性数据与其价分子连接性指数进行分析,得到了相关性很好的急性毒性预测模型(R~2=0.938)及慢性毒性预测模型(R~2=0.958)。说明:化合物的毒性主要与分子体积及取代基的种类、长度、空间构型等有关。用基团贡献法成功地建立了卤代芳烃对斜生栅列藻的急、慢性毒性预测模型,得出各基团的毒性贡献顺序是:[C_6H_m]>[NO_2]>[Br]>[Cl]>[CH_3]>[OH]>[NH_n]。(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期刊2007-06-18)

高为,沈彬[4](2004)在《苯胺及其衍生物对斜生栅列藻的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生物监测的方法,研究了苯胺及其衍生物抑制斜生栅列藻生长的毒性。实验结果显示96h的EC50值苯胺衍生物的毒性比母体毒性强,这是由其脂溶性、化学活动性、极性及稳定性的大小而决定的。(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期刊2004年01期)

秦正龙,蒋忠良,沈建伟,仇文忠[5](2002)在《取代芳烃对斜生栅列藻急性毒性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定义表征原子生物活性的点价为Ei,并由Ei 建立取代芳烃的自相关拓扑指数F(t) .其中F(1)与取代芳烃对斜生栅列藻的急性毒性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并且计算简单 ,使用方便 ,预测结果准确(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2年08期)

冯长君,唐自强[6](2002)在《取代芳烃对绿藻、斜生栅列藻急性毒性的自相关拓扑指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新的原子生物活性值 (ai) ,由其建构自相关拓扑指数 ( mL) . 1 6种氯代芳烃对绿藻的急性毒性 ( -lgEC50 )与其0 L ,1L的回归方程为 :-lgEC50 =0 6 1 99+2 6 1 6 3× 1 0 - 6 1L2 5+ 0 0 0 92 0 L ,r=0 936 3. 1 8种苯酚、苯胺类化合物对斜生栅列藻的急性毒性 ( -lgEC50 )可以表示为 :-lgEC50 =1 1 374 + 0 1 4 4 71L0 6+ 0 0 0 2 70 L,r=0 95 35 .用Jackknife法检验 ,以上模型具有总体稳健性 .(本文来源于《环境化学》期刊2002年04期)

高为,沈云,程鑫[7](2001)在《酚类、醇类抑制斜生栅列藻生长的毒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生物监测方法 ,利用国际标准指示生物斜生栅列藻研究酚及其衍生物和丁醇及其异构体的急性毒性规律。试验表明 ,苯酚衍生物的毒性比母体强得多 ,而后者的毒性比丁醇及异构体更大。(本文来源于《江苏环境科技》期刊2001年03期)

陆光华,袁星,赵元慧[8](2000)在《苯酚、苯胺及其衍生物对斜生栅列藻的急性毒性及QSAR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OECD标准方法测定了18种酚类、胺类化合物对斜生栅列藻的48h-EC_(50)值.选择参数E_(LUMO)和lgK_(OW)进行了QSAR分析,得到下列回归方程:-lgEC_(50)=2.541-0.649E_(LUMO)+0.299lgK_(OW),n=18,r=0.903,SE=0.314应用所得方程计算了化合物的毒性,探讨了毒性机理.(本文来源于《环境化学》期刊2000年03期)

刘静玲,袁星,郎佩珍[9](1997)在《2,4-二硝基甲苯与共存硝基芳烃化合物对斜生栅列藻的联合毒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客观地评价2,4-二硝基甲苯与其它硝基芳烃化合物共存时对藻类的生态毒理学效应,采用OECD藻类生长抑制实验的国际标准方法,研究了2,4-二硝基甲苯与其它6种硝基芳烃化合物共存时,对斜生栅列藻(Scenedesmusobliquus)的联合毒性(48hEC50),同时观察到细胞水平上的中毒症状.结果表明:2,4-二硝基甲苯加对硝基苯胺;2,4-二硝基甲苯加对二硝基苯;2,4-二硝基甲苯加对硝基苯甲醚均表现为协同作用.2,4-二硝基甲苯加对硝基苯酚;2,4-二硝基甲苯加对硝基甲苯;2,4-二硝基甲苯加对硝基氯苯均表现为拮抗作用.细胞水平中毒症状:似亲孢子释放受阻;异形巨细胞出现;细胞核和细胞器解体,原生质解体.通过对中毒症状和毒物浓度相互关系的分析,初步探讨了2,4-二硝基甲苯与其它共存硝基芳烃化合物对斜生栅列藻的联合毒性机制(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1997年05期)

陆光华,郎佩珍[10](1996)在《硝基芳烃对斜生栅列藻的毒性与结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量子化学MNDO法计算了18种硝基芳烃化合物的分子量低空轨道能(E(LUMO)),分子最高占有轨道能(E(HOMO)),生成热之差△(△Hf),偶极矩μ及净电荷Q-NO2。用这5种量化参数对斜生栅列藻的急性毒性值进行定量构效关系(QSAR)研究,得到如下3参数方程:-logEC(50)=2.92—0.077△(△Hf)+0.08μ+0.28E(HOMO),n=18,r=0.961,S=0.173。应用所得方程计算了所研究系列化合物的毒性,讨论了各类化合物的毒性作用。(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1996年02期)

斜生栅列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用DFT-B3LYP方法分别在STO-3G,6-31G*,6-311G**基组水平上对25种硝基芳烃化合物进行全优化计算获得了相应量子化学参数,利用线性逐步回归法(LSR)建立硝基芳烃对斜生栅列藻毒性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采用内部及外部双重验证的办法深入分析和检验模型的稳健性,选出最佳模型.与此同时,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误差反传算法(BP网络)建立了非线性QSAR模型.LSR和BP建模的复相关系数(R2),去一法(LOO)交互检验复相关系数(R2cv),外部预测样本复相关系数(R2ext)分别为0.926,0.866,0.843和0.938,0.763,0.843,表明所建立的QSAR模型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良好.结果表明:硝基芳烃对斜生栅列藻的毒性与次最低空轨道能、最正的硝基净电荷和前沿轨道能级差的相关性较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斜生栅列藻论文参考文献

[1].朱歆莹,高为,钟运建.重金属离子对斜生栅列藻毒性的研究[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0

[2].顾云兰,陶建清,费正皓,张根成.硝基芳烃对斜生栅列藻毒性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9

[3].郭小玲.卤代芳烃对斜生栅列藻的毒性及其QSAR研究[D].河海大学.2007

[4].高为,沈彬.苯胺及其衍生物对斜生栅列藻的毒性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4

[5].秦正龙,蒋忠良,沈建伟,仇文忠.取代芳烃对斜生栅列藻急性毒性的相关性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6].冯长君,唐自强.取代芳烃对绿藻、斜生栅列藻急性毒性的自相关拓扑指数[J].环境化学.2002

[7].高为,沈云,程鑫.酚类、醇类抑制斜生栅列藻生长的毒性效应[J].江苏环境科技.2001

[8].陆光华,袁星,赵元慧.苯酚、苯胺及其衍生物对斜生栅列藻的急性毒性及QSAR研究[J].环境化学.2000

[9].刘静玲,袁星,郎佩珍.2,4-二硝基甲苯与共存硝基芳烃化合物对斜生栅列藻的联合毒性[J].环境科学.1997

[10].陆光华,郎佩珍.硝基芳烃对斜生栅列藻的毒性与结构相关性研究[J].环境科学.1996

标签:;  ;  ;  

斜生栅列藻论文-朱歆莹,高为,钟运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